文言文综合测试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20分)
材料一: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手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①。傲,非也: 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②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材料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③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有删改)
材料三:
昔者圣门颜、闵④无书,有书传者或无名,盖古学者为己而已。以撝约之才,志学不怠,又知足知古人之善,不将去其华而取其实,扩其道而涵其艺,究其业而遗其名,岂特词章无足矜哉!
(选自姚鼐《仪郑堂记》有删改)
[注]①嘴:多言,唠叨。②桀、纣、盗跖:桀,夏朝暴君:纣,商朝暴君:盗跖,春秋时的大盗。③师旷:先秦著名的盲人乐师。④颜、闵:颜回,闵子,都是孔子的优秀弟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诸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真积力A久则入B学至乎没而后C止也D故学E数有终F若其义则不G可须臾H舍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类之纲纪也”,与《沁园春·长沙》“万类霜天竟自由”中的“类”意思相同。
B.谓,叫作,称为,与《登泰山记》“古谓之天门溪水”中的“谓”意思相同。
C.“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与《琵琶行并序》“恬然自安”中的“安”意思不同。
D.“究其业而遗其名”,与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造”中的“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学习从哪人手,到哪结束的问题,荀子认为学习应该从诵读经书开始,到读《礼》结束;从做士人手,到成为圣人结束。
B.荀子认为君子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主张学习目的是完善自我,反对小人的学习方法与态度。
C.晋平公担心自己年事已高、学习太晚,师旷则巧妙地用三个比响劝说晋平公,闹明了年老学习比年轻学习更好的道理。
D.姚刑认为读书应当在立志学习不倦怠的基础上,对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没取其真正的成果。
4.把材料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4分)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分)
5.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蕴含著终身学习的思想,但说理方式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20分)
材料一:
赞曰: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当庙堂,拥幼君,因权制敌,以成其忠。处废置之际,临大节而不可夺,遂匡国家,安社稷。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节选自班固《汉书·霍光传》)
材料二: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 ”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节选自《宋史·寇准传》)
材料三:
术之为言,路也;路者,道也。《记》曰“审端径术①”,径与术则有辨。夹路之私而取便者曰径,其共繇而正大者曰术。摧刚为柔、矫直为曲者,径也,非术也。平仲(寇准)不审乎此,乃惩刚直之取祸,而屈挠以祈合于人主之意欲,而生平之玷,不可磨矣。则其惩霍光之失者,祸与光等,而污辱甚焉。术不如其无术,故曰:其悟也,正其迷也。
夫人之为心,至无定矣。无学以定之,则惑于多歧,而趋蹊径以迷康庄,固将以蹊径为康庄而乐蹈之。故君子不敢轻言术,而以学正其所趋。学也者,所以择术也,术也者,所以行学也。君子正其学于先,乃以慎其术于后。《大学》之道,正身以正家,正家以正天下。正身者,刚而不可挠,直而不可枉,言有物而不妄,行有恒而不迁,忠信守死以不移,骄泰不期而自远。光能以是为术,则虽有芒刺之君,无所施其疑忌;虽有悍妻骄子,不敢肆其凶逆;而永保令名于世矣。夫光立非常之功,居危疑之地,唯学可以消其衅。况平仲之起家儒素,进退唯君,无逼上之嫌者乎!平仲怏快于用舍,一不得当,刓方为圆,扬尘自蔽,与王钦若、丁谓为水火,而效其尤。夫且曰吾受教于张公而知术矣。惜哉!其不得为君子,而自贻窜殛之灾。故曰:其悟也,正其迷也。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
[注]①审端径术:出自《月令》,意思是检查修正道路。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诸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及准出A陕B咏适C自成都罢D还E准严F供帐G大为具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主持、掌握,与《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意思相同。
B.“术之为言”的“之”与《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的“之”用法不同。
C.“肆其凶逆”的“凶逆”与《屈原列传》“邪曲之害公也”的“邪曲”用法不同。
D.衅,灾祸、祸患,与《陈情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中的“衅”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固认为霍光不明大理,隐瞒妻子的奸邪阴谋,沉湎于永不满足的欲望,结局令人哀叹。
B.张咏认为寇准是奇材,但希望他读《霍光传》,这是一种委婉的规劝,体现张咏的识人之明。
C.王夫之认为霍光如果能学习《大学》之道,践行“正身”之术,就能够在世上保持美名。
D.王夫之认为寇准与霍光都身居高位,曾为国立下汗马功劳,但都存有私心,不能称为君子。
4.把材料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处废置之际,临大节而不可夺,遂匡国家,安社稷。(4分)
(2)则其惩霍光之失者,祸与光等,而污辱甚焉。(4分)
5.王夫之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术”与“学”的关系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20分)
材料一:
