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8 10:4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按要求在规定处贴好条形码。
2.选择题按题号涂卡,主观题一定要答在相应题号黑框内;答错位置不给分。
3.主观题必须按规定分条作答,否则零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
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
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
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前者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申,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这种说法或许带有宋人调侃的意味,即将人生的缺憾化解为艺术的慰藉。后者是对欧阳修原意的误读,“穷而后工”被倒置为“工而后穷”,比如南宋诗人赵蕃的理解和发挥:“少陵流落白也窜,郊岛摧埋终不起。是知造物恶镌鑱(刻画,描写),故遣饥寒被其体。”这种观点与其说是欧氏观点的延伸,不如说是宋祁之论的嗣响。欧阳修强调“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笔者怀疑这就是针对同时代的宋祁而发的。宋祁认为,诗蕴藏于天地之间,有才之人可以获得,“然上天吝之,其(指有才之人)取之无限,则辄穷踬其命,而怫戾所为”,此即“诗能穷人”。这种说法倘若不是激愤或戏谑的反语的话,那么未免带有太多的神秘和宿命的色彩,而且犯了倒因为果的常识错误。
对生活与创作关系的深刻揭示,正是“穷而后工”之说最有价值之处。
(摘编自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
材料二:
“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穷而后工”的“穷”,不是指“贫穷”,它与“达”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所以欧阳修所说的“穷”,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人的缺失和缺失性体验。人的体验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成功、生活的美满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失败、生活的不幸等所引起的病苦、焦虑的情感体验。诗人之“穷”,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映现出真正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众所周知,人的需要是永远不会得到完全满足的。人的需要无穷无尽,所以人永远处于缺失之中,痛苦与焦虑一类缺失性体验也就永远伴随着人生。我们不必把人的缺失、痛苦、焦虑和忧伤完全看成是消极的。诚然,缺失、痛苦、焦虑等也许是人生的苦难,它折磨人、摧残人。但一定程度的缺失、痛苦、焦虑,对人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就像没有大气的压力,我们的身体就要爆炸,人若是一切都美满、得意,没有丝毫的艰难、不幸,生命就可能因无限膨胀而走向灭亡。感情深笃、精神敏感的诗人,最深刻细微地体验到这一切,甚至把这种缺失视为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为什么东奔西跑,浪迹天涯而不知疲倦?为什么承受了那么多的忧伤、痛苦、焦虑、不安而不改初衷?乃是出于真正诗人对“穷”这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深刻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诗人要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这种忧患伴随终生的“穷”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呢?
“穷”是诗歌创作的发动力。“穷”作为诗人遭受的内部和外部的挫折,使他的缺性体验达到某种极限,这样就必然导致他的心理能量蓄积到饱和的状态,而产生心理失衡。如何释放饱和的心理能量,以恢复心理平衡呢?这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而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就是释放、宣泄人的被压抑的心理能量,降低紧张水平,恢复人的心理平衡的一条途径。所以诗人之“穷”,不是诗人之不幸,从创作角度看,恰恰是他的大幸,因为他由此获得了一种不能不写的创作驱动力。这种情形就像时钟上紧了发条,它不能不开始走了。欧阳修所说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正是上述心理规律的古典表达。诗人之“穷”,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诗人之“富”。正是在“穷”中,诗人蓄积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情感,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情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诗人推上了创作之路。
