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选择题
1. 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等,为历代所沿用。此举表明
A. 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 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
C. 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 D. 开始有了户籍管理制度
2. 顾炎武曾说:“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与此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 强制分户,革新习俗 B. 废井田,开阡陌
C. 推行县制,垂直管理 D. 抑工商,奖耕织
3. 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A. 地方已实现了高度自治 B. 乡里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
C. 乡里属于经济生产组织 D. 乡里组织具有双重职能
4. 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了亭。汉代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这一做法
A. 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 B. 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
C. 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D. 导致了地方势力膨胀
5. 在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如下记载:“东汉大约有八十年稍安的局面。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根据史籍记载,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济贫民……”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
A. 国家税源出现逐渐减少 B. 政府无力从事农村救济事业
C. 农民赤贫化的程度加深 D. 国家的经济结构被严重破坏
6. 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
A. 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 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 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 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7. 北魏均田制有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这反映出唐代
A. 门阀士族的衰落 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 土地兼并的加剧 D. 底层民众的生活恶化
8. “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以上这些改革
A. 有利于中国经济中心向南移移 B. 有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C. 使农民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减弱 D. 有利于加强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9. 宋代张载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说明
A. 上古宗法制度得到重建 B. 北宋社会各种矛盾日趋激化
C. 政府强化对户籍的管控 D. 宗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10. 《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版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
A. 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 B. 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 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 D. 放松人身自由的限制
11. 下表为明中后期两湖保甲制的推行情况。
时间 地点 保甲实施情况 资料来源
正德 年间 洞庭 湖区 南昌姜仪,字君隶,正德甲戌进士……时洞庭寇盗充斥,仪编渔艇为保甲……起听其蚁聚而击之所获盗贼即以赏,官司不问,湖商赖之 嘉庆《巴陵县志》 卷55《杂识五》
崇祯 二年 蕲水 李汝璨,进士,崇祯二年知县,值大造黄册,编审里甲,称平。行保甲、严更漏,浠(注:地名)民帖(注:顺从)然 光绪《蕲水县志》 卷6《秩官》
材料表明两湖地区保甲制度的推行
A. 影响了少数民族利益 B. 表明地方官员文化素质都较高
C. 造成了农民起义不断 D. 使部分地区社会治安有所好转
12.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至少有150个到170个村社。村社的职能之一是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定决定于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雅典自由民也获得了公民权。村社职能的规定
A. 说明雅典基层社会治理混乱 B. 意在推动雅典公民群体扩大
C. 使雅典的权力运行臻于平衡 D. 严重阻碍了公民的个人自由
13. 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之一是确定了村社为最基本的政治单位,公民权的认定取决于村社的登记,所有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如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法庭和将领等都以村社为基础而组织起来。这说明
A. 雅典城邦公民数量范围缩小 B. 雅典工商业出现了快速发展
C. 雅典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 D. 雅典基层治理存在重大缺陷
14. 约在13世纪,英国的威斯敏斯特立法第1号第5条规定,代表的选举“必须自由进行,不受威吓”。同时,英格兰几乎所有的选举令状中都写着,郡长“应当号召从每个城镇选举两名市民和从每个自治市选举两名自治市民参加议会活动”。这些做法
A. 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发展 B. 提高了资产阶级的地位
C. 反映了英国的民主传统 D. 有利于限制国王的权力
15. 1878年俾斯麦颁布《非常法》,后来又陆续颁布其他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和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这一措施客观上
A. 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B. 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市场机制作用
C. 消除了社会民主运动的潜在威胁 D. 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
16. 在俾斯麦任德国首相期间,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并开始实施强制疾病保险制度,疾病保险基金由雇主承担30%,雇工承担70%。1884德国又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德国议会通过了《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障法》。这三项社会保险法的实施说明
A. 关注民生成为当时德国对内政策的重心 B. 德国当时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C. 德国当时注重国家法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D. 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得到全面实施
17. 罗斯福提出了新“四大自由”,即:言论、信仰、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从此,有人挨饿不仅是私人的事,而是被剥夺了基本权利,政府和全社会有责任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从这观念出发,罗斯福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做出的重大举措是
A. 全面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 大力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 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D. 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8. 1965~1970年西欧各国的社会福利支出增长了11.6%,1970~1975年间增长了15.3%,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比重也从60年代的20%上升到了70年代的30%。社会福利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据此可推知
A. 政府干预经济未惠及所有国民 B. 高福利会增加经济发展的包袱
C. 国有化是实施福利政策的前提 D. 福利政策拉动了西欧经济增长
19. 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趋完备。对此,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据此可知,福利政策
A. 不利于社会稳定 B. 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C. 加剧了贫富差距 D. 改变了社会政治制度
10.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社会服务的决策权限下放到地方政府甚至社区,服务的提供也不由政府全包,而是由政府、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团体共同承担。这一调整使得英国
