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综合检测卷
(范围:1-5课 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填在相对应的答题卡上。)
1.有学者指出,581年隋朝户数约为650万,589年灭陈后得50万户,约为710万户。该学者认为,隋朝户数增加直接得益于( )
A.南北统一 B.北人南迁 C.社会稳定 D.政治清明
2.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国家粮库,东西宽612米,南北长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考古人员共探出密集排列的粮窖数百座(如图是其中一个粮窖示意图)。这反映出( )
A.隋朝成为疆域辽阔的王朝
B.隋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隋文帝统一币制和度量衡
D.隋炀帝好大喜功,奢侈无度
3.“这一运河网络,使隋帝国能以南方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养洛阳,并且给北方边境提供战略后勤保障。”材料意在强调,运河网络(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重了百姓徭役负担义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有利于巩固隋朝统治
4.“科举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特别是过去所谓的寒门、商人、地主等……通过科举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到政权中来。”该材料说明科举制度( )
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C.注重门第地位高低 D.阻止世家子弟入仕
5. 隋朝最盛时,全国人口约有四千六百万。608年正月,隋炀帝征发河北百余万人开永济渠,男丁不足,妇女也被征发;同年七月,又征发二十余万人修筑长城。611年,隋朝出现“耕稼失时,田畴多荒”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经济发展 B.妇女地位上升 C.人民安居乐业 D.生产力被破坏
6. 右面为隋炀帝使用民力统计表(部分)。从表中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时间 项目 动用劳动力
大业元年(605年) 开通济渠 百余万
大业四年(608年) 筑长城 百余万
大业八年(612年) 伐高丽 发四海兵
唐朝开国重臣之一的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述的李渊勇敢、刚烈且足智多谋,在后世的《旧唐书》《新唐书》中,记述的李渊却是碌碌无能、暮气沉沉且胸无大志之辈。这说明( )
A.历史人物复杂多变 B.历史目击者的记录不可信
C.历史真相无从考证 D.历史认识受时代变迁影响
8. 贞观初年,唐太宗多次强调,伤害自己的原因不在外物,而是因为过度的欲望。如果沉迷于美食和享
乐,欲望一多,损失也就大。这不仅影响政事,还扰乱百姓生活,“朕每思此,不敢纵逸”。据此可知,唐太宗( )
A.注重总结治国经验 B.切实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C.能够做到虚心纳谏 D.将隋朝推向了全盛局面入
9. 唐太宗的大臣和将领,有着不同的出身和背景,有的曾是农民起义的将领,有的曾效力于他的政敌。这表明唐太宗( )
A.善于谋略,敢于决断 B.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C.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D.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10. 隋唐之际,朝廷逐渐形成三省之间以及皇帝与宰相之间,在国家政务的决策和执行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体制。这反映了( )
A.行政效率的降低 B.行政体制的合理化
C.皇帝权力的强化 D.皇权受到严重削弱
11.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下列对武则天的评价,最准确的是( )
A.严刑酷法,残暴无度 B.颇有作为,推动发展
C.奢靡腐化,心狠手辣 D.政治清明,贞观盛世
12. 武则天时期,大规模改动官名和地名: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尚书省改为文昌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也分别改名为天、地、春、夏、秋、冬,以求形式对称、文字优美。武则天这一做法旨在( )
A.铲除李唐皇室守旧势力 B.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展现武周政权的新气象 D.奠定制度变革的思想基础
13. 唐玄宗时期,开办了官方最早称为“书院”的机构,为保存和传播文化典籍、开展学术研究,以及向国家举荐和选拔经世致用之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书院的建立反映出当时( )
A.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B.人口增长,国库充盈
C.社会稳定,注重文教 D.商业繁荣,经济发达
14. 阅读下面《唐朝人口统计表》,这一现象的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唐朝( )
时间 人口数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1900万人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4531万人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多彩的文学艺术 C.繁荣的社会经济 D.频繁的对外交流
15. 如图,犁的变化最能反映出( )
A.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
B.唐朝灌溉工具的改进
C.政府重视农业的发展
D.唐朝手工业十分发达 直辕犁 曲辕犁
16. 如图为唐三彩骆驼乐舞俑,出土于陕西西安。图中角分坐两侧,其中两人为汉人乐俑,两人为胡人乐俑,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①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②音乐舞蹈多姿多彩
③手工业水平较高
④民族交融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17. 唐都长安约有百万人口,其中有来自中亚、波斯、大食、新罗等地的商人、使节、留学生数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开设货栈,买卖货物。这反映出( )
A.唐朝政治制度完备 B.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
C.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
