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选择填空题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小明在用可变焦的光学照相机(一种镜头焦距大小可根据需要发生改变的光学照相机)给小兰拍了一张半身照之后,保持相机和小兰的位置不变,又给小兰拍了一张全身照.关于这个过程对相机的调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焦距变大,像距也变大 B.焦距变小,像距也变小
C.焦距变大,像距变小 D.焦距变小,像距变大
2.下列光现象,可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的是( )
A.错位的铅笔 B.镜中的像
C.雨后的彩虹 D.手影游戏
3.有一种自行车安装有激光系统,人在晚上骑车时,该系统发出的激光在路面上形成“虚拟自行车道”,如图所示.它可以提醒来往车辆,注意行车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光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司机能看见“虚拟车道”是激光在路面上发生了漫反射
D.“虚拟车道”是光源
4.视力检测时要求被测的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5m.如图所示,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是3m.为满足测量要求,人与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
A.1m B.1.5m C.2m D.2.5m
5.如图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选择大小相等的蜡烛A、B是为了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B.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位置,像会成在光屏上
D.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像会变小
6.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该凸透镜的焦距f和L存在的关系可能是( )
A.L>f B.L<f C.L=f D.L>2 f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那么( )
A.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不会成清晰的像
B.利用成像特点可制成照相机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D.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8.把一块长方体玻璃砖压在有“科学”两字的书上,如图所示,图中“科学”两字是( )
A.变浅的虚像 B.变浅的实像 C.变深的虚像 D.变深的实像
9.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10.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50cm处,如图,在蜡烛从10cm处逐渐移至45cm处的过程中,烛焰成像的变化情况是( )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先成实像后成虚像 D.先成虚像后成实像
11.用可变焦的光学照相机可以把远处的景物“拉近”进行拍摄,就是说,虽然被拍摄的景物与照相机镜头之间的距离基本不变,但仍可以使底片上所成的像变大.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焦距变大,像距也变大 B.焦距变小,像距也变小
C.焦距变大,像距变小 D.焦距变小,像距变大
12.下列叙述中用到了与如图所示物理规律相同的是( )
A.“海市蜃楼” B.“杯弓蛇影” C.“凿壁偷光” D.“立竿见影”
13.2012年6月6日,天空再次上演了金星凌日的奇观,即从地球上看去,有一个小黑点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根据金星凌日产生的原因,分析图中八大行星的位置关系,我们在地球上还可以观测到( )
A.水星凌日 B.火星凌日 C.木星凌日 D.土星凌日
14.下列有关的现象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
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现象
B.汽车在夜间行驶时,应打开驾驶室里的电灯
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平面镜所成的像会变大
D.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自己的脸部,应把手电筒正对镜子照射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老花镜和放大镜用的都是凸透镜
B.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15°时,反射角也为15°
C.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造成光污染,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引起的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6.小丽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
A.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从前面看去能看到蜡烛的像
B.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的位置,像会成在光屏上
C.小丽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变小
D.玻璃板应选择较薄且涂有水银反光面的镜子
二.填空题(共14小题)
17. 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月亮、发光的电灯,其中 不是光源.
18.如图,有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透明介质,在分界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则 是反射光线,折射角是 .
19.李东同学在桌面上的近视眼镜上看到自己身后同一个窗户的两个像,如图.这两个像是 像(填“实”、“虚”),是 面镜(填“平”、“凸”、“凹”)所成的像.其中较大的像是镜片上离李东较 的玻璃面(填“近”、“远”)所成的.
20.小明去鸭绿江观鸟园看海鸥,江水表面映出海鸥的 像,随着海鸥飞离江面,它们在江水表面的像的大小将 (填“逐渐变小”或“不变”).
21.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 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别位于 ; .
22.如图所示的日晷是通过观察直杆在阳光下影子的方位和长短来确定时间的,其中影子的形成可以用光的 来解释;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的缘故.
23.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一朵花,这是由于光在花朵表面发生了 反射.透过蓝色玻璃观察红花时,看到的花是 颜色的.
24.蜻蜓在平静水面上空飞行,它在水中的“倒影”属于 (虚/实)像.蜻蜓距水面3m,水深2m,蜻蜓在水中的“倒影”距水面 m.如果蜻蜓向高处飞去,它在水中的“倒影”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5.车内有一块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如图所示,车内一乘客通过玻璃板能看到左侧车窗外路旁树的像.车前进过程,树在玻璃板中像的大小 (选择“变大”、“不变”、“变小”),与乘客的距离 (选择“变大”、“不变”、“变小”);该乘客以玻璃板内树的像为参照物,觉得车 (选择“向前运动”、“向后运动”、“静止”).
26.一个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大平面镜前1.5m,他在镜中的像高1.6m,当他沿垂直镜面的方向后退1m后,他在镜中的像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镜中的像与他之间的距离是 m.
