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张PPT)
蒸汽机的轰鸣:工业革命如何重塑人类文明
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程标准: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上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 以“新质生产力”为线索,通过“工业革命是历史上的新质生产力革命”这一核心立意,聚焦生产机械化与生活制度化的双重变革,呼应课标要求。
2. 用春晚机器人舞蹈视频、Deepseek问答生成过程等“新质生产力”案例导入,引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然后类比工业革命的“出圈”技术(蒸汽机)进入本课学习。
3. 本课以“技术突破→生产重组→社会重塑”为主线,紧扣“生产之变”与“生活之变”两大维度展开。以两组图片对比,学生分析信息,得出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工具(生产力)、劳作方式发生改变;通过活动“穿越者”日记和图片分析对比,使学生结合教材掌握工厂制度的特点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以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地图变化对比,让学生分析工业革命使得曼彻斯特逐步工业化,再让学生结合工业革命后的曼彻斯特城地图分析城市化后的人们社会生活上发生了那些变化。
5. 最后以工业革命如何重塑人类文明总结本课,与标题首尾呼应,形成闭合,并类比当代AI技术对劳动力的冲击及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进步的双刃剑效应。
唯物史观 利用历史文献、历史图片等方式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建立的史实,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的影响。
时空观急 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学习工业革命后城市化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乡村的改变、时间观念的增强、教育的推广等,认识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历史解释 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结合工业革命促进社会进步、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等史实,培养国家情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概念理解: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主题一】工业革命:第一次“新质生产力”爆发
1.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产工具: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生产力的进步
2.这一时期的劳作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是什么?
劳作方式:工人集中劳动
工厂制度
生产组织方式
英国手工工场
英国机器大工厂
(一)生产之变
1、时间:
工人实行倒班制。
2、管理:
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
3、生产:
使用机器生产,分工细致。
【活动】“穿越者”日记:假如你是18世纪Quarry Bank棉纺织厂中的一位工人,现在你正躺在床上回顾你一天的工作日常(要求:体现工厂制度的特点、结合史实并展开想象、表述成文,可以从工作时间、管理方式、工作内容等方面入手)
影响:
①带来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②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效率;
③有利于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
④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
细纱车间的女童工
纺织业机器化生产
【主题二】重塑的时代: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生活之变
英国曼彻斯特1801年地图
英国曼彻斯特1850年地图
思考:观察两幅地图,曼彻斯特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城市化
补充: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具体反映:人口的集中过程、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地理必修下册课本》
思考:结合材料与课本,总结曼彻斯特城市出现的新变化
郊外农村
机械化大农场
材料一:
利-曼线老火车站旧址
斯蒂芬孙主持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城际铁路利物浦-曼彻斯特线(1830)
材料三:
曼彻斯特女子中学
曼彻斯特女子高中
建于1874年,旨在让更多妇女接受教育
材料四:
市政厅
曼彻斯特市政厅大楼
材料二:
1、促进了乡村的转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2、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
4、初等教育不断普及,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升
3、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人类文明是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系统性生存方式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本质是物质创造、制度构建与精神探索的复合体。它包括六个核心方面:
1.科学技术(工具与能源革新)
2.经济模式(生产与分配体系)
3.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变迁)
4.文化艺术(思想与价值转向)
5.政治制度(权力与治理重构)
6.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与自然关系)
思维提升
新质生产力:技术突破→生产重组→社会重塑
↓ ↓
机械化生产 城市化生活
200年前,蒸汽机是英国的新质生产力,它轰鸣着拉开工业革命的序幕;今天,AI的代码正在书写智能文明序章—但无论技术如何颠覆,人类始终要回答“为何而生产、为谁而创新”的永恒命题。
请同学们参考工业革命经验教训(如《工厂法》出台、工人斗争),为 AI时代设计一份《智能社会公约》,确保技术“向善而行”。例如:数据产权归属规则、人机协作的伦理底线、技术红利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