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下诏亲征。吏部尚书王直帅群臣谏,不听。癸巳,命郕王居守。是日,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与瓦剌战于阳和,败没。甲午,发京师。乙未,次龙虎台。军中夜惊。丁酉,次居庸关。辛丑,次宣府。群臣屡请驻跸,不许。丙午,次阳和。八月戊申,次大同。镇守太监郭敬谏,议旋师。己酉,广宁伯刘安为总兵官,镇大同。庚戌,师还。丁巳,次宣府。庚申,瓦剌兵大至,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战没,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救之,至鹞儿岭遇伏,全军尽覆。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帝北狩。甲子,京师闻败,群臣聚哭于朝,侍讲徐珵请南迁,兵部侍郎于谦不可。乙丑,皇太后命郕王监国。戊辰,帝至大同。己巳,皇太后命立皇子见深为皇太子。辛未, 帝至威宁海子。甲戌,至黑河。九月癸未,郕王即位,遥尊帝为太上皇帝。
(节选自《明史·英宗本纪》)
材料二:
英宗之北狩也,王振导之,振之罪不可追矣。然振之罪,在于激变,而不在于奉上皇北行也。当是时,六师新败,九塞震惊,人心惶惶,莫知所措。上皇以万乘之尊,身陷虏庭,其辱国之甚,虽擢发不足以数。而振以一人之身,任天下之怨,举朝之士, 皆欲食其肉而寝其皮。然使当时无振,上皇必不北狩乎 曰:不然。上皇之北狩,非振之所能致也。振不过逢迎其欲,而赞成之耳。使上皇能察奸而远佞,恤众而节用,虽有振之导,亦何至于败 故上皇之北狩,虽由振之导,而其所以致此者,则上皇之自取也。然振之罪,终不可追矣。何则 振以刑余之人,恃上皇之宠,擅作威福,紊乱朝政,致国家之祸,其罪固不容诛。而其激变之罪,尤为可杀。当也先之入寇也握扶上皇亲征其意本欲邀功以固宠而不知兵凶战危,非可尝试。及其败也,又不能死节,而挟上皇以走,致上皇陷于虏庭,其罪之大,虽死有余辜。故振之罪,不可追也。
(节选自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当也先之A入寇也B振挟上C皇亲征D其意本欲邀功E以固宠F而不知兵凶G战危。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夜”与《鸿门宴》“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相同。
B.“擢”,提升,与《陈情表》“过蒙拔擢”的“擢”意思相同。
C.“致”,导致,与《屈原列传》“三致志焉”的“致”意思不相同。
D.“死”与《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哀”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当时与瓦剌交战失利的消息传回京城后,英宗亲征,但依然没有挽回败局,还带来了朝堂的震荡。
B.英宗亲征兵败后,群臣在朝堂上痛哭,不久郕王监国,登上帝位并尊尚未驾崩的英宗为太上皇。
C.英宗由于没有听取臣下多次请求停军驻扎的谏议,以至于在土木堡被瓦剌大军围困,全军覆灭。
D.有关明英宗战败一事,两则材料在叙述上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描述史实,材料二侧重探究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帝北狩。
(2)虽由振之导,而其所以致此者,则上皇之自取也。
5.“英宗之北狩也”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20分)
材料一:
(王)玄谟幼而不群,世父蕤有知人鉴,常笑曰:“此儿气概高亮,有太尉彦云之风。”武帝临徐州,辟为从事史,与语异之。
及大举北征,以玄谟为宁朔将军,前锋入河,受辅国将军萧斌节度。玄谟向确磝[注],戍主奔走,遂围滑台,积旬不克。虏主拓跋焘率大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动天地。玄谟军众亦盛器械甚精而玄谟专依所见多行杀戮。初围城,城内多茅屋,众求以火箭烧之,玄谟恐损亡军实,不从。”既觉,诵之得千遍,明日将刑,诵之不辍,忽传呼停刑。遣代守确磝,江夏王义恭为征讨都督,以为确磝不可守,召令还,为魏军所追,大破之,流矢中臂。二十八年正月,还至历城,义恭与玄谟书曰:“闻因败为成,臂上金疮,得非金印之征也。”
(选自《宋书·王玄谟传》,有删改)
材料二:
王玄谟北伐之必败也,弗待沈庆之以老成宿将见而知之也;今从千余岁以下,由其言论风旨而观之,知其未有不败者也。文帝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
言兵者必死于兵,听言而用兵者,必丧其国。赵括之所以亡赵,景延广之所以亡晋,一也。有国家者,亟正以刑可也。但废不用,犹且著为论说以惑后世,而戕民于无已。《易》曰:“弟子舆尸。”坐而论兵者之谓也。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注]确磝,地名,在今山东省聊城市。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诸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玄谟军众A亦盛B器械C甚精D而玄谟E专依F所见G多行H杀戮。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与语异之”与“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两句中“异”的含义相同。
B.“鞞鼓之声”与“使之西面事秦”(《谏逐客书》)两句中“之”的含义不同。
C.“玄谟始将见杀”与“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见”的含义相同。
D.“而戕民于无已”与“善推其所为而已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已”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玄谟年幼时性格独特不合群,大伯父王蕤具有鉴别人才的能力,常常微笑着称赞他气概高昂清亮,有太尉彦云的风度。
B.在与拓跋焘的军队交战时,王玄谟手下许多将士认为敌城多茅屋,建议用火攻,但王玄谟怕伤及自身士兵,没有听从。
C.北伐失败,萧斌准备将王玄谟斩首。沈庆之从当时的战况来分析,认为杀掉将领不是一个好计策,萧斌才没有杀王玄谟。
D.王夫之认为,王玄谟北伐必定会失败,如今虽时隔千年,从王玄谟的言论意旨中去考察,就知道他没有不败的道理。
4.把材料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拓跋焘军至,乃奔退,麾下散亡略尽。(4分)
(2)既觉,诵之得千遍,明日将刑,诵之不辍,忽传呼停刑。(4分)
5.王玄谟“北伐”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20分)
材料一: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 ”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业已许之’,竞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范氏祖禹曰:所贵乎贤者,为其能止乱于未然,闲邪于未形也。若其已然,则众人之所能知也,何赖于贤乎 危亡之言,惟明主能信,暗主忽焉。是以自古无事之时,常患乎谏之难入也。故圣主能从谏于未然,贤主能改遇于已然,谏而不听,斯为下矣。忠臣之事上君也,亦谏其未然,事中君也,多谏其已然,事暗君也,救其横流,故有以谏杀身者矣。唐虞之时,群圣聚于朝,无过举矣。忧其所当忧,戒其所当戒,故常有儆惧之言,其虑患豫防也。至于后世令王,其贤臣多谏其已然,而防其未然。太宗求谏于群臣,其有意于防未然者乎!
