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鹤岗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8 06:3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 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书院楹联多含导化性情、启迪智慧之意蕴,也是儒家文化在书院中最直接的体现。江西白鹿
洞书院楹联曰:“泉石可人,烟霞友我,绿树盈门。”朱熹评此地“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以为群居读
书之所”,书院这种选址观念主要是受到儒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以求达到人与自然
的和谐统一。同时,儒家学派认为,具有德化的作用。“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凤凰山敷
文书院联),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并非仕途经济,亦非文思辩才;另一方面传播道业,济世救民。正如朱熹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跋》中所言:“窃观古者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为
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东林书院有著名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摘编自冯刚、田昀相关论文)
材料二:主持人(《光明日报》智库问答专栏记者):历史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可以
说是名家大儒荟萃,群星竞相闪耀。历史上的传统书院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
发?
肖永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传统书院带给现代教育很多启发。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
成了独特的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无论是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传统书院都留下
了宝贵的经验。例如,传统书院教育追求“求学”与“求道”相统一,将道德情操、健全人格、社会责任
感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传统书院教育师生关系密切,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深受其影响和感染,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经常切磋商榷、质疑问难;传统书院教育尊重学生禀赋、个性差异,注意因材施教。
主持人:清末时期,传统书院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纷纷转化为新式学堂。历经沧桑后,存世的书
院应该如何更好地融入和服务现代社会、培养现代人才,又该如何打造“活的书院”?
吴国富(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打造“活的书院”,必须认真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书院
教育应当以儒家经典为核心,若背离这一主体精神,就不能称之为书院教育。知行合一,是衡量书院教育
效果的主要指标。能知不能行,或按照刻板的教条去行为,针对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进行专门教育,在学
习经典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反省,不做“两脚书橱”式的人,不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做社会的“看客”
“说客”,以内化于心的人文素养为根本,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现代社会喜欢和接纳的人才。当现代社会
和书院建立不可或缺的联系时,书院就能“浴火重生”了。
第 1页/共 9页
主持人:书院千年,为中国文脉传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千年之后再回望,书院留给我们最宝贵
的财富是什么?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在推动现代文化繁荣发展中,书院可以提供哪
些力量?
肖永明: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努力挖掘传统书院教育资源,从中汲取智慧,总结出一套兼具传统书
院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应当弘扬历代书院先贤
