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散步》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散步》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8 19:2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散步》,引导学生体会家庭亲情、生命意义及中年人的责任感。
2.分析文中“我”的角色与心理变化,理解其在家庭中的核心作用深入剖析关键句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对称美与哲思美。
3.探究文章主旨,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对照分析《背影》、《秋天的怀念》与《散步》,比较其主题、情感及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文章中的亲情与责任感。通过朗读、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一家三代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中年人对家庭的担当;理解了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和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 5 分钟)
活动设计:教师播放一段温馨的家庭散步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家人散步的经历,分享当时的感受。随后,引入《散步》一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课文,你体会到什么?(约 10 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做笔记,记录自己的初步感受。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阅读体会,教师汇总并板书关键词,如亲情、责任、生命等。
三、分析课文中关于“我的”句子(约 15 分钟)
活动设计:教师挑选出文中包含“我”的关键句子,投影展示。
学生任务:学生分析“我”在句子中的角色、情感变化及决策依据,小组讨论后分享。
教师总结:强调“我”作为家庭中心的角色,以及其在处理家庭关系时的智慧与责任感。
四、分析课文句子(约 20 分钟)
重点句子:选取“春天来的太迟了”、“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前面是妈妈和儿子”等句子。
分析步骤:
学生独立思考,写下对句子的初步理解。
小组内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与感悟。
教师引导,深入剖析句子的象征意义、情感表达及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开头部分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分析: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散步的成员,突出了“我”作为家庭核心的角色,为后文铺垫。“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分析:通过母亲的拒绝,展现了她的身体状况,同时也为后文“我”的坚持与体谅埋下伏笔。
(二)中间部分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分析:“我”的劝说体现了对母亲的关心与理解,母亲的“信服”则表现了家庭中的和谐与信任。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分析:通过对比,展现了母子关系的转变,也暗示了生命的传承与责任的传递。“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分析:这句话不仅描述了春天的迟来,更隐含了对生命脆弱的感慨,为后文对生命的思考做铺垫。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分析:春天的到来象征着希望与新生,母亲的“熬过”则体现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分析:细腻的景物描写,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也寓意着家庭生活的和谐与希望。“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分析:这句话通过对称的句式,展现了家庭成员间的紧密关系,也暗示了生命的循环与传承。
(三)结尾部分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分析:通过“慢慢地,稳稳地”等词语,展现了“我”和妻子对家庭责任的承担与珍视。最后一句则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中年人对家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五、主旨探究(约 10 分钟)
问题引导:文章通过散步这一小事,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主旨?
学生讨论:学生结合前文分析,探讨文章主旨,教师适时点拨。
总结归纳:文章通过家庭散步的温馨场景,展现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理解、支持与爱,以及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责任感与担当,强调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珍惜当下、和谐共处。
六、句子赏析与写作手法(约 15 分钟)
句子赏析:重点分析“春天来的太迟了”所蕴含的哲理,“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所展现的意境美,以及“前面是妈妈和儿子”所体现的对称美与家庭传承。
写作手法:讲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反映深刻的道理。同时,讨论“大材小用”在此处的反向思考,即平凡生活也能蕴含不平凡的意义。
七、意境美、对称美、哲思美(约 10 分钟)
意境美:文章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家庭场景的刻画,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意境。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她的眼睛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对称美:分析文章中人物关系的对称性,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爱与理解。如“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增强了文章的美感与节奏感。有的浓,有的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哲思美:探讨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如生命的价值、家庭的意义等。但我和妻子都是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八、对照分析《背影》、《秋天的怀念》与《散步》(约 20 分钟)
主题对比:分析三篇文章在主题上的异同,如都体现了亲情的伟大,但侧重点不同。
情感对比:比较三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如《背影》的深沉父爱,《秋天的怀念》的坚韧母爱,以及《散步》的家庭和谐。
人物形象对比:分析三篇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如父亲的背影、母亲的坚韧与“我”的责任感。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对照分析,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归纳三篇文章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强调文学作品在主题、情感与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多样性
《背影》: 《散步》: 《秋天的怀念》:
主题:文章以“背影” 为线索,展现了父子之 间的深厚情感。通过描 述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 的背影,以及儿子对父 亲这一举动的深刻记 忆,体现了亲情的伟大 与无私。 主题:文章以“散步” 为切入点,探讨了家 庭关系中的和谐与责 任。通过一家四口在 田野上散步的情景, 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 的相互关爱与理解。 主题:文章以“秋天的怀念”为引子,回忆了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通过描述母亲对作者的关爱与付出,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作业布置:以下是针对《散步》这篇课文的创意性延伸任务设计,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一、创意摄影或短视频制作
任务描述:
学生需以“散步中的风景与情感”为主题,拍摄一组照片或制作一段短视频。内容可以是对课文场景的再现,也可以是自己散步时遇到的有趣、感人或启发性的瞬间。照片或视频需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阐述所选场景的寓意、情感表达或与课文内容的联系。
创意点: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拍摄角度、光线和色彩来增强视觉效果。短视频制作中,可以加入音乐、旁白或特效,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二、家庭散步计划与实施
任务描述:
学生需与家人一起制定一个周末散步计划,包括路线选择、活动安排和所需物品准备。在散步过程中,学生需记录家人在不同场景下的反应、对话和情感体验,可以是文字、照片或录音形式。散步结束后,学生需整理记录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家庭散步的文章或制作一份电子相册,分享给班级同学。
创意点: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散步带来的乐趣和家庭情感的增进。鼓励学生从家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意识。
三、跨文化散步体验报告
任务描述:
学生需选择不同文化背景的散步地点进行考察,可以是本地的特色街区、公园或历史遗迹。在考察过程中,学生需了解该地点的文化背景、历史沿革和特色风情,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学生需撰写一篇跨文化散步体验报告,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散步习俗、景观特点和人文氛围。
创意点:通过跨文化体验,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四、散步与环保主题海报设计
任务描述:
学生需以“散步与环保”为主题,设计一张海报。海报内容可以包括散步时遇到的环保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倡导环保的标语和图案。学生需运用创意和审美能力,使海报既具有视觉冲击力,又能准确传达环保信息。
创意点: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散步与环保主题巧妙结合,创作出独特的海报作品。以上创意性延伸任务设计旨在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角度,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散步》这篇课文的内涵和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