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
1.下图为新石器时期的青海宗日遗址灶址。灶内有灼烧痕迹的石块和含有大量草木灰的烧结面;灶边有夹砂罐和灰坑,灰坑内发现大型动物骨骼及各种陶器残片等;四周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圆形洞,疑似柱洞。据此推知,当时该地( )
A.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B.先民过上了定居生活
C.贫富分化已较为明显 D.存在一定的社会分工
2.《汉书》记载:“元帝即位,帝为太子。……上尝急召,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绝(横穿)驰道,西至直城门,得绝乃度,还入作室门。上迟之,问其故,以状对,上大说,乃著令,令太子得绝驰道云。”这一现象折射出( )
A.行政效率极大提升 B.当时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C.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D.国家治理体系渐趋成熟
3.《晋书》记载:“王谈年十岁,父为邻人窦度所杀。至年十八,谈于桥上以镲斩度……太守孔殿义其孝勇,列上宥之。元兴三年(404年),举谈为孝廉。”这说明魏晋时期( )
A.孝廉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B.基层社会秩序异常混乱
C.政府鼓励民间私自复仇 D.律令儒家化有一定发展
4.下图所示为唐宋时期的经济交往及其商品流向。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北方对南方的依赖性增强 B.城市的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C.各级城市的经济功能完善 D.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5.有学者研究指出,15-17世纪固然是西方殖民扩张的时期,但中国东南沿海的商人们也以积极进取的应对姿态,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向海外延伸,并基本掌握着亚洲及中国沿海世界性贸易的主动权。该观点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 )
A.朝贡贸易体制瓦解 B.主导着全球航路的开辟
C.海禁政策已被废除 D.助推着整体世界的形成
6.19世纪晚期,随着“同光中兴”的出现,上层精英认为中国的地缘战略安全问题已获解决,因此,对国防建设的投入开始放缓,北洋水师在1888年建成之后也不再扩充,朝廷上下对潜在的外来挑战放松了警觉。这一认识( )
A.导致近代北洋水师停办 B.解决了中国地缘战略安全
C.埋下了海防安全的隐患 D.中断了中国近代化的努力
7.1920年,陇上名士聂守仁在《论国民进化应破除依赖天之迷信》一文中批判了孔孟的“天道“思想,认为新时代的人应该摈弃对“天道”的依赖,进应时势之新潮,仗科学之真理,促人群之进化。这表明( )
A.知识分子借助新思想开启民智 B.甘肃地区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C.西北地区成为新文化运动重地 D.民主与科学的观念深入人心
8.1935年川政统一后,四川酒业开始走上较快发展的道路。1938年四川白酒全省产量比1919年增加1倍以上,达到7.6万吨。到1944年,四川白酒产量达12.5万吨,比1938年增长63.39%。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抗战时期民族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B.时局变迁影响民族经济发展
C.国民政府对白酒产业的大力支持 D.人民生产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9.下图为创作于建国初的版画——《愿望》。该画描绘了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正式通车时各界群众参与庆祝的场面,把新中国建设史上难忘的一幕镌刻在了中国版画史上。该版画( )
A.表达了人民建设国家的高涨热情
B.体现新中国交通建设的高速发展
C.注重表现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D.反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建设思路
10.1993年,首届“兰州丝绸之路经贸洽谈交易会”(简称“兰交会”)成功举办,期间共签订外资项目合同46项,交易总额达7.05亿元。“兰交会”的创办得益于中国( )
A.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D.推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11. 亚述帝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不仅曾统治整个"新月地带",一度占领埃及,而且还控制了古代近东地区的交通。统治者采取了在战略要地设立商埠、与附庸国签订贸易协议、指定皇商等多种措施。这些措施( )
A.使其成为横跨欧亚非的帝国 B.客观上促进区域文明的交流
C.表明亚述帝国专制色彩浓厚 D.造就了古代文明的多元格局
12.中世纪城市中的行会是一种手工业同行组织,行会中学徒类似行东的家庭成员,由行会供应他们的饮食,负责他们的教育,教授他们技术,阶级关系隐蔽在家长制的外壳中。这反映出中世纪行会( )
A.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 B.制约生产技术的革新
C.适应基层治理的需要 D.加剧市场之间的竞争
13.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 ·培根(1561-1626)认为科学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驾驭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伟大力量,而且还是人类改造社会的重要力量,对于人类个体自身的进步和完善也有重要的价值。这一认识( )
A.建立了全新的科学知识体系 B.丰富了人文主义的内涵
C.摧毁了教会神学的思想禁锢 D.构建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14.下表是英属西印度群岛巴巴多斯(位于东加勒比海)的蔗糖(单位:1000英担)出口情况。据此可知,该地( )
年份 出口到北美 出口到英国 总计
1745—1748 7.1 122.6 129.7
1749—1751 10.5 120.5 131.0
1763—1767 30.2 169.5 199.7
A.社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 B.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彻底瓦解
C.经济发展依赖外部市场 D.经济服务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5.1945年10月,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海军节纪念活动中发表演说,把“一切国家都应当享有海洋自由,以及在边界河流、水道和流经多国的河流、水道航行的平等权利”确认为美国的外交基本原则之一。美国此举意在( )
A.加速太平洋战争对日作战的进程 B.推动全球贸易的扩展
C.对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做出回应 D.构筑其世界霸权体系
16.2024年11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中国、巴西、阿根廷等来自“全球南方”(通常指发展中国家)的G20成员国再次站在了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近年来,“全球南方”国家以独特的视角、迫切的需求和协同的智慧等,活跃在全球对话合作的舞台之上,这反映出( )
A.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B.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
