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9《端午粽》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9《端午粽》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8 12:3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粽叶飘香寻家味——《端午粽》
内容分析: 《端午粽》这篇课文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讲述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及其来历。课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第1自然段先介绍每到端午节,外婆就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红枣粽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以及外婆会热心地让“我们”把粽子带给邻居吃;最后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既生动又形象,如,在对红枣粽样子、味道的描写中,作者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箸竹叶、糯米、枣,这些叠词的运用,使得句子读来富有节奏和韵味。课后第1题是在上一课读好句中停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练习读好长句子,特别提示注意分句间标点的停顿。第2题指向找出课文中关于红枣粽样子的明显信息,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第3题是选做题,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旨在丰富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与文化。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其来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与文化产生兴趣。语言运用:识认生字和新偏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思维能力:能通过学习课文说出红枣粽的样子、味道等。审美创造:感受生动的语言,体会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点】1.认识“端、粽”等生字和偏旁米字旁,读准多音字“了”。会写“节、米”等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教学难点】1.能说出红枣粽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及其来历。
活动流程:情境导入:粽叶飘香寻家味——《端午粽》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提问导入,揭示课题
1.了解端午节和习俗。(1)你知道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哪些节日吗?(2)对于端午节,你了解多少?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江自尽,后人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3)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点拨: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4)端午节有包粽子的习俗。你喜欢吃粽子吗?你吃过哪些馅儿的粽子?2.简介粽子,揭示课题。粽子 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粽子种类繁多,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粽、鲜肉粽、八宝粽等。我国民间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3.板书课题(板书:端午粽)。教师强调“端”和“粽”的发音。 1.预设: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2.学生交流2.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对端午节有简单的了解,引导学生交流生活经历,补充端午节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节: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1)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2)多种方式朗读词语,读正确。2.学习多音字“了”。(1)识记字形。①联系生活识记:学生观看图片,依次说出图中食物的名称,教师点击屏幕出示“大米、鲜肉、红枣”3个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图文识记“米、肉、枣”3个字。②加一加识记:立+山+而=端 米+宗=粽 认识新偏旁:米字旁()——含“”的字一般与粮食有关。③熟字比较识记:米—来;分—刀;肉—内;了—子(2)游戏巩固识记。3.指导书写。(1)提醒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注意上下结构的字各个部件的比例、宽窄及空间关系。(2)教师范写并示范讲解书写要点,学生跟着书空练习。节:5画,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短下长。草字头的长横要写平;横折钩在横中线起笔,折钩稍稍左斜,。米:6画,独体字。左右对称,先写点、撇,再写“木”。“木”的竖在竖中线上,撤捺要舒展。间:7画,半包围结构。注意笔顺,先写点,再写竖、横折钩,最后写“日”。点的起笔位置在左上格,横折钩从竖中线起笔。“日”小而窄,第3笔横在横中线上。分:4画,上下结构。上下长短大致相当。上半部分稍微宽一些,撤捺要舒展,撤伸到左下格,不超过横中线,“刀”放当中,先写横折钩,再写撇。吃:6画,左右结构。口字旁写小一点儿。第4笔撤穿过竖中线,横折弯钧从横中线下面起笔,弯要圆,钩出尖。肉:6画,独体字。先写竖和横折钩,注意要站稳。两个“人”上下居中叠放,每个“人”的第2笔捺变为点。(3)教师巡视指导。(4)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评星:这些字写得好吗?好在哪里?不足的是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的生字,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3.学生描红、临摹。
设计意图:采取多种形式识记生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增强了识字效果。对重点笔画做提醒并范写,用直观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指导,确保学生都能正确书写生字。
第三节:整体感知,作业设计
1.教师范读,学生自学课文,教师提出自学要求。(1)借助拼音自学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有困难的可以问一问老师或同学。(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思考:课文写了几种味道的粽子?重点写了哪种味道的粽子?2.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时学习内容。3.回家后向家人请教包粽子的方法,或交流关于全家过端午节的经历。 1.预设:课文写了红枣粽、红豆粽和鲜肉粽,重点写了红枣粽。
设计意图:自主初读课文,巩固生字,把握文意,为下一节课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温故知新,朗读探究