的创新精神,发挥书院的独特优势,为学界奉献具有原创性的高端学术成果,以学术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当利用当代最先进的传媒手段,充分体现书院的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功能,在传
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弘扬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摘编自《光明日报》“书院文化传千年”系列报道)
材料三:谈剑桥,可从不同的角度与观点着眼,就教育制度来说,更是一大群“书院”的结合。她是
一个由书院结合而成的联邦团体,故剑桥亦称为“书院式的剑桥”。剑桥现在共有 30个学院。最老的圣彼
得书院已经有七百年的高寿,有 30种风格,30种情调。从伦敦去剑桥,但到了剑桥,你只看到一个个书院。
诚然,讲剑桥不讲书院,就像讲《王子复仇记》漏了丹麦王子。
我们看到现代大学越来越向“综集大学”趋进,学术日益专化,人际关系日渐疏离,重视生活性情之
陶冶与知性之启发,实值得借镜取鉴。剑桥书院制是成长的,不是创造的。刻意模仿、大可不必,亦难有
功,但如能取其精神,配合本土社会文化而模铸之,则宜为有心于大学教育者所深思。
(选自金耀基《剑桥书院制的特色》)
(1)下面有关我国古代书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精心营造人文环境,寓教化于生活之中,楹联文化就直接体现了书院的儒家文化。
B. 书院的创立者都主张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传道济民、担当天下作为培养人才的目的。
C. 选址多为风景优美之地,将自然美纳入书院之中,使之成为道德教化的一部分。
D. 教师中有学范德高的大儒,引领、感召学生,学术上师生常切磋商榷,质疑问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肖永明和吴国富都认为,书院可以带给现代大学教育很多启发,如书院的教育宗旨、人才培养理念、教
育手段可用来改善现代教育。
B. 吴国富认为,只要以“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就能在新时代打造“活的书院”。
C. 肖永明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传统书院人才培养智慧、学术创新精神,以更好地推动当代文化繁荣发展。
D. 金耀基认为,现代大学向“综集大学”趋进,因此学术日益专化,教育与生活裂为两橛等问题出现。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个访谈问题经过精心设计,紧密围绕“传统书院”和“现代”两个关键词,不枝不蔓,并且有其内在
第 2页/共 9页
逻辑的连贯性。
B. 三个开放式问题给予受访者较高的作答自由,但主持人抛出问题前的表述中掺杂了太多个人主观判断,
会限制受访者。
C. 主持人在提问时使用了“传道授业解惑”“名家大儒荟萃”“缘何”“凤毛麟角”这样典雅的语言,符
合受访者身份。
D. 主持人在第二次提问时,使用了“活的书院”这样生动形象的表述,既切合谈话主题,又激发了受访者
畅谈的兴致。
(4)材料一是如何论述书院楹联与儒家文化的关系的?请简要说明。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对现代大学教育与“书院制”结合的现实案例进行简
要点评。
链接材料:千年“岳麓书院”一直在湖南大学“弦歌不绝”;2016年 9月 10日,中美合作成立的清华
大学苏世民书院举行开学典礼,迎接来自全球 31个国家的 110名学者。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土地
余华
①我觉得土地是一个充实的令人感激的形象,比如是一个祖父,是我们的老爷子。这个历尽沧桑的老
人懂得真正的沉默,可是他什么都不说,只是看着,看着四季的转换,看着我们的出生和死去。我们之间
的相爱和勾心斗角,对他来说都是一回事。
②大约是在四五岁的时候,我离开了杭州,跟随父母来到一个名叫海盐的小县城。我们在一条弄堂的
底端一住就是十多年,在那块有着很多池塘、春天开放着油菜花、夏天里满是蛙声的土地上,干了很多神
秘的已经让我想不起来的坏事,偶尔也做过一些好事。
③回忆使我看到了过去的炊烟,从农舍的屋顶出发,缓慢地汇入到傍晚宁静的霞光里。田野在细雨中
的影像最为感人,弥漫开来的雾气不知为何让人十分温暖。我特别喜欢听黄昏收工时农民的吆喝,几头被
迫离开池塘的水牛,这南方农村潮湿的气息,对我来说就是土地的清香。
④这就是土地给予我一个孩子的最初的礼物。它向我敞开胸膛,让我在上面游荡时感到踏实,感到它
时刻都在支撑着我。
⑤我童年伙伴里有许多农村孩子,他们最突出的形象是挎着割草篮子在田野里奔跑,而我那时候是房
屋的囚徒。父母去上班以后,我们只能羡慕地趴在楼上的窗口,眺望那些在土地上施展自由的孩子。他们
时常跑到楼下来和我们对话,我哥哥那时已经懂得如何炫耀自己了,他告诉他们能望到大海。那些楼下的
孩子个个目瞪口呆,他们黝黑的身体在夏天的阳光里摇摇晃晃,嫉妒就笼罩了哥哥和我。那些农村孩子赤
第 3页/共 9页
裸的脚和土地是那么和谐。
⑥后来我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开始有机会和他们一起玩耍了。那时候的农民都没有锁门的习惯,他们
的孩子成为我的朋友以后,屋中有没有人对我来说无所谓。我可以随便揭开他们的锅盖,看看里面有没有