A. 地方治理的效率更低效 B. 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
C.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D. 政府公共开支日益增加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基层官吏的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多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朝,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格,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摘编自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形成了“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商,要求以减代服、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救济乡里。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
——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基层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市镇是“县下”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商业聚落,在对江南市镇的管理上,向来是 “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洪武元年,明政府下令在全国各布政司所属州县设立巡检司。设置地点多在州县以下的要害之处,包括盐池、关津附近、运河沿岸、乡村市镇等,职责以得盗防乱为主,专门盘查诘问往来人员,如贩卖私盐者、犯人、逃军、无路引而可疑之人等。在制度设计上,巡检司算是县级政府的下属机关,相当于地方政府的治安机构,是对国家行政机构不在县下设治的突破。随着江南经济的繁荣,市镇规模不断扩大,治安隐患越来越多,日益繁盛的市镇 经济也对管理者之职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明中后期开始,政府不得不打破原有的行政层级模式,在一些比较大的市镇直接委派府、县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驻镇县丞官与巡检司共同管理市镇,涉及治安管理、教化民众、奖劝善事、督催赋役,还要关注兴修水利等事务。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政府对基层社会管理的多样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治理江南市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治理江南市镇的意义。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
材料二 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始于何时?元朝面对辽阔疆域,在地方管理上的“制度创新”有什么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村民自治的性质。综上,谈谈你对政治制度的认识。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为历代所沿用,这说明历代政府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故C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选项错误;虽然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但材料强调的是通过户籍加强对人民的管理,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户籍管理制度的产生时间,故D选项错误。故选C。
2.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推动富人分家,使贫民之子出赘,冲击传统宗法观念的是(“分异令”为代表的)强制分户,革新习俗的变法措施,A项正确;“废井田,开阡陌”,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是经济改革,与家庭关系和宗法观念的改变无关,B项错误;推行县制,垂直管理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秦国的家庭组织、宗法观念的重大变化无关,C项错误;“抑工商,奖耕织”与“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无关,D项错误。
3.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秦代的乡里制度定型,乡里组织具有教化和行政的双重职能,故选D;秦代地方并未实现高度自治,故排除A;秦代的乡里官员并不是由中央直接任命,故排除B;材料并体现乡里的经济职能,故排除C。
4.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了亭。汉代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可知汉朝的基层组织较秦朝更细化,这有利于国家对基层的管理,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故选A项;材料说的时秦汉的基层组织,并不是赋税,排除B项;政府加强对民众的管理不能等同于人身依附,排除C项;秦汉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遏制地方势力膨胀,排除D项。
5.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主要阐述了东汉时期农民的比较的贫穷,而“国家税源”、“政府救济”、“经济结构”在材料没有体现,因此C符合题意。
6. 【答案】C
【解析】由“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可知C项正确。A项“无为”,B项“贫富分化”与题目材料中采取措施、济贫扶弱的做法不符,D项不符合南北朝时期分裂动荡的史实。
7. 【答案】A
【解析】均田制授田对象的变化,反映出北魏士族控制的部曲、奴婢到了唐代发展成为“杂户、官户、工商业者”,说明唐代门阀士族的衰落,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代“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项错误;“土地兼并”加剧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底层民众“生活恶化”与“家仆、奴婢”发展成为“杂户、官户、工商业者”不符,D项错误。
8.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说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减弱,故排除D,选C;南宋起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了,排除A;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排除B。
9. 【答案】D
【解析】义仓是隋以后历代封建政府为备荒年而设置的粮仓;义学是指中国旧时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设立的蒙学;有些光棍汉,穷困潦倒,死后族人或慈善团体出资以薄木棺材殓尸埋葬,叫义冢。根据材料“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可知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D项正确;张载等人倡导敬宗族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并不是要重建宗法制度,排除A项;B、C两项材料并未涉及,均排除。故选D项。
10. 【答案】C
【解析】材料“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表明明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旨在规范户籍登记和管理,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元朝的户籍制度,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尊卑等级,B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对人身自由的限制,D项错误
11.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时洞庭寇盗充斥,仪编渔艇为保甲……起听其蚁聚而击之”、“值大造黄册,编审里甲,称平”可知,明朝中后期保甲制度的推行使部分地区的社会治安有所好转,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故A项错误;保甲制度的推行与官员文化素质无关,故B项错误;保甲制度的推行未导致农民起义不断,故C项错误。
12.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村社的职能之一是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定决定于村社机构的登记……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雅典自由民也获得了公民权”,并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村社的设立削弱了氏族贵族势力,使更多人获得公民权,扩大了雅典公民群体,故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内容并没有反映权力运行的问题,故C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3. 【答案】C
【解析】材料“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之一是确定了村社为最基本的政治单位……所有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如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法庭和将领等都以村社为基础而组织起来”说明当时雅典的各项制度是以村社为基础的,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雅典公民范围的缩小,故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4. 【答案】C
