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1.从罗马共和国建立开始,罗马法逐渐地形成发展。有古罗马大法学家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这表明罗马法( )
A.立法思想契合民主制度 B.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蕴含灵活性和务实精神 D.具有鲜明的时代局限性
2.南宋理学大儒朱熹,一生致力于讲学、授徒,著述颇丰。在其著述中,儿童启蒙读物较多,如《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小学》、《四书集注》等。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此后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材料表明( )
A.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 B.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
C.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 D.程朱理学的研究重点在儿童启蒙
3.《唐律疏议》中有“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规定。此律条的“疏议”释义:“化外人,谓萧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该规定主要体现了唐代( )
A.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 B.优容宽待的民族政策
C.儒法结合的法律体系 D.灵活务实的治理策略
4.《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5.1988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如果一个党、一个国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并不很健康。那样,只要这个人一有变动,就会出现不稳定。……我认为,过分夸大个人作用是不对的。”这反映出,邓小平认识到( )
A.外交机构的局限性 B.民主监督的必要性
C.民主法制的不健全 D.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6.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主张“禁暴止乱”,他通过“铸刑鼎”限制了贵族任意解释刑条的特权,既强调治国要“齐之以礼”,又重视“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这反映了当时( )
A.儒法一体观念普及 B.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C.法治思想有所发展 D.礼乐制度趋向崩溃
7.宋朝法典《宋刑统》中几乎找不到一条限制皇帝权力的法律条文,相反却有许多保护皇帝的规定,例如“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等属于“十恶”,要处以极刑。这说明宋代( )
A.皇帝意志等同国家法律 B.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完善
C.政治思想环境相对宽松 D.法制建设保障皇帝独尊
8.茨威科特说:“该法典(《法国民法典》)在很大程度上是深受罗马法影响的南部成文法和以日耳曼、法兰克习惯法为基础的北部习惯法这两种传统制度的巧妙融合物。”他意在说明( )
A.法国民法比西欧其他国家的法律更科学
B.法国成文法在变通中更具灵活性
C.罗马成文法是西方国家立法和司法的源头
D.法国近代民法制定体现了包容性
9.睡虎地秦简记载,父亲控诉亲子“不孝”,可以请求政府将其杀死或断足流放,政府会予以照办。同时,法律规定父亲私拿亲子财物的行为属于家事领域,会被当作无罪来处理。这说明,秦朝( )
A.注重宗法伦理 B.刑罚制度严苛 C.社会秩序混乱 D.基层管理严密
10.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农村民众对该法产生了很多误解和谣言,如说婚姻法是“离婚法”“妇女法”,“离婚妇女不正经”等等。三年之后,中央竟不得不以“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群众运动方式予以应对。可以推知,这部法律的制定( )
A.彻底颠覆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B.不利于保障农村男性权利
C.加快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实现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11.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亲自参与并制定了开皇律,废除多种酷刑,规定民众如果有冤屈,可以逐级上诉直至朝廷,对犯人处置采取审慎态度,而不是草菅人命。这反映出隋朝( )
A.开皇律令推动了开皇之治 B.法律制定满足了百姓利益
C.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能力 D.消除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12.北宋“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订立的《吕民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主要内容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南宋朱熹据此编写了《增损吕氏乡约》,吕氏乡约声名远播。这两部乡约的编写( )
A.使国家权力深入基层社会 B.有利于敦促教化改良世风
C.使地方治理形成统一标准 D.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宗教化
13.《十二铜表法》中关于债权转让合同不具有公示性,债务人仍对原债权人履行债务,而《查士丁尼法》则规定,“债权转移要以通知债务人为前提以保障受让人追讨债务的权利”。这一变化反映了罗马法( )
A.保障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债务问题纵容了贵族专横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4.明代三法司会审通常由大理寺提请或皇帝下诏启动,再通知刑部与都察院组织召开。会审时,先由锦衣卫押送犯人入场监问,监问结束后,报请三法司,正式审判程序就此开始。审理时,三法司审判官们要参照锦衣卫所给出的参语,经商议得出判决结果,并由刑部奏请皇帝做出最终裁决。这反映出明代三法司会审中( )
A.遵循皇权至上原则 B.锦衣卫侵夺判决权力
C.刑部权力遭到削弱 D.审判缺乏程序正义性