年糕之类的食物,追随着他们。他们中间有一个年龄稍大的,好像比我哥哥大一岁,只记得他很会吹牛。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说他父母结婚时,都被他骗得瞠目结舌。后来是几个年龄大的孩子揭穿了他,向
他指出那时候他还没有出生呢,一点都不惭愧。
⑦那个爱吹牛的孩子很早就死去了,是被他父亲一拳打死的。当时他正靠墙站着,他父亲一拳打在他
的脖子上,当场就死了。他家弟兄姐妹有六个,他排行第四。所以他死后,他们更多的是感叹他父亲的倒
霉,他父亲为此蹲了两年的监狱。他被潦草地埋在一个池塘旁,从我家楼上的窗口可以清楚地看到。很长
时间里,他都作为吓唬人的工具被我们这些孩子利用。我哥哥常常在睡觉时悄声告诉我,吓得我用被子蒙
住头不敢出气。有时候在晚上,我会鼓起勇气偷偷看一眼他的坟堆,吓人的是坟旁一棵榆树,树梢在月光
里锋利地抖动,他的坟消失了,他被土地完全吸收以后,我们也就完全忘记了他。
⑧当时住在弄堂里的城镇孩子,常和这些农村的孩子发生争吵。我们当时小小的年龄就已经明白了自
己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为什么自卑。弄堂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集体斗殴是经常发生的。有一次我站
到了农村孩子一边,我哥哥就叫我叛徒。我和那些农村孩子经常躲在稻浪里密谋,背叛自己弄堂里的同类,
是因为他们重视我,年龄的劣势只能让我做一个小走卒。
⑨我的行为给我带来了一个凄凉的夜晚。当时弄堂里为首的一个大孩子叫刘继生,他能吹出迷人的笛
声,他经常坐在窗口吹出卖梨膏糖的声音,看到的是他坐在窗前哈哈大笑。他十八岁那年得黄疸肝炎死去
了。他家院子里种着葡萄,那一年夏天的晚上,他母亲给他们每人一串葡萄,我哥哥也坐在那里。我因为
背叛了他们,听着他们在里面说话和吃葡萄,我的那些农村盟友不知都跑到哪儿去了,在月光下独自凄凉。
⑩我八岁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冒险的远足。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农村孩子,动身去看他刚刚死去的外
祖父。他可能是觉得路上一个人太孤单,马上就能回来,我就跟着他去了。我们在烈日下走了足足有三个
小时,把我累得筋疲力尽,最后到那地方时恰恰不用拐弯了。他一到那地方就不管我了,他说是明天。这
使我非常紧张,我迅速联想到父母对我的惩罚。我缠着他,他干脆就不理我。于是在一个我完全陌生的老
人下葬时,我嚎啕大哭,哭得比谁都要伤心。
那一天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葬礼。那个死去的老人的脸上被一种劣质的颜料涂抹后,显得十分古
怪。他没有躺在棺材里,而是被一根绳子固定在两根竹竿上,去的地方则是土地。人们把他放在一个事先
挖好的坑中,然后盖上了泥土。就像我有一次偷了父亲的放大镜,挖个坑放进去盖上泥土一样。
土地可以接受各种不同的东西,在那个夏日里,这个老人生前无论是作恶多端,土地都是同样沉默
地迎接了他。
第 4页/共 9页
1992年 3月 12日
(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 童年和少年时期”在这片土地上“干了很多神秘的已经让我想不起来的坏事,偶尔也做过一些好
事”,作者由此展开下文的回忆,告诉我们土地见证的是人世天真、温情的一面。
B.“楼上的窗口”是“我”观察乡村的取景框,“楼上”一词显示的是“我”与乡村的距离,让我们感受到
小余华内心隐隐的失落与羡慕之情。
C. 文章多次写到了“骗”:哥哥炫耀窗口的风景,爱吹牛孩子的可笑谎言,哥哥用来吓唬“我”的欺骗,
因为被骗不得不进行的“冒险的远足”。“骗”与“被骗”都让我们看到孩子的天真与趣味。
D. 文章的结尾作者以哲理性的语言启示我们,应该像土地一样,坦然接纳万物的生死盛衰。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简洁而凝练的方式开篇,引出写作对象“土地”,并把土地比作祖父,写出了土地包容宽厚的特
点。
B. 文章第三段选取“炊烟”“田野”“水牛”等典型的景物,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角
度描写乡村黄昏时的景象,渲染回忆中南方农村的安宁氛围。
C. 文章第七段描述了“我”偷偷看坟堆的情形,“树梢在月光里锋利地抖动”这句中“锋利”一词准确而
独特,写出了八岁的“我”初次接触死亡时恐惧的感受。
D. 全文以平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与土地相关的童年往事,局部又有细腻的表达,“土地的清香”传达了我
独特的主观感受。
(3)文章第 段以孩童的视角呈现第一次看到葬礼时的场景,请赏析这种叙述视角的作用。
(4)文章三次写到死亡,请探究其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恭,字孝伯。少有美誉,清操过人,恒有宰辅之望。与王忱齐名友善。尝从其父自会稽至都,忱访
之,忱谓其有余,因求之。恭辄以送焉,恭曰:“吾平生无长物。”其简率如此。
起家为佐著作郎,叹曰:“仕宦不为宰相,才志何足以骋!”因以疾辞。俄为秘书丞,未拜,遭父忧。
服阕,除吏部郎。时陈郡袁悦之以倾巧事会稽王道子,恭言之于帝,遂诛之。道子尝集朝士,尚书令谢石
因醉为委巷之歌,恭正色曰:“居端右之重,而肆淫声,欲令群下何所取则!”石深衔之。
及帝崩,会稽王道子执政,宠昵王国宝,道子深惮而忿之。及赴山陵,罢朝,叹曰:“榱栋虽新,便有
第 5页/共 9页
