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时 间 的 脚 步
部编八年级(下) 第三单元
自读课文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陶世龙,是地质学家、科普作家。创作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有数百部,出版的《揭开大址的秘密》《地球的画象》和《时间的脚印》等代表作品,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岀成就的科普作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
作者介绍
【自读助力】
山麓(lù):山脚。
沟壑(hè):山沟,溪谷。
龟(jūn)裂:裂开许多缝子。
崩落:崩裂坠落。
掸(dǎn)去 :轻轻地打或拂,以去掉尘土等。
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粗糙(cā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腐蚀(shí):比喻坏思想、坏风气使人逐渐腐化堕落。
融为一体:几种不同的东西合为一体或适当调配在一起。
海枯石烂:海水枯竭,石头经风化粉碎。形容历时久远,世上万物都已经发生巨变。
帷(wéi)幕:古时军队里用的帐幕。
唯、惟、维
1、文章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为什么开头要引用高士其的小诗?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话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从而带出时间的话题。
【自读解疑】
2、作者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是不是跑题了?
明确:
【参考一】这一段是插说,由前面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联想到“铜壶滴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一段再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问题,是连贯的,一致的,没有偏离了主旨。
【参考】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接下一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在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
本文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这样的“石头记”,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书,可以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为人类造福。
阅读提示
一 、 自读《阅读提示》,标注《提示》要义
【自读过程】
(总述)
(分述)
(意义)
提示基本内容
作者在文中,始终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将静态观察与动态分析、历史思考与现实认识融为一体,赋予大自然中“时间的脚印”更为深广的意义。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
(写作态度)
(写作方法)
提示写作技巧
课外补充
1、什么是阅读提示:给学生提供的在阅读或学习过程中的有关建议、提示、方法、
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是对课文的精要指导和延伸阅读。可以帮
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本,也可以协助学生更好地
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果。
2、阅读提示的内容特点:不同文体内容有异
事理说明文包括文本体裁、基本内容、语言特色,写作方法、阅读方法、科学思维和求真精神等。
议论文包括观点、材料及其建立的关系,论证的思路,论证的方法,作者的态度和具有说服力的语言。
散文包括写作背景,主体内容,思想情感,结构安排,艺术特点及语言风格等
补充提示
根据单元说明、课文及事理说明文阅读提示的要求,你觉得还可以在本文的《阅读提示》中补充什么内容?
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
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既准确精练又生动形象的语言
二 、 依据《阅读提示》,梳理课文内容
1 、 自读课文,抓提示句,划分课文结构(三部分),并概括内容
第1 段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第5段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第22段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第30段 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
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第一部分:(1-4)提出“时间”的话题。
第二部分:(5-29)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阅读提示》(部分内容):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
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一:
2、自读15-20段,请你补充石头由“石烂”到“新生”的“旅行”过程(文中找关键词填入)。
破碎
旅行
沉淀
重压
胶结
新岩石
岩石的结构反映地壳的运动
《阅读提示》(部分内容):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
3、续读21-28段,说说岩石还有哪些保存历史痕迹的方式吗?
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运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古代生物状况;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石头记录转瞬即逝的活动
(静态) (动态)
《阅读提示》(部分内容):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
4、读懂“石头记”,困难巨大,但意义非凡,请你结合课文30段和《阿西莫夫短文两
篇》说说其意义。
① 增加我们的知识
② 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③ 论证科学的假设:大陆漂移学说(恐龙化石)、撞击说(斯石英的特点)
《阅读提示》(部分内容):这样的“石头记”,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书,可以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为人类造福。
5、事理说明文,往往采用逻辑顺序,请你根据前面的自读内容,梳理本文的顺序。
一、(1-4) 引出“时间”的话题。
二、(5-29) 具体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三、(30-31)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全文来看】
总
分
总
(逻辑顺序)
【主体来看】
第5段:设问引出下文
第6段:自然界各种物质都运动着
第7段:设问过渡,引起下文
第8段:岩石毁灭所呈现的现象
第9段:概说呈此现象的原因
第10-11段: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
第12段:雨水的作用
第13段:生物的作用
第14段:人的作用
第15-18段:泥沙沉积的过程
第19-21段:岩石初生的过程
现象
本质
(逻辑顺序)
说明事理的文章,往往采取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
从整体到局部
从概括到具体
从主要到次要
从简单到复杂
从原因到结果
从性质到作用
不管采取什么说明顺序,都要考虑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的目的,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以便于读者理解接受。
《阅读提示》(可补充):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采用逻辑顺序,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这样的“石头记”,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书,可以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为人类造福。
三、 再读《阅读提示》,体会写作技巧
“当然”,中性语言,并没有确定“作用”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这种含蓄的表述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从对自然的影响上看,这种“作用”当然是一种“破坏”,而且是巨大的,但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来看,这种“作用”又是不得已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宽宥的。
1、 细读第14段,这一段除了介绍人类是破坏石头的因素之一这个信息之外,还有什么意味在里面?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辩证的观点
《阅读提示》(部分内容):将静态观察与动态分析、历史思考与现实认识融为一体,赋予大自然中"时间的脚印"更为深广的意义。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请你写下一句,为它做赏析式批注。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拟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坏,增强了岩石的动感和目的性,极富表现力。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比喻,把“冰川的移动”比作“铁扫帚从地上扫过”,生动形象地写出冰川缓慢移动所形成的巨大破坏作用。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排比,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势不可挡的威力的气势。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反用成语,“海枯石烂”形容历时久远,世上万物都已经发生巨变。但文中却反用原意,“海水枯竭,石头经风化粉碎”。别有心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3、如何理解题目《时间的脚印》?说说你的看法。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然变迁中岩石变化留下的印记比作“时间的脚印”,形象地记录了古往今来的地理环境变迁的故事,将无形的时间流逝有形化,从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
《阅读提示》(部分内容):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四、 三读《阅读提示》,明白核心原则
简洁性原则: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生动性原则:合理使用修辞,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比喻、排比、拟用)
引导性原则:为学生的阅读作必要的铺垫和引导
启发性原则:带领学生作深入的阅读并给予点拨和启发。
五、 学以致用,编写阅读提示
课堂练习: 统编教材在“自读”课文后一般会附相应的阅读提示,根据学习需要点评文本独到之处,提供阅读方法,请为《大自然的语言》写一个阅读提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阅读科普作品。
竺可桢宛如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将神秘又实用的物候学知识,以妙趣横生的方式娓娓道来。一帧帧四季物候图如电影一样在我们面前徐徐铺开 ,这便是物候,了解物候知识对农业生产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价值。而影响物候现象的四大关键因素 是纬度的高低、经度的疏密、地势的起伏,以及古今的变迁。研究物候学在农业、林业、物种引进等多个领域有着深远意义,应用前景广阔的
采用从现象到本质的严谨逻辑架构,宛如精心设计的地图,指引读者探寻物候学的奥秘。同时,作者巧妙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赋予自然现象鲜活的生命力与情感,让原本晦涩无趣的知识瞬间变得鲜活、立体,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 。
课后我们不妨留意身边的物候现象,收集朗朗上口的农谚,与文中知识相互印证,深入理解物候学的真谛。
【参考】
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是课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如果把课文比作知识的“宝库”,那么“阅读提示”便是打开这“宝库”的金钥匙,我们应紧握“金钥匙”,去打开一座座知识“宝库”,并且充分挖掘丰富资源,使我们的学习的脚步迈得更敏捷,更稳健。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