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课件(共29张PPT)——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课件(共29张PPT)——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9 11:3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
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第10课
时空脉络
世界市场
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世界市场是是由各个贸易参加国或地区的市场,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市场综合所组成。它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形成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势力从欧洲扩张到全世界的历史,就是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到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
概念理解
【重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难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情况;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近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学习目标
1.了解全球贸易网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2.了解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茶叶服饰钟表等的发展脉络,理解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了解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原因和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温故知新】世界市场形成和和商业贸易的变化(提示:选必2第8课)
时期 推动因素 主要途径 影响
15世纪末16世纪初
17世纪18世纪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温故知新】世界市场形成和和商业贸易的变化(提示:选必2第8课)
时期 推动因素 主要途径 影响
15世纪末16世纪初 新航路开辟 暴力掠夺、 原始资本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7世纪18世纪中期 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 倾销商品、 掠夺原料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瓜分世界、 资本输出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5世纪前(新航路开辟前)的世界贸易
◎15世纪后(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
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洲与洲之间的贸易
思考2:15世纪前的世界贸易为何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①海运能力相对较弱;②地区性市场贸易网络未能将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③地理环境阻隔;④生产力水平低,交通通讯技术落后,人们认知受限。
思考1: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对比:两个时期世界贸易的差异
局部性、小规模
中间转手贸易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全球性、大规模
直接贸易
(一)区域性贸易—15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二)初步形成——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问题1:阅读教材P55,工业革命前全球贸易网络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表现及影响?
原因:新航路开辟和西欧各国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扩展。
表现:①商品种类与数量②经营方式:
影响: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回忆一下,商业革命的内容是什么?选必2第8课
①贸易中心的转移
②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③商品种类和数量增多
④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问题2:阅读教材P56,全球贸易网路的形成原因及表现?
原因:
①工业革命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使欧美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使商品更快速地输送到世界各地;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表现:①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③世界贸易额增长速度加快
(三)最终形成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18C60S-20C初)
材料: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均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就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问题3:阅读教材P56并结合下列图片,分析该时期的阻碍因素和促进因素有哪些?
(四)曲折发展:两次世界大战至冷战结束(20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
大萧条世界贸易下降
被原子弹轰炸后的日本
◎冷战在经济上的体现
阻碍因素: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②冷战时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受到影响。③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破坏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推行;
促进因素:①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②第三次科技革命;
③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凯恩斯主义);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问题4:阅读教材P56和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贸易突飞猛进的原因及表现?
(五)突飞猛进——冷战结束后(20C90S后)
大 事 年 表 1947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
1978年 中国确立改革开放政策
1991年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91年 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
1992年 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问题4:阅读教材P56、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贸易突飞猛进的原因及表现?
(五)突飞猛进——冷战结束后(20C90S后)
原因:①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②冷战的结束;③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④交通、信息技术等的进步;⑤跨国公司的发展。
表现①从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贸易出口总值增长约100倍。②生产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总结:全球贸易网易网形成原因
1、根本:生产力的发展;
2、直接: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
3、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及资本的扩张性;
4、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5、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
6、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
7、跨国公司的推动;
8、国际局势的变化:如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9、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0、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阅读教材P57,梳理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原因及表现?


经济: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文化:买卖双方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与饮茶习俗的传播
衣-服饰文化: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用-钟表文化:钟表在中国的传播、发展
20世纪的文化交流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一)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与饮茶习俗的传播
茶文化地位 茶文化传播 16世纪以前 16世纪以后
茶文化创新 ①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历史悠久;
②蕴含了东方哲学和东方美学;
③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的“万里茶道”
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茶具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
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
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日本茶道”和英国的“下午茶”
以西安为起点的“陆上丝绸之路”
以东南沿海为主要枢纽的“海上丝绸之路”
以武夷山为起点,通往俄罗斯的“万里茶路”
从中国西南地区出发向印度半岛延伸的“茶马古道”
中俄万里茶道示意图
【图解历史】中国古代茶叶贸易通道
史料阅读: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的时尚
饮茶皇后
◎中国古人饮茶
◎日本茶道
◎英国下午茶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一)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与饮茶习俗的传播
思考:分析17—19世纪饮茶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和饮茶在世界传播的意义?
材料: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提神,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一)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与饮茶习俗的传播
思考:分析17—19世纪饮茶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和饮茶在世界传播的意义?
原因:
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
②茶作为优良饮品,符合大众需求;
③工业革命的推动;
④英国的殖民掠夺;
⑤种茶、制茶技艺的传播。
意义:
①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
②推动了茶叶种植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衣-服饰文化: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服饰文化
法国
日本
中华民国早期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衣-服饰文化: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服饰文化
法国 17世纪末,法国传教士穿中国服装参加舞会,获得全场喝彩现
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
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女装(“孔子”),采用了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日本 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中华民国早期 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三)用-钟表文化:钟表在中国的传播、发展
◎钟表文化
16世纪中期,诞生于欧洲的钟表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
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清乾隆 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三)用-钟表文化:钟表在中国的传播、发展
◎钟表文化
课堂探究: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
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赵翼《檐曝杂记》卷2
①西洋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③承认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④较早表达了文化交流的理念。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四)20世纪的文化交流
(1)原因:
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表现:
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中国骄傲《哪吒2》
当堂检测
1.(2019·海南高考·9)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
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
B
当堂检测
2.(2025·湖北十堰高三一模·15)2008年6月,由美国国务院资助开发的“X-Life游戏”发布。其目的是促进英语文化与阿拉伯语文化、波斯语文化的交流。游戏开发者曾言:“中东和波斯湾的年轻人将有机会体验美国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活。”据此可知,该游戏的开发(  )
A.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B.推动了世界多元文化发展
C.意图输出西方文化价值观 D.强化了美国文化霸权地位
C
当堂检测
3.(2025·河南金科联考高三11月质检·5)康乾时期,晋商从福建武夷、建德、安徽霍山等处办茶后经水陆两道辗转运至山西,然后进入张家口、大同、杀虎口等边市,最终再分销至蒙古、新疆、俄国等处。这反映出(  )
A.商帮积极参与朝贡贸易 B.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C.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废弛 D.商帮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D
当堂检测
4.(2025·浙江温州高三适应性考试·12)小明同学在项目化学习中使用了《马尔代夫来的“宝贝”——先秦时期中原海贝问题新探》《丘比特在东方:汉魏漆器中的罗马元素》《17—18世纪意大利马约里卡锡釉陶中国风艺术研究》三篇论文,他学习的主题最可能是(  )
A.中华文化的凝聚性 B.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C.中古世界多元特征 D.中外文明交流发展
D
当堂检测
5.(2024·湖南师大附中二模·5)明代以前,中外商货集中于丝绸、瓷器、贵金属等类,利润丰厚。棉花崛起后,丝绸贸易渐趋衰落,但中国外贸并未停滞,茶叶成为中国向世界输出的重要货品;18世纪中叶,英国“最卑贱的家庭都已经改饮茶了”。这一变化(  )
A根源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B.将中外贸易逆差转变为顺差
C.反映国际贸易服务对象下移 D.冲破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