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课时训练19 常见的自然灾害
一、选择题
(2020·浙江7月选考)下图为两极地区多年平均海冰面积年内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题。
①地 ②地
1.对比两极地区年内海冰消融速度差异,原因可能是 ( )
A.南极地区受西风漂流影响,海冰消融慢
B.北极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冰消融快
C.南极地区下垫面比热小,吸热升温快,海冰消融快
D.北极地区臭氧空洞小,太阳辐射强度大,海冰消融慢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①地7~10月海冰面积小,所以代表北极地区,而②地7~10月海冰面积大,所以代表南极地区。读图可知,南极地区海冰消融快,A、B错误;北极地区主要为海洋,而南极地区主要为陆地,所以南极地区下垫面比热比北极地区小,吸热升温快,海冰消融快,C正确;臭氧空洞越小,太阳辐射强度越小,D错误。
(2022·江苏泰州模拟)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干旱、洪涝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不断增大,并且干旱洪涝常连续发生,形成旱涝急转现象。我国西南地区是旱涝急转的多发区域。左图为我国西南部分气象站点分布及生态分区,右图为我国西南地区部分站点旱涝急转发生次数年内分布。据此完成2~4题。
2.有关我国西南地区旱涝急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旱转涝集中发生在夏秋季
B.涝转旱集中发生在春夏季
C.旱转涝和涝转旱频次相同
D.冬季的重度急转最为严重
【答案】 D
【解析】 第2题,结合材料并读图分析,旱转涝集中发生在春夏季节,A错误;涝转旱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B错误;旱转涝和涝转旱的频次不相同,C错误;冬季重度急转的频次比其他季节高,D正确。故选D。
3.甲区域易发旱涝急转的主要原因是 ( )
A.暖湿气流和焚风效应影响
B.森林破坏,气候失调
C.登陆台风数量多,影响大
D.冬春季节寒潮影响大
【答案】 A
【解析】 第3题,读图分析,甲区域位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纵列分布,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降水丰沛易发生涝灾,气流越过山坡后下沉增温形成焚风效应,易发生旱灾,A正确;森林破坏对局部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导致旱涝急转的主要原因,B错误;该区域基本不受台风和寒潮的影响,C、D错误。故选A。
4.旱涝急转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影响远大于单一的干旱或洪涝灾害。对其危害描述正确的是 ( )
①威胁区域粮食安全 ②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③改变区域气候类型 ④植被覆盖率明显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第4题,旱涝急转的影响远大于单一的干旱或洪涝灾害,一般更易引发山洪爆发、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会严重威胁区域的粮食安全,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①②正确;不会改变区域的气候类型,③错误;对植被会造成一定的破坏,但不会导致植被覆盖率明显下降,④错误。故选A。
【名师点睛】 “旱涝急转”在气象水文学上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流域发生较长时间干旱时,突遇集中强降雨而出现的一种由旱急转为洪涝的自然现象。“旱涝急转”时一般更易引发山洪爆发、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
(2022·河北高三)干热风是指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特殊灾害性天气。位于祁连山北麓与阿拉善高原之间的河西走廊地区是受干热风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当地干热风多发于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下旬。下图示意1960~2016年河西走廊地区干热风发生次数和日数年际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河西走廊地区受干热风影响较大的粮食作物是 ( )
A.春小麦 B.冬小麦
C.油菜 D.棉花
【答案】 A
【解析】 第5题,根据材料,河西走廊地区干热风多发生于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下旬。此时正值春小麦抽穗灌浆时期,高温低湿的干热风会使其抽穗灌浆过程受到严重影响,A正确,排除B、C、D。故选A。
6.1960~2016年河西走廊地区干热风发生的年代平均日数变化趋势是 ( )
A.先缓慢减少,后迅速增多,再有所减少
B.持续增多
C.先缓慢增多,后迅速减少,再有所增加
D.波动减少
【答案】 A
【解析】 第6题,读图中直线柱可知,1960~2016年河西走廊地区干热风发生的年代平均日数变化趋势为先缓慢减少(1960~1990年),后迅速增加(1990~2010年),再有所减少(2010~2016年),A描述相符,A正确,排除B、C、D。故选A。
二、综合题
7.(2020·浙江7月选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西北、西南、东南向内部递减。图1为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图1中甲地某年7月30日发生了一次大型泥石流。甲地附近海拔低于其2000米处有一气象站,图2为该气象站测得的该年7月天气要素统计图。
图1
图2
(1)从大气环流看,青藏高原冰川的补给,西南部主要源于 . 风(填风向)带来的水汽,西北部主要源于盛行西风带来的. .洋(填大洋)水汽。
【答案】 西南 大西
【解析】 第(1)题,青藏高原地处我国西南,其西南部的水汽主要是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的。西北部主要源于盛行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
(2)青藏高原泥石流高发区相对集中分布在高原的 部。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此次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答案】 东南 原因:气温高于常年,冰川融化加快;前期降水多且集中,地表径流量大。
