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同学们刚才的视频里有三位音乐家,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李叔同
刘天华
黄自
没错,这三位就是这一时期新音乐的代表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新音乐的启蒙》,一起感受这一时期的音乐魅力。
新音乐的启蒙
清朝末年,随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西学东渐之风,效仿西方教育体系的新式学堂教育兴起,学校音乐教育也随之起步。学生们在乐歌课上开始学习将“上尺工凡六五乙”唱成“1234567”。西方的曲调被填入中文歌词,西方乐器也开始为人们所知。此时西方音乐以“乐歌”为途径在近代中国启蒙,又继续发展,与传统音乐构成了中国近代的“新音乐”。
新音乐的启蒙
新音乐启蒙
20世纪初期
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初期 学堂乐歌
近代新音乐启蒙时期以“学堂乐歌”为主要标志,它既是当时音乐课的称谓,也指学校歌曲。
沈心工、李叔同等最早一批留学归来的学子们,通过“乐歌”将西方乐理、乐器、歌唱形式、创作方式带入中国,这是近代以来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初次交汇。“学堂乐歌”大部分由欧美、日本和本国曲调填词而成,也有少量自度曲,如:《春游》《黄河》。作品题材以富国、强兵、教育、审美为主。
李叔同(1880—1942)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艺术教育家。他精通音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后剃度为僧,被尊称为弘一法师。主要作品《春游》《送别》《早秋》等。
听赏指南
此曲原为美国作曲家海斯创作的《向阳的老家》,后被改编为日本乐歌,李叔同先生继而填词为《忆儿时》。中文歌词与西方曲调融为一体。
李叔同 词
(美) 海 斯 曲
忆儿时
歌曲前四句为起承转合关系,回忆过去;
后两句回到当下,其中两小节休止颇有深意。
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忆儿时》
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作品,一字一音,朗朗上口。
作者通过对故居的回忆,表达了对快乐童年的留恋,和对时间流逝的伤感。
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刘天华 曲
此曲是作曲家“使二胡臻上品,叫外人知国乐”理想的写照。以进行曲风格和 明朗向上的曲调,表现出追求光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自信。
关于国乐,刘天华主张:“欲求适于表现中国的国民性,非就中国固有之国乐 加以改革不可,非用新的方式加以创造不可。”《光明行》体现了这样的“国乐改进”观念。
光明行
20世纪20年代
刘天华(1895—1932)
中国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1927年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致力于新的国乐创造。主要作品有:二胡练习曲47首,乐曲10首(《良宵》《光明行》《病中吟》等);琵琶练习曲15首,乐曲3首;民乐合奏2首。
这首二胡曲《光明行》音乐形象是怎样的?试从节奏、旋律等方面分析。
引子
呈示部 (一、二段)
展开部 (三、四段)
再现部 (一、二段)
尾声
复三部曲式
进
行
曲
用进行步伐节奏写成的音乐。节奏鲜明、结构整齐,多为偶数拍子,三部曲式结构,旋律雄劲刚健、坚定有力。此体裁可独立成曲,也常用于歌剧、奏鸣曲及交响乐等大型作品当中。
这段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
6
7
6
5
6
7
5
2
3
2
1
2
3
1
模 进
按照一定的音程关系移高或移低,
即旋律以不同音高重复出现。
音程:旋律中两音之间的距离叫做音程。
度数:音程之中两音之间包含的音级数目。
6
7
6
5
6
7
5
2
3
2
1
2
3
1
模进接龙
1=F 2/4
3 3 | 44 4 |……
1=F 4/4
1 1 1 1 1 1 7 1 | 2……
我是作曲家
1=C 2/4
3 3 3 4 | 5 - |……
听尾声部分,这段旋律的演奏方式和之前有什么不同?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颤弓
《光明行》中的“国乐改进”
体裁:
曲式结构:
旋律写作:
演奏技法:
进行曲
复三部曲式结构
模进、重复、移调
颤弓、顿弓、跳弓、揉弦等
刘天华在那个时代,创作这首激情澎湃的《光明行》为题的二胡曲,有什么社会意义和作用?
这首作品使原本擅长演奏悲哀忧愤情绪的二胡从此奏出热烈雄壮的音乐,是二胡音乐史上一个革命性的转变,使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男儿当自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