【解析】“自由进行,不受威吓”“两名市民”说明英国选举制度的民主性较强,故C项正确;材料明显是平民政治体现,故A错误;资产阶级是工业革命之后出现,故B错误;限制王权是光荣革命之后,故D错误。
15.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和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在客观上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德国加强了对市场的干预,而非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市场机制作用,故B项错误;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并不能完全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潜在威胁,故C项错误;这一措施是有利于改善工人的经济地位,而非政治地位,故D项错误。
16.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三项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反映的是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故B项正确;A项说法太绝对,且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材料侧重点在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而非法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排除C项;D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17.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免于匮乏”的权利是以国家力量保障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权利,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故D符合题意;A是工业方面、B是从工业方面、C是农业方面,均不符合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8. 【答案】B
【解析】1965~1970年西欧各国的福利支出比重不断加大,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说明高福利会增加经济发展的包袱,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西欧福利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没有涉及政府干预经济惠及所有国民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有化的问题,故C项错误;福利政策会加重经济增长的负担,故D项错误。故选择B。
19. 【答案】B
【解析】科尔认为福利国家“太贵了”,需要打破既得利益,换言之,作为政府,普遍的社会福利政策会大大增加国家财政负担,因此需要削减福利,B正确;福利政策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A;福利制度照顾了社会弱势群体,一定程度上能缓和贫富差距,排除C;福利政策并不能导致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因为其并未改变所有制属性,是国家对税收的再分配,排除D。
10.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社会服务的决策权限下放到地方政府甚至社区,服务的提供也不由政府全包,而是由政府、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团体共同承担”分析可知,当时英国社区享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决策权限,同时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服务,这表明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政府公共开支日益减少,故AD两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说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少了,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1. 【答案】(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里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
(2)特点:以自治为主;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宗族及乡绅主导;社会功能与政府职能相结合。背景:程朱理学的强化及影响;宗族势力的崛起;科举制及官僚制度的发展。
【解析】(1)趋势:依据材料一中“战国时期,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王安石变法至清朝)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保甲制度”可知,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根据“隋朝基层官吏的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从王安石变法至清朝,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可知,由多官制向职役制转变;根据“(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唐代)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可知,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根据“(唐代)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王安石变法至清朝)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格,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可知,国家对乡村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
(2)特点:依据材料二中“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可知,以自治为主;根据“自治靠伦理”,“(乡绅)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可知,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根据“县下惟宗族”,“(乡绅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可知,宗族及乡绅主导;根据“(乡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商,要求以减代服、减免赋税等”可知,社会功能与政府职能相结合。背景:根据材料三中“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的强化和影响;根据“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可知,宗族势力的崛起;根据“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以及官僚制度发展。
22. 【答案】(1)特点:将基层管理权下延;具有制度的突破性;管理职能随形势发展扩大。
(2)意义:弥补了基层社会治理的不足;有利于维护市镇的治安稳定;促进了市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明政府下令在全国各布政司所属州县设立巡检司”可归纳出将基层管理权下延;根据材料“巡检司算是县级政府的下属机关,相当于地方政府的治安机构,是对国家行政机构不在县下设治的突破”可归纳出具有制度的突破性;根据材料“随着江南经济的繁荣,市镇规模不断扩大,治安隐患越来越多,日益繁盛的市镇 经济也对管理者之职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可归纳出管理职能随形势发展扩大。
(2)意义:结合上述分析的市镇特点及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意义可从弥补了基层社会治理的不足、有利于维护市镇的治安稳定和促进了市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3. 【答案】(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主要特点:官方参与基层管理组织;宗法关系作用重要;经济性质功能明显;三大组织相互关联。
(3)性质: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认识:政治制度是治理国家,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政治制度的选择要符合本国社会、经济、文化实际和发展的需要,不应照搬别国。
【解析】(1)时间:根据“自封建变为郡县”可知是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意义:根据“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可得出是推行行省制,结合所学可从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方面概括其意义。
(2)主要特点:根据“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得出官方参与基层管理组织;根据“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得出宗法关系作用重要;根据“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得出经济性质功能明显;根据“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得出三大组织相互关联。
(3)性质:根据“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组织”可得出是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认识:结合所学可从政治制度是治理国家,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政治制度的选择要符合本国社会、经济、文化实际和发展的需要,不应照搬别国等方面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