C.全球治理体系加速变革 D.发展中国家主导国际新秩序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夏商周时期,“中国”观念出现,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认同观念正式形成;秦汉时期,汉民族在华夏民族发展的基础上正式形成,中国认同观念获得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认同观念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隋唐时期,华夷互化、华夷一家等多民族中国观念发展,中国认同观念获得进一步升华;辽宋夏金时期,各个民族及其政权均自我认同为“中国”;元朝实现大统一,多民族凝聚为中国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清乾隆时期,中华民族正式形成。
——摘编自赵永春《古代的中国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近代中国认同的生成与加强,是中华民族由自在走向自觉的思想动力。鸦片战争后,有识之士开始关注边疆事务和边疆问题,所发论述大多突破了华夷之辨,代之以对近代国际关系的现实认知。清末“新政”时期颁布的政令、法令等,均普遍使用“中国”作为国名。民国初年,作为近现代国家主权象征的国旗成为各族共享的国家认同符号,带有浓厚国家意味的徽章、护照也逐渐在中国社会传播并流行起来。
——摘编自潘岳主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认同观念发展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认同观念形成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陕甘宁边区成立之初,社会治理面临诸多困境:人口压力逐年加大,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极为紧张。为此边区政府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系列成效。
首先是大力发展教育,在校学生由不足百人发展到四万多人,创办了中央党校、马列学院、中国女子大学等高等院校。二是创设“保教合一”的儿童保育模式,实行优待移民、难民政策并无偿授田鼓励垦荒。三是创设“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加强军民团结。四是禁止妇女缠足、鼓励妇女参加劳动和参政。五是在南泥湾开展军垦屯田,开荒种地。六是贯彻执行《陕甘宁边区政府惩治贪污条例》,严惩贪污腐败。“精兵简政”“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成为边区社会建设的历史见证。
——摘编自徐瑞仙《党领导早期社会建设的实践与经验:对陕甘宁边区的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生产水平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工业革命开展的同时,农业有了较大发展。路易·波拿巴颁布“垦荒法”和整治沼泽地的“排水法”,耕地面积扩大150万公顷,耕地总面积达2650万公顷,创历史最高。1862年,收割机有9000台,打谷机多达10万台,播种机1万架,割草机1873年为3161台。1866年,法国城市人口由1851年的913万上升为1159万。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4.5%下降到69.5%。人口外流引起了农业技术的变化。这时期,农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多数人缺少甚至没有土地。农民生活艰难,居住、卫生条件极为低下。法国小农仍占绝对优势,工业化对农业的技术推动并不显著,这种推动作用直到二战以后才开始加速实现,比工业化迟后了半个世纪。
——摘编自李富森《论法国工业化时期的农业》
材料二 在工业革命开始前,英国的农业却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农产品大部分供农民自己消费,没有提高农产量的迫切要求。在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圈地运动的发展,到18世纪末,英国的小农经济逐渐地被消灭,资本主义的大农场经营已在农业中占统治地位。自然科学的进步和一系列机器的发明,也为农业生产方法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耕种方法的革新,农业机械的使用,家畜品种的改良,以及水利、施肥、防止农作物的病虫害等等,都需要科学知识。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概括地指出了这时英国农业的状况:“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耕作更加集约化,投在土地及其耕作上的资本有了空前的积累,农产品获得了英格兰农业史上空前未有的增长,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大大增加,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财富日益膨张。”
——摘编自许永璋《英国工业化时期的农业技术革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工业革命时期英法两国农业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说明英国农业发展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人类社会的政治史、社会文化史上,在一定社会背景和社会矛盾的积累下,常常会出现一种“思潮”,即群体性的思想、认识、价值观、诉求和呼吁的潮流,涌动于社会、作用于社会,对历史的发展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摘编自乔治忠《略论社会文化思潮与历史思潮》
根据材料,选取古今中外历史上某一社会思潮,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 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
1.【答案】B
【详解】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石器时期的青海宗日遗址灶址,灶内有灼烧痕迹、灶边有夹砂罐和灰坑、灰坑内有大型动物骨骼及各种陶器残片等,而且四周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圆形洞,疑似柱洞,根据这些信息可知,当时该地的先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B项正确;国家的基本特征是出现阶级分化、国家机器(军队、法庭、监狱)出现等,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贫富分化已较为明显”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虽然有“陶器残片、动物骨骼”等,但材料主旨是强调“遗址灶址”,其主要反映的是定居生活的特征,排除D项。
2.【答案】C
【详解】据题干“太子不敢横穿驰道,需绕行至直城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驰道为皇帝专用,太子绕行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如等级森严、专制主义),C项正确;题干未体现行政效率提升(如决策或执行速度),排除A项;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与太子绕行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国家治理体系成熟需结合制度设计(如三公九卿)或治理效果(如社会稳定),排除D项。
