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四单元: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在新航路开辟以前,有陆上贸易路线和近海贸易路线,其中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伴随着丝绸之路及其他古代商路的开通,中国和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交流更加便利。
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拓展
新航路开辟以后,全球贸易网逐渐形成,商品开始了世界性流动,这大大地提升了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不同类型的商路,深入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时空脉络
一、丝绸之路
狭义的丝路:一般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广义的丝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等
含义
地位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一、丝绸之路
学习任务1:陆上丝绸之路开辟的时间、标志、目的,过程及路线?
(一)陆上丝绸之路
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38年
标志:张骞通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过程: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经西域各国,了解到了大量有关西域情况,他向汉朝传递了西域的具体情况及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意愿,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凿,开;空,通也。”)
一、丝绸之路
学习任务1:陆上丝绸之路开辟的时间、标志、目的、过程及路线?
(一)陆上丝绸之路
路线:长安(起点)→新疆→中亚→西亚→大秦(终点)
一、丝绸之路
(一)陆上丝绸之路
思考1:如何理解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话?P49
①张骞之前已有丝绸之路,但无固定路线、断断续续、少为人知,此举实为“创举”。
②张骞通西域前后,丝绸之路的交通、贸易,在规模、稳定性和影响力上不可同日而语。
思考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两汉时期丝绸之路走向兴盛的原因?
①经济: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贸易利润巨大。
②政治:国家统一强盛,西域都护设立保障丝路畅通。
③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④个人:张骞通西域创造条件。
⑤外部:汉朝积极的对外政策,丝路沿线的国家参与。
思考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
一、丝绸之路
(一)陆上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
学习任务2:阅读教材P51并结合地图,归纳概括草原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
(二)草原丝绸之路(皮毛路、民族迁徙路)
漠北草原
咸海里海
南西伯利亚
小亚细亚
欧洲
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以北→欧洲或小亚细亚。
影响: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
一、丝绸之路
学习任务3:阅读教材P51并结合地图,归纳概括西南丝绸之路的路线、形成和发展及作用?
(三)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路线:关中平原→蜀(成都平原)→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中亚、西亚等地。
形成和发展:汉武帝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
影响: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形成过程:
已开辟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
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以到达波斯湾。
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出海频繁,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是重要交易枢纽。
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西汉
唐朝
宋元
明朝
一、丝绸之路
(四)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
学习任务4:阅读梳理教材P52,归纳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及作用?
①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建立广泛联系;
③广州、泉州、明州等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④带动私人海上贸易发展;
⑤影响新航路开辟。
一、丝绸之路
(四)陆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
课堂探究1: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概括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材料一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不差,生死系矣。——【宋】赵汝适《诸蕃志》
材料二 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摘编自《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
(四)陆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
课堂探究1: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概括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①经济:商业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②政治:少数民族政权使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③政策:政府对海外贸易的依赖和对贸易港口有效的管理(市舶司管理)
④技术: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应用使远洋航行能力增强
⑤优势: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①中国:走向保守和封闭,逐渐落后于世界。
②欧洲:掌握海上贸易主导权,开展殖民扩张与掠夺,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遭到破坏。
③世界:物质与文化传播的规模、内容、速度、影响远超此前。
影响:
①政治: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与中国国力的衰退;
②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
③思想:天朝上国观念和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
④外部:新航路的开辟与西方的殖民扩张。
原因:
课堂探究2: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的原因和影响
一、丝绸之路
(四)陆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
“海上丝绸之路”
总结:古代欧亚大陆上四条重要的“丝绸之路”路线图
补充 历史纵横:汉志商道(沟通了印度洋和地中海的商品贸易)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的交流
核桃
良种马
香料
宝石
玻璃
苜蓿
石榴
葡萄
胡豆
胡瓜
中 国
西
方
中 国
西
方
铁器
丝绸
瓷器
漆器
养蚕缫丝\中医药
方向 商品、技术 路径/时间 地区/渠道
中国对外输出
西方传 入中国
①养蚕和缫丝技术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
③四大发明
陆路和海路
中亚
向西传播
东罗马帝国
陆路
④陶瓷,特别是瓷器
沿海路外销
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瓷器
西方
①“汗血马”,引进饲草苜蓿及葡萄
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胡桃、胡萝卜等带有“胡”字的物种
③服饰、饮食
④棉花
隋唐
西汉
西汉
由西域传入
中亚大宛国
中亚和西亚
宋元时期
陆海两个渠道传入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
早期多由陆路,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⑥玻璃是古埃及人最早制造,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
学习任务4:自主阅读教材P52—p53,完成表格填写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的交流
方向 文化类型 传播情况
中国 对外输出
外国 传入中国
中医
随炼丹术传到阿拉伯
宗教
艺术
袄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入中国
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
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广受欢迎
2、思想文化的交流
特点
①交流双方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
②交流内容丰富。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课堂探究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特点、对东西文明交流的影响及认识?
