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沈从文
茶峒(dòng)位于湘、黔、渝、三省交界处,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属湘西的四大名镇之一。解放前,山城雄峙,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洁,吊脚楼古色古香,白塔耸立,古渡摆舟,如诗如画。著名文学家沈从文以茶峒为背景,写出小说《边城》,茶峒因沈从文的著名中篇小说《边城》而驰名中外。解放后,城垣、白塔虽毁,但古风依存,《连心坝》、《边城》等影片,均在茶洞拍摄外景。《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2008年茶峒镇改名为"边城镇",
沈从文先生(1902--1988),现代作家、本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京派作家群”发起人。
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作家简介
他的小说高达200多部,出版了七十余种作品集,是一位“高产作家”,在现代作家中排名第三。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如《边城》;一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如《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
这里山青水碧,安静祥和,寨寨有古迹,令人神往,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广泛关注。赞誉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
湘西边城
解题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题记》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蘸(zhàn) 酒 茶峒 (dòng) 老鹳(guàn)河
泅 (qiú)水 踹(chuài)水 傩(nuó)送
气氽(tǔn) 碧溪岨(jū) 鞶鼓(pán)
喧阗 (tián) 镇筸(gān) 歇憩 (qì)
拮据(jié jū) 睨 (nì)着 欺侮(wǔ)
俨然(y n) 擂鼓(léi) 擂(lèi)台
埋(mán)怨 埋没(mái) 蚱(zhà)蜢(měng)
掌握字词
1.本文节选《边城》的第三至第六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述的?
2.为每个章节取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
【学习任务一】梳理小说情节
(三)湘西过端午的风俗
第三个端午节:边城赛龙舟
(四)翠翠与傩送的相遇
第一个端午节:初遇傩送
(五)翠翠与天保的见面
第二个端午节:相识天保
(六)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
第三个端午节:情窦初开
线索
第三章:佳节引回忆
(端午龙舟赛事)
第四章:渡边初邂逅
(初遇傩送)
第五章:无缘偏逢君
(遇见天保)
第六章:心事有谁知
(祖孙忆旧事)
为每个章节取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
问题探讨
在《边城》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 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回顾《阿Q正传》节选,比较两部小说情节设置上的不同。
沈从文在《边城》的描写: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
找出文中有关翠翠的描写,具体说说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
【学习任务二】
赏析人物形象
(1)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第四章P31)
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开了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了一个纯真善良、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2)到路上时,祖父想起什么似的,又问翠翠,“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翠翠说:“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有什么意思。”(第四章P31)
潜台词就是要爷爷陪着一起去,但同时表明要爷爷去不是因为自己胆小,聪明可爱,同时也隐隐道出了翠翠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对爷爷的依恋。
(3)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第四章P33)
这是翠翠的心事与惧怕,反衬着她对爷爷深厚的感情,爷爷是她生活的依靠,更是她心灵的寄托。乖巧孝顺
(4)翠翠初遇傩送(第四节第24-45段)
①翠翠毫无隐瞒地回答傩送的问题,直接告诉对方家庭情况,见出她的天真纯朴,毫无心机;
②翠翠不肯跟傩送上屋里去体现了翠翠对自尊的维护和对自我人格的坚守;
③翠翠轻声骂人也表现出她的直率和真性情。
(5)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第四章P35)
显示出翠翠调皮、活泼的一面。她不是真的生爷爷的气,只是表现出小女孩特有的娇气和顽皮,让人忍俊不禁。
大鱼咬你”这句话对翠翠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温柔的回忆,而且,这句话带有俏皮味,也成了翠翠和二老以后相爱的一个隐喻。
美丽纯洁,善良温婉。
活泼可爱,伶俐乖巧。
聪慧腼腆,情窦初开。
翠翠:
小 结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翠翠的天真纯洁在小说中表现在她的毫无心机的、超出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爱情之中。翠翠,是作者美的理想化身:恬静、温柔、纯净、忠贞,从外表到内心皆姣好无比。
——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后世评价
其他的人物性格是怎样的?
①对翠翠关怀备至,疼爱有加。
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老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
②待人热情,工作尽职。
祖父虽然陪翠翠进城了,到路上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去替那位帮他看船的朋友,让他去看看城里的热闹。老朋友醉倒后,祖父心里虽急着翠翠,为了责任便没有离开渡船。
③慈善仁厚,重义轻利。
祖父与卖皮纸的过渡人因为船钱你推我往,一个坚决不收,一个坚决要给,最后过渡人干脆把铜钱扔在船上,可祖父赶紧叫翠翠挡住过渡人,坚持只收一枚铜钱,还搭了一大束草烟。
爷爷
傩送
①勇武爽朗,俊美能干。
“次子傩送年过十二岁时,已能入水闭气汆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从水中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连用动词,后文还用“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为烘托,突显出以傩送为首的划船小伙子爽朗勇敢,能干的性格。
②淳朴善良,幽默风趣。
傩送初遇翠翠的场景,翠翠在码头苦等祖父时,他好意邀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当小黄狗朝他叫时,他也朝狗叫“老兄,你要怎么”。这都体现出他待人亲和,热情大方的性格。
正直纯朴,真诚流露出对翠翠的喜爱。
“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后文 爷爷对翠翠说:“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他是船总的大儿子,爱上了摆渡人的孙女。
天保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人物之间的关系怎样?
这些关系体现了怎样的人情美?
