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七单元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促使俄国1861年改革发生的导火线是( )
A、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
C 、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的失败
D、 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激化
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俄国1861年改革的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和“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激化”是主要原因;“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的失败”是导火线。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俄国1861年改革原因的认识。
2.在俄国历史上,对外战争与国内的改革往往有一定的联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外战争的失败是俄国在国内实行改革的根本原因
B.对外战争失败后,俄国国内改革受到外来势力的干预
C.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社会发出要求变革的呼声
D.日俄战争的失败再次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促使沙皇政府实行地方自治改革
答案:C
解析:分析: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腐朽无能,所以在此之后1861年俄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废除农奴制推动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故选C。
点评:对外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成为改革的导火线。
3.下列不属于民粹派主张和活动的是( )
A. 主张发动工人阶级与农民结成联盟推翻沙皇统治
B. 痛恨沙皇制度对农民的剥削
C. 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
D. 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发动农民革命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针对的是俄国1861年改革,民粹派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但并没有主张反对工人阶级与农民结成联盟推翻沙皇专制。其他三项都是民粹派的主要活动,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点评: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整合与再现能力。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梳理总结。
4.“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1812年一样英勇作战。但是,(1855年)形势令人绝望地对俄国士兵不利……总之战争是失败了。”导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农奴制导致俄国社会发展落后 B.俄国尚未开展工业革命
C.俄孤军难以对抗强敌的联合 D.俄国军队装备落后
答案:A
解析:分析:俄国1855年对外战争的失利主要是由于落后的农奴制度的存在,导致俄国经济、军事力量的落后。所以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人评价说,1861年后的俄国就是一个大杂烩,既有资本主义的东西,又有农奴制度的残余,还有极端的沙皇专制主义,这种“大杂烩”社会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
A.军事封建性帝国主义 B.殖民帝国主义
C.垄断主义帝国 D.农奴制帝国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认识,所谓“既有资本主义的东西”指改革为俄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扫除了一定障碍,所谓“又有农奴制度的残余”,指改革不彻底,带有大量封建残余。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俄国社会背景的特殊性,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即可。
6.19世纪中期,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首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认为解放俄国农奴的途径是( )
A.进行改革 B.只能革命
C.自上而下解放农奴 D.发动克里米亚战争
答案:B
解析:分析:他站在革命民主派的立场上,深刻地揭露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挽救封建地主统治而实行的所谓"农奴改革"的掠夺性质,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派对沙皇制度的妥协和投降。他号召农民群众“拿起斧头”来推翻沙皇统治和腐朽的农奴制度,用革命手段无偿地夺取土地。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车尔尼雪夫斯基是沙皇封建专制主义和农奴制的坚定反抗者。
7.“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我认为,我们要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在当时看来,“我”能做的应是( )
A.改革上层建筑,发展资本主义
B.解放农奴,给予土地
C.进一步强化农奴制度,以巩固统治
D.开办手工工场,以发展工商业
答案:B
解析:分析: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这是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故选B
点评: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结合材料语言,思考判断阶级立场属性。
8.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打败沙俄,鸦片战争中英国打败中国。这种共同结局实质上反映了( )
A、工业资本战胜商业资本
B、工业国战胜了农业国
C、海军强国打败了陆军强国
D、先进社会制度战胜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答案:D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1861年改革的背景。依据所学,沙俄和清政府都属于封建社会,而19世纪中期的英国和法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典型代表。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
点评:认清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实质,即可判断正确选项。
9.近期,乌克兰局势突生变故,克里米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下历史事件,与克里米亚紧密相关的是( )
A.彼得一世改革 B.苏联卫国战争
C.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D.“华约”建立
答案: C
解析:分析:题中考查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依据史实,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成为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直接原因,故C项正确。
点评:该题属于史实记忆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史实的记忆与理解的能力。
10.以下是中世纪一段“敕封式”的宣誓词:“我的主人啊!臣下乃是我主的仆人,领有采邑的家臣。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据此,这一“敕封式”最有可能发生在( )
A.国王与教皇之间 B.贵族与贵族之间
C.领主与农奴之间 D.贵族与市民之间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中的宣誓词是西欧小封建主在从大封建主那里接受封地履行“敕封式”时的宣言。所以反映的是 B项贵族与贵族之间。
点评:本题属于中等难度。自给自足的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法兰克王国的采邑改革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11.恩格斯在论述克里木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
A.军备落后 B.制度腐朽 C.经济凋敝 D.吏治腐败
答案:B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而惨败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落后。是因为农奴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在本题中“觉醒”就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制度腐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2.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以前,俄国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主要表现在( )
①克里木战争失败 ②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 ③“十二月党人”起义 ④所有阶层强烈要求废除农奴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中,找到其表现。④“所有阶层”这种说法错误。故A、D不选,C不全面。因此D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
13.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1812年战争的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
②1812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
③1855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