(摘编自童庆炳《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穷者而后工”说的心理学内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提出的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命题,揭示了古代诗人的创作规律,构成了宋代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得到宋人广泛认同。
B. 宋代有很多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理解“诗穷而后工”的命题,涉及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精心锤炼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认识。
C. 对一个人而言,适当的缺失性体验不可缺少,它有利于生命的健康发展,让人感情深厚、精神敏锐,避免生命因膨胀而灭亡。
D. 对于“穷”的内涵,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阐释并不相同,前者阐释为诗人不幸的处境遭遇,后者阐释为诗人的缺失性体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材料一第二段对“诗穷而后工”的阐述可知,若一位诗人在迁谪中以诗抒发忧国之情,这种情感会被欧阳修赞赏。
B. 以下内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三段的论据:李白年轻时漫游各地,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助他妙笔生花,留下大量佳作。
C. 材料二中欧阳修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等话语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心理规律,其中的“郁积”即为心理能量的蓄积。
D. 对于“穷而后工”之说,材料二重在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这比材料一从诗人处境的角度所作的论述更为深刻。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首先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命题,然后从不同方面阐述这一命题,最后总结了它的价值所在。
B. 材料一认为宋代有人将“穷”视为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所引用的苏轼的诗句便可以证明这一点。
C. 材料二第一段通过分析两种体验对人生的影响,论证了该段的中心论点:适当的缺失性体验对人而言不可缺少。
D. 材料二以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为喻,形象地阐明了缺失性体验所导致的心理失衡推动诗人进行创作的情形。
4. 材料一作者怀疑,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看法是针对宋祁而发的。作者这样怀疑的理由可能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江淹,南朝梁文学家。少孤而家贫,爱好文学。刘宋时入仕,辗转于诸王幕府,郁郁不得志。齐时受到赏识,逐渐显达。至梁,官运亨通,官职显赫,深居庙堂,安享尊荣。江淹早年以辞赋著名于世,晚年仕梁后才思减退,再未有佳篇传世。
为什么江淹晚年再未有佳篇传世?请结合材料简要探究。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话故都
吴伯箫【注】
①一别两易寒署,千般都似隔世,再来真是万幸了。际兹骊歌重赋,匆匆归来又匆匆归去的时候,生怕被万种缱绻,牵惹得茶苦饭淡。来!尔座苍然的老城,别嫌崂叨,且让我像自家人似的,说几句闲杂破碎的话吧——重来只是小住,说走就走的,别不理我!连轻尘飞鸟都说着,啊,你老城的一切人,物。
②生命短短的,才几多岁月?一来就五年六载地拖下去,好不容易!耳濡目染,指磨踵接,筋骨都怕涂上了你的颜色吧。不留恋还留恋些什么?不执著还执著些什么?在这里像远古的化石似的,永远烙印着我多少万亿数的踪迹;像早春的鸟声,炎夏的鸣蝉,深秋的虫吟似的;在天空里也永远浮荡着我一阵阵笑,一缕缕愁,及偶尔的半声长叹。在这里有我浓挚的友谊,有我谆谆然师长的训诲,有我青年的金色的梦境、旷世的雄心,及彻昼彻夜的挣扎与努力;也有我掷出去,还回来,往返投报的情热,及情热燃炙时的疯狂。还有,还有很多;我知道那些逝去了的整整无缺的日子,那些在一生中最可珍贵的朝朝暮暮,我是都给了你了,都在你和平而安适的怀抱里,消磨着,埋葬了。
③因此,我无论漂泊到天涯,或是流浪到地角,总于默默中仿佛觉得背后有千万条绳索在紧紧地系着,使我走了一段路程,便回转头来眺望你一番,俯下头去想念你一番,沉思地追忆关于你的一切:当我于风雨凄凉,日晚灯昏,感到苦寂的时候,我想到在你这里那五六个人围炉话尽的雪夜,和放山石、采野花的那些春秋佳日。当我进退维谷,左右皆非,感到空虚的时候,我想到在你这里过骆驼书屋,听主人那忘机的娓娓不倦的谈话,和那巍然宏富的图书馆里,引人入胜的各家典籍的涉猎。在异乡受了人家的欺骗,譬如那热血所换到的冷水的欺骗。我只要忆起你这儿的友人曾信托我,帮助我,在极危急的时候拯救我的各种情形,我便得到很多的安慰;即使抚今追昔,愈想愈委屈,而终于落泪吧,但内心是充满了喜悦的,说:“小气的人呀!我是有朋友的,你其奈我何!”