人情美
祖孙情 : 爷爷关爱翠翠,翠翠爱戴爷爷。
文中很多方面都能形象表现出这种浓浓的祖孙情。
比如:
爱情:甜而美
邻里情:有仁有义,爱心奉献。
(1)“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P36-56)
“肥鸭”说明鸭子的肥大健硕,是代表荣誉的战利品。将它不假思索地送于祖孙俩,说明顺顺的慷慨大方、尊老爱幼。“且知道”、“又送了许多”说明顺顺一有机会就真心相助,慷慨解囊。也照应了前文的“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朋友情:
人生知己,同怀视之
“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轻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来得及”,“看得好就不必再回来”。(P32-15)
“也”、“换换”、“不必”表现出老船夫的推己及人的美好品质。对朋友十分关心、体贴,够朋友!
军民情:官民同乐,军民一家
(1)“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P29-1)
其中“注重”写出了以民为本的慎重态度,“得法”表明了治安方法的得当,“既……也……”表现出治安成果的巨大。“莫不”是从范围上、“极”从程度上写出了官民同乐的普遍现象。
(2)“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船只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好事”写出了军士的主动性,“必”写出了端午军民同乐的常规性、有序性。
(3)“你爷爷一定到军营里喝里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抬”写出了军民一家亲的真诚之爱。
(4)“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好勇取乐的军士……”
“照例”写出了端午军民同乐的常规性、有序性。
这些都鲜明地表现出官民同乐、军民一家、政通人和的社会状况,构筑了其乐融融的理想的社会生活模式。
“边城”美
纯朴真挚人情美
青山绿水风景美
古朴和乐风俗美
爷爷
天保
傩送
乡邻
翠翠
浓郁的亲情
纯洁的爱情
纯洁的爱情
淳朴的乡情
不讲等级,不谈功利,
不计得失,不求回报。
人与人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人性
之美
亲密的手足情
【学习任务三】探究人情之美
①纯真的祖孙情
爷爷疼爱翠翠;翠翠关心爷爷。
②纯朴的乡邻情
爷爷和老熟人;爷爷和顺顺;
爷爷和过渡人。
③纯洁的爱情 翠翠和傩送
④融洽的军民情
端午节捉鸭子;春节放鞭炮;爷爷可以去军营中喝酒。
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纯朴真挚的人情美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充满了人情美。课文展现了老船夫与翠翠的祖孙情、翠翠与黄狗的人物情、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傩送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
这里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重义轻利,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边 城 美
青山绿水风景美
古朴和乐风俗美
纯朴真挚人情美
(2)风景美
课内文段1、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晴朗(p31-1)…
课内文段2、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的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p33-1)…
“豆绿色”
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
自然,远离战火。青山、绿水、夕阳、朱红色的船;白塔、黄狗、月亮、长颈大雄鸭……组合成一幅诗意的风景画。湘西山城安静活泼、生机盎然,这个健康、优美的世界温柔、美丽、平静,远离世俗的尘嚣,充满了原生态的自然美。
(3)风俗美
文中主要写了哪些节日和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和性格。
妇女、小孩穿新衣,画王字,人人吃鱼吃肉。
热闹非凡的龙舟赛,赛完
放五百响鞭炮表庆祝
有趣的捉鸭子比赛
节日和习俗
月下对歌,倾吐爱慕之情
耍狮子、舞龙、放烟火
中秋节
元宵节
船夫不得推辞“红包”
迎婚送亲
端
午
节
民风淳朴、极具地域色彩、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
【题解】
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概念、文化概念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关于“边城”
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暖。以其特异的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景画于一炉,展示了人性的粗狂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小说主题(写作目的)
1.赞美: 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2.批判: 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3.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05
分析语言特色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谷粒”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汪曾祺
《边城》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典雅性与口语化的结合。
1.典雅性。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描述性语言上: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中夹杂着的一些文言词语,具有一种古典的精美。
2.口语化。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对话和一些湘西独有风物的描写上:如“你个悖时砍脑壳的!”“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简单的对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感受,又充满了泥土气息,“在素淡之中自有明澈的光辉,质朴之中自有蕴藉隽永之致”。
诗化手法:《边城》的故事情节平淡如水,具有散文化和诗化的风味,笼罩着浓郁的写意色彩。
《边城》的语言凝练,清新,简约,典雅,而又具鲜明的地方性。
语言特色总结
拓展延伸——散文化小说
散文化小说,是指将小说和散文两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结构的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这类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重叙事的惯例,以抒情为主导,兼及叙事写人,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意味浓郁,形式灵活的新风格。它在情节上的叙事因素明显淡化,且更接近真实的朴素人生;在结构上,它不再依靠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不再注重矛盾冲突的展开。
散文化小说的概念解读
1.情节层面的非戏剧性
这类小说,情节不再是构成小说最核心的因素。它在浓重的抒情语言特点下展开叙述,显示出散文化的结构特征,缺少传统小说矛盾冲突的戏剧性,所以又称之为非戏剧性。它没有传统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大多是平常生活的自然呈现,也都润泽在平凡的叙述中。
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
2.人物性格层面的淡化
在传统小说中,作者非常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强调塑造 “典型人物”。而散文化小说却有悖于此,作者刻意淡化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只去呈现人物的原生状态。
3.意境层面的营造
散文化小说中,意境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及民情民俗、人的生存状态的再现。
课文小结
边城是一个和现代都市文明迥然不同的湘西世界。它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侵蚀,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美好。保留着古朴、自然、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人际关系单纯,大家和谐友好地生活在一起。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