3.【答案】D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晋书》记载的王谈为父报仇并被举为孝廉的事例,说明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有一定发展。因为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和伦理道德,律令儒家化即法律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对孝道等行为给予一定的法律认可和奖励,如太守孔殿义对王谈孝勇行为的宽宥和举孝廉的做法,体现了法律对儒家伦理的维护和推崇,D项正确;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下,依据门第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排除A项;“基层社会秩序异常混乱”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排除B项;选项C“政府鼓励民间私自复仇”不符合史实,政府通常不会鼓励私自复仇,而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排除C项。
4.【答案】A
【详解】从图示中可以看到,存在从南方(如江淮城市群、广州等)流向北方(长安、洛阳、汴州等)的主要商品流向,结合所学知识,唐宋时期,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北方城市对南方的粮食、手工业产品等需求较大,A项正确;题干图示主要展示的是唐宋时期城市之间的经济交往和商品流向,并没有任何关于城市管理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图示仅仅呈现了城市之间商品的流动方向,没有对各级城市内部的经济功能进行详细说明,不能仅仅依据商品的流向,就推断出各级城市的经济功能完善,排除C项;虽然图示中有南方与北方城市之间的商品流动,但判断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发达需要更多的依据,仅从商品流向不能充分说明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发达,排除D项。
5.【答案】D
【详解】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15-17世纪西方殖民扩张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的商人们积极应对,将活动范围向海外延伸,并基本掌握着亚洲及中国沿海世界性贸易的主动权,这一观点认为当时的中国助推着整体世界的形成,因为中国商人的海外贸易活动不仅促进了亚洲及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还与西方殖民扩张相互作用,推动了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和世界整体化进程,D项正确;朝贡贸易体制在明清时期依然存在,排除A项;全球航路的开辟主要由西方国家主导,排除B项;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虽然有对外贸易,但并非完全废除海禁,排除C项。
6.【答案】C
【详解】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晚期“同光中兴”出现后,上层精英认为中国的地缘战略安全问题已获解决,对国防建设的投入开始放缓,北洋水师在1888年建成后不再扩充,朝廷上下对潜在的外来挑战放松了警觉,这一认识埋下了海防安全的隐患。因为国防建设的停滞和对潜在威胁的忽视,使得中国在面对后来的外来侵略时缺乏足够的防御准备,如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失败,反映出海防安全存在隐患,C项正确;选项A“导致近代北洋水师停办”不符合史实,北洋水师并未停办,只是不再扩充,排除A项;选项B“解决了中国地缘战略安全”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后来的战争表明地缘战略安全并未真正解决,排除B项;选项D“中断了中国近代化的努力”不符合史实,中国近代化在其他方面仍在继续,排除D项。
7.【答案】A
【详解】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聂守仁写文章批判孔孟的“天道”思想,认为新时代的人应该摈弃对“天道”的依赖,进应时势之新潮,仗科学之真理,促人群之进化,这表明知识分子倡导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儒家思想,以开启民众的智慧和思想觉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A项正确;聂守仁针对的是整体国民的思想,而不是特定甘肃地区,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主要中心在北京、上海,“西北地区成为新文化运动重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是聂守仁发文的目的和理想,但不是现实,排除D项。
8.【答案】B
【详解】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川政统一为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同时抗战时期四川作为大后方,对物资的需求增加,推动了当地酒业的发展,体现了时局变迁对民族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B项正确;四川地区是抗战的大后方,经济没有遭到严重破坏,排除A项;材料强调“川政统一”对四川酒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国民政府对白酒产业的大力支持”,排除C项;“人民生产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不符合史实,抗战时期物资紧张,排除D项。
9.【答案】A
【详解】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创作于建国初的版画《愿望》描绘了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正式通车时各界群众参与庆祝的场面,把新中国建设史上难忘的一幕镌刻在了中国版画史上,该版画表达了人民建设国家的高涨热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的情感表达,而不是交通建设的高速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版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人民情感,排除C项;优先发展重工业是 “一五”计划(1953—1957年)的建设思路,排除D项。
10.【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推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这使得中国有条件举办像“兰交会”这样的经贸洽谈会,吸引外资项目,开展经贸合作,所以“兰交会”的创办得益于中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C项正确;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与材料中的时间“1993年”不符,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1993年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排除B项;“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2000年才正式启动,晚于材料中的1993年,排除D项。
11.【答案】B
【详解】亚述帝国通过设立商埠、签订贸易协议、指定皇商等措施,加强了对交通要道和商业活动的控制。这些举措虽然以巩固帝国统治为目的,但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商品流通、技术传播和文化互动,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和融合,B项正确;“横跨欧亚非的帝国”虽符合亚述的扩张结果,但材料中的措施更侧重经济管理,而非领土扩张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设立商埠和贸易协议更多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严酷的法律、军事统治等政治措施才直接体现专制,排除C项;文明的多元格局更多是由于不同地区独立发展形成的,排除D项。
12.【答案】A