(节选自戈直《<贞观政要>集论》)
材料三:
愚按:昔商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不盛以土簋,将为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羹菽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则锦衣九重,高台广室,称此以求天下不足矣。远方珍怪之物,舆马宫室之渐,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遂良之言,其意盖亦若此也。然所谓满盈无所复谏则似非忠臣爱君之语幸太宗之言有足以救斯言之失也。
(节选自戈直《<贞观政要>集论》)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诸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然所谓满盈A无所复谏B则似非忠臣C爱君D之语E幸太宗F之言G有足以救斯言之H失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与《劝学》中“锲而不舍”的“而”用法不同。
B.横流,比喻动乱、灾祸,成语有“沧海横流”,其中“横流”意思与此相同。
C.令,美好的,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令”字意思相同。
D.盖,大概,与《六国论》中“盖失强援”的“盖”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舜制作漆器、禹雕饰俎都是一些关于饮食器物的日常之事,可他们的臣下却苦苦进谏,唐太宗有所不解,遂以之询问褚遂良。
B.褚遂良见微知著,认为雕琢食器会妨害农业生产,开奢侈淫逸之风,必然导致国家危亡,因此舜和禹的臣下及时加以劝谏。
C.范祖禹认为不听从臣下进谏的君主是极差的,而圣主能在祸患尚未出现时听从劝谏,贤主能在祸患出现时听从劝谏加以改变。
D.箕子在纣王使用象箸之初,就推断纣王以后必然不会再用土簋,进而追求华美的衣物、奢侈的宫室,他很为纣王的结局忧虑。
4.把材料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4分)
(2)玉杯象箸,必不羹菽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4分)
5.材料二、三均是围绕材料一展开的评论,但评论的方式和用意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3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文言文综合测试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20分)
材料一: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手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①。傲,非也: 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②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材料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③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有删改)
材料三:
昔者圣门颜、闵④无书,有书传者或无名,盖古学者为己而已。以撝约之才,志学不怠,又知足知古人之善,不将去其华而取其实,扩其道而涵其艺,究其业而遗其名,岂特词章无足矜哉!
(选自姚鼐《仪郑堂记》有删改)
[注]①嘴:多言,唠叨。②桀、纣、盗跖:桀,夏朝暴君:纣,商朝暴君:盗跖,春秋时的大盗。③师旷:先秦著名的盲人乐师。④颜、闵:颜回,闵子,都是孔子的优秀弟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诸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真积力A久则入B学至乎没而后C止也D故学E数有终F若其义则不G可须臾H舍也。
[答案]BDF
[解析]真积力久则人,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类之纲纪也”,与《沁园春·长沙》“万类霜天竟自由”中的“类”意思相同。
B.谓,叫作,称为,与《登泰山记》“古谓之天门溪水”中的“谓”意思相同。
C.“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与《琵琶行并序》“恬然自安”中的“安”意思不同。
D.“究其业而遗其名”,与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造”中的“遗”意思相同。
[答案]A
[解析]A 项,前一个“类”意为“条例”,后一个“类”意为“种类”。B项,两个“谓”都意为“叫作,称为”。C项,前一个“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后一个“安”,意为“安适,安心”。D项,两个“遗”都意为“放弃”。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学习从哪人手,到哪结束的问题,荀子认为学习应该从诵读经书开始,到读《礼》结束;从做士人手,到成为圣人结束。
B.荀子认为君子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主张学习目的是完善自我,反对小人的学习方法与态度。
C.晋平公担心自己年事已高、学习太晚,师旷则巧妙地用三个比响劝说晋平公,闹明了年老学习比年轻学习更好的道理。
D.姚刑认为读书应当在立志学习不倦怠的基础上,对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没取其真正的成果。
[答案]C
[解析]“阐明了年老学习比年轻学习更好的道理”错误,原文是“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并没有说年老学习比年轻学习更好。
4.把材料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4分)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分)
[答案](1)君子学习,进人耳里,记在心中,灌注到全身,表现在行动上。
(2)年老的时候喜欢学习,如同点燃的蜡烛的光亮。(拥有)点燃的蜡烛的光亮,与在昏暗中行走比,哪个更好呢
[解析](1)(译出大意给2分,“箸乎心”“形乎动静”两处各1分。“箸乎心”,记在心中;“形乎动静”,表现在行动上)(2)(译出大意给2分,“炳烛”“眛行”两处各1分。“炳烛”,点燃的蜡烛;“昧行”,在昏暗中行走)
5.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蕴含著终身学习的思想,但说理方式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①材料二是君臣对话,师旷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委婉地进行说理。(2 分)
②材料三则是直接说理。(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中观点的提取和概括能力。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学习从哪里开始 到哪里结束 回答:学习的顺序是从诵读《诗》《书》等经书开始,到阅读《礼》等典籍结束;学习的意义则是从做士开始,到成为圣人结束。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就会深入下去,学到死然后才能停止。所以学习的顺序是有终点的,但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一刻也不能停止。这样做,就是人;不这样做,就是禽兽。《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是中和之音的抒写;《礼》,是法律的规范、条例的纲领。所以学到《礼》就到头了。这就叫作道德的顶点。《礼》的恭敬节文,《乐》的中正和谐,《诗》书》的博大精深,《春秋》的微言大义,天地间的一切道理都寓于其中了。
君子学习,进入耳里,记在心中,灌注到全身,表现在行动上。他细微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学习,由耳中进入,从口中说出。口、耳之间距离才不过四寸罢了,怎能使这七尺之躯得到完美呢!古时候的学者为自己而学,现在的学者为别人而学。君子学习,是用来完善自己的身心;小人学习,是将学问当成礼物来取悦别人。所以别人没有问就告诉人家叫作急躁,别人问一个问题却告诉人家两个问题叫作唠叨。急躁,不对;唠叨,也不对;君子的回答应像回声一样。
射出一百支箭,有一次没有射中,就不能叫作善于射箭;赶着车马走了一千里路,只差半步没有赶到就不能叫作善于驾车;礼法不能融会贯通,仁义不能始终如一,就不能叫作善于学习。学习,本来就应专心致志,坚持如一。一会儿不学,一会儿学,那是街头巷尾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坏的行为多,便是桀、纣、盗跖一类的人。全面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又尽力去实行,然后才是一个好的学者。
材料二: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说:“盲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 我听说,年少的时候好学,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如同太阳在正午时的阳光;年老的时候喜欢学习,如同点燃的蜡烛的光亮。(拥有)点燃的蜡烛的光亮,与在昏暗中行走比,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感叹:“说得好啊!”