【解析】 第(2)题,读图中信息可知,青藏高原泥石流高发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的东南部。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之一是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来水。所以,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此次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应从降水和冰川融水这两方面来分析。读图2可知,在泥石流发生的前几天有大量的、持续性的降水,且整个7月的日均温绝大多数比常年月均温高,这会形成大量的冰川融水。两者叠加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
(3)说出防御泥石流对山区公路危害的主要工程措施。
【答案】 修筑拦水坝;建设排流、导流设施;构筑护坡工程等。
【解析】 第(3)题,试题要求的答题角度是“防御泥石流对山区公路危害的主要工程措施”,忌盲目套用加强监测预报、增强防灾意识等知识答题,要从修筑拦水坝、建排流和导流沟、加固山体等方面回答。
8.(2022·宁夏·银川一中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风暴潮是指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1368~1911年,苏沪浙地区有确切发生日期的风暴潮共计388次(下图)。
材料二 上海是我国风暴潮灾害的频发区域之一,风暴潮严重影响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海平均海拔为4m左右,是我国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最快的区域之一。上海占据我国黄金海岸线的中部和长江出海口的优越区位,许多重大工程或产业均沿海而建。上海在滨海地区有约290km2的盐碱地。这些盐碱地的形成与风暴潮关联较大。
(1)简述1368~1911年,苏沪浙地区风暴潮多发季节及原因。
【答案】 夏秋季节多,8月最集中;夏秋季节海洋水温高,多热带气旋(台风)登陆;夏季风海洋吹向陆地,推高潮位。
【解析】 第(1)题,从图可以看出7、8、9月份风暴潮发生的次数较多,8月达到最大频次,可知苏沪浙地区风暴潮多发在夏秋季节,8月最集中。夏秋季节太阳辐射强烈,海洋表层水温高,易形成低压中心,发展成热带气旋,使沿海地区多热带气旋(台风)登陆;此时盛行东南季风,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推高潮位,使风暴潮易发。
(2)分析上海风暴潮灾害风险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答案】 工业化、城市化及海洋经济的发展,人口密度和财富密度的急剧增加;全球变暖及海平面升高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城市化引起的地面沉降;三峡等大型工程带来的河口冲淤变化。
【解析】 第(2)题,上海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最快、海洋经济增速最快、人口密度稠密的地区之一,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大;近些年来的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全球热量分布发生变化等极端气候事件;快速发展城市化导致地面严重的沉降,加剧风暴潮的发生频率;长江三峡及上游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使得长江三角洲入海口冲淤发生变化,增加了上海风暴潮风险。
(3)分析风暴潮灾害会加剧区域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风暴潮发生时,河口受风暴潮和海水的项托,海水倒灌引起的河口及地下水盐分升高;风暴潮发生后,滞留的海水和地下水联通;造成盐分下渗;潮水退去后,地下水盐分因蒸发带到地壤表层,加剧盐碱化。
【解析】 第(3)题,风暴潮发生时,风暴潮和海水的顶托作用,阻碍河水入海,海水水位高于河水水位,导致海水倒灌,海水加大了土壤盐度、海水进一步污染地下水,使地下水盐度增加,进一步加剧土壤盐碱化;另外风暴潮发生后,滞留的海水与地下水混合,使地下淡水含盐量增加,洪水退去后,地下水中的盐分被带到土壞表层,水分被蒸发,盐分残留于土壤,加剧土壤盐碱化。(共35张PPT)
课时19 常见的自然灾害
专题八 自然灾害
一、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
考试说明 教学要求
常见的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成因及分类
2.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知识网络
三、应试指导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自然灾害分四类,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结合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来学习,凸出重点是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分析产生原因,造成损害,防治措施。要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来学习。
2022年 无
2021年 全国乙卷9题
2020年 全国乙卷37(3)题
【课堂导学】
四、要点精讲
要点一 自然灾害
1.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一系列事件。
2.形成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自然灾害的特点
(1)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
(2)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3)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4)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
(5)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
(6)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4.自然灾害的分类(按成因和发生过程分类)
(1)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风沙等。
(2)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等。