18. 绘画和雕塑作品不仅能展示艺术之美,也能真实而细致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如图两幅作品共同反映了( )
A.多样的杂剧艺术
B.丰富的医药宝库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成熟的舞蹈技艺 《弈棋仕女图》(局部)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19. 唐前期,关中261个军府拥兵26万,约占全国军府总数和兵力总额的40%。唐玄宗天宝年间设置了安西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十镇兵力驻军约49万人,约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86%。唐玄宗的这一举措( )
A.体现了唐内重外轻的布局 B.为唐朝衰落埋下隐患
C.遏制了边疆少数民族叛乱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20. 《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材料中描述的事件是( )
A.陈桥兵变 B.八王之乱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21. 唐朝末年,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中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上述材料反映的应该是( )
A.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B.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
C.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D.五代十国导致的混乱
22. 韦庄《秦妇吟》:“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描述了唐朝在受到致命打击后长安城的衰败、乱离情形。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的史实是( )
A.黄巾起义 B.黄巢起义 C.大泽乡起义 D.绿林起义
23. 公元907年,一个在东方屹立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塌,中国进入了又一个分裂割据的乱世。这个“乱世”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24.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这表明他认为五代之乱的主要原因是( )
A.皇帝昏庸 B.宦官专权 C.武将专权 D.严刑苛法
25. 唐朝有16位公主与7个周边民族进行了“和亲”,这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的。唐朝的“和亲”是在周边民族首领向唐朝提出请求的情况下进行的,民族首领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亲自到长安请婚或迎接公主。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先进文化对周边民族有巨大吸引力
B.杜绝了唐朝和周边民族发生战争
C.使商业活动逐渐突破坊市制度的严格规定
D.从根本上解决了唐朝的民族矛盾
26. 唐太宗时期,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武则天时期,唐军主动出击吐蕃;唐穆宗时期,唐蕃订立友好盟约。这说明了唐朝( )
A.军事力量强大 B.民族政策灵活 C.民族关系融洽 D.文化影响广泛
27. 唐朝将边疆归附的少数民族的部落组织纳入国家的行政体系之中,承认和保护这些部落首领的地位。唐太宗在谈及民族关系时说道:“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据此可知,唐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C.民族交往强调文化认同 D.已经消除民族矛盾中
28. 唐朝时期,汉文在西域已成为一种盛行的语言文字。如图是新疆地区出土的唐代文书,长538厘米,宽27厘米,内容是当地12岁学童卜天寿抄写的《论语》《千字文》及创作的诗歌等。材料反映了( )
A.中原地区政局稳定 B.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C.西域商品经济发达X D.海上贸易高度繁荣
唐朝时期民族关系不断交融和发展。唐玄宗时期,册封皮逻阁为( )
A.渤海郡王 B.天可汗 C.怀仁可汗 D.云南王
30. 唐朝的饮食起居习惯综合了南北朝时期的汉、胡文化特点,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唐朝服饰吸纳了胡服的元素,出现窄袖、瘦腰、翻领、着靴的特征,并常常外罩一件长衣。有学者评价:“唐朝文化的接受能力,可能是中国历来最强的。”材料反映“唐朝文化的接受能力”( )
A.拓宽了唐文化影响范围、 B.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C.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 D.加速了周边民族的汉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
31.(12分)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四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过于河,北通涿郡。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
[唐]杜佑《通典》卷一《食货十·漕运》
材料三: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的《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你能提取到哪些有效信息?(4分)
(2)根据上述材料,请你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8分)
32.(14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著名君主。古今中外对他的评价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讲读,形之论议,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然屈己以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以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人之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
一元代著名的史学评论家戈直《贞观政要集论》
材料二:他认为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三:司马光又叹唐太宗曰:“驱策英雄,网罗俊义,好用善谋,乐闻直谏,拯民于水火之中,而措之衽席之上,使盗贼化为君子,呻吟转为讴歌,衣食有余,刑措不用,突厥之渠,系颈阙庭,北海之滨,悉为州县!”
