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8 11:0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科目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的第1课,在教材位置上占据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是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关键窗口。本课分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两个子目,先是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阐述其设立背景、具体内容及实施意义,展现出该制度在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的关键作用。随后讲述各民族共同繁荣,涵盖经济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帮扶,文化上对特色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通过这一课,学生能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认知能力逐步提升,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自主思考与探究能力。在知识储备方面,他们已对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初步了解,生活中也接触过不同民族文化,但对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深层次内容认知有限。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生动有趣的民族文化活动、特色民俗风情兴致较高,而对于抽象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概念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特点,利用多样化教学资源,如展示民族特色图片、组织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理解本课重难点,提升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教学目标: 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知道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发展和繁荣的状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学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用教材有关照片及其说明文字,加强对“民族团结”的感性认识。(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树立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意识,确立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远大理想。(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举措。
五、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民族区域制度与各民族共同繁荣,领悟民族大团结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表格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材料分析、小组交流。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出示六张旧版人民币的图片,引导学生一同探索旧版人民币上的民族密码。接下来一同引导学生学习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观看图片,说出图片上的少数民族名称。 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以旧版人民币的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新课讲授 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 【引导】出示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相关内容。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思考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请回答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实行地区、内容、地位。 【回答】国家统一领导。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首先知道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原因 【引导】出示时间轴。请学生结合以下材料,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引导】继续出示我国民族分布图和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文字材料,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回答】①历史传统: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回答】②现实情况: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通过先前所学的中国史知识分析民族自治的原因,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确立过程 【引导】出示时间轴,请学生结合课本回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过程。 【回答】1949年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过程
4.实施情况 【提问】出示地图,阅读P60第三段和P61地图,我国已建立了哪几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回答】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生活在自治地方 。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
5.意义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请学生材料研读,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回答】①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②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③实现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通过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充分理解其历史意义。
权利的精神。
发展 【引导】出示图片、习近平中共十九大报告材料和提纲,请学生填写内容。 【讲授】概念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回答】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了解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情况。
贰·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 【讲授】出示图文材料。讲授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知道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背景。 有助于学生直观看到历史背景。
2.措施 【引导】出示政治、经济、文化、战略四个维度,请学生结合课本62-63页,自主学习找出这四个方面的措施。(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依次展示课件,呈现教学资源) 【提问】这么做有什么历史意义? 【知识拓展】聊城人民的骄傲——援藏干部孔繁森 【提问】那这么做有何历史意义? 【提问】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 【讲授】意义: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组】政治上: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回答】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组】经济上:①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遣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物资、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②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 【回答】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3组】文化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回答】①按照自愿原则,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②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③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4组】战略上:20世纪末,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还实施了兴边富 教师给出四个维度作为提示,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小组交流,从不同维度归纳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和归纳概况的能力。
【提问】兴边富民行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民行动。 【回答】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有利于实现民族大团结,社会稳定。 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引导】出示中美两国不同的民族政策相关的图文材料。通过对比中美两国不同的民族政策所导致的后果,你能得出怎样结论?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为我国的民族团结做出哪些努力呢? 【回答】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发展,民族对立阻碍国家发展。 【回答】①奉行民族平等的原则,尊重班级里少数民族的同学,尊重他们不同的生活习俗;②向身边的人们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助于学生看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意义,同时得出历史启示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聚焦民族大团结,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展开,它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等方面意义重大。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容丰富,涵盖经济扶持、文化保护传承及社会事业进步等。像西部大开发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腾飞,各民族文化如多彩服饰、特色歌舞等大放异彩。通过学习,我们深知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石,我们应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共创美好未来 。 认真听讲并记好笔记。 结合板书梳理思路,小结升华。
九、 随堂练习 4道单项选择(详见配套课件)
十、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