【详解】据题干“行会中学徒类似行东家庭成员,阶级关系隐蔽在家长制外壳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会通过家长制(如行东与学徒的等级关系)保留封建色彩(如人身依附与等级制度),A项正确;题干未体现技术革新制约(如行规或技术垄断),排除B项;基层治理依赖行政体系(如市政或教会),与行会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行会旨在限制竞争(如价格与产量控制),排除D项。
13.【答案】B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认识强调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培根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将科学与人文主义相结合,拓展了人文主义的范畴,强调科学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丰富了人文主义的内涵,B项正确;培根虽然对科学发展有贡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对人文主义内涵的丰富,排除A项;科学的发展对教会神学有冲击,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人文主义的影响,排除C项;构建了理性王国的蓝图体现的是启蒙运动的内容,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对人文主义内涵的丰富,排除D项。
14.【答案】D
【详解】据题干“英属西印度群岛巴巴多斯蔗糖出口情况,出口到北美和英国的蔗糖数量都在增加,总计也在不断上升”,并结合所学知识,18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发展,巴巴多斯作为英属殖民地,其蔗糖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外部市场需求,服务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项正确。仅从蔗糖出口量的增加不能直接得出社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因为没有其他方面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作为参照,排除A项。“彻底瓦解”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没有足够信息表明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排除B项。该地经济依赖外部市场,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从本质上看是其经济服务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C项。
15.【答案】D
【详解】据本题材料,“一切国家都应当享有海洋自由,以及在边界河流、水道和流经多国的河流、水道航行的平等权利”,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强国,试图通过确立海洋自由和平等航行权等原则,扩大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服务于其全球霸权战略,D项正确;“加速太平洋战争对日作战的进程”不符合时间,此时二战已结束,排除A项;“推动全球贸易的扩展”虽然可能,但美国此举的主要意图是构建霸权体系,排除B项;“对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做出回应”不符合时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排除C项。
16.【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传统的全球治理体系长期由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在其中的话语权相对较弱,而如今,“全球南方”国家在像G20峰会这样的国际舞台上愈发活跃,它们积极参与全球对话合作,凭借自身独特视角提出新的观点和需求,这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正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加速变革,C项正确;世界多极化格局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趋势,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尚未最终形成,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对话合作的舞台上活跃,重点在于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参与和影响力,而非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排除B项;虽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但目前国际秩序仍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发达国家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仍具有较强的实力和影响力,排除D项。
17.【答案】(1)特征:由多元趋向一体;呈现出阶段性和延续性;民族交融是主要推动力;由自在走向自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2)意义:强化了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现代中国的形成奠定基础。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中国。据材料一“中国认同观念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元朝实现大统一,多民族凝聚为中国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清乾隆时期,中华民族正式形成”可得出多元趋向一体;据材料一“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可得出呈现出阶段性和延续性;据材料一“汉民族在华夏民族发展的基础上正式形成,中国认同观念获得初步发展”“华夷互化、华夷一家”可得出民族交融是主要推动力;据材料一“辽宋夏金时期,各个民族及其政权均自我认同为‘中国’”和材料二“近代中国认同的生成与加强,是中华民族由自在走向自觉的思想动力”可得出由自在走向自觉;据材料二“作为近现代国家主权象征的国旗成为各族共享的国家认同符号”可得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二“清末‘新政’时期颁布的政令、法令等,均普遍使用“中国”作为国名”可得出强化了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据材料二“有识之士开始关注边疆事务和边疆问题,所发论述大多突破了华夷之辨,代之以对近代国际关系的现实认知”可得出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据材料二“民国初年,作为近现代国家主权象征的国旗成为各族共享的国家认同符号,带有浓厚国家意味的徽章、护照也逐渐在中国社会传播并流行起来。”可得出为现代中国的形成奠定基础。
18.【答案】(1)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的历史背景是抗日战争的需要、边区面临的困境、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探索。
(2)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是增强了边区实力、巩固了抗日根据地、积累了社会治理经验、树立了良好形象。
【详解】(1)根据材料“陕甘宁边区成立之初,社会治理面临诸多困境:人口压力逐年加大,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极为紧张”可知,抗日战争的需要;边区面临的困境;根据材料“为此边区政府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系列成效”可知,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探索。