(3)生物灾害:蝗灾、虫灾、生物入侵等。
(4)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赤潮等。
(2)财产损失
①直接财产损失:自然灾害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
②间接财产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要点二 气象灾害
1.常见的气象灾害
(1)洪涝灾害
1)概念: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成因:自然原因:[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
3)危害: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特别提醒
灾情大小的分析
(1)自然因素:自然灾害本身的强度大小。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
(3)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修建分洪区;⑤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⑥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干旱灾害
特别提醒
干旱≠旱灾
我国严重的旱灾出现在东部季风区,而不是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关键是对“灾”字的理解,所谓“灾”,应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而我国西北地区的受灾体少,甚至有的地方没有受灾体,不能形成大的破坏,所以干旱地区不一定是旱灾严重地区。
(3)台风灾害
1)概念: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
世界上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三个: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3)影响:利: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减小损失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弊: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4)寒潮灾害
概念 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分布规律 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主要发生在冬半年)
危害 剧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
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典题展示】(2022·四川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7月20日16~17时河南省郑州市降雨量达到201.9毫米,相当于1小时下了去年全年1/3的降水量。暴雨持续涌入各个地铁站,地面交通全面停运,内涝严重。同时段,整个河南省出现特大暴雨,农业专家推断,农作物受灾严重。
(1)郑州北邻黄河,但是本次暴雨依然内涝严重,从地形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 ①西侧山地,夏季风抬升形成大暴雨;②郑州地处平原,排水不畅;③郑州段黄河为地上河,郑州径流不能直接排入黄河。(任答两点得4分)
【解析】 第(1)题,内涝与降水强度大、排水不畅有关,结合郑州所处位置,分析地形对降水和排水的影响。读图可知,河南省西部主要是山区(伏牛山、太行山等),受山区地势影响,来自海洋的气流抬升明显,同时造成雨带难以移动,降水时间长;郑州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郑州以北的黄河为地上河,郑州的径流无法排入黄河,从而加重了郑州城市内涝。
(2)在河南,小麦、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说明本次暴雨对哪种粮食作物未产生不利影响,为什么
【答案】 小麦。①河南省纬度较低,冬季农作物可以越冬;②种植的是冬小麦,7月已经收获。
【解析】 第(2)题,从本次暴雨发生时间和河南小麦、玉米生长周期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的界线大致以长城为界,河南省纬度较低,种植的小麦为冬小麦。一般在6月初收割小麦,7月份已经收获,因此本次暴雨对小麦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五、能力摸底
(2022·江苏泰州模拟预测)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干旱、洪涝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不断增大,并且干旱洪涝常连续发生,形成旱涝急转现象。我国西南地区是旱涝急转的多发区域。下图(上)为我国西南部分气象站点分布及生态分区,下图(下)为我国西南地区部分站点旱涝急转发生次数年内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 D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读图分析,旱转涝集中发生在春夏季节,A错误;涝转旱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B错误;旱转涝和涝转旱的频次不相同,C错误;冬季重度急转的频次比其他季节高,D正确。故选D。
1.有关我国西南地区旱涝急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旱转涝集中发生在夏秋季
B.涝转旱集中发生在春夏季
C.旱转涝和涝转旱频次相同
D.冬季的重度急转最为严重
2.图示区域西部易发旱涝急转的主要原因是 ( )
A.暖湿气流和焚风效应影响
B.森林破坏,气候失调
C.登录台风数量多,影响大
D.冬春季节寒潮影响大
【答案】 A
【解析】 第2题,读图分析,甲区域位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纵列分布,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降水丰沛易发生涝灾,气流越过山坡后下沉增温形成焚风效应,易发生旱灾,A正确;森林破坏对局部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导致旱涝急转的主要原因,B错误;该区域基本不受台风和寒潮的影响,C、D错误。故选A。
3.旱涝急转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影响远大于单一的干旱或洪涝灾害。对其危害描述正确的是 ( )
