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4.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20 13:2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商鞅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
A.秦孝公大力支持 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商君虽死,秦法未败”指的是商鞅变法的措施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为秦开帝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而非其他选项的含义,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点评: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结合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即可判断变法实现了秦国富国强兵。
2.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D.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
答案:A
解析:分析: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的关键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在奴隶社会时期土地是国有的,而到了封建社会土地主要是地主私有,所以在商鞅变法中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故答案选择A项。
点评:经济制度的变革是根本因素,商鞅变法在法律上承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都是商鞅变法的局限性。而“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设问是否定式设问。
4.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商鞅变法作用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商鞅变法之所以成为一次彻底的改革,并促进秦国社会的进步,主要是因为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封建制度的确立。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商鞅变法对秦国政治制度是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5.我国古代变法在性质上一般有以下几种。其中商鞅变法属于( )
A.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B.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
C.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改革
D.封建社会内部的自我调整
答案:C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所以正确答案为C。商鞅变法并非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也并非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也不是.封建社会内部的自我调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能力。
6.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 )
①以儒家理论为指导思想
②宗旨是富国强兵
③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
④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各个领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次重要变革,它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宗旨是富国强兵。这次改革触动了奴隶主的利益,是一次比较深刻的地主阶级的改革,在各个领域上都有涉猎。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点评: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商鞅采取的是用法令治理国家,建立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体现的是法家以法治国思想。
7.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
①合乎时宜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发展;②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是改革开展的必要条件
③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阻力; ④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在商鞅变法中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改革内容促进秦国国富兵强,但是也面临着巨大的阻力,虽然他的改革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但是最后遭到了车裂并不是一帆风顺,所以选A。
点评:改革是对旧制度的调整与改变,势必遇到阻碍与挫折,所以应该正确看待。
8.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杀身之祸的是( )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B.“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但是商鞅变法触动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导致杀身之祸。“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反映了按军功授爵,严重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遭到他们强烈反对,B项符合要求。
点评:商鞅变法措施较大的损害到封建贵族利益,奖励军功的实行冲击了贵族特权,因此招来杀身之祸。
9.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表明客栈主人严格贯彻遵守商鞅之法,这实际上说明商鞅之法已经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BC项与故事的主题信息不符,排除;D项明显错误,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故排除。
点评: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百姓生活生产。
10.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的主要原因。A项说法错误,所以排除这项。BD两项内容反映情况都是商鞅变法的表面问题所以排除这两项。故答案选择C项。
点评:本题考查主旨内容,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提升了秦国的国家地位和影响力。
11.“商君虽死,秦法未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潮流
C.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
D.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分析:商鞅虽然身亡,但是其新法并没有废除,根本原因在于新法能够壮大秦国的经济实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B。ACD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未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因而不是最佳项。
点评:一场改革能否成功,有许多因素必不可少。最根本的是看这场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的进步,阻碍历史潮流的改革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同时改革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统治者的支持、方法策略等。
12.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罚,韩非子对此评价说“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变法的这一原则(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答案:B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首先排除C和D,这两项说法本身欠妥,有绝对化倾向。商鞅这种轻罪重罚只是一种法律原则或者理念,与法律制度健全与否没有关系,排除A。注意理解韩非子对这一原则的评价,即轻罪重罚可以使人民安于被统治,不会发生动乱,很明显是一种对人民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所以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考查学生对“重罪轻罚”这一理念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把这一原则放在商鞅所处的时代去考虑。
13.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
①顺应历史潮流 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③“南门徒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 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①是主要原因,②③是措施的可行性因素,④是理论基础。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①顺应潮流:变法顺应了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②政治智慧:变法措施全面彻底,厉行法治,执行坚决,取信于民,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③广泛支持:秦孝公全力支持,新兴地主支持,人民也拥护;④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晋国分裂,士人游说、追求建功立业等;⑤个人品质:商鞅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14.《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可见,商鞅变法为秦国崛起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秦国崛起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 )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分析:A属于经济作用,B属于军事作用,D属于政治作用,表述都片面化,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实力得到全面发展,实现富国强兵,为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C符合题意。
点评: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15.“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对以上《汉书·识货志》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②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的积极作用③作者是站在劳动人民的角度看问题的 ④作者已能着眼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社会政治问题.
A. 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的意思是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破坏了井田制,广开良田,奖励耕战.这虽然不是古代治理国家的道路,但还是因为抓住了农业这个本业的缘故,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但是这样做(指废除井田制)后,先王的制度(指奴隶制)被毁灭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平民之中富的人积累了万贯家财,而穷的人却只能吃糟糠;强国兼并地盘,弱国丧失江山。③ ④是错误的;这与材料不相符合。所以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知识的理解能力。综合思考商鞅变法对秦国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
16.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个分水岭,这次变法实现了秦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这一观点最主要的依据是变法措施中的哪一条( )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战国时期是封建时期的确立时期,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的私有制,这是最主要的依据,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是最主要的。
点评: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依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秦朝统一中国和商鞅的变法是秘密相连的!