27.实验室中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所用玻璃板是特制的,其中一面镀了膜.如图所示,是用这种玻璃板做实验时的情景,则镀膜的一面应该朝向 (物体/像)一侧放置,此时只能看到一个像且像更加清晰是因为镀膜后增强了光的 (反射/折射),实验中将蜡烛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 .
28.光源A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恰好进过B点,请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在图中作出这条光线的反射路径(要求画出相应的作图辅助线).
29.为了把太阳光反射到一座洞口朝正东方向的水平涵洞中去,小明设计安装了一块能自动调节方向的平面镜M,如图所示,正午时刻,太阳光垂直于地面照射,图中表示平面镜方向的那个角度α应为 .
30.如图所示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激光笔射出的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半圆形玻璃砖,图中的折射角是 度,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在光屏上看到折射光线亮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光线亮度.
光学选择填空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小明在用可变焦的光学照相机(一种镜头焦距大小可根据需要发生改变的光学照相机)给小兰拍了一张半身照之后,保持相机和小兰的位置不变,又给小兰拍了一张全身照.关于这个过程对相机的调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焦距变大,像距也变大 B.焦距变小,像距也变小
C.焦距变大,像距变小 D.焦距变小,像距变大
【解答】解:当拍了一张半身照之后,保持相机和人的位置不变,又拍了一张全身照,即该过程中的像是变小的,所以应增大物距;即保持了相机和人的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增大物距,即只能使透镜的焦距变小,同时还要减小像距.
故选B.
2.下列光现象,可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的是( )
A.
错位的铅笔 B.
镜中的像 C.
雨后的彩虹 D.
手影游戏
【解答】解:A、错位的铅笔是光从水中射入空中,在水面处发生偏折,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镜里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雨后的彩虹是太阳光遇到空气中的小水滴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是光的色散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手影游戏是光在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手,在手后面光照不到的区域形成手的影子,所以手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有一种自行车安装有激光系统,人在晚上骑车时,该系统发出的激光在路面上形成“虚拟自行车道”,如图所示.它可以提醒来往车辆,注意行车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光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司机能看见“虚拟车道”是激光在路面上发生了漫反射
D.“虚拟车道”是光源
【解答】解:A、激光在真空中可以传播,故错误;
B、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故错误;
C、司机能看见“虚拟车道”是激光在路面上发生了漫反射,故正确;
D、“虚拟车道”是激光在路面上发生了漫反射,不是光源,故错误;
故选C.
4.视力检测时要求被测的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5m.如图所示,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是3m.为满足测量要求,人与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
A.1m B.1.5m C.2m D.2.5m
【解答】解:
已知视力检测时要求被测的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5m,但房间空间太小,
可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人与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5m,如图所示:
因为视力表距平面镜3m
所以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距离平面镜为3m,
所以人距平面镜应为5m﹣3m=2m.
故选C.
5.如图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选择大小相等的蜡烛A、B是为了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B.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位置,像会成在光屏上
D.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像会变小
【解答】解:
A、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大小的关系,故A错误;
B、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B正确;
C、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所以不能成在光屏上,故C错误;
D、因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蜡烛A远离平面镜时,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6.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该凸透镜的焦距f和L存在的关系可能是( )
A.L>f B.L<f C.L=f D.L>2 f
【解答】解:由于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时,即像距为l时,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故可能L>f,也可能L<f.
故选AB.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那么( )
A.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不会成清晰的像
B.利用成像特点可制成照相机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D.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解答】解:由图可知,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
A、凸透镜成像的根本原因是光的折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后,光屏上仍然可以得到清晰的像,故A错误;
B、f<u<2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是投影仪的原理,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故B错误;
C、把蜡烛向左移动,物距变大,像将变小,故C错误;
D、此时成像的性质为倒立、放大实像,故D正确.
故选:D.
8.把一块长方体玻璃砖压在有“科学”两字的书上,如图所示,图中“科学”两字是( )
A.变浅的虚像 B.变浅的实像 C.变深的虚像 D.变深的实像
【解答】解:
将一块玻璃砖压在书上,透过玻璃砖看书上的字,眼睛看到的是字的虚像,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了,这是由于从玻璃射向空气的光线在玻璃界面处发生折射的缘故.
故选A.
9.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解答】解: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16cm 时,所以f=8cm.A错误.
B、当u=12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错误.
C、当u=2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C错误.
D、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D正确.
故选D.
10.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50cm处,如图,在蜡烛从10cm处逐渐移至45cm处的过程中,烛焰成像的变化情况是( )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先成实像后成虚像 D.先成虚像后成实像
【解答】解:由题意知,f=10cm,蜡烛在10cm到40cm之间,物距大于f,成实像,由10cm处逐渐移至40cm处的过程,物距变小,成的像逐渐变大;
由40cm到45cm处的过程,凸透镜成虚像,虚像是逐渐变小的;
由上分析知,蜡烛从10cm处逐渐移至45cm处的过程中,像先变大后变小,先成实像后成虚像.
