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十六年前的回忆
壮别天涯未许愁, 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 高筑神州风雨楼。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李星华(1911-1979) 李大钊的女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
主要作品:《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十六年前的回忆》等。
上节课学习目标
了解李大钊;学会读写生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听写字词
书籍 含糊 尖锐 抽屉 恐怖
严峻 皮靴 魔鬼 匪徒 幼稚
哼哈 军阀 眼瞅着 残暴 慈祥
一拥而入 怒气冲冲
哼
henɡ
不要多加“一”
阀
fá
不要漏写“丿”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会意
一拥而入
军阀
含糊
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不明确;不清晰。
连一连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 [政治、军事等] 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厉、严肃,严重。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指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词语解释
2—33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4)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本节课学习目标
复习上节课内容(读写生字词,梳理结构,明确首尾连贯、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好处)。
细读领悟李大钊先生事迹,品析李先生的高尚情操和伟大人格。
学习对比和描写方法;积累拓展,培养自学能力。
1、课文回忆了关于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课文 哪些地方使你最受感动?做上记号,和同桌说一说。
文中的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的何处看出。
(开头段)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结尾段)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前后照应
首尾照应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总结提升
1.完成思考探究三,体会首尾呼应写法的作用。
课文两次提到父亲遇害的精确日期,意在铭记这一特殊的日子,强化父亲遇害给作者带来的内心创伤。
首尾两次对父亲遇害时间的强调,形成了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对文章的中心也起到了强化作用,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与作为女儿对父亲的理解、敬仰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前后照应的好处?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深刻。
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那些事?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
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
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任务2:梳理内容,概括事件
时间 形势 行动 态度
被捕前 工友被捕,局势越来越严峻
早出晚归,整理书籍文件,忙碌
坚决,不顾自
己安危
被捕时
敌人众多,每人持枪,气势汹汹
冷静外出查看,
一言不发
沉着镇定,
严峻
被捕后
家人受制,法官无理
理性陈述,不
动声色
对敌波澜不惊;
对家人满怀深情
细读领悟
1.“被捕前”
①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当时的形势?有多么紧张?
②父亲做了哪些事,面对这样的形势,又是怎样的态度?
③从中我们能体会到怎样的精神品质?
④当时的“我”理解父亲的行为吗?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
对工作高度负责
陈述句,强调某种事实
反问句,传递某种感情
描写语言
2.“被捕时”
①被捕时的情形是怎样的?父女二人面对的是一群怎样的敌人?
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2.“被捕时”
①被捕时的情形是怎样的?父女二人面对的是一群怎样的敌人?
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②此时李大钊先生又是如何表现的?从中折射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细致的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在多次层的对比烘托中,立体地呈现了当时的紧张气氛和父亲身为革命者的风骨、浩然正气,与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③此时的女儿又是如何看待父亲的?她理解他的所作所为吗?
“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3.“被捕后”
①请你简要分析此时李大钊一家面对的形势。
要点1:为什么要将无知的女儿也带上法庭?
要点2:这是一位怎样的法官?
要点3:提审前,李大钊都遭受了什么?
②面对这样不利的形式,以这具疲惫不堪、饱受摧残的身体,他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父亲的“瞅了瞅”与“望了望”
④从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他的安定、沉着和敌人的怒气冲冲、气急败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表现出一个革命者面对敌人时无畏、沉着镇定的状态;对亲人,他没有显示出过分的关切,而是从容而客观地陈述,不动声色地保护、关心他们。
④此时的“我”与此前的“我”相比,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慌乱,沉着镇定、机智勇敢;理解了父亲身为革命者的理想与伟大精神,既爱戴又敬佩他。
课文真实反映了女儿李星华对父亲李大钊从疑惑到理解,再到认同,最后为父亲被难悲痛欲绝的过程。这段经历也是女儿在父亲影响下的心灵的成长,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的理想追求的理解和敬仰。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往外走 。
动作描写
父亲保持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神态描写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他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他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
语言描写
临危不惧 ,将生死置之度外,
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革命情操。
拓展
知识荟萃
李大钊的名言
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天。
返回
人生最有趣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 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
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面对敌人残酷审讯,坚贞不屈的赵一曼
宁死不屈的刘胡兰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
到永生!
囚 歌
(叶挺)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
子里爬出!
口占一绝
(李大钊)
壮别天涯未许愁, 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 高筑神州风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