④因此,我念着你西郊的山峦,在那里我们若干无猜的男女,曾登临过,游览过,啸遨过,大家争着骑驴,挨了跌还是止不住笑;我念着你城正中昂然屹立的白塔,在那里我们曾俯瞰过你伟大的城阙;壮丽的宫院,一目无边的丰饶的景色。我念着颐和园昆明湖畔的铜牛,最喜欢那夕阳里骄蹇的雄姿;我念着陶然亭四周的芦苇,爱它那秋天来一抹的萧索。我念着,啊,这个账怎么开呢?那些残破的庙宇,那些苍翠的五六百年的松柏,那些灰色的很大很大的砖,一弯臭水的护城河,沿河走着的骆驼同迈着骆驼一样脚步的牵骆驼的人……真是!什么我都想念呢!只要是你苍然的老城的,都在我神经的处结了很牢的结了。说来你不信,连初冬来呼呼的大风,大风里飞扬着的尘土,我都想。
⑤苍然的老城,我觉到,绵亘在兴安岭以南,喜马拉雅以北,散布在滚滚的黄河,滔滔的长江流域的,星罗棋布,是多少城池,多少市镇,多少名胜古迹啊,但只有你配象征这堂堂大气的文明古国。仿佛是你才孕育了这炎黄子孙,是你才养长了这神明华胄。虽然我们有长安,有洛阳,有那素以金粉著名的南朝金陵,但那些不失之于僻陋,就失之于器薄,不像破落户,就像纨绔子;没一个像你似的,既素朴又华贵,既博雅又大方。包罗万象,而万象融而为一;细大不捐,而巨细悉得其当。真是,这老先生才和蔼得可亲,庄严得可敬呢。
⑥华夏就是这样的国家,零星的干犯,是惹不起她的气愤的,她有海量的涵容;点滴的创伤,她是不关痛痒的,她有百个千个的容忍。不过一朝一夕,时光慢慢地过去,干犯她的,要敬畏她了,要跪倒在她的面前,求她的宥恕了,一处处创伤要渐渐地复原,渐渐地健康起来了。如檐滴之穿阶石似的,一切锢障都在时光的洗炼中屈服在她的腕下了。苍然的老城,你不也正是这样的么?多少乳虎样的少年,贸贸然地走了来,趾高气扬,起初是目空一切的。但久了,你将他的浮夸,换作了沉毅。多少心胸狭隘的人,米大的事争破天,不骄即诌,可是日子长了,他忽然醒过来,带着满脸的惭愧,走上那坦荡的大方的道路。芝兰之室怕连砖瓦都是芬芳的吧,富有历史涵养的地方草本都是古香古色。不必名师,单这地方彩色的熏陶,就是极优越的教育了。何况,在这里,街街巷巷都住持着哲人、诗家、学者呢!对你,不只是爱慕,简直是景仰。“我懂什么呢?”有人这样说;“在此老死吧!”也有人这样说——是大有来历的。
⑦晨昏相对者六年,在第六个夏天,我不得已而将远去,那时我是怎样地愁着,依依的可怜啊!为了你这儿的人们.使我眷恋不舍,一壁整着行囊,一壁落着眼泪,就像第一次离开慈母准备远行一样,那滋味是够凄凉的。脚步迟滞地踏上火车,心随了车轮的辗转而步步沉重,彼此间的牵线,步步加紧,那是不多不少的永诀的情况啊!长年漫浸,悬想之情总算够受了。地方愈远,思念愈深;时日愈久,思念愈切。直将这重负继续担下来,到今天,我有了归来的机会。
⑧旅途上我是怎样的喜欢,又怎样的惧怕呀!喜着眼前的重逢,怕着久别的生疏。提心吊胆,终于到“家”了。望见你那更加苍老了的城垣,还带着亲熟的容光,仿佛在说:“来了么?……”那一阵高兴是说不出来的。我知道敌人的炮火,曾给你过分的虚惊,我见了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郑重地问“别来无恙”的话。及至看见你依旧那样镇静,那样沉着的时候,我便禁不住手舞足蹈了。可是你的确又苍老了许多呢。虽说老当益壮吧,但那加添了的一条条皱纹,总不能不使爱你的人们增加几分担心。
⑨现在几天的光阴,又轻轻度过了,梦一般,展眼我又要走了。在这临行时的前宵,听着你午夜的市声,熙熙攘攘,喘着和平的气息,我怀了万分惆怅。但想到你的长存,比得过日月的光辉时,我也知道自慰。后会有期,珍重吧!希望再度我来,你矍铄依然,带着你永恒的伟大与壮丽,期待我,招呼我。
⑩明朝行时,但愿你满罩了一天红霞,光明里,照顾我到远远的天涯。
一九三三年夏
(选自《羽书》,有删改》
【注】吴伯箫,山东莱芜人,1925年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31年夏毕业后任职于青岛大学。《羽书》是吴伯箫早期散文集代表,收录其1932-1936年的散文18篇,其中包括《灯笼》《马》《山屋》。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连一般人不大喜欢的“初冬来呼呼的大风,大风里飞扬着的尘土”,作者都不能忘怀,更显出作者对故都刻骨铭心的热爱与眷恋。
