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3.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20 13:2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②废除世卿世禄制③“燔诗书而明法令”④“为田开阡陌封疆”⑤“令民为什伍”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商鞅变法。依据所学,①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与题意不符,故排除;②③④⑤都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所以选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基础知识内容,结合教材知识即可判断。
2.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其主要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保持和稳定自耕农经济
C、鼓励劳动者积极生产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答案:B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商鞅变法。分析选项,A明显错误;B符合题意,使农民依附在土地上,保证了国家的收入、兵员的稳定,进而巩固统治;CD不是主要目的。所以选B。
点评:商鞅对经济方面的重要特点就是重农抑商,鼓励发展农业,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3.《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用金钱换取百姓的支持
B、商鞅变法取信于民,法出必行
C、商鞅变法时资金充足
D、商鞅行事谨慎,办事稳妥有效
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题干材料揭示的是商鞅变法中的“徙木立信”的故事,反映了商鞅“言出必行”的作为。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
点评:主要考查商鞅变法。商鞅为了打开变法局面,采取措施取信于民。
4.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 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答案:B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很明显不是根本目的。C,D也不属于根本目的,且从C,D能够推断出B,秦国变法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因此B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把握。
5.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等礼仪道德斥为削国危邦的“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其实质是( )
A、统一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
C、思想文化专制 D、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等礼仪道德斥为削国危邦的‘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体现了商鞅借反对儒家思想而推行法家思想,实质上体现的是思想文化专制,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6.商鞅变法时期,秦国有两个人,甲出身平民,在战场上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乙出身贵族,在战场上贪生怕死,未有寸功。按照商鞅变法的有关法令,对甲乙二人的政策应该是( )
A.甲乙二人都得到赏赐的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
B.甲乙二人都不能得到任何赏赐
C.甲得到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乙却得不到
D.乙得到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甲却得不到
答案:C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不再授予爵位,平民百姓有军功也可授予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所以正确选项为C。
点评:奖励军功对于贵族打击极为明显,顾及到平民的利益。
7.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推进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是( )
A.明确规定成年男子与父母分居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 D.燔诗书而明法令
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A符合题意,成年男子与父母别居,导致出现一个个的自耕农家庭,有利于小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秦国军事力量的增强,与题意不符;C是政治方面的措施,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题意不符;D是文化方面的措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也与题意不符。
点评: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只有分家出户才能扩大经济基础。
8.《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吴子 料敌》:“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够起到鼓舞上述风气形成与发展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实行军功授爵制
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D、普遍推行县制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体现的是秦国急公勇斗尚武的民风。分析选项,A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题意不符;B符合题意,调动了秦民争相建功立业的积极性;C是为加强对民众的控制,与题意不符;D是地方行政制度,也与题意不符。
点评:本题较注重考查学生结合现实史实分析历史的能力,试题以雅典商鞅变法的内容为史料,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解答时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理解商鞅变法的影响。
9.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商鞅变法。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奖励耕战及“燔诗书而明法令”。故②不可能;“四书五经”是宋代以后才成为官方教科书,所以④与题意不符。故①③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
点评:商鞅变法的本质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缓和阶级矛盾。
10.假设丁一是秦国某县县令,下列相关叙述明显有误的是( )
A.他负责主持该县的县政 B.他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地方官
C.其助手的官职名称是“丞”D.他提拔弟弟担任县尉以负责军事
答案:D
解析:分析:秦国早在春秋的时候就已实行县制,商鞅变法时普遍推行县制,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进行管理。分析选项,A、B、C均合史实,D表述错误,所以应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国县制的理解。
1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治理。这体现了( )
A.分封制的瓦解 B.宗法制的衰落
C.适应小农经济发展 D.井田制的终结
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反映了爵位继承由血缘世袭变成了国家任免,这就是宗法制的衰弱;A项分封制在此时并未瓦解,C、D两项都是经济方面的变化,材料不能反映出经济的变化;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2.“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 )
A.奖励军功 B.实行什伍连坐制
C.奖励耕织 D.颁行秦律
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出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而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提高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A项符合题意;B项是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手段,并不能直接的提高军队的战斗力;C项是鼓励农耕的措施,增强经济实力;D项是维护统治的重要的工具;因此,B、C、D项均与提高战斗力无直接的关系;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奖励军功措施极大的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13.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
①重农抑商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 ④废除井田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B
解析:分析:注意题中选项是消极影响。用排除的方法,③④与题意不符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14. 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
A.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推行县制 D.连坐制
答案:D
解析:分析:注意题中是“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由此可知D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连坐制极大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15.“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上引言论应该是( )
A.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
B.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
C.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D.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的总结
答案:A
解析:分析:这是商鞅为支持自己变法的言论A项正确。B项与题意不相符,C项错在“儒家”D项时间不对。
点评: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6.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 )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发展农业生产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四个选项都是其目的之一,但主要目的是在于小家庭政策的推行,增加了秦国政府的户赋收入,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
点评:小家庭政策扩展了秦国社会基础,增加了人丁户数,为赋税征收奠定了基础。
17.下列商鞅变法措施中有利于确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有( )
①实行二十等爵制 ②实行连坐法
③废除世卿世禄制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具有秦国特色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在鼓励秦军士气,提高战斗力上发挥了其作用,将士按照其所立军功的大小接受赏赐,这就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有利于确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燔诗书而明法令”是在思想领域内对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保障,故选A。
点评:连坐法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18.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表明商鞅实行( )
A.农商皆本政策 B.奖励耕战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中央集权政策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戮力本业”是指要努力的进行农业生产,是重农的表现。A项是错误,没有体现商业也是本业。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奖励征战的内容,所以排除B项。D项为无关项,故答案选择C项。
点评:商鞅重农抑商政策大力发展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同时排斥从事手工商业。
19. 一位史学家说:“公元前356年是改革家商鞅开始革命性地变革秦国制度的年代。”商鞅变法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 )
A.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废井田,开阡陌 D.建立县制
答案:C
解析:分析:注意材料信息“革命性地变革秦国制度” ,可知是指商鞅变法废除了秦国的奴隶制,而确立封建制,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废井田,开阡陌,即废除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确立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点评:商鞅变法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度。
20.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领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
A.法家思想 B.农耕经济 C.中央集权 D.轻罪重罚
答案:B
解析:分析:因此这里的本应是指农业。故选B。A项指的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C项是指的秦朝统一全国后建立的政治制度;D项说的是商鞅变法法律的特点。ACD项均与材料无关。
点评:商鞅变法时提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为本,商为末。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坚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保障农业生产,奉行农本思想。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命调职。……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而因懒惰破产者,全家没入官府为奴。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各是如何规定的?