材料三:
昔日孔门弟子颜回、闵子骞没有留下著作,有的著作虽然流传下来却无署名,大概古时的学者只是为一己之修养罢了。凭借谦虚自抑的才能,立志学问而不倦息,又明了要充分认识古人留下的精华,如不去掉其中浮华部分而汲取其真正的成果,发扬其中的真理又吸纳其治学方法,探究其学业又舍弃其虚名,那么,只是学了他们的诗词文章这些皮毛,是不值得夸耀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20分)
材料一:
赞曰: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当庙堂,拥幼君,因权制敌,以成其忠。处废置之际,临大节而不可夺,遂匡国家,安社稷。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节选自班固《汉书·霍光传》)
材料二: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 ”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节选自《宋史·寇准传》)
材料三:
术之为言,路也;路者,道也。《记》曰“审端径术①”,径与术则有辨。夹路之私而取便者曰径,其共繇而正大者曰术。摧刚为柔、矫直为曲者,径也,非术也。平仲(寇准)不审乎此,乃惩刚直之取祸,而屈挠以祈合于人主之意欲,而生平之玷,不可磨矣。则其惩霍光之失者,祸与光等,而污辱甚焉。术不如其无术,故曰:其悟也,正其迷也。
夫人之为心,至无定矣。无学以定之,则惑于多歧,而趋蹊径以迷康庄,固将以蹊径为康庄而乐蹈之。故君子不敢轻言术,而以学正其所趋。学也者,所以择术也,术也者,所以行学也。君子正其学于先,乃以慎其术于后。《大学》之道,正身以正家,正家以正天下。正身者,刚而不可挠,直而不可枉,言有物而不妄,行有恒而不迁,忠信守死以不移,骄泰不期而自远。光能以是为术,则虽有芒刺之君,无所施其疑忌;虽有悍妻骄子,不敢肆其凶逆;而永保令名于世矣。夫光立非常之功,居危疑之地,唯学可以消其衅。况平仲之起家儒素,进退唯君,无逼上之嫌者乎!平仲怏快于用舍,一不得当,刓方为圆,扬尘自蔽,与王钦若、丁谓为水火,而效其尤。夫且曰吾受教于张公而知术矣。惜哉!其不得为君子,而自贻窜殛之灾。故曰:其悟也,正其迷也。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
[注]①审端径术:出自《月令》,意思是检查修正道路。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诸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及准出A陕B咏适C自成都罢D还E准严F供帐G大为具待
[答案]BDG
[解析](原文标点)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主持、掌握,与《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意思相同。
B.“术之为言”的“之”与《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的“之”用法不同。
C.“肆其凶逆”的“凶逆”与《屈原列传》“邪曲之害公也”的“邪曲”用法不同。
D.衅,灾祸、祸患,与《陈情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中的“衅”意思相同。
[答案]C
[解析]A 项,两者都是“主持,掌管”。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但用法不同,第一个取独;第二个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两者用法相同,都是形容词作名词。D项,两两者都是“灾祸”。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固认为霍光不明大理,隐瞒妻子的奸邪阴谋,沉湎于永不满足的欲望,结局令人哀叹。
B.张咏认为寇准是奇材,但希望他读《霍光传》,这是一种委婉的规劝,体现张咏的识人之明。
C.王夫之认为霍光如果能学习《大学》之道,践行“正身”之术,就能够在世上保持美名。
D.王夫之认为寇准与霍光都身居高位,曾为国立下汗马功劳,但都存有私心,不能称为君子。
[答案]D
[解析]“都身居高位,曾为国立下汗马功劳”错误,王夫之并未说寇准为国立下汗马功劳。
4.把材料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处废置之际,临大节而不可夺,遂匡国家,安社稷。(4分)
(2)则其惩霍光之失者,祸与光等,而污辱甚焉。(4分)
[答案](1)(霍光)身处皇帝废立关头,面对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时不改变志节,最终匡正、安定了国家。
(2)那么寇准以霍光的过失为教训,而自己的灾祸又与霍光相同,污点和受到的诟病就更厉害了。
[解析](1)译出大意得2分,“夺”“匡”两处,每译对1处得1分。(2)译出大意得2分,“惩”“等”两处,每译对1处得1分。
5.王夫之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术”与“学”的关系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答案]
①用“学”纠正“术”的趋向;
②“学”为择“术”,“术”以行“学”;
③先端正“学”,然后谨慎选择“术”。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中观点的提取和概括能力。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赞曰:霍光接受辅佐幼主的托付,肩任汉室的寄望。主持朝廷,拥护幼君,凭藉权力制服敌人,成就了他的忠诚。身处皇帝废立的关头,身临大节而志向不变,才得以匡正国家,安定社稷。但是霍光不学无术,不明大理,隐瞒妻子的奸邪阴谋,立他的女儿为皇后,沉湎于永不满足的欲望,以致增添了灭亡的灾祸,他死后仅三年,宗族就被全部诛灭,悲哀啊!