B. “生怕被万种缱绻,牵惹得茶苦饭淡”,这“缱绻”不仅有作者在故都六年生活的踪迹,更在于故都那丰饶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仅这两个方面。
C. 重返故都时,作者“喜着眼前的重逢,怕着久别的生疏”,“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作者此时既紧张又欣喜的复杂心情的写照。
D. “后会有期,珍重吧”寄托着作者对故都的祝愿、对未来的期盼。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从重返故都起笔,铺叙回忆和遐想,将细致的景致描绘与强烈的情感抒发熔于一炉,结尾以离别故都收束,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B. 首段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故都人格化,使之成为倾诉、谈吐的对象,给人以娓娓道来的代入感、亲切感,也为后文奠定浓郁的抒情基调。
C. 木文遣词造句颇具匠心:长短句的结合、文白句的间杂、语气词的妙用及修辞的精心选择,使语言节奏明快、古朴典雅。
D. 作者将故都置于中华大地众多历史古都的背景中来写,以此正面衬托出故都在其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也使文章的意境宏伟开阔。
8. 于北平而言,“我”是一个异乡客,但文中却仍以“故都”“自家人”相称,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9. 校文学社正在编纂一本《现当代散文鉴赏辞典》,拟将本文收录在“乡土情结”单元中,请结合该单元其他选文,为其撰写一则小序。
“乡土情结”单元选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贾平凹《秦腔》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选自《孙子兵法》,有删改)
材料二:
陈友谅既陷太平,据上流,遣人约张士诚同侵建康。或劝上①自将击之,上曰:“敌知我出,以偏师缀我,而大军顺流直趋建康,半日可达,吾步骑急回,百里趋战,兵法所忌。”乃召康茂才,谓曰:“二寇相合,为患必深,若先破友谅,则东寇胆落矣,汝能速使之来乎?”茂才曰:“家有老阍者②,旧尝事友谅,今往必信。”遂令阍者赍书,乘小舸③径至伪汉军中,许以内应。友谅果信之,甚喜,问康公,曰:“今何在?”曰:“见守江东桥。”又问:“桥何如?”曰:“木桥也。”赐食遣还,嘱曰:“吾即至,至则呼老康为号。”阍者还告,上曰:“虏落吾觳中④矣。”乃使人撤木桥,易以铁石,一宵而成。冯胜、常遇春率三万人,伏于石灰山侧,徐达等军于南门外,杨璟驻兵大胜港,张德胜、朱虎率舟师出龙江关外,上总大军于卢龙山,令持帜者偃黄帜于山之右,偃赤帜于山之左,戒曰:“寇至则举赤帜,闻鼓声则举黄帜,伏兵皆起。”是日,友谅果引舟师东下,至大胜港,水路狭,遇杨璟兵,即退出大江,径以舟冲江东桥,见桥皆铁石,乃惊疑,连呼“老康”,莫应,始觉其诈即分舟师千余向龙江先遣万人登岸立栅势甚锐。时酷暑,上度天必雨,令诸军且就食,时天无云,忽风起西北,雨大至。赤帜举,诸军竞前拔栅。友谅麾军来争,战方合,适雨止。命发鼓,鼓声震,黄帜举,伏发,徐达兵亦至,舟师并集,内外合击,友谅军大败。乘胜逐之,遂复太平。
(选自《智囊·兵智部·诡道卷》,有删改)
[注]①上:明太祖朱元璋。②阍者:守门人。③舸:船。④觳中:弓箭所及的范围,比喻圈套、牢笼。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始觉A其诈B即分舟师千余C向龙江D先遣万人E登岸F立栅G势H甚锐。
A. ADG B. BCG C. BDG D. BDF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康,今南京,三国的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都曾在此建都。