15.“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立法( )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削弱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开始重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基层政权的负责人分别被称“有秩”“啬夫”“里魁”或“什主”“伍主”,分别管理乡、里等基层单位,他们的职责是“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后来人口和郡县数目都不断增加,国家的治理体系空前庞大,如何更有效、更节约地解决基层治理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情况下礼治的作用便凸显出来。早在西周之前礼制就形成了,体现为一些固定的仪式、程序和规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具有一定权威性。严格来说,“法”其实产生于“礼”,“礼”中的一部分规范升级为强制性约束便成为“法”。然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礼”与“法”相互分离,各自独立,当时的一些治国理论强调了“法”的优先性和重要性,主张以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然而人们很快发现“法”无法完全替代“礼”,随着儒家理论被逐步确定为治国的核心思想,各代统治者们都更加重视德治、礼治的作用,通过其教化作用在潜移默化间对法治进行有力补充。
——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治国智慧》
材料二 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在国家治理层面,实现了相互包含和交叉重合的综合治理模式,不仅消除了治理上的空白点,而且那些“礼”和“法”都加以强调的地方往往就是国家治理的难点与重点,使得国家治理的目标更加突出,基础更加坚实。秦汉以后礼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尤其在基层治理中,礼治发挥了其对社会个体、宗族巨大的渗透和影响作用,通过一系列道德构建和宗法整合,使基层社会实现了“自治”,国家的行政管理资源在县以下逐渐淡化甚至退出,出现了“皇权不下县”的局面;而与此同时,基层社会的安全性、稳定性却没有因此削弱。
——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治国智慧》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礼治成为治国手段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礼法并用这一模式对中国古代基层政权治理产生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法学家将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公法是关于罗马国家的法律,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律。如果说国家的公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那么私法本质上只是确认单个人之间的、现存的且在一定情况下是正常的经济关系。在今天这个大工业和铁路的时代,人们可以把旧的封建法权形式的很大一部分保存下来,并且赋予这种形式以资产阶级的内容,甚至直接给封建的法律名词加上资产阶级的解释;人们也可以将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罗马法,以及它对简单商品所有者的一切本质的法律关系(如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奖约、债务等)所作出的无比明确的规定作为基础,在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创造像法兰西法典(《法国民法典》)这样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
——摘编自【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材料二 “长臂管辖”原是美国的一个司法概念,主要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义上来说,“长臂管辖”是指美国将国内法规的触角延伸到境外,管辖境外实体的做法。对于美国而言,其实施“长臂管辖”的“权力”并非来自联合国或国际法授权。1993年7月底,美国以“向伊朗运送化学武器原料”为借口,对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广州分公司的集装箱货轮“银河号”进行登船检查。然而,检查没有取得任何结果,“银河号”货轮却被迫中断正常航运一个多月。
2017年8月,美国贸易代表依据其国内法启动了针对中国的“301调查”,有法学专家指出:调查本身“不存在违反国际法的问题”,但基于调查的单边制裁措施却违反了其在WTO框架协定内的义务,也违反了一般国际法。
——摘编自王震《对新形势下美国对华“长臂管辖”政策的再认识》
(1)指出近代西方国家私法发展的两条主要途径及历史意义,
(2)分析美国“长臂管辖”政策形成的背景,并简要评述这一政策。
参考答案:
1.D2.B3.D4.A5.D6.C7.B8.D9.A10.D11.C12.B13.C14.A15.A
16.(1)人口和郡县数量的不断增加,基层治理问题突出;西周礼乐制度的深远影响;严刑峻法治理模式弊端凸显;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2)有利于消除基层治理的盲点,凸显国家治理目标;实现了基层自治,巩固了基层政权的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的一大进步,对后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7.(1)途径:对封建法权进行新的法律解释;按照理性原则颁布新的资产阶级法典。
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资产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对个人合法财产的保护;为近现代民法体系提供了借鉴。
(2)背景: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之一,积极推行霸权主义;经济全球化加速;美国资本加剧在全球的扩张;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美国国力的优势逐渐收窄;国家法和国际组织难以对美国形成有效约束。
(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评述:其本质是一种霸权政策;不利于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阻碍了经济全球化;践踏了国际法原则;不利于当事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