材料二:
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僚属说:“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与权术不够。”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回来,寇准尊敬地供给帐幕,热情款待。张咏将离去,寇准送他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寇准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呵。”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取书翻到该传,读到“不学无术”时,寇准笑着说“:这是张公说我呵。”
材料三:
术这个字,意思是路;路,就是道。《月令》中说:“审视田中的道路使之端正不邪。”径与术则有区别。夹在路之间而为了私人的方便而走的,就称为径,而众人全都沿它而行而且是正大的,就称为术。摧毁刚直使它变为柔弱,扭曲正直使它变为歪斜,这是径,不是术。寇准对此不加分辨,就以刚直会召来灾祸为戒,于是让自己屈服弯折以求合乎君主的意图欲望,而寇准一生的污点,就洗磨不掉了。那么寇准以霍光的过失为教训,而自己的灾祸又与霍光相同,则所受的污辱就更甚了。有术还不如无术,所以说他的醒悟,正是他的迷惑。
人的内心,是最没有一定之规的。没有学术来使内心安定,就会迷惑于多歧的邪路,会走上小径而迷失了康庄大道,更会把小径认为康庄大道而乐意去走小径。所以君子不敢轻易说术,而是用学来纠正他的趋向。学,是为了选择术,术,是为了实施自己的学。君子端正学在前,尔后再来谨慎选择术。《大学》之道,先正身再来正家,正家之后再来正天下。正身,要刚直而不可弯曲,正直而不可邪曲,言而有物而不狂妄,行而有常而不乱变,坚守忠信至死不变,不用有意避免骄恣放纵就自会远离我身。霍光能以此作为术,那么虽然有如同芒刺在身的君主,也无处施展他的怀疑猜忌;虽然有悍猛的妻子和骄狂的儿子,也不敢放纵他们的凶恶邪逆,而会永保美名于历史。霍光立有非常的功劳,身居危险可疑的地位,只有学可以消除他的灾祸。何况寇准是通常儒生起家,他的进退全由君主主宰,是没有威逼君主之嫌疑的人啊!寇准面对君主对他的任用和罢免而感到怏怏不快,一不得当,就把方正的变成圆滑,扬起尘土自我掩饰,与王钦若、丁谓势如水火,却仿效他们的恶行。就这样还说我得到张公的教益而知道术了。可惜啊!寇准不能成为君子,而自已招来被流放而死的灾祸。所以说:他的醒悟,正是他的迷惑。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20分)
材料一:
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下诏亲征。吏部尚书王直帅群臣谏,不听。癸巳,命郕王居守。是日,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与瓦剌战于阳和,败没。甲午,发京师。乙未,次龙虎台。军中夜惊。丁酉,次居庸关。辛丑,次宣府。群臣屡请驻跸,不许。丙午,次阳和。八月戊申,次大同。镇守太监郭敬谏,议旋师。己酉,广宁伯刘安为总兵官,镇大同。庚戌,师还。丁巳,次宣府。庚申,瓦剌兵大至,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战没,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救之,至鹞儿岭遇伏,全军尽覆。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帝北狩。甲子,京师闻败,群臣聚哭于朝,侍讲徐珵请南迁,兵部侍郎于谦不可。乙丑,皇太后命郕王监国。戊辰,帝至大同。己巳,皇太后命立皇子见深为皇太子。辛未, 帝至威宁海子。甲戌,至黑河。九月癸未,郕王即位,遥尊帝为太上皇帝。
(节选自《明史·英宗本纪》)
材料二:
英宗之北狩也,王振导之,振之罪不可追矣。然振之罪,在于激变,而不在于奉上皇北行也。当是时,六师新败,九塞震惊,人心惶惶,莫知所措。上皇以万乘之尊,身陷虏庭,其辱国之甚,虽擢发不足以数。而振以一人之身,任天下之怨,举朝之士, 皆欲食其肉而寝其皮。然使当时无振,上皇必不北狩乎 曰:不然。上皇之北狩,非振之所能致也。振不过逢迎其欲,而赞成之耳。使上皇能察奸而远佞,恤众而节用,虽有振之导,亦何至于败 故上皇之北狩,虽由振之导,而其所以致此者,则上皇之自取也。然振之罪,终不可追矣。何则 振以刑余之人,恃上皇之宠,擅作威福,紊乱朝政,致国家之祸,其罪固不容诛。而其激变之罪,尤为可杀。当也先之入寇也握扶上皇亲征其意本欲邀功以固宠而不知兵凶战危,非可尝试。及其败也,又不能死节,而挟上皇以走,致上皇陷于虏庭,其罪之大,虽死有余辜。故振之罪,不可追也。
(节选自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当也先之A入寇也B振挟上C皇亲征D其意本欲邀功E以固宠F而不知兵凶G战危。
[答案]B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句大意为:当也先入侵时,王振挟持英宗亲自出征,他的本意本是想邀功以巩固自己的宠爱,却不知道战争凶险。“也”字作为句末语气,应在B处断开;根据文意可知文中尊英宗为太上皇,故C处不可断而应在 D 处断开,主谓宾方才完整;“而”与前文文意构成转折,F处应断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夜”与《鸿门宴》“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相同。
B.“擢”,提升,与《陈情表》“过蒙拔擢”的“擢”意思相同。
C.“致”,导致,与《屈原列传》“三致志焉”的“致”意思不相同。
D.“死”与《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哀”用法相同。
[答案]B
[解析]A用法相同,皆是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像对待兄长一样;B意思不同,拔头发/提拔;C意思不同,导致/传达;D用法相同, 皆是为动用法,为……而死/为……哀伤。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当时与瓦剌交战失利的消息传回京城后,英宗亲征,但依然没有挽回败局,还带来了朝堂的震荡。
B.英宗亲征兵败后,群臣在朝堂上痛哭,不久郕王监国,登上帝位并尊尚未驾崩的英宗为太上皇。
C.英宗由于没有听取臣下多次请求停军驻扎的谏议,以至于在土木堡被瓦剌大军围困,全军覆灭。
