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朗读架起爱的桥梁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整合朗读教学
一、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感知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3、体会人间至深至爱的亲情,培养学生爱父母、爱家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研读课文,感知内容
2、体会人间至深至爱的亲情,培养学生爱父母、爱家人的情感,让学生懂得感恩。
教学难点:训练朗读,注意朗读重音、语气、节奏的变化,提高朗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字拥有无尽的力量,它能唤醒沉睡的记忆,也能创造新的梦想。文字的魅力尽在朗读之中。朗读犹如一道彩虹,一道桥梁,连接着文字与生活,连接着读者与作者,今天就让我们用朗读这种方式串联起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架起一座爱的桥梁。播放《为妈妈洗脚》的广告。工作了一天已疲惫不堪的妈妈仍不忘为母亲洗脚,稚气的儿子也端来一盆水,一路泼洒着着蹒跚走来,一声“妈妈洗脚”感动了无数人。生活的细节一次又一次为我们演绎着亲人深沉的爱。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几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里都有生活中常见的爱的细节,都有亲情的故事。今天,我们通过朗读、赏析语句来感受亲情的美好。
(二)出示目标
1、研读课文,感知内容(重点)
2、训练朗读,注意朗读重音、语气、节奏的变化。(难点)
3、找到蕴含丰富感情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重点)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快速默读《散步》《金色花》《荷叶· 母亲》,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用“人+事件” 的句式概括)
《秋天的怀念》:通过记叙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表现了作者的悔恨和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感激之情。
《散步》:通过描写祖孙三代四口人在田野散步的生活小事,表现了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以孩子的口吻,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描绘了孩子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以及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荷叶·母亲》:在这篇散文诗中,作者通过对雨中荷叶护佑红莲的场面,想到了生活中母亲对孩子的呵护,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四)再读诗歌,把握情感
了解了这几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就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母爱,或者他们都体现了母子亲情。《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对患病儿子的关怀与牵挂,《散步》中家人之间的包容与理解,《金色花》中母子之间真挚纯美的爱,《荷叶·母亲》中荷叶对红莲的呵护,都那么和谐那么温暖,那么让人感动。接下来请你找出最让你感动的、你认为最美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更深切的去感受作者的感受。(朗读时注意舒缓、深情)
(朗读小贴士:1. 发音清晰 2、语速适中 3、语调变化 4. 注意节奏 5、感情投入)
示例 1: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示例 2:“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示例 3: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五)综合表达,能力提升
推荐“最有爱家庭”。倾听完几个亲情故事后,你觉得哪个家庭最有爱?请从文中选出合适的语段,用朗读加阐释的方式推荐这个家庭。注意朗读语气、节奏的变化。老师先做示范,然后请同学们来说。
示例:我认为《金色花》中的家庭最有爱。
(师范读):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变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推荐词:这个家里,母亲慈爱宽厚包容孩子,孩子依恋爱护母亲。“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可以看出母子心心相映。所以说《金色花》中的家庭最有爱。
(六)、归纳总结:
播放音乐《感恩的心》有一种情感,它无声无息,但是却最有力量,这种情感就是母爱。母爱犹如冬日里的一缕阳光,可以给予你温暖;犹如夏日里的一丝凉风,抚慰你躁动的心情。唐代大诗人孟郊用“三春晖”回报母亲感恩母爱。今天就让我们用力所能及的生活小事报答母亲的恩情。所以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回家为母亲做一件事,可以为她洗一件衣服,为她唱一首歌;也可以帮忙刷刷碗扫扫地,甚至给她一个深情的拥抱,告诉她,您辛苦了!同学们能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