17.商鞅变法中有“更制其教为男女之别”、“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等措施,这些措施的政策导向和历史影响有( )
①鼓励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②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
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④为秦国的强大和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调整社会家庭结构,其目的在于增加小农家庭单位,发展农耕经济,保证粮食生产,以期实现国家赋税增长,最终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则是采取焚书坑儒等措施实现的,与题目不对应领域。
点评:商鞅变法时两次颁布《分户令》,强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分户令》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挖掘人力资源,增加国家租税收入,扩大徭役来源;有助于改变戎狄风俗,提高秦人的文化层次,使秦文化从戎狄文化圈中超越出来,达到或超越中原文化的水平。
18.《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作者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作者既肯定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又认为其对社会有破坏作用
C.作者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
D.作者对商鞅变法采取了科学的评价方法
答案:D
解析:分析:秦惠文王虽然除去了商鞅,却没有除去商鞅的新法。这很有些象后来项羽、刘邦推翻了秦朝,却没有完全除去秦朝的酷政。因为这些新法酷政明显对于统治者有好处。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商鞅推行的变法及其法家路线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所以应客观辩证的评价商鞅变法。
点评:评价一个人物,不要忘了任何一个人物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和空间中,他们为了克服时代问题,作出了努力,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他又受时代限制,有历史局限性。
19.“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这段史料可以提供的历史信息有( )
①商鞅变法的措施包括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等
②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③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④商鞅变法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不可能是一场彻底的变法改革。
点评: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变法也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0. 最近热播的历史大片《大秦帝国》深深震撼了秦迷的心,也震撼着创业者的心。秦孝公作为一个典型的创业领袖无疑为今天的创业者提供了珍贵的参考与教材!秦孝公身上映射出创业者的重要特质:改革创新的胆魄。秦孝公大胆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并取得成功。商鞅变法对秦由弱变强进而统一六国起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 )
A.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B.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C.秦国军事实力日益增强
D.秦国文化得到其他六国的认同
答案:B
解析:分析:秦由弱变强进而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在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故选B。
点评: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要求.商鞅变法虽有局限性,但这些并不能掩盖其变法的巨大进步性。其积极性是主流,其消极性居于次要地位。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变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等待左庶长。”
——《史记 秦本纪》
材料三 商鞅与甘龙、杜挚等争论,针锋相对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君书·更法》
材料四 《韩非子 和氏》记载:“(商鞅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即位)商君车裂于秦。”
《战国策 秦策一》记载:“秦妇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韩非子 定法》记载:“秦法未败。”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商君车裂于秦”的原因。
答案:①变法触及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反对;②秦孝公死去,商鞅失去支持和依靠。
(2)韩非子为什么说“秦法未败”?“秦法未败”的根本原因是什?
答案:因为商鞅变法深入人心,在秦国得以延续,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后来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变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时代潮流。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对商鞅变法一整体评价。
答案:商鞅变法顺应了生产力发展和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用封建生产关系取代了奴隶制生产关系,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商鞅不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
解析:分析: 第(1)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商君车裂于秦”的原因比较容易,结合所学知识从“变法触及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反对”、“秦孝公死去,商鞅失去支持和依靠”等角度解答即可。第(2)问,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秦法未败”的原因,从“商鞅变法深入人心,在秦国得以延续,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后来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的角度解答。“根本原因”从“变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时代潮流”角度解答。第(3)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解答时注意对商鞅变法评价的整体性即全面性,如商鞅变法顺应了生产力发展和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用封建生产关系取代了奴隶制生产关系,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商鞅不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等。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转型期的改革往往影响深远。下面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认识与见解。
①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商君遗礼仪,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②1898年章太炎时任《昌言报》主笔,发表《商鞅》,认为:(秦统一)“非赢政之能,乃商鞅变法之功”,秦行商鞅法,坚持“法治不变”,“奋六世之余烈,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中。”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国实施商鞅变法的必要性。
答案:必要性:宗法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各国掀起改革运动;秦国力落后,在兼并战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2)你赞同上述哪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赞同观点①:商鞅忽视礼仪教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推行严刑峻法,遭到反对。
赞同观点②:通过商鞅变法,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商鞅变法背景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各国为实现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秦国地处西陲,政治、经济、文化比中原各国落后。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该问属于论述型的问题。题干给出了两种观点:贾谊认为商鞅变法“弃仁恩,秦俗日败”;章太炎认为:(秦统一)“非赢政之能,乃商鞅变法之功”。考生可任选其中的一种观点,结合商鞅变法的作用和局限进行论证。