D.有关明英宗战败一事,两则材料在叙述上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描述史实,材料二侧重探究原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因果关系不成立,英宗战败的因素不能等同于他不听臣下的请求;其次“全军覆灭”表述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帝北狩。
(2)虽由振之导,而其所以致此者,则上皇之自取也。
[答案]
(1)壬戌日,军队溃败,几十万人死亡,皇帝(明英宗)被掳往北方。
(2)虽然是由王振诱导的,但导致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其实是英宗皇帝自己造成的。
[解析](1)得分点:溃,溃败;狩,被掳走:一点1分,句意两分。
(2)得分点:导,诱导,促使:判断句,是:一点 1分,句意两分。
5.“英宗之北狩也”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3分)
[答案]
①王振作威作福,扰乱朝政,挟持英宗是明英宗被俘的原因之一。
②明英宗不听谏言,一意孤行。
③明英宗宠幸奸佞,不体恤臣下、不节约用度是造成这场祸事的主要原因。
[解析]一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秋季七月己丑日,瓦剌的也先侵犯大同,参将吴浩战死,(明英宗)下诏亲自率军出征。吏部尚书王直率领群臣劝谏,(英宗)不听从。癸巳日,命令郕王留守京城。就在这一天,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与瓦剌军队在阳和交战,战败阵亡。甲午日,从京城出发。乙未日,驻扎在龙虎台。夜里军中发生惊扰。丁酉日,驻扎在居庸关。辛丑日,驻扎在宣府。群臣屡次请求皇帝停留驻扎下来,(英宗)不答应。丙午日,驻扎在阳和。八月戊申日,驻扎在大同。镇守太监郭敬劝谏,商议回师。己酉日,任命广宁伯刘安担任总兵官,镇守大同。庚戌日,军队返回。丁巳日,驻扎在宣府。庚申日,瓦刺军队大批赶到,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战死,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前去救援他们,到鹞儿岭遭遇埋伏,全军覆没。辛酉日,驻扎在土木堡,被(敌军)包围。壬戌日,军队溃败,几十万人死亡,皇帝(明英宗)被掳往北方。甲子日,京城听到战败的消息,群臣在朝廷上聚在一起痛哭,侍讲徐珵请求迁都往南方,兵部侍郎于谦认为不可以这样做。乙丑日,皇太后命令郕王代理国政。戊辰日,皇帝(明英宗)到达大同。己巳日,皇太后命令立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辛未日,皇帝到达威宁海子。甲戌日,到达黑河。九月癸未日,郕王登基即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帝。
材料二:
明英宗被掳往北方这件事,是王振诱导促成的,王振的罪过实在是大到无法追悔了。然而王振的罪过,在于激起变乱,而不在于侍奉英宗皇帝去往北方。在那个时候,明朝的军队刚刚战败,北方的各个边塞都为之震惊,人心惶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英宗皇帝以尊贵的帝王身份,身陷敌人的阵营之中,这种让国家蒙羞的程度,就算拔光头发来计数都不够啊。而王振凭借他一人之身,承受了全天下人的怨恨,满朝的官员,都恨不得吃他的肉、扒他的皮。可是,假使当时没有王振,英宗皇帝就一定不会被掳往北方吗 答案是:并非如此。英宗皇帝被掳往北方这件事,并不是王振一个人所能造成的。王振不过是迎合英宗皇帝的想法,进而促成这件事罢了。假如英宗皇帝能够洞察奸佞之人并且远离他们,体恤众人并且节约用度,即便有王振的诱导,又何至于落到战败的地步呢 所以英宗皇帝被掳往北方,虽然是由王振诱导的,但导致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其实是英宗皇帝自己造成的。然而王振的罪过,终究是无法追悔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王振作为一个受过宫刑的宦官,倚仗英宗皇帝的宠爱,擅自作威作福,扰乱朝廷的政务,导致国家遭遇灾祸,他的罪过本来就是罪大恶极、杀了都不能抵偿的。而且他激起变乱的罪过,尤其该杀。在也先入侵的时候,王振挟持英宗皇帝亲自出征,他本意是想要借此邀功来巩固自己受宠的地位,却不知道战争凶险,是不可以轻易尝试的。等到战败的时候,他又不能为守节而死,反而带着英宗皇帝逃跑,致使英宗皇帝陷入敌人的阵营之中,他罪过之大,就算死了也不足以抵消,所以王振的罪过是无法追悔的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20分)
材料一:
(王)玄谟幼而不群,世父蕤有知人鉴,常笑曰:“此儿气概高亮,有太尉彦云之风。”武帝临徐州,辟为从事史,与语异之。
及大举北征,以玄谟为宁朔将军,前锋入河,受辅国将军萧斌节度。玄谟向确磝[注],戍主奔走,遂围滑台,积旬不克。虏主拓跋焘率大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动天地。玄谟军众亦盛器械甚精而玄谟专依所见多行杀戮。初围城,城内多茅屋,众求以火箭烧之,玄谟恐损亡军实,不从。”既觉,诵之得千遍,明日将刑,诵之不辍,忽传呼停刑。遣代守确磝,江夏王义恭为征讨都督,以为确磝不可守,召令还,为魏军所追,大破之,流矢中臂。二十八年正月,还至历城,义恭与玄谟书曰:“闻因败为成,臂上金疮,得非金印之征也。”
(选自《宋书·王玄谟传》,有删改)
材料二:
王玄谟北伐之必败也,弗待沈庆之以老成宿将见而知之也;今从千余岁以下,由其言论风旨而观之,知其未有不败者也。文帝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
言兵者必死于兵,听言而用兵者,必丧其国。赵括之所以亡赵,景延广之所以亡晋,一也。有国家者,亟正以刑可也。但废不用,犹且著为论说以惑后世,而戕民于无已。《易》曰:“弟子舆尸。”坐而论兵者之谓也。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注]确磝,地名,在今山东省聊城市。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诸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玄谟军众A亦盛B器械C甚精D而玄谟E专依F所见G多行H杀戮。