(2)根据材料“为此边区政府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系列成效”“大力发展教育”“创设‘保教合一’的儿童保育模式,实行优待移民、难民政策并无偿授田鼓励垦荒”“创设‘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加强军民团结”“禁止妇女缠足、鼓励妇女参加劳动和参政”“在南泥湾开展军垦屯田,开荒种地”“严惩贪污腐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增强了边区实力;巩固了抗日根据地;积累了社会治理经验;树立了良好形象等方面分析。
19.【答案】(1)答案:工业革命时期英法两国农业发展的相同点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占总人口比例下降;不同点是英国实现了资本主义大农场经营,农业技术革新显著,而法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农民生活艰难。
(2)答案:英国农业发展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详解】(1)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英法)。相同点:据材料“工业革命开展的同时,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4.5%下降到69.5%。人口外流引起了农业技术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开展的同时,法国农业有了较大发展;据材料“在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圈地运动的发展,到18世纪末,英国的小农经济逐渐地被消灭,资本主义的大农场经营已在农业中占统治地位”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圈地运动的进行,推动了英国农业的发展,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即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占总人口比例下降。
不同点:据材料“在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圈地运动的发展,到18世纪末,英国的小农经济逐渐地被消灭,资本主义的大农场经营已在农业中占统治地位”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资本主义的大农场经营已在农业中占统治地位,农业技术水平高;据材料“这时期,农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多数人缺少甚至没有土地。农民生活艰难,居住、卫生条件极为低下”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法国工业革命时期,虽然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但农业发展存在土地集中小农经济占优势等问题,制约了农业发展进程,即英国实现了资本主义大农场经营,农业技术革新显著,而法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农民生活艰难。
(2)据材料二可知,工业革命开始前,英国的农业却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小农经济逐渐被消灭,促进了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由此可知,英国农业发展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体现在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20.【答案】论题: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的深远影响阐述: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历史上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腐败与黑暗,倡导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等理念,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在政治上,启蒙运动推动了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这些革命和改革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在社会文化上,启蒙运动促进了欧洲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为现代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经济上,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强调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总之,启蒙运动作为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详解】根据材料中对“思潮”的定义,即“群体性的思想、认识、价值观、诉求和呼吁的潮流,涌动于社会、作用于社会,对历史的发展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启蒙运动这一社会思潮,提出“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的深远影响”的论题,明确指出了论述的核心内容是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历史上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腐败与黑暗,倡导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等理念。这与材料中“思潮”是群体性的思想、认识、价值观等的潮流相契合,启蒙运动的思想理念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冲击了当时欧洲的封建思想体系,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在政治上,启蒙运动推动了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这些革命和改革受到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以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为指导,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这体现了启蒙运动这一思潮对欧洲社会政治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符合“思潮”对历史发展形成不同程度影响的定义。在社会文化上,启蒙运动促进了欧洲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启蒙运动倡导的理性、科学等观念,促使人们追求知识和真理,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为现代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进一步说明了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在经济上,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强调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这种思想观念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体现了启蒙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欧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