故选AC.
11.用可变焦的光学照相机可以把远处的景物“拉近”进行拍摄,就是说,虽然被拍摄的景物与照相机镜头之间的距离基本不变,但仍可以使底片上所成的像变大.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焦距变大,像距也变大 B.焦距变小,像距也变小
C.焦距变大,像距变小 D.焦距变小,像距变大
【解答】解:照相机和被拍照的物体保持不变时,
照相机的焦距增大时,物距相对减小,像距要增大,像会变大;
照相机的焦距减小时,物距相对增大,像距要减小,像会变小.
故选A.
12.下列叙述中用到了与如图所示物理规律相同的是( )
A.“海市蜃楼” B.“杯弓蛇影” C.“凿壁偷光” D.“立竿见影”
【解答】解:如图所示:木工师傅常常一只眼睛闭着,用另一只眼镜来检查板面是否是平面,线条是否是直线,这种方法应用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A、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
B、“杯弓蛇影”都是平面镜成像形成的,平面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C、凿壁偷光,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
D、立竿见影,这个影是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选C、D.
13.2012年6月6日,天空再次上演了金星凌日的奇观,即从地球上看去,有一个小黑点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根据金星凌日产生的原因,分析图中八大行星的位置关系,我们在地球上还可以观测到( )
A.水星凌日 B.火星凌日 C.木星凌日 D.土星凌日
【解答】解:
当金星转到太阳与地球中间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金星挡住了太阳射向地面的一部分光线,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据图分析,在地球和太阳之间还有水星,所以水星有可能转到太阳与地球的中间,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会发生“水星凌日”现象.
故选A.
14.下列有关的现象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
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现象
B.汽车在夜间行驶时,应打开驾驶室里的电灯
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平面镜所成的像会变大
D.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自己的脸部,应把手电筒正对镜子照射
【解答】解: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是由于光在河面发生了反射而形成的.所以A正确.
B、在夜间行驶时,若打开驾驶室的电灯,则室内的物体便在驾驶室玻璃上成像,看不清外面的物体,所以B错误.
C、平面镜成等大的像,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是为了看得更清楚,所成的像不变.所以C错误.
D、脸在镜中所成的像是由脸反射的光线照射到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自己的脸部,应把手电筒正对着自己的脸照.所以D错误.
故选BCD.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老花镜和放大镜用的都是凸透镜
B.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15°时,反射角也为15°
C.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造成光污染,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引起的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A、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所以老花镜和放大镜用的都是凸透镜,故A正确;
B、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和入射角是相等的,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15°时,所以入射角是90°﹣15°=75°,故反射角也是75°,故B错误;
C、据课本知识可知,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造成光污染,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引起的,故C正确;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AC.
16.小丽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
A.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从前面看去能看到蜡烛的像
B.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的位置,像会成在光屏上
C.小丽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变小
D.玻璃板应选择较薄且涂有水银反光面的镜子
【解答】解:
A、因为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不是实际光线形成,镜面后方是没有实际光线的,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从前面看去能看到蜡烛A的像,故A正确.
B、平面镜成虚像,移去后面的蜡烛B,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故B错误.
C、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蜡烛大小不变,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蜡烛像的大小不变,故C错误.
D、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共14小题)
17. 能够发光 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月亮、发光的电灯,其中 月亮 不是光源.
【解答】解: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发光的电灯和萤火虫都能够自身发光,属于光源;但是月亮不能自身发光,它反射的是太阳光,因此不属于光源.
故答案为:能够发光;月亮.
18.如图,有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透明介质,在分界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则 HD 是反射光线,折射角是 ∠1 .
【解答】解:由图可知,∠4等于∠5,因此CG是法线,AE是界面.又因为∠1小于∠5,所以∠1是折射角,∠5是入射角,则BH为入射光线,∠4为反射角,HD为反射光线,HF为折射光线.
故答案为:HD;∠1.
19.李东同学在桌面上的近视眼镜上看到自己身后同一个窗户的两个像,如图.这两个像是 虚 像(填“实”、“虚”),是 凸 面镜(填“平”、“凸”、“凹”)所成的像.其中较大的像是镜片上离李东较 近 的玻璃面(填“近”、“远”)所成的.
【解答】解:近视镜从前面观察,会由于光的反射成像,镜片是有弧度的,从前面看向外凸,与凸面镜成像是一样的,成的是虚像,离镜片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故答案为:虚;凸;近.
20.小明去鸭绿江观鸟园看海鸥,江水表面映出海鸥的 虚 像,随着海鸥飞离江面,它们在江水表面的像的大小将 不变 (填“逐渐变小”或“不变”).
