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 习题
一、选择题
1、雨后,常见地面上有蚯蚓,是因为( )
A、蚯蚓爬出地面呼吸
B、蚯蚓爬出地面饮水
C、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面爬行
D、借助潮湿的地面,蚯蚓可迅速改变生存环境
2、下述动物中,身体分节并且分部的是( )
A、蛔虫 B、水螅 C、蜜蜂 D、蚯蚓
3、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
A、具有外骨骼 B、具有贝壳
C、身体分节 D、足分节
4、下列四组动物中,都属于昆虫纲的是( )
A、蝴蝶、蝗虫、蚂蚁 B、螃蟹、蜘蛛、蜈蚣
C、蜘蛛、蝴蝶、螳螂 D、蝎子、蜈蚣、对虾
5、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无脊椎动物的种数约占动物种数的95%
B、无脊椎动物的种数约占动物种数的5%
C、无脊椎动物身体里面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椎
D、无脊椎动物身体里面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6、鱼在水中游泳时,即使视线不好,也能顺利躲开礁石,这是因为( )
A、嗅觉在起作用 B、侧线在起作用
C、听觉在起作用 D、视觉在起作用
7、下列动物中属于鱼类的是( )
A、章鱼 B、鲨鱼 C、娃娃鱼 D、鲸鱼
8、地球上出现最早的脊椎动物是( )
A、古代的爬行类 B、古代的两栖类
C、古代的鱼类 D、古代的鸟类
9、在无脊椎动物中,昆虫的分布最广泛,活动范围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
A、昆虫体表有外骨骼
B、昆虫身体分节
C、昆虫有翅,能飞行
D、昆虫适于陆地生活
10、鸟类外形上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最显著的特征是( )
A、趾端具爪 B、披覆羽毛
C、翅膀一对 D、身体呈流线型
二、问答题
1、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是否相同?为什么?
2、请举例说明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C 4、A 5、C
6、B 7、 8、C 9、C 10、B
二、问答题
1、提示:不相同。不同种类的无脊椎动物适于生活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
2、提示:可以从为人类提供食品、药物、衣物等方面举例。
《第二节 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能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4、关注我国的珍稀动物。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总结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各大类群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信息处理、概述总结和表达交流能力。
4、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主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2、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乐于讨论,从而体验与人交流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1、概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区别。
2、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出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探究不同土壤环境中的无脊椎动物。
2、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调查活动的组织、开展与落实。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将学生分成小组,选出小组长。
2、制作相关的课件。
3、布置并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学生准备
1、“不同土壤环境中的无脊椎动物”中土壤的取样和分析观察及汇总。
2、瓶装的小活鲫鱼。
3、小组分工协作,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等途径,尽可能多地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并制作相应的展示作品。
4、每人搜集1-2种我国珍稀动物的图片或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以“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视频引入新课,通过精美的动物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然后教师顺势抛出本节课题:在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中,动物给人类很大的帮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去了解它们、关心它们。
二、新课教学
1、教师活动:播放一组动物的图片,看看同学们认识哪些可爱的动物,每个同学将知道的动物写在纸上,并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将它们分类。
教师活动:对同学们积极思考给予鼓励与肯定,然后抓住契机,及时给学生引导:生物圈中生物到底怎么分呢?看来分类标准不同,分出的种类也不同,那么科学家根据什么特征来分类的呢?根据有无脊椎把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2、师:大家的观点正确吗?就让我们先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
让学生分组观察鱼缸里的活鲫鱼,然后提出问题:
看:
(1)鲫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体色怎样?
(2)鲫鱼运动器官是什么?各有多少个?
(3)鲫鱼的身体两侧鳞片上的小孔是什么?
摸:鲫鱼体表感觉怎么样?有什么?
想:
(1)鲫鱼这样的体型和体色对于它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2)鱼鳍在运动中都起什么作用?
然后小组汇报观察的结果,并总结:
(1)鲫鱼的身体梭形,侧扁,减小水的阻力。
(2)鲫鱼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容易被上面和下面的敌害发现,是一种保护色。
(3)鳞片上的两排小孔是侧线,有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的作用。
(4)鲫鱼的运动器官是鳍,胸鳍1对,腹鳍1对,背鳍一个,臀鳍一个,尾鳍一个。
学生由以上的结果得出:鱼类的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
3、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并结合图片及生活经验讨论该组动物的特点并记录。
出示四组图片:
(1)两栖类:虎纹蛙、大鲵、蝾螈、蟾蜍的图片。
(2)爬行类:蛇、壁虎、扬子鳄、龟的图片。
(3)鸟类:鸳鸯、苍鹰、鹦鹉、天鹅的图片。
(4)哺乳类:大象、海牛、虎、豹的图片。
教师提问:
(1)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各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说两栖类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群?大约有多少种?生活环境如何?
(3)为什么说爬行类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有多少种?生活环境如何?
(4)鸟类有哪些特点适于飞行生活?我国鸟类有多少种?
(5)哺乳动物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它们在地球上广泛分布?
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放弃错误观点,坚持正确看法。
三、巩固知识
教师:请问为何蟾蜍和青蛙,老虎和猫,蜥蜴和蛇,家鸽和天鹅站在一起?请“指导员”抢答,注意紧扣其主要特征阐述。
教师:怎样区别爬行类和两栖类呢?具体说就是怎样区别“青蛙”和“蜥蜴”?
学生:爬行类和两栖类有一些相似的特征:水陆两栖。其实我们划分两类动物的依据并不是他们的生活环境,而是生殖的环境,两栖类在水中产卵,而爬行类在陆地产卵。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具体透彻,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利用自己的大脑,挖掘潜力,好好学习知识,将来为社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