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2024)六年级下册第九课《拉德斯基进行曲》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艺版(2024)六年级下册第九课《拉德斯基进行曲》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3-28 09:1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九课《拉德斯基进行曲》教案
教学分析
教材版本:湘艺版(2024)
课时:1课时(40分钟)
课型:欣赏课
学情:六年级学生具备基础乐理知识,对节奏和音乐情绪有一定感知能力,需加强互动体验。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进行曲的雄壮风格,体验音乐与观众互动的乐趣,激发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了解《拉德斯基进行曲》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的文化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聆听、节奏模仿、指挥实践,探究乐曲结构及进行曲特点。
知识与技能:知道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及其代表作品。掌握进行曲的节奏特点(二拍子、强弱分明),能分辨乐曲的ABA结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进行曲风格,分析乐曲结构。
难点:指挥手势的模仿与节奏互动配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乐曲音频/视频、作曲家简介、指挥动作示范)
打击乐器(铃鼓、三角铁)、指挥棒 节奏图谱、A4纸(作业用)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感知“进行曲”特点(5分钟),对比聆听:播放《运动员进行曲》片段,提问:“这段音乐适合什么场合?节奏有什么特点?”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将欣赏一首世界闻名的进行曲,它能让全场观众一起拍手互动!”
新课教学——探索音乐奥秘(20分钟)
初听全曲,整体感知 播放《拉德斯基进行曲》视频(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版本),观察指挥与观众互动。 提问:“音乐的情绪如何变化?你听到哪些乐器?”(铜管嘹亮、弦乐轻快)
走近作曲家 图文简介老约翰·施特劳斯,强调“圆舞曲之父”与“进行曲”创作背景。
分段赏析,剖析结构 A段:聆听主题旋律,用踏步感受二拍子强弱规律;出示节奏图谱,分组用铃鼓(强拍)和三角铁(弱拍)伴奏。 B段:对比旋律的柔和变化,引导学生用线条画出旋律起伏。 再现A段:加入观众拍手节奏(× × × × ▏× × × -),全体练习。
指挥小课堂 教师示范二拍子指挥手势(下-上),学生用铅笔模拟指挥棒跟随音乐练习。 (三)实践创编——音乐“动”起来(10分钟) 角色扮演: 分组扮演“乐队”(打击乐伴奏)、“指挥”、“观众”(拍手互动),完整演绎乐曲。 创意表达: 提问:“如果为这首曲子设计舞台灯光,你会如何安排?”(如A段红色、B段蓝色)
总结拓展(5分钟) 知识回顾: 通过思维导图总结进行曲特点(节奏鲜明、结构清晰)、作曲家及乐曲文化价值。 情感升华: “音乐无国界,这首曲子连接了乐队与观众,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能发现这样的美好互动。”
作业布置(二选一): 用A4纸绘制乐曲情绪变化曲线图,并标注乐器。 尝试为家庭聚会设计一段“拍手互动”音乐游戏。
板书设计
拉德斯基进行曲 ——老约翰·施特劳斯
结构:A(雄壮)—B(柔和)—A(辉煌)
进行曲特点:二拍子 | 节奏鲜明 | 强弱对比
文化印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压轴曲”
教学反思预设
通过观察学生指挥动作和互动参与度,评估目标达成情况。 若时间紧张,可精简作曲家介绍,侧重体验环节。
特色亮点: 结合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真实场景,渗透音乐文化理解。 通过“画旋律线”“模拟指挥”实现跨学科整合(美术、身体律动)。 作业分层设计,兼顾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 可根据课堂实际调整互动环节时长,确保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