材料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技术之路,这样的章节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课堂探究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特点、对东西文明交流的影响及认识?
特点:①起源早,历史悠久;②线路多,覆盖面广;③由以陆路贸易为主到以海路贸易为主;④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⑤重平等贸易、和平相处、睦邻友好;⑥中国在开辟丝绸之路和促进经贸交流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课堂探究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特点、对东西文明交流的影响及认识?
1、对中国:
①经济:农牧品种传入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
②文化:佛教基督教及艺术等丰富了中华文化;
③生活:影响饮食结构,扩大食物来源。
2、对世界:
①生活:丰富了各国物质和文化生活;
②经济:促进了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外交:加强各国友好往来,丰富世界文明。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课堂探究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特点、对东西文明交流的影响及认识?
认识: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②包容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③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中外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的交流,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以开放包容为导向,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如今,“一带一路”建设已从倡议变行动,从愿景变现实,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如今,基础设施联通网络已初步成型,沿线产业合作已形成势头,各国政策协调不断加强,民众正在从合作中得到更多实惠。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当堂检测
1.(2024·福建高考·4)“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称产自中亚,经由西夏贩卖而来的绿松石,但在元人文献中,它也被用来指称直接从西亚商人处购得,名为“乞里马泥”(意为产自波斯起儿漫)的绿松石。这反映了元代( )
A.统治版图广大 B.奢侈品需求旺盛
C.丝绸之路畅通 D.地理学成就突出
C
当堂检测
2.(2025·浙江宁波高三选考模拟·2)“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这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茂陵》中的诗句,描述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景象。该景象的出现源于( )
A.汉武帝设中朝 B.张骞出使西域
C.汉设西域都护府 D.甘英出使大秦
B
当堂检测
3.(2025·广东高三上高考模拟·11)2021年,中国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离岸服务外包的合同总额和执行金额分别是2261亿元和1616亿元,增速分别为25.7%和18.7%;2022年,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规模达到2.11万亿元,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上升至5%,其中,对沿线国家前三个月增幅为92.7%。这说明中国( )
A.致力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B.促进了世界经济稳步增长
C.践行“真实亲诚”外交理念 D.积极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
D
当堂检测
4.(2021·北京高考·4)唐代以来,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减少,同时期日本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生产出色彩艳丽的伊万里瓷,在欧洲广受欢迎。清前期,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重新占领欧洲市场。中国瓷器再次畅销欧洲的原因是 ( )
①制瓷技术保持世界领先 ②艺术设计注重借鉴创新
③官营制瓷业占主导地位 ④国内民众的购买力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A
当堂检测
5.(2025·四川雅安高三零诊·6)明清之际,耶稣会士用朱熹的理论来佐证天主教教义,他们用心分“道心”“人心”的观点,论证灵魂与肉体二元对立的思想;用朱熹的人性善恶理论,论证天主教的原罪观;用天地之性来论证天主教灵魂不灭的观点。此举旨在( )
A.促进中学与西学的融合 B.论证天主教的合法地位
C.帮助列强打开中国市场 D.减少天主教的传播阻力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