《黍离》之叹矣。”时国宝从弟绪说国宝,因恭入觐相王,伏兵杀之,国宝不许。恭每言及时政,辄厉声色。
道子知恭不可和协,王绪之说遂行,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
之不敢发遂还镇。临别,谓道子曰:“愿大王亲万机,纳直言,放佞人。”辞色甚厉,故国宝等愈惧。以恭
为安北将军,抗表京师曰:“后将军国宝得以姻戚频登显列,不能感恩效力,而专宠肆威,将危社稷。先帝
登遐,夜乃犯合叩扉,欲矫遗诏。赖皇太后聪明,相王神武,共相扇动。此不忠不义之明白也。以臣忠诚,
必亡身殉国,浸润不行。昔赵鞅兴甲,诛君侧之恶,敢忘斯义!”表至,内外戒严。国宝及绪惶惧不知所为,
请解职。道子收国宝,赐死,深谢愆失,恭乃还京口。
恭性抗直,深存节义,读《左传》至“奉王命讨不庭” ,每辍卷而叹。
(节选自《晋书 王恭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B. 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C. 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D. 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服阕,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守丧三年,称为“服阕”。
B. 山陵,“山”“陵”都具有高大、雄伟的含义,于是便把君主的坟墓比喻为“山陵”。
C. 黍离,《诗经》篇章,是历代文人感叹亡国,触景生情常用的典故。
D. 登遐,“遐”有“长久”的意思,登遐指登上帝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恭生活简朴,对待朋友热情。王忱前来拜访,看他所用之物认为必定有多余 ,于是向他讨要,王恭
便立即送给了王忱。
B. 王恭志向远大,任命官小不就。王恭开始做官的时候被任命为佐著作郎,他认为做官如果不是宰相一类
的就不能施展才学,于是托病辞官。
C. 王恭为人正直,敢于斥责权贵。司马道子在东府宴请朝中大臣时,尚书令谢石借着酒劲唱了僻陋鄙俗的
小曲,王恭训斥谢石放荡不羁。
D. 王恭心存节义,始终言行如一。王恭读到《左传》中的有关内容时感叹不已,对不能讨伐王国宝的过失
表达深深的歉意后才回到京口。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国宝从弟绪说国宝,因恭入觐相王,伏兵杀之,国宝不许。
第 6页/共 9页
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5)王恭谋划诛杀王国宝,上奏章揭露了王国宝哪些不忠不义的行径?
三、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幕次忆汉上旧居
王安石
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注】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 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刘备对许汜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
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写了汉上旧居周围的环境,山水相依,远离喧嚣尘世。
B. 颈联写诗人沉醉于扑面而来的美景,文思泉涌,立马提笔写诗作文。
C. 本诗两处涉及求田典故,第一处侧重于借许汜暗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D. 汉上旧居为回忆之景,诗人由此生发自己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5. 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6 分)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歌《氓》中,女主人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说理,说明什么事物都有一个
限制,借以反衬氓 变化无常。
(2)《离骚》一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楚王贬黜屈原的两个理由。
(3)生活在众人聚集的地方,为什么不会觉得喧闹呢?陶渊明在《饮酒》中的回答是:
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说,谁最有资格见证这座古都由历史深处走来的脚步,我想除了天上的日月星辰,( 甲 )。
北京的地界儿,多古树。它们有机分布在各自的地盘。每一株,都俨然一位镇守边关的老将军。①拥
第 7页/共 9页
有 3000.多年建城史和 800多年建都史的古老北京,②在它 1641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③分布着约 4万余棵
古树,④可谓地球上古树最多,⑤分布密度最广的城市之一。北京古树伴随古都古城的纵深发展,年轮不
断增扩,其古韵便渐渐从内到外生发出来。
古树的落地生根,仿佛接受了上天的旨意与安排,它们所承载的功能,无可比拟。古树汲天地精华,
聚日月光芒,以壮其筋骨,盈其气血。北京古树,好一派威武景象!