材料四:唐太宗早年励精图治,为国为民,而且非常开明,所以并不在意史官的记录。但是晚年的唐太宗因为好大喜功,所以他开始非常看重自己在史官笔下的形象,不想自己的人生有污点。
-搜狐网《明君也昏庸:一代明君唐太宗在晚年也被认为是昏君》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史学评论家戈直如何评价唐太宗?(2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是什么盛世?他的施政作风体 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4分)
(3)材料三中,唐太宗用什么方法“驱策英雄,网罗俊义”?结合所学指出该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坚持哪些原则?(2分)
唐人不仅善于融合西北民族文化,还善于借鉴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 这在妇女服装上有明显的反映。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 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从宫廷传开的“半臂”,领口宽大,袖长及 肘,身长及腰 -摘编自沈从文、王孖《中国服饰史》
33.(14分)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呈现出繁荣、富强、开放的盛世景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玄宗针对时弊,进行改革。他下诏有司销毁金银器玩,禁止厚葬,并亲自在苑中种麦;停废闲散诸司、监、署十余所,严格地控制官吏的铨选,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严格考核;在全国共建56个农田水利工程,还在各地大兴屯田;还下令“天下州县,每乡之内,各里置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唐朝的鼎盛时期由此到来。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材料三:
唐朝处于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繁荣阶段。陶瓷器不仅流行国内,而且 在海外广受欢迎。例如,埃及的福斯塔特遗址出土了12000多块中国瓷器 残片(以唐居多),有越窑青瓷、唐三彩、邢窑白瓷等。出土的唐越窑青瓷,器 形有碗、罐、盆、盒等。碗的造型十分丰富,有玉璧底碗、圈足碗及折腰碗等。 …残片上的纹饰题材非常丰富,有莲花纹、鹦鹉纹,甚至还有水波龙纹等。 -摘编自叶喆民《中国陶瓷史》
材料四:唐朝长安城设东、西两市,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是当时长安城商业活动的中心。据记载,当时西市有大衣行、秤行、绢行、鱼行、笔行、药材肆等,东市有铁行、肉行、金银行等许多行业,店铺很多。西市还专门设有“波斯邸”“胡姬酒肆”“收宝胡商”等。
摘编自曹尔琴《唐长安的商人与商业》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玄宗初期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改革带来的影响。(4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女子服饰的特点。(2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陶瓷业繁荣的表现。(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唐朝长安城商业繁荣的表现。(4分)1-5 ABDAD 6-10 ADACB 11-15 BCCCA 16-20 DDCBD 21-25 CBCCA 26-30 BABDB
31.(12分)
(1)有效信息(4分):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隋朝工程技术的成就。
(2)历史小短文(8分):
题目:隋朝大运河的功与过
内容: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它贯通南北,促进了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材料三)。然而,炀帝征发数百万民力,导致“耕稼失时,田畴多荒”(材料二),加重百姓负担,成为隋朝速亡的原因之一。大运河的利弊反映了中央集权下大型工程的复杂性,既推动了社会发展,也需注重民生。
32.(14分)
(1)戈直评价唐太宗(2分):贞观之政是三代以下绝无仅有的盛世,太宗屈己纳谏、任贤使能、节俭爱民,为后世君主典范。
(2)盛世与儒家思想(4分):盛世:贞观之治。儒家思想:以民为本、纳谏爱民、君臣和谐。
(3)方法及作用(6分):
方法:科举制(或“任人唯贤”)。
作用:打破门第限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选拔人才,巩固统治;推动教育发展。
(4)评价原则(2分):全面客观,结合时代背景;一分为二,既看功绩也看局限。
33.(14分)
(1)唐玄宗改革特点及影响(4分):
特点:节俭务实、精简机构、重视农业、兴办教育。
影响:开创“开元盛世”,推动经济文化繁荣。
(2)女子服饰特点(2分):
融合胡风(窄袖、翻领等),富有时装性;
宫廷服饰影响民间,如“半臂”流行。
(3)陶瓷业繁荣表现(4分):种类多样(青瓷、白瓷、唐三彩);远销海外(如埃及出土大量唐瓷);
纹饰丰富(莲花纹、龙纹等);工艺精湛(器形多变)。
(4)长安商业繁荣表现(4分):行业齐全(衣行、药肆、铁行等);市场分区(东市、西市);
外商云集(波斯邸、胡商);
国际性贸易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