B. “易以铁石,一宵而成”中的“易”与成语“平易近人”中的“易”词义不同。
C. 偃,指放倒,与《项脊轩志》中“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偃”词义不同。
D. 度,指估计,与《过秦论》中“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的“度”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征善战,却向敌人装作软弱无能;准备攻打近处,却给敌人造成攻击远处的假象。这都是用来欺骗麻痹敌人的诡谲之术。
B. 陈友谅派人约张士诚一起进攻建康,有人劝朱元璋亲自率领军队迎击陈友谅,朱元璋认为此建议并不妥当,是兵法忌讳的。
C. 康茂才让曾在陈友谅手下做事的一个看门人带着书信,乘小船到陈友谅的军中,看门人说愿做内应,陈友谅对此将信将疑。
D. 朱元璋做好了军事部署,陈友谅果然如期领着水军东下,后看见桥都是铁石筑成的,很惊疑,连声呼喊“老康”,却没有人答应。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2)若先破友谅,则东寇胆落矣,汝能速使之来乎?
14. 材料二中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主要运用了材料一中的什么方法?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陶氏妇兼寄纯甫①
王安石
云结川原暗,风连草木萎。
遥瞻季行役,正对女伤悲。
梦事中千变,生涯老百罹。
更惭无道力,临路涕交颐。
注:①纯甫,王安石的弟弟王安上,字纯甫。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巧用动词和形容词,写出了环境的昏暗萧瑟,衬托诗人暗淡沉郁的心情。
B. “行役”泛称行旅、出行,“季”可指同辈中年龄最小的,诗中指诗人弟弟王安上。
C. 颈联中诗人由眼前的离别想到世事如梦,变幻莫测,感慨自己一生遭遇多种不幸。
D. 尾联中诗人为自己的能力、修养不够而感到十分羞愧,以致离别时不禁泪流满面。
16. “临路涕交颐”和“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均写了流泪。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两位诗人流泪的相同原因。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班会课上,李老师使用《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教育不注重细节、沉迷手机的小虎同学。
(2)暑假,成都武侯祠游人很多,再也看不到杜甫在《蜀相》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冷冷清清的景象了。
(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历代诗人常借山和水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或胸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盛夏时节,陆军某旅秘密执行跨区演训任务。高炮营指挥控制班班长、中士赵万忠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路 ① 却又只能深深沉默。
第一阶段是摩托化行进。部队行至某市市区时,身兼驾驶员的赵万忠发现路牌上写着一个熟悉的路名——他的岳父母家就在这条路的路口。穿行在熟悉的街道上,赵万忠陷入了美好的回忆。他多想停下来去看看他的岳父母,但任务不等人,只能 ② 地路过。
次日,部队转为铁路运输,军列将会经过赵万忠的家乡。得知这个消息,赵万忠不由得激动起来,因为他的老家只有一条铁路,而他父母的老房子就在铁路旁边!