答案:等级划分、官吏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以军功的大小授爵,由国君任免官吏,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2)材料二涉及商鞅变法哪些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倾邻国而雄诸侯或王制遂灭。
解析:分析:(1)材料中“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体现了等级的划分以及按军功的大小授爵;“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体现了由国君任免官吏;“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而因懒惰破产者,全家没入官府为奴。”体现了对待工商业的态度是抑制工商业的发展。(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犹以务本为故”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倾邻国而雄诸侯”说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做强的国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制,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4)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
—— 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节选)
(1)列举商鞅“惩奸宄”“务耕织”“尚军功”“孥贫怠”的具体措施。
答案:具体措施:惩奸宄——什伍连坐,轻罪重刑;务耕织——奖励耕织;尚军功——废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度;孥贫怠——重农抑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毛泽东对“商鞅之法”的评价。
答案:毛泽东肯定了商鞅之法是利国富民的良策。商鞅的各项新法令适应了秦国争霸战争的需要,实现了富国强兵,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的评价看到了商鞅之法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中肯的。另一方面,商鞅之法也有重农抑商、严刑峻法、思想专制等特点,产生了消极的历史影响,这也是应该看到和指出的。
解析: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研究题目的要求列举商鞅“惩奸宄”“务耕织”“尚军功”“孥贫怠”的具体措施,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即可。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的知识及材料“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归纳总结,同时注意要全面、客观。
点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商君书》
材料二 商鞅是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商鞅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剐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他为了让民众都懂法、信法,出奇招,“南门徙木”,重金买“信”。
——摘编自《鲁力谈商鞅变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的强国理念及实践效果。
答案:农战兴国;轻罪重罚(严刑峻法)。秦国国力增强,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原因。
答案:取信于民;法无等级(法不阿贵)。
解析:分析:第(1)问,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及材料“……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刑去刑,国治……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归纳“理念”。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作用回答“效果”。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时要紧扣材料“商鞅是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商鞅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剐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他为了让民众都懂法、信法,出奇招,‘南门徙木’,重金买‘信’”归纳出原因:取信于民;法无等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商鞅变法的本质,就是要通过把全国人民变成会说话的工具.来达到国家的富强和君主的独裁的目的。因此,尽管商鞅表面上给了泰国民众一个强大的、令其他国家闻风丧胆的祖国,但秦国民众却对他的横死没有丝毫怜悯。这说明,一场以牺牲民众根本利益,把每个民众都变为国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的改革,不可能真正得到民众的拥护。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答案: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
(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原因。
答案:原因: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文化传统)。
解析: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内容的分析与掌握。回答时要紧扣材料,联系所学归纳总结。结合材料“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从而进行制度创新”及商鞅变法的措施来分析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二进行分析即可,从“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的信息可归纳出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从“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的信息可归纳出符合秦国国情。
点评:对于改革来说,要看它的目的是否达到来判断他成功与否。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要秦国富国强兵,而且商鞅确实通过政治经济改革使得秦国达到了这个目的,而且他的方法被延续到了后世秦国诸朝代。所以说,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25.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纯属侥幸,因为商鞅根本不讲变法策略,一味采用强制手段推行新法。阅读下列材料:
商鞅变法之前,秦人的尚武精神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的重要表现就是私斗成风。经过商鞅变法,引导人们在对外战争中争取功名爵禄。杀敌立功,成为秦人追名逐利的基本手段,……从而大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秦人重功利、轻伦理的价值观,表现在斤斤计较于个人利益、轻视道德修养等方面,商鞅对此加以改造,提出实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以重刑厚赏的严密措施,把人民的力量集中到“农战”方面来。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1)概括材料中涉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答案:内容:二十等爵制;奖励耕战;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
(2)从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商鞅变法并非不讲策略的蛮干,依据材料概括出商鞅变法“策略性”的表现。
答案:表现: 变法措施顺应秦国风尚,适应秦国实际;利用政权的力量整合传统的文化习俗,把它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制订出具体而详尽的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借势而进、因势利导,是商鞅变法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
解析:分析: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概括材料中涉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注重材料中“引导人们在对外战争中争取功名爵禄”、“把人民的力量集中到‘农战’方面”、“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即可概括出二十等爵制,奖励耕战,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等内容。(2)问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商鞅变法并非不讲策略的蛮干,而是很注重“策略性”,从材料中可概括出“策略性”的表现:变法措施顺应秦国风尚,适应秦国实际;利用政权的力量整合传统的文化习俗,把它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制订出具体而详尽的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借势而进、因势利导,是商鞅变法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3)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 提醒: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表现,因此,商鞅变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2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