[答案]BD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玄谟军众亦盛,器械甚精,而玄谟专依所见,多行杀戮。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与语异之”与“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两句中“异”的含义相同。
B.“鞞鼓之声”与“使之西面事秦”(《谏逐客书》)两句中“之”的含义不同。
C.“玄谟始将见杀”与“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见”的含义相同。
D.“而戕民于无已”与“善推其所为而已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已”的含义不同。
[答案]A
[解析]第一个“异”是动词,“对……感到惊异”的意思。第二个“异”是名词,“优异、杰出”的意思。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玄谟年幼时性格独特不合群,大伯父王蕤具有鉴别人才的能力,常常微笑着称赞他气概高昂清亮,有太尉彦云的风度。
B.在与拓跋焘的军队交战时,王玄谟手下许多将士认为敌城多茅屋,建议用火攻,但王玄谟怕伤及自身士兵,没有听从。
C.北伐失败,萧斌准备将王玄谟斩首。沈庆之从当时的战况来分析,认为杀掉将领不是一个好计策,萧斌才没有杀王玄谟。
D.王夫之认为,王玄谟北伐必定会失败,如今虽时隔千年,从王玄谟的言论意旨中去考察,就知道他没有不败的道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但王玄谟怕伤及自身士兵,没有听从”错误,应该是“但王玄谟担心损失了军事物资,没有听从”。
4.把材料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拓跋焘军至,乃奔退,麾下散亡略尽。(4分)
(2)既觉,诵之得千遍,明日将刑,诵之不辍,忽传呼停刑。(4分)
[答案]
(1)等到拓跋焘的军队一来,王玄谟就逃奔,部下有的逃散,有的死亡,所剩无几。
(2)王玄谟醒了以后,吟诵《观音经》达一千遍,第二天将要行刑时,他仍然不停地吟诵,突然传来呼喊,停止了行刑。
[解析](1)得分点:“及”“奔退”“麾下”各1分,大意1分。(2)得分点:“既觉”“将刑”“辍”各1分,大意1分。
5.王玄谟“北伐”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3分)
[答案]
①王玄谟只善于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没有实际的作战经验。
②王玄谟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多行杀戮,对手下将领好的建议不予采纳。
③王玄谟以权谋私,捞取各种钱财,大失人心。
[解析]“附其时”意思是能够顺应形势。一点1 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王玄谟年幼时性格独特不合群,大伯父王蕤具有鉴别人才的能力,常常微笑着说:“这孩子气概高昂清亮,有太尉彦云的风度。”宋武帝到徐州时,征召他为从事史,与他谈话时对他感到惊异。
到了大规模北征时,朝廷让王玄谟做宁朔将军,作为前锋部队进入黄河地区,受辅国将军萧斌节制调度。王玄谟攻向确磝,那里的守城将领逃走,于是王玄谟包围了滑台,围攻了几十天还没攻下。敌军主帅拓跋焘率领大军号称百万(向南进攻),军鼓的声音,惊天动地。王玄谟率领的军队也声势浩大,武器精锐,但王玄谟一味地按照个人的偏见,多行杀戮。开始围城时,城内有很多茅屋,许多将士请求用火箭烧毁那些茅屋,王玄谟担心损失了军事物资,不听从。城中守敌即刻撤除、毁坏茅屋,把地挖空作为地下房屋。等到北魏救援部队快来时,众将士请求调动战车来建立军营,(王玄谟)又不听从。将士中很多人都产生了二心和怨愤,王玄谟又趁机经商牟利,一匹布责令买者出八百个梨子,因此更加失去人心。等到拓跋焘的军队一来,王玄谟就逃奔,部下有的逃散,有的死亡,所剩无几。萧斌准备按军法将他斩首,沈庆之坚持劝谏,说:“拓跋焘威震天下,统领士兵以百万计算,王玄谟哪能抵挡得住呢 再说杀掉自己的将领,削弱自己的实力,这不是好计策。”萧斌才没有杀他。当初,王玄谟将要被斩首,梦见有人告诉他说:“朗诵《观音经》一千遍,便可以免死。”王玄谟醒了以后,吟诵《观音经》达一千遍,第二天将要行刑时,他仍然不停地吟诵,突然传来呼喊,停止了行刑。又派他代为镇守确磝,江夏王义恭任征讨都督,认为确磝不能固守,召令他领兵回来,结果王玄谟遭到北魏军的追击,大败而归,飞箭射中了他的手臂。元嘉二十八年正月,王玄谟回到历城,王义恭给王玄谟写信说:“听说你因失败而功成名就,手臂上的金刃之伤,难道不是金印的征兆吗 ”
材料二:
王玄谟北伐必定失败的结局,不用等待沈庆之这样的老成宿将上阵便可知道;如今虽时隔千年,从王玄谟的言论意旨中去考察,就知道他没有不败的道理。文帝说:“观看王玄谟陈述的内容,令人有封狼居胥的想法。”坐着谈论就树立远大策略的雄心,不失败(还)等待什么呢
纸上谈兵的人一定死于战争,听信这些言论而发动战争的人,一定会导致他的国家灭亡。赵括使赵国灭亡的原因,景延广使晋国灭亡的原因,(都是)一样的(道理)。统治国家的君主,(应该)赶快用刑罚正法(这些纸上谈兵的人)(就)可以了。废弃刑罚而不用,(他们)仍然会表达邪妄之说来欺骗后世的人们,(那么将会)无休止地残害百姓。《周易》中说:“弟子用战车载尸而归。”说的就是纸上谈兵的人。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20分)
材料一: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 ”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业已许之’,竞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范氏祖禹曰:所贵乎贤者,为其能止乱于未然,闲邪于未形也。若其已然,则众人之所能知也,何赖于贤乎 危亡之言,惟明主能信,暗主忽焉。是以自古无事之时,常患乎谏之难入也。故圣主能从谏于未然,贤主能改遇于已然,谏而不听,斯为下矣。忠臣之事上君也,亦谏其未然,事中君也,多谏其已然,事暗君也,救其横流,故有以谏杀身者矣。唐虞之时,群圣聚于朝,无过举矣。忧其所当忧,戒其所当戒,故常有儆惧之言,其虑患豫防也。至于后世令王,其贤臣多谏其已然,而防其未然。太宗求谏于群臣,其有意于防未然者乎!