夜幕降临,军列已行至村口,再往前不远就是赵万忠家了,他的心“咚咚”跳起来。记得打儿时起只要有火车经过,母亲就会抱起他飞奔出来指给他看……时光好像是 ③ ,十八年匆匆过去了。要不要给父母打个电话,“巧妙”地提醒他们出来一下?哪怕只是站在窗口?赵万忠随即否定了这个念头。
车速好像忽然变慢了,车轮的“晓当”声变得格外的响,那栋老房子“撞”进了赵万忠的眼睛。只要他喊一嗓子,父母应该就能听见。
赵万忠终归没有喊出声来。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处“撞”字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睡眠是人生大事,②因此人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③好的睡眠对恢复体力、促进健康显得尤为至关重要。④中国睡眠研究会的统计数据显示,⑤我国有超过3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⑥近几年,褪黑素被都市年轻白领尤其是年轻人士推崇为“助眠神药”,⑦在多个电商平台的商品销量排行中,⑧褪黑素产品的销量位居保健品类前列。⑨研究表明,适时地给予外源性褪黑素补充可以协助调整睡眠周期,⑩特别是对由褪黑素分泌减少导致的失眠格外有效。
褪黑素是人体内一种可以调节睡眠的激素,由大脑松果体制造,通过血液传递到其作用的受体。褪黑素也被称为“暗信号”,这是因为它的分泌主要在黑暗状态下进行。A,褪黑素就会在人体内发挥内源性同步节律作用,身体就逐渐进入睡眠状态。
褪黑素B,因为比起其他安眠药,褪黑素虽然副作用要少,但长时间服用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比如白天嗜睡、胃部不适、头昏脑沉等。
20.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同一律”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话题始终保持如一,下列四句中,违反了同一律的一项是( )
A. 你们说的明星人设崩场、带货主播被罚,我从不关心,我只知道某带货主播被罚13.41亿。
B. 上次张同学转发十次“锦鲤”图片,考出好成绩。这次我也转发了,我也一定能考好。
C. 科代表催王同学:“就缺你的作业了,别老缺交”。王同学说:“天天交作业的,成绩未必比我好。”
D. 吴京主演的电影《长津湖》票房大卖,他应把片酬捐给志愿军老兵,才能证明自己爱国。
四、写作(60分)
23. 完成作文。
观察下面的漫画,注意两幅图画间的逻辑关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一幅漫画文字:成功并不在于别人走你也走,而是别人停下来你仍然在走。第二幅漫画文字:不知道转弯的人走不远。)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1.B
  2.D
  3.C
  4.①宋祁认为诗歌让诗人处于困厄之中,而欧阳修认为是困厄的处境让诗人写出好诗,这与宋祁的看法针锋相对,可视为对宋祁观点的反驳;②欧阳修先说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然后指出应该是 “穷而后工”,这种表述方式可视为针对宋祁 “诗能穷人” 观点的反驳。
  5.①江淹晚年官运亨通,仕途圆满,不再有早年的压抑和痛苦,不需要以文学创作来纾解痛苦,不必在写作上精益求精;②江淹晚年高居庙堂,生活面狭小,导致他对人生世相、天地事物无法有更透彻的认识,很难创作出优秀作品;③江淹晚年沉湎于富贵尊荣,满足性体验过于丰裕,缺失性体验严重不足,缺少文学创作的驱动力。
  6.B
  7.D
  8.①作者在故都生活了五六年,在这里度过了人生重要的时期;耳濡目染地受到了故都的影响,已和故都融为一体,所以称 “自家人”。
  ②北京古城包罗万象,既素朴又华贵,既博雅又大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崇高的历史文化地位,她与华夏文明血肉相连,孕育了炎黄子孙和民族文化,所以称为 “故都”。
  9.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对孩子的思念,对故土的怀恋,加之秋气之凛冽,郁达夫写下了《故都的秋》;《秦腔》用枣木梆子奏响了一首献给陕西传统乡土社会的凄凉挽歌;吴伯箫,一个把自称 “自家人” 的 “异乡人” 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抒写着内心的怀念和热爱。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10.C
  11.D
  12.C
  13.(1)(在)敌人毫无防备时进行攻击,(在)敌人意想不到时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用兵制胜(的奥秘),是不可能事先传授的。
  (2)如果先打败陈友谅,那东面的敌寇(张士诚)便会吓破胆了,你能快点让陈友谅来吗?