点评:法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愈演愈烈,礼崩乐坏,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私有制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同时适应战争时期国富民强的需要的条件下形成的。并且随着社会秩序的进一步崩溃,国家自身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法家高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古法”的思想响应时代的号召,走上历史的前沿,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变法浪潮。历史给此时犹如困兽的秦国送来了商鞅,秦孝公与商鞅在困弱的秦国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至始秦国开始走向富强之路,经过几世耕耘,实力跃于诸侯国之首,开始了统一中国的进程。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该措施实施的目的。
答案:措施: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目的: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限制旧贵族的特权,打击旧贵族;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统治基础。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你认为该怎样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答案:把人的品行和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把改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为标准。
解析: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时要结合所学及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进行归纳总结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回答“标准”。后一问属于开放式的题目,只要自圆其说即可,但也需注意时代的特点、生产力的发展等。
点评:商鞅变法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改革,如果要说启示的话,又以下几点 1、要想让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就得要有大破大立的勇气。 2、要想改革成功,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才是王道。 3、若想得到众人支持,言出必行,赏罚分明,不畏强权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负面的启示也有 1、商鞅没有保护高自己,致使秦穆公死后自己没有全身而退。 2、商鞅变法成功后得到重用,但是自己却没有急流勇退的自觉,反而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3、商鞅变法把秦国人培养成为一批利欲熏心的无耻之徒,而商鞅本人亦是如此。
2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商鞅新法规定,全国划为41县,,各县设县令和县丞,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邻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商鞅新法规定,凡是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可免除去徭役;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四:“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毛主席:“……神龙虽死秦犹在……百代犹行秦法政……”
请回答:(1)材料一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指的是什么?
答案:“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开启土地私有制之先河。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答案: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②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③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目标,是否达到?
答案:主要目标是富国强兵。有达到。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
答案:①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②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基础。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要抓住材料中“初税亩”这三个字,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改变了土地的性质,使社会制度开始发生了变化。(2)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准确概括历史事物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要注意的是要把材料来概括,不要把整个商鞅变法的内容全部回答出来。“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全国划为41县”“凡是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可免除去徭役”就可概括出来。(3)本问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只要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就不难看出。(4)本问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事物的能力。回答时注意所学知识与材料的结合,“商鞅虽死,秦法未亡”“……神龙虽死秦犹在……百代犹行秦法政……”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鞅变法对后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回答即可。
点评:商鞅变法可以从当时、后世和当今三方面评述他的正反价值。 首先,从当时--- 正面:商鞅变法从政治、经济、文化全方面的对秦国进行改革,对秦 国的强大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因此商鞅变法促进了中国的大一统。 反面:商鞅变法重刑罚,他所建立起来的政治框架加重了对平民百姓的压迫。 其次,对后世--- 正面:秦朝因暴政而灭亡,因此后世王朝都引以为戒,对百姓采取较为温和的统治,实行一定意义上的仁政。 反面:尊王权对于诸子百家后中国民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相当不利的影响。 最后,对当今社会--- 正面:对于当今的法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或许就是东方法治的一种诠释。
25.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答案:赞扬。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答案:与什伍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控制。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答案:是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推行。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答案: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阶级矛盾,是导致秦灭亡的重要原因。
解析:分析:(1)第一问,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轻罪重罚”是秦国立法的原则,作为中国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的韩非对于这种思想一定是持赞同与支持的态度的。材料中的“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表明了韩非这种赞扬的态度。(2)第二问,关于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的问题,可以依据材料中的“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来归纳总结,答案很容易得出。有关于其直接目的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依据法律的实质来分析归纳即可。(3)第三问,有关于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解决本题需要正确理解“六虱”的实质指什么,然后再依据商鞅变法的背景来分析商鞅观点的原因即可。有关于其实质是什么的问题,可以结合统治者对思想控制的根本目的来分析归纳整理即可。(4)第四问,本题回答时需要对商鞅变法有相当准确的掌握及对其改革内容的影响有正确的评价,然后从其影响在提取出消极的影响。本题也可以从后来秦朝的统治的史实来分析归纳。可以从法的严苛、文化的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整理。
点评: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不但商鞅是现代中国落后的罪人,而且整个封建制度都是使中国落后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最主要的原因。商鞅变法对历代统治者思想的保守都是一个致命的缚束,有其落后性和破坏性。可是,如果把商鞅变法放在商鞅本人所处的那个时代来看,我们就能从中看到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是何等的重大和深远。绵延了近两千年的奴隶制度到了春秋晚期,已经完全暴露了其严重落后和阻碍社会发展的腐朽本质。通过变法完成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已经势在必行,只是商鞅顺应该了时代潮流,在他手中完成了变法而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4 页 (共 1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