1.复习字词。听写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同桌互评互纠,订正后再练写。2.指四名学生接力读课文,其余学生指出不足之处。3.教师指导朗读。(1)教师出示短语,指导学生读好短语。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①教师示范读,读得柔和,有节奏感,提醒学生读好轻声“的”,再用多种方式朗读。②引导学生画出文中“( )的( )”式短语,同桌互读、小组互读。(2)教师出示长句子,引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①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相关事物。②说一说这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③抓住“里面、中间”几个方位词,把停顿读正确。提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4.多形式朗读课文,如分组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对读等,再指名读。 1.学生开火车认读、抢读、齐读。2.粽叶包着的,里面有糯米,中间有红枣。3.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设计意图:学习读好长句子。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对长句子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教师范读、学生练读、男女合作读等方式练习朗读。
第二节: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1自然段。(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评价。(2)学生思考、交流。①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端午节吃粽子是一种习俗?②对比朗读“一锅粽子”“一个粽子”,想象外婆煮好满满一锅粽子盼“我们”回去的情景,感受端午节中浓浓的亲情。(3)练习朗读,“一到……总会……”“盼着”要重读。(4)交流: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传统习俗?2.学习第2自然段。(1)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特点?·特点一:样子美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①粽子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②这些材料各有什么特点?填空,对照课文插图想象其样子。(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③朗读比较,发现不同。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点拨:“青青、白白、红红”均为叠词,从视觉上表现了粽子的颜色相间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粽子的喜爱之情。这样的叠词能使描述的事物更形象,读起来更朗朗上口。④你还知道哪些这样叠词?⑤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粽子的样子,说一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粽子的样子的。⑥引导学生抓住“里面、中间”这两个方位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特点二:气味香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①朗读短语“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一股清香”,再指名读句子。②思考:哪个词语让你感觉到粽子香?用“一……就……”说句子。③思考:这句话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粽子的?·特点三:口感好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①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吃粽子的情景,体味粽子的味道之美。②思考:“又黏又甜”写出了粽子的什么特点?③小组合作说“又……又……”式词语。(2)探究:本段是怎样描写粽子的?点拨:第一句按“外表—里面—中间”的顺序描写粽子的样子,用“外婆一掀开锅盖”过渡到写粽子的香味,再由“剥开粽叶”写粽子的味道,很有条理。(3)试着仿照本自然段的语言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3.学习第3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2)从“美滋滋”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4.自读第4自然段。(1)思考:你读懂了什么?(2)学生分组交流自己查阅的关于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以及端午节的来历。 1.预设:一到……总会……2.学生交流汇报。3.外面粽叶包,里面有糯米,中间有枣。4.预设:按从外到内的顺序5.预设:一……就……6.预设:嗅觉7.预设:黏、甜8.学生交流汇报: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多,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9.预设:感受到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感受到“我们”对粽子的喜爱以及快乐的心情。10.预设:懂得了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设计意图:分段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读懂外婆包的红枣粽是什么样的、粽子有哪些花样,以及端午节的由来。掌握叠词的好处和运用方法。
第三节:品析句子,作业总结
1.抓住文中重点句子,感受“爱”。出示句子,学生分三个小组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情感。·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盼望一家人团聚·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重视端午节、关爱家人·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邻里和睦、分享快乐2.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全班交流关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说一说过节经历。 1.预设:春节、清明节、中秋节。
设计意图:升华文章,紧扣本单元的主题亲情。
课堂总结:一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指导朗读,指导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要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读准字音开始,让学生读好词语、短语,读通文中的长句子。这样分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及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生活经历来理解作者对粽子的描绘、文章蕴含的人文情怀,唤起学生心中的亲情。
作业布置:1.正确书写本课生字。2.将课文有感情地读给家长听。3.学做“粽子代言人”,向大家介绍、推荐粽子。
板书设计:9.端午粽节、米、间、分、吃、肉
评价量表(或评价设计):+++笔画正确占位准确书写美观同桌根据评价量表给对方互评,教师展示三星作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