(节选自戈直《<贞观政要>集论》)
材料三:
愚按:昔商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不盛以土簋,将为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羹菽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则锦衣九重,高台广室,称此以求天下不足矣。远方珍怪之物,舆马宫室之渐,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遂良之言,其意盖亦若此也。然所谓满盈无所复谏则似非忠臣爱君之语幸太宗之言有足以救斯言之失也。
(节选自戈直《<贞观政要>集论》)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诸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然所谓满盈A无所复谏B则似非忠臣C爱君D之语E幸太宗F之言G有足以救斯言之H失也。
[答案]BEG
[解析]然所谓满盈无所复谏,则似非忠臣爱君之语,幸太宗之言,有足以救斯言之失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与《劝学》中“锲而不舍”的“而”用法不同。
B.横流,比喻动乱、灾祸,成语有“沧海横流”,其中“横流”意思与此相同。
C.令,美好的,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令”字意思相同。
D.盖,大概,与《六国论》中“盖失强援”的“盖”意义和用法相同。
.[答案]D
[解析]文中“盖”是副词,表示推测,意为“大概”:“盖失强援”的“盖”为连词,表示原因,意为“因为”。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舜制作漆器、禹雕饰俎都是一些关于饮食器物的日常之事,可他们的臣下却苦苦进谏,唐太宗有所不解,遂以之询问褚遂良。
B.褚遂良见微知著,认为雕琢食器会妨害农业生产,开奢侈淫逸之风,必然导致国家危亡,因此舜和禹的臣下及时加以劝谏。
C.范祖禹认为不听从臣下进谏的君主是极差的,而圣主能在祸患尚未出现时听从劝谏,贤主能在祸患出现时听从劝谏加以改变。
D.箕子在纣王使用象箸之初,就推断纣王以后必然不会再用土簋,进而追求华美的衣物、奢侈的宫室,他很为纣王的结局忧虑。
[答案]B
[解析]“必然导致国家灭亡”错。根据“首创奢淫,危亡之渐”,褚遂良只是认为雕琢食器是国家灭亡的苗头征兆,并非一定就导致国家灭亡。
4.把材料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4分)
(2)玉杯象箸,必不羹菽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4分)
[答案](1)近来阅读前朝史书,有时大臣劝谏时事,国君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同意做了”,最终也不愿因此停止改正。
(2)用了玉石杯子象牙筷,就一定不愿意吃豆子饭、喝豆叶汤(或译为“粗劣的食物”),穿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居住在茅屋之下。
[解析](1)每个分句1分。漏译、错译该句不得分,共4分。(2)“玉杯象箸”1分,“必不羹菽藿”1分,“衣短褐”1分,“而舍于茅茨之下”1分。漏译、错译该句不得分,共4分。
5.材料二、三均是围绕材料一展开的评论,但评论的方式和用意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3分)
[答案]①材料二指出贤臣的可贵之处,并对比不同国君对待劝谏的态度,侧重于探求太宗求谏群臣的用意。
②材料三引用史料,以箕子对纣王使用象箸的感慨,来印证褚遂良之言的用意,且辩证指出褚遂良言论中的不足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中观点的提取和概括能力。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过去舜帝制作漆器,大禹雕刻花纹来装饰桌子,当时就有数十名大臣为此事进谏。我想这些都是吃饭用的小东西,哪用得着进谏呢 ”褚遂良回答:“精雕细刻,就意味着过分追求奢靡享受,就会妨碍耕种,繁复的纺线绣花也会使纺织者感到过度劳累。一开奢侈糜烂生活之先,国家的衰败灭亡就会慢慢来临了。享受精美漆器的欲望没有止境,发展到最后就会想用黄金来打造制作;黄金的器皿追求不止,发展到最后必然就会想用美玉来制作。所以进谏的臣子必须在事物发展的开始进行劝谏,等到发展到最后阶段,就用不着再进谏了,因为国家已注定灭亡,无法挽救。”太宗听了,非常赞许地说:“你说得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无论是开始还是最后,都应当进行规劝。与过去的历史对照比较,有臣子对一些事情提出批评,如果用‘已经做了’或者‘已经答应了'这样的话来回答,而且还不停止错误的行动并进行改正。这样国家灭亡的灾难,可以说就不远了。”
材料二:
范祖禹说:最珍贵的是贤臣,因为他能在动荡、奸邪还没形成之前就制止。如果事情已经发生,那么一般人都能懂得了,又何必仰仗贤臣呢?危亡的言论,只有英明的君主才能相信,暗昧的国君会忽视的。因此自古以来国家太平无事的时候,常常担心进谏的困难。因此圣明的君主能够在事情还没发生时听从谏言,贤能的君主能够在事情发生后改正错误,进谏而不被听从,这是最为糟糕的。忠贞的臣子侍奉上等君主,也是在事情还没发生时进谏;侍奉中等的君主时,大多在事情已经发生时进谏;侍奉愚昧的君主,常常是在社会动荡时救助,所以有因为进谏被杀的人了。虞帝的时候,一大堆的圣人聚集在朝堂上,就没有错误的举动了。为其所应该忧虑的事情忧虑,为其所应戒惧的事情戒惧,所以常常有警醒的言论,那是担忧祸患预防风险的。至于后代那些美好的君王,他们的贤臣大多在事情已经发生时进谏,而防范于事情还没有发生。太宗向群臣求谏,大概是有意防患未然的吧!
材料三:
我注释:过去商纣王开始制作象牙筷子,箕子叹惜说:“他用象牙筷子,一定不用陶杯装,将要做犀牛角或玉石的杯子。用了玉石杯子象牙筷,就一定不愿意吃豆子饭、喝豆叶汤(或译为“粗劣的食物”),穿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居住在茅屋之下。那么穿上多重的锦衣,住高台大宫殿,向天下索求这些还是不能满足了。边疆地区的珍贵奇特之物产,车马宫室的开端,这仅仅是个开头。所以吾担心他灭亡了。”禇遂良的话,他的意思大概也是像这吧。然而所谓的事情已经完全发展,不能再进行劝谏,那不像是忠臣爱国的话,万幸太宗的话足以解救他的过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