④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分析:1812年的战争是反对拿破仑对外侵略扩张的战争,俄国获得胜利;1855年是英法俄争夺土耳其地区的争霸战争,俄国由于落后的农奴制而失败,由此催生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十二月党人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出现的,因此②表述错误,故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因此正确答案选B。
点评:俄国农奴制改革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14.这个国家刚刚与英国和法国打了一仗,输得一败涂地,以致民怨沸腾。人们甚至可以在每个劳动者的前额上看出那些情感的外在表现,而矛盾焦点直指该国最棘手的问题。据此推断,这个国家将要发生( )
A. 明治维新 B.农奴制改革 C.洋务运动 D.南北战争
答案:B
解析:分析:1853-1856年,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由于落后的农奴制度,俄国最终失败,战争的失败不仅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更加剧了国内的矛盾,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解放法令》,进行农奴制改革。故选B。
点评:俄国农奴制改革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15.沙皇政府1649年通过的《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这一规定( )
①反映了农民被奴役的程度日益加深 ②说明了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
③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 ④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能够说明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律大全》的颁布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所以,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且符合题意和史实,答案选D。
点评:农奴制是指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就是农奴。1649年,《法律大全》的颁布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18世纪以后,农奴制在俄国获得进一步推广。
16.20世纪初,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的最主要原因( )
A、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很不彻底
B、俄国是沙皇专制统治
C、俄国虽工业化,但广大农村落后
D、一战给俄国带来了巨大损失
答案:A
解析:分析: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农奴制的残余。1861年改革虽然使俄国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但是改革很不彻底,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A。B项错误,沙皇的专制统治在1861年后已经不存在;C项是落后的表现,而不是原因;D项说法错误,俄国的落后并非一战造成的,在一战之前俄国也很落后。
点评:1861年改革是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改革,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民获得一份土地的同时,也被剥夺的一干二净,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总的来看,农奴制的残余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俄国在与西方国家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17.1861年俄国改革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 )
A.俄国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B.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
C.俄国的农奴地位有所提高 D.封建农奴制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30%的工业资本家都不能摆脱农奴的身份,这极大地限制了其政治、经济自由,说明落后的农奴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题干并没有与西方资本主义比较,A、B两项不正确;C项表述正好与史实相反。故选D。
点评:19 世纪中叶的俄国,农奴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农奴制度下,俄国工业发展不仅缺乏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工业投资,更造成国内市场的极端狭窄。农奴制度的存在已经成为俄国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18.19世纪中期农奴制危机在思想领域的表现是( )
A.克里米亚战争 B.农奴骚动 C.新思潮的涌动 D.民粹派运动
答案:C
解析:分析:19世纪中叶的俄国,农奴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农奴制度下,俄国工业发展不仅缺乏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工业投资,更造成国内市场的极端狭窄。农奴制度的存在已经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而新思潮的涌动是农奴制危机在思想领域的反映。A、B、D发生在军事、政治领域,故选C。
点评: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出现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和知识分子的反沙皇斗争,促进人民的觉醒,对俄国专制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19.在十二月党人被沙皇流放时,他们的妻子毅然接受沙皇提出的苛刻条件,跟随丈夫远赴西伯利亚,这些妻子们因此受到歌颂。“十二月党人”被流放主要是因为 ( )
A.对俄国的社会现实不满 B.提出向西方学习的要求
C.举行起义要求推翻专制 D.同情俄国农奴们的处境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认识能力。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度,结果遭到残酷镇压。此后,他们大多被沙皇政府流放。故选C。ABC项不是被流放的原因,他们被流放是因为参加了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点评:1825年12月,一些受到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知识分子等发动了武装起义,希望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但是起义失败,他们被流放。他们也被称为十二月党人。他们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点燃了俄国政治变革的导火线。
20.导致下表中俄国经济状况的根源是 ( )
国别项目 俄国 英国 德国
生铁(19世纪中叶) 26万吨 385万吨
铁路总长(1861年) 1 500俄里 15 000俄里 10 000俄里
A.农奴制盛行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俄国科技落后 D.垄断组织尚未产生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材料式选择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表格中的“19世纪中叶和1861年”,由于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选A。B不符合事实,工业革命的影响已经波及俄国;C不是根源;D产生于19世纪末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点评:19世纪中叶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据材料一综述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
答案:基本态度:主张废除。原因: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农奴主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保存自己的权利和土地。
解析:分析:(1)概括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农民革命的威胁……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可见俄国社会各阶层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都主张废除农奴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材料中的各个阶层立场观点,进行总结归纳,注意把握核心思想和关键词。
22.19世纪中期俄国统治者被迫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说:“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人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这场克里木之战,证明了蒸汽机胜过了风帆,铁路胜过了马车……
——《大国崛起》
材料二 1856年4月11日,亚历山大二世应莫斯科省省长扎克列夫斯基的请求,向莫斯科贵族代表发表了演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正确的,你们也可以把这一点向周围所有的人说。我不想对你们说,我完全反对这样做。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纪里,所有这些事还是将最终发生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我想,诸位同我的意见是一致的,那就是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来解决好得多。
——摘编自《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与反动》
(1)根据材料一,俄国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是什么?这一严重问题的存在对俄国有何巨大影响?