  14.①主要运用了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的方法。
  ②朱元璋让康茂才用诈降的方法引诱陈友谅进入埋伏圈。
  ③等到大雨时朱元璋让各路人马拔取陈友谅营前的栅栏,陈友谅指挥军队前来争夺,乱中雨停,朱元璋趁势全面出击,打败了陈友谅。
  15.D
  16.①诗人对亲友思念与担忧。王诗颔联思念担忧远行的纯甫,为与陶氏女分别伤悲;杜诗中 “亲朋无一字” 表达对亲朋的思念与担忧。
  ②诗人人生遭遇种种不幸。王诗中 “生涯老百罹” 可见诗人遭遇了种种灾难;杜诗中 “老病有孤舟” 可见诗人年老多病、孤苦漂泊。
  ③诗人无能为力的无奈。王诗中 “更惭无道力” 可见其遭受排挤无力实现自己的抱负;杜诗尾联写了诗人面对国家遭遇战火却无力报国。
  17.(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3)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18.①心潮澎湃
  ②悄无声息
  ③白驹过隙
  19.①撞,本义为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本是赵万忠自己靠近房子,而这里却说是老房子 “撞” 进他的眼睛,赋予静态的房子以动感,逼真地写出了老房子的出现给赵万忠带来的震撼。
  ②这里写老房子 “撞” 进赵万忠的眼睛,字面上是老房子 “迫不及待” 地迎面而来,实际上是赵万忠渴盼与父母见面,体现出紧张、激动的心情。
  20.第②句可修改为:因为人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第③句可修改为:好的睡眠对恢复体力、促进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或至关重要)。
  第⑥句可修改为:近几年,褪黑素被年轻人士尤其是都市年轻白领推崇为 “助眠神药”。
  21.A. 一旦环境变暗变黑
  B. 不适合长期服用
  22.C
  23.例文:
  转弯,是为了更好地坚持
  “成功并不在于别人走你也走,而是在于别人停下来你仍然在走。” 龟兔赛跑中的乌龟,正是靠着这种坚持的力量,战胜了速度更快的兔子。当然,坚持并非一味地蛮干,而是在认清方向后的不懈努力。如果前方有不可移动的巨石挡路,懂得转弯才是正确的选择。在生活中,坚持与转弯不一定非此即彼,有时候,转弯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坚持。
  如果方向错了,方法错了,盲目地坚持只能是离成功越来越远。正如寓言故事中的 “守株待兔” 者,将偶然的成功当作必然的法则,不懂得变通,最终只能收获失败的苦果。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不乏其例:有些人固守陈规,不思进取,最终被时代的车轮无情地碾压;有些人墨守成规,不懂变通,最终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败下阵来。他们的 “坚持” 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最终只会走向南辕北辙的结局。
  真正的智者,懂得在坚持中审时度势,灵活应变,在遇到阻碍时,选择合适的路径,才能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人生也罢,事业也罢,很少能够一帆风顺,前进的路上充满了曲折,不知道转弯的人,往往会走不远。
  坚持是成功的基石,转弯是成功的智慧。两者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坚持,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轻言放弃,始终保持着前进的动力;转弯,让我们在面对困境和迷茫时,能够审时度势,找到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古往今来,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在坚持中懂得转弯的智者。