【解答】解:平静的水面如同平面镜,水面上出现的海鸥的倒影就是海鸥在水面上成的虚像,随着海鸥飞离湖面,它们在江中的像的大小将始终不改变,与海鸥大小相等.
故答案为:虚;不变.
21.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 同一平面 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别位于 法线两侧 ;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解答】解:根据反射定律的内容可得,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故答案为:同一平面;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2.如图所示的日晷是通过观察直杆在阳光下影子的方位和长短来确定时间的,其中影子的形成可以用光的 直线传播 来解释;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 漫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的缘故.
【解答】解:(1)影子的形成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2)漫反射由于反射面粗糙,反射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因此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漫.
23.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一朵花,这是由于光在花朵表面发生了 漫 反射.透过蓝色玻璃观察红花时,看到的花是 黑 颜色的.
【解答】解: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一朵花是由于光射到树叶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
太阳光照在红色花朵上,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吸收了,只有红光被反射,所以呈现红色;蓝色的玻璃只能透过蓝光,其它色光被吸收了,透过蓝色的玻璃看这朵花,呈现黑色.
故答案为:漫;黑.
24.蜻蜓在平静水面上空飞行,它在水中的“倒影”属于 虚 (虚/实)像.蜻蜓距水面3m,水深2m,蜻蜓在水中的“倒影”距水面 3 m.如果蜻蜓向高处飞去,它在水中的“倒影”大小将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答】解:
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已知蜻蜓距水面3m,像到水面的距离也是3m,所以“倒影”距水面为3m;
由于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所以不管蜻蜓距水面的距离远还是近,像始终和物体等大,因此当蜻蜓向高处飞去,它在水中的“倒影”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虚;3;不变.
25.车内有一块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如图所示,车内一乘客通过玻璃板能看到左侧车窗外路旁树的像.车前进过程,树在玻璃板中像的大小 不变 (选择“变大”、“不变”、“变小”),与乘客的距离 变大 (选择“变大”、“不变”、“变小”);该乘客以玻璃板内树的像为参照物,觉得车 向后运动 (选择“向前运动”、“向后运动”、“静止”).
【解答】解:(1)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和物体大小相同.所以,车前进过程,树在玻璃板中像的大小不变;
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当车前进过程,树与乘客的距离变大.
(2)该乘客以玻璃板内树的像为参照物,乘客和玻璃板内树的像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觉得车向后运动.
故答案为:不变;变大;向后运动.
26.一个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大平面镜前1.5m,他在镜中的像高1.6m,当他沿垂直镜面的方向后退1m后,他在镜中的像大小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镜中的像与他之间的距离是 5 m.
【解答】解:因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所以身高为1.6m的同学,当他沿垂直镜面的方向后退1m后,他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高度也是1.6m;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等于像距,所以该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时,此时物距为1.5m,则像距也为1.5m;
当后退1m,此时物距为1.5m+1m=2.5m,像距也为2.5m 像与人的距离2.5m+2.5m=5m.
故答案为:不变;5.
27.实验室中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所用玻璃板是特制的,其中一面镀了膜.如图所示,是用这种玻璃板做实验时的情景,则镀膜的一面应该朝向 像 (物体/像)一侧放置,此时只能看到一个像且像更加清晰是因为镀膜后增强了光的 反射 (反射/折射),实验中将蜡烛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 不变 .
【解答】解: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因此用一面镀了膜的玻璃板做实验时,镀膜的一面应该朝向像一侧放置,一面镀膜的玻璃板反射能力比较强,成像比较清晰,便于测量物距和像距.
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可知,实验中将蜡烛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像;反射;不变.
28.光源A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恰好进过B点,请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在图中作出这条光线的反射路径(要求画出相应的作图辅助线).
【解答】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A的对称点A′,即为A的像;
连接A′B交平面镜于点O,再连接AO,A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9.为了把太阳光反射到一座洞口朝正东方向的水平涵洞中去,小明设计安装了一块能自动调节方向的平面镜M,如图所示,正午时刻,太阳光垂直于地面照射,图中表示平面镜方向的那个角度α应为 45° .
【解答】解:如图,∠1为入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2=∠1,由平面几何知识:∠α=∠3,而∠3=90°﹣∠2,则∠α=90°﹣∠1
正午时刻,太阳光垂直于水平地面照射,反射光线朝正东的水平方向,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90°,入射角为45°,即∠1=45°,所以α=45°;
故答案为:45°.
30.如图所示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激光笔射出的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半圆形玻璃砖,图中的折射角是 30 度,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将 增大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在光屏上看到折射光线亮度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光线亮度.
【解答】解:(1)读图可知,光具盘的分度值为10°,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故折射角为30°;根据折射规律可知,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将增大.
(2)当光通过水面发生折射时,会有一部分光被反射,所以折射光要比入射光暗.
故答案为:30;增大;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