答案:问题: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极其落后,工业和交通极其落后。影响:导致对外战争失败,国际地位下降。
(2)依据材料二,结合相关知识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你认为是否公正?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861年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二一九法令),使农奴获得自由。不公正。理由:农奴虽然获得了自由,但是需要高价赎买份地,并且负有各项义务;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严重问题联系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人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可归纳出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极其落后;从“蒸汽机胜过了风帆,铁路胜过了马车” 可归纳出工业和交通极其落后。第二小问影响联系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及影响来分析,可得出导致对外战争失败,国际地位下降。
(2)第一小问如何“解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进行农奴制改革,即1861年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使农奴获得自由;第二小问联系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来分析,可知是不公正的,理由可从需要高价赎买份地,并且负有各项义务,改革的实质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等来说明。
点评: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前期背景,结合材料知识和教材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即可。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俄罗斯帝国历史上,只有两个皇帝获得了“大帝”的名号:其中一个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至1796年在位)。她上台处于俄国农奴制经济初步瓦解和阶级矛盾尖锐化的时候,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对内政策方面,大力强化专制制度、中央集权制和贵族特权,稳定国内局势,力图加强贵族官僚的国家机器,扩大贵族特权,维护和发展农奴制,颁布一系列法令,加强了贵族在各地的权力;在被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强制的俄罗斯化政策。维护农奴主利益,并且她将农奴制度发展到顶点。在国家以农奴制为统治基础的时候,又明智地宣布工商业自由,取消对贸易的限制,鼓励向国外出口俄国的农副产品。称自己统治为“开明专制”(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俄国实行“开明专制”,既是受欧洲宫廷的政治风气影响,也是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推动所致)。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时期,俄国的工商业获得较为迅速的发展。俄国的手工工场的开工数目从1762年的984家增加到1796年的3161家。俄国的生铁产量从1760年的6万吨增加到1800年的16万吨。在对外政策方面,为实现其夺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对土耳其发动了两次战争,打通了黑海口,完成了彼得大帝始终没有完成的心愿。侵占黑海北岸广大地区。同瑞典进行了战争,伙同普鲁士、奥地利3次瓜分波兰。侵占了周边领土,使俄国版图由此扩大了67万平方千米。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力图组织反法联盟,积极参与欧洲君主国镇压法国大革命,在俄国历史上开创了干涉欧洲革命的先例,使俄国成为欧洲宪兵。
(1)据材料回答,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措施中,为何既要强化农奴制又要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强化农奴制的原因:农奴制是俄国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发展资本主义的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历史的潮流;启蒙运动的影响;个人相对开明。
(2)概括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对俄国的影响。
答案: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提升了俄国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开明专制”顺应了欧洲的政治潮流,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消极:对农奴制的推崇,短期有利于加强统治,长期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最终成为俄国社会的顽疾,阻碍了俄国的长远发展。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强化农奴制的原因可从农奴制对巩固统治的作用来分析,第二小问发展资本主义的原因,抓住材料中“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俄国实行“开明专制”,既是受欧洲宫廷的政治风气影响,也是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推动所致”的信息来归纳,可得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历史的潮流;启蒙运动的影响;个人相对开明。
(2)影响要注意辩证分析,积极方面从材料中“俄国的工商业获得较为迅速的发展”“在俄国历史上开创了干涉欧洲革命的先例,使俄国成为欧洲宪兵”等信息可归纳出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提升了俄国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再从其实行开明专制可得出“开明专制”顺应了欧洲的政治潮流,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消极方面从其强化农奴制来分析,可得出对农奴制的推崇,短期有利于加强统治,长期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最终成为俄国社会的顽疾,阻碍了俄国的长远发展。
点评:本题从课外材料引入考查农奴制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深入考查农奴制对俄国社会的阻碍作用,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材料知识,并加以分析。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末,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衰落;到了十九世纪初叶和中叶,更日益走向瓦解。封建农奴制解体的过程也是新的资本主义要素在农奴制内部形成的过程。
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农奴制社会内部避步发展起来。大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操作,自由雇佣劳动逐渐代替农奴劳动。在农业中,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趋瓦解。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打破农奴制的束缚。
——摘编自俄罗斯国情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原因。
答案:农奴制日趋瓦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外战争失败;农民反抗斗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分析:
(1)十八世纪末,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衰落;到了十九世纪初叶和中叶,更日益走向瓦解。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农奴制社会内部避步发展起来,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打破农奴制的束缚。其他方面的原因可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如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农民反抗斗争不断等。
点评: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范围,该问考查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要求学生准确分析教材知识和材料内容加以梳理总结。
25.(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 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惟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一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下“1500年以后的世界”
问题:
(1)材料中认为“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这里的“文明”指的是什么
答案:文明:西方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
(2)根据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在19世纪60年代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
答案:理解: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农奴制的弊端暴露无遗,沙皇专制制度面临着空前的政治危机。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史料文字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引用历史术语进行对接教材基础知识,学生必须对课本知识有全面系统的理解,才能准确总结归纳。
点评: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是考查重点知识,需要结合国内外背景和世界整体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应该注意宏观历史趋势的把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2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