①威胁区域粮食安全 ②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③改变区域气候类型 ④植被覆盖率明显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第3题,旱涝急转的影响远大于单一的干旱或洪涝灾害,一般更易引发山洪暴发、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会严重威胁区域的粮食安全,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①②正确;不会改变区域的气候类型,③错误;对植被会造成一定的破坏,但不会导致植被覆盖率明显下降,④错误。故选A。
【名师点睛】 “旱涝急转”在气象水文学上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流域发生较长时间干旱时,突遇集中强降雨而出现的一种由旱急转为洪涝的自然现象。“旱涝急转”时一般更易引发山洪暴发、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
六、课堂评价
(2022·陕西西安三模)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它承纳赣、抚、信、饶、修等支流的来水,经由湖口注入长江,湖面丰枯变化非常大。2020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长江中游和鄱阳湖流域遭遇集中强降雨。下图为鄱阳湖三次大洪水的洪水过程线(鄱阳湖星子站)比较图。据此完成1~2题。
【答案】 C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与1954年洪水相比,2020年洪水达到最高点后很快就回落到警戒水位以下,较快回落,A错误。1954年洪水起涨时间约为6月15日前后,2020年洪水起涨时间约为7月5日前后,起涨时间较晚,B错误。2020年洪水起涨时间晚,曲线斜率大,说明上涨速度迅猛,C正确。与1954年洪水相比,2020年洪水在警戒线以上的时间较短,持续时间短,D错误。故选C。
1.与1954年洪水相比,2020年洪水 ( )
A.缓慢回落 B.起涨时间早
C.上涨速度迅猛 D.持续时间长
2.推测1998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期间,洪水流量形成“双峰”的原因可能是 ( )
A.准静止锋摆动 B.支流依次汇水
C.湖面三面环山 D.干流受海水顶托
【答案】 A
【解析】 第2题,由图可知,1998年洪水流量形成“双峰”,说明在此期间长江流域出现两次大的降雨量,长江流域的降雨为冷暖气团实力相当形成的准静止锋,当准静止锋在长江流域南北两侧摆动,准静止锋回到长江流域时便会迎来降雨,形成“双峰”,A正确。支流依次汇水会导致长江流域长时间保持洪峰,出现长时间洪峰,而不是形成“双峰”,B错误。湖面三面环山会形成地形雨,形成水位较高的洪峰,不会形成“双峰”,C错误。干流受海水顶托导致泄洪能力减弱,洪峰水位较高,持续时间长,不会出现“双峰”,D错误。故选A。
(2022·山东潍坊二模)降雪强度是总降雪量与降雪日数的比值。24小时降雪量达5毫米(雪融化成水的降水量)以上为大雪,10毫米以上为暴雪。下图示意1961~2012年我国平均降雪强度分布(25°N以南地区不在统计范围内)。据此完成3~4题。
3.与华北地区相比,长江中下游地区 ( )
A.降雪日数多 B.总降雪量大
C.受冷空气影响 D.大雪暴雪比例大
【答案】 D
【解析】 第3题,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华北地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北,受冬季风(冷空气)的影响较大,一年中降雪天数较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且年降雪总量大,故A、B、C不符合题意;但图中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雪强度较大,主要是位于南方地区,冬季温和少雨,空气湿度较大,因此一旦受到冷空气影响,发生暴雪和大雪几率很大,故D正确。故选D。
4.我国降雪强度大的地区,降雪对当地原生林木生长的影响主要是 ( )
A.保暖防冻 B.减轻虫害
C.破坏树冠 D.减轻春旱
【答案】 C
【解析】 第4题,根据题意,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我国的降雪强度大的区域位于南方地区,南方地区原生林木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强降雪时树冠截留大量的积雪,导致树冠损坏,故C正确;降雪主要是对林木产生冻害而不是保暖防冻,故A不选;南方地区冬季较温和,偶尔的强降雪持续时间短,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虫害,但不是降雪的主要影响,故B不选;南方地区春季回暖,有春雨降下,一般不会发生春旱,且冬季降雪很快即融化,故降雪对林木的影响主要不是减轻春旱,故D不选。故选C。
【名师点睛】 在天气预报中,不同强度的降雪主要以降雪量来衡量,一般有小雪、中雪、大雪、暴雪四个级别;小雪: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中雪:24小时内降雪量2.5~4.9mm的降雪过程。大雪:24小时内降雪量5.0~9.9mm的降雪过程。暴雪: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等于10.0mm的降雪过程。
(2022·北京西城二模)2022年8月14日海地发生7.3级大地震,图左为海地位置图,图右为海地某地震前和震后的遥感影像图。读图完成5~6题。
【答案】 C
【解析】 第5题,根据左图中的纬度信息可知,海地大部分位于西半球的低纬度地区,A错误。海地地处北半球,受东北信风的影响,不会受东南信风的影响,B错误。由左图信息可知,海地山地比重大,平原多分布在沿海,C正确。飓风不会诱发强烈地震,会诱发滑坡和泥石流,D错误。故选C。
5.海地 ( )
A.大部分位于西半球的中纬度地区
B.东南信风遇到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C.山地比重大,平原多分布在沿海
D.8~10月多飓风,易诱发强烈地震
6.该遥感影像图可以 ( )
①对比了解道路、房屋受损情况
②统计受灾人口,减轻灾害损失
③快速动态监测滑坡等次生灾害分布
④提前预测震中位置,防止灾害发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第6题,通过地震前和地震后遥感影像的对比,可以了解道路房屋受损情况,快速动态监测滑坡等次生灾害分布,①③正确。地震前和地震后遥感影像的对比,无法统计受灾人口和减轻灾害损失,②错误。地震灾害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准确预测,遥感影像图也无法提前预测震中位置,防止灾害发生,④错误。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