北京的古树大多植于辽金时期至明清两代,最早的可追溯到汉唐两朝。眼下,它们都是有“身份证”
的树,每棵树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名气都很大, A :有的古树曾被古代皇帝御封;有的古树因为
外形独特或拥有一段美丽浪漫的传说而得名;有的古树在有名之后,人们再度完善和丰富了其传说,使古
树的气场更强大北京古树的生态价值尤为直接,体现在制造氧气、调节温湿度、滞尘降噪等方面。它们巨
大的冠能够遮蔽阳光直射,降低气温,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填湿润,从而维护生态平衡。
北京古树的存在,不可或缺。古树与古都相伴,古都与古树相拥偌大的北京倘若没有了古树的装点与
陪伴,确是少了些古意。古树无可替代。它的根( 乙 ),就要在它破土的地方站立几百上千年,这壮
举算得上伟大了。
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北京的每一棵古树都活出了各自的气韵与风度。如果它们长有一张老北京人的嘴
巴,一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北京故事。
北京现存的古树,借盛世之光,国家之兴,棵棵都精神矍铄, B 。
7. 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本文第四段中“身份证”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
B.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
C. 与“五四”文学传统不同,沈从文的《边城》是一篇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小说。
D. 要注意理解这些登场人物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始终处在互动中,从而让戏“活”起来。
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9.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 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
改变原意。
1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
字。
11. 本文第三段画波浪线的部分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六、作文(30 分)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时期最残酷惨烈的战斗之一,志愿军将士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中,书写了惊天地、
第 8页/共 9页
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影片《长津湖》艺术地再现了这场战役的残酷悲壮,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惧强敌、敢于战斗、敢
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和英勇无畏、震撼天地的战斗精神,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
上述材料激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当代青年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第 9页/共 9页
1.(1)B
(2)C
(3)B
(4)①先提出书院楹联是儒家文化在书院中直接体现的观点;
②接着通过举例论证,证明书院楹联体现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③并通过引用论证,证明书院楹联体现了“自然山水也有德化作用”的儒家文化;
④最后论述书院楹联体现了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是实现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
(5)①接通传统书院与现代大学教育有利于汲取中国古代传统书院育人智慧,开拓出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②加强国际书院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借镜取鉴,但不一味模仿,而是结合我们自己的文化,建构具有中国
特色的教育体制。
2.(1)A
(2)B
(3)①八岁的“我”似懂非懂,充满好奇,能更具体地呈现葬礼的细节,增强文字的表现力。
②儿童的眼光纯真、客观,如写到“劣质颜料”“没有棺材”等,使文本的叙述真实而冷峻。
③通过书写儿童独特的感受和联想,写出了死亡的自然和土地的包容。
(4)①死亡的凄凉与开篇着力刻画的南方农村的安宁之感构成巨大反差,形成了张力。
②以三次不同生命阶段、不同原因的死亡串联起“我”童年生活中的三个断面,使文章叙述脉络清晰。
③通过对三次死亡的描述,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本质、土地的意义作深度思考。
3.(1)C
(2)D
(3)D
(4)①当时王国宝的堂弟王绪劝说王国宝,趁王恭觐见辅臣时,伏兵将他杀掉,王国宝不答应。
②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民进步,在于达到至善的境界。
(5)①王国宝不仅不思报国,反而做出了一系列危害国家的行为。
②王国宝趁皇帝发丧之际,企图伪造遗诏,阴谋发动叛乱。
4. B
5.①一方面,渴望超脱尘世,抛开名利,离开官场;
②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归隐的行为,会被先贤元龙或类似于元龙的今人所耻笑,心中不免充满担忧和惶恐;
③两种感情错综矛盾,“却”字表明后一感情更占上风,反映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6. ①.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②. (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③. (3)心远地自偏
7. D
8. A各有千秋;B老当益壮
9.③分布着约 4万棵古树;⑤分布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10. 甲:当属北京的这些参天古树了; 乙:一旦扎进泥土
11.①句式整齐,“汲天地精华”与“聚日月光芒”“壮其筋骨”与“盈其气血”对仗工整,增强了表达的
节奏感和韵律感。
②“壮其筋骨,盈其气血”把古树当成人来描写,拟人手法的使用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北京古树,好一派威武景象!”一句用感叹句的形式,更有助于抒发强烈的赞美之情。
④选用“天地”“日月”等宏大意象,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引人遐想。
12.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