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文章背景: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集会。
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2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长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自幼跟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之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完全突破了当时正统书法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作品真迹已难得见,今人所见皆摹本。王羲之楷、行、草等体皆能,如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黄庭经》墨迹(唐临本)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天下第一行书”
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即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
修
一
①修禊事也
②茂林修竹
③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③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动词,做
形容词,高高的
形容词,长
数量词
动词,把……看做一样
形容词,一样
之
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不知老之将至
③及其所之既倦
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
动词,往、到达
助词,的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因何而乐?
良辰
美景
贤人
乐事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游目骋怀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俯仰人生,为何而痛
王羲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他们认为,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名人论生死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奥斯特洛夫斯基:“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裴多菲:“生命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
·巴金:“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