孔子一生致力于推行儒家思想,但他并非食古不化之人,而是主张 “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学生特点,灵活地调整教育方法。正是这种 “坚持” 与 “转弯” 的完美结合,使得儒家思想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企业的发展同样需要 “坚持” 与 “转弯” 的智慧。那些百年老店,无一不是在坚守品质的同时,不断创新求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享誉全球的 “可口可乐” 公司,始终坚持其独特的配方和口味,但在营销策略上却不断推陈出新,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推出符合当地消费者喜好的产品和广告,从而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坚持” 是我们的初心,“转弯” 是我们的智慧。在新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我们更要懂得在坚持中寻求转弯,在转弯中坚守初心。我们要像漫画中的乌龟那样,不固步自封,不墨守成规,在坚持目标的前提下,灵活地调整方向,不断探索前进的道路,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策略。所以,能征善战,要向敌人装作软弱无能;本要用兵,却装作不准备打仗;准备攻打近处,要给敌人造成攻击远处的假象;准备攻打远处,相反却装作要攻击近处。敌人贪利,就利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实力强,就要防备他;敌人兵力强大,就要避开他;敌人容易冲动,就要设法挑衅他,让敌方失去理智。对于小心谨慎的敌人,要想方设法骄纵他,让敌方失去警惕;敌人休整得好,就设法去骚扰他,搞得敌方疲惫不堪;敌人内部团结,就要设法去离间他,分化瓦解敌人,(在)敌人毫无防备时进行攻击,(在)敌人意想不到时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用兵制胜(的奥秘),是不可能事先传授的。
材料二:
陈友谅攻陷太平后,占据了长江上游,派人约张士诚一起进攻建康。有人劝朱元璋亲自率领军队迎击陈友谅,朱元璋说:“敌人如果知道我出来,会用一小支部队应付我,而大军顺流直奔建康,半天就可以到达,我的步兵骑兵急忙赶回,跑上百里地,再迎战敌人,那是兵法忌讳的。”于是召见康茂才,对他说:“陈友谅、张士诚二人联合,祸害一定很大,如果先打败陈友谅,那东面的敌寇(张士诚)便会吓破胆了,你能快点让陈友谅来吗 ”康茂才说:“家里有个年老的看门人,过去曾在陈友谅手下做事,叫他前去,一定能取得信任。”便叫看门人带着书信,乘小船直接到陈友谅的“汉军”中,说是愿做内应。陈友谅果然相信,很高兴,问起康茂才,说:“现在他在哪里 ”回答说:“现在守江东桥。”又问:“桥怎么样 ”回答说:“是木桥。”陈友谅赏了看门人一顿饭后,叫他回去,叮嘱他说:“我马上就到,到时候喊‘老康’作为信号。”看门人回来报告,朱元璋说:“这下中我的圈套了。”便叫人撤去木桥,换上铁石,一夜筑成。派冯胜、常遇春领三万人埋伏在石灰山侧,徐达等人的军队布置在南门外,杨璟驻兵在大胜港,张德胜、朱虎领水军到龙江关外,朱元璋统率大军于卢龙山,命令拿旗的兵士收起黄旗藏在山的右边,收起红旗藏在山的左边,告诫说:“敌人来,举红旗;听到鼓声,举黄旗,伏兵一齐出来。”到了约定的那一天,陈友谅果然领着水军东下,到达大胜港,水路狭窄。遇到杨璟的军队,便退出长江,直接用船去冲江东桥,看见桥都是铁石(筑成的),很是惊疑,连声呼喊“老康”,却没有人答应,陈友谅才觉察其中有诈。当即派水军一千多条船驶向龙江,先派出一万人上岸并且树立栅栏,气势很猛。当时正是大热天,朱元璋估计天一定下雨,命令军队先吃饭,当时天没有云,忽然从西北方向起风,下起了大雨。这时,红旗举起,各路人马争先去拔栅栏。陈友谅指挥军队前来争夺,战斗刚开始,正好雨停了。朱元璋下令击鼓,鼓声大震,黄旗举起,伏兵一齐出击,徐达的兵也赶到,水军都集中起来,里外夹攻,陈友谅军队大败。朱元璋乘胜追击,终于收复了太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