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导 入 新 课
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
现代散文家。主要著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徐志摩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
1897年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足的家庭,是家中独子,原名徐章垿。因为小的时候,有一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改名徐志摩。
作 者 介 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并于同年与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资产阶级)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的新诗可称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徐志摩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
陆小曼 (1903年11月7日-1965年4月3日),名眉,别名小眉、小龙,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 。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著名近代人物。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2岁。
康 桥 情 节
康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优闲自在。富满诗意的新生活。
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再会吧》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
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
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 留下佳作
《再别康桥》
康桥cambridge,即剑桥,邻近 康河,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诗人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生活过.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诗人独自悄悄来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一木一花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的诗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走 近 康 桥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
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荇 ( )
藻 ( )
溯 ( )
斑斓 ( )
笙箫 ( )
长篙 ( )
xìng
zǎo
sù
bān lán
shēng xiāo
gāo
走诵
进读
康经
桥典
1.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朗读时语调柔和、舒缓.
2.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情.
3.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
一、思考问题
1.这首诗的意象有哪些?
2、诗人告别时,做了哪些事?
招手
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清潭、星辉
二、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之情。诗歌中作者再临康桥后离别的那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这首诗送别的对象是什么?
对象是康桥,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完美体现新月派诗的风格
建筑美——
音乐美——
绘画美——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节奏轻快, 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夏虫。
三
美
1难舍难分
2欢喜和眷恋
3更加欢喜和眷恋
4对康桥永久的眷恋
5感情达到高潮
6情绪低落 静思默想
7悄悄作别
挥手作别云彩图
河畔金柳倒影图
青草水底招摇图
榆阴浮藻清潭图
撑篙漫溯寻梦图
黄昏夏虫沉默图
招手惜别云彩图
诗歌情感
艺 术 特 点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全诗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A、押韵。
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等。其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课 文 总 结
《再别康桥》一诗,我们读到的是离情,但给我们启示的却是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世俗的砂轮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渐渐粗疏、冷漠时,我们更需要这一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来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动,让生活充满激情。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人间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改写《再别康桥》
《鹧鸪天·再别康桥》
今夜月明方可期,天边云彩各东西。 何当艳影挥衣袖,却是波光映柳堤。
沉寂寂,梦依依。星河耿耿压船低。 此情默默成追忆,待与康桥话别离。
《改再别康桥》
文/秋雨清痕
康桥一去是经年,难忘清音榆下谭。
艳影金波聆旧梦,软泥青荇唤新颜。
达摩纸上无文字,海谷诗中有彩笺。
寂寞笙箫何处诉,星船满载是斑斓。
菩萨蛮 再别康桥
知君此际情萧瑟,难离故时康桥水。西天云彩晴,水潭浮藻清。星辉斑斓梦,脉脉笙箫送。直过忆中桥,云归何处寻?
改写再别康桥
康桥河畔再惜别,良辰美景奈何天。
金柳枝头初上色,柔波青荇舞翩翩。
榆荫荫潭浮沉梦,星辉斑斓溯漫迁。
别离笙箫声呜咽,两袖清风云点点。
河畔金柳飘飘,
水底青荇摇摇,
林中夏虫悄悄,
再别康桥,
明日不似今朝。
静静的我走了,
正如我静静的来;
我静静的点开,
告别昔日的王者。
那高雅的貂蝉,
是烈火中的凤凰;
小溪边的河蟹,
在我的眼里浮现。
丛旁的妲己,
偷偷地在身旁潜藏;
在龙谷的暗影里,
我甘心做一名辅助!
那清泉处的水波,
不是月光,是天上虹。
夹杂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辉煌。
胜利?推一个高地,
向塔内更深处前行,
满载一队荣誉,
在victory号角响起时歌唱。
但我不能骄傲,
静静是付出的笙箫;
大鱼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峡谷!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挥一挥小手,
和他们say goodbye!
再别峡谷
浣溪沙 再别康桥
黄昏金柳艳影飘,却待别离暗笙箫,霁云放闲无须招。
青草长篙人悄悄,星辉斑斓水迢迢,孤舟沉默过康桥。
再别康桥
遥看落日波中荡,水底柔波青荇摇。
榆荫清潭碎虹梦,江风折柳默笙箫。
无心行云自来去,羁旅愁客不见招。
只叶孤舟载星月,不语缓缓过康桥。
轻走如悄来
招手别云彩
金柳艳新娘
艳影心荡漾
青荇水招摇
愿做一水草
虹于榆荫下
梦碎浮藻间
于长篙漫溯
在星辉放歌
笙箫悄别离
康桥夜沉默
悄走如轻来
挥袖别云彩
放园中榆
悄悄地你走了,
正如你悄悄地来;
你无声的告别,
化作亲友的笑颜。
那墙边的榆钱,
是黎明时的零星;
余晖下的荫庇,
为我遮挡阳光。
树洞里的生机,
肆意的在彼此欢闹;
在深井的枝头上,
我愿做一只布谷鸟!
那枝梢的巢穴,
不是栖息地,
是另一个归宿
飘洒于清风间,
洋溢着惬意的时光。
可是,你不见了,
枝干化为经济存留;
待我再归之时,
只得平凡而又特别的年轮
但我无力挣搏
无言是孩童的诉歌
猎狗也为此声销
沉默是那日的榆觞
悄悄的你走了
正如你悄悄的来
只为我留一年轮作伴
未来得及道一语再见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短短的四行诗中就有三个“轻轻的”,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诗的开头有意连用了三个“轻轻的”,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云彩”也就是本诗的第一个意象。一般来说,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另外,诗人连康桥上空的一朵浮云都要告别,可见他对康桥的不舍和眷恋。
1
简要分析这一节中有哪些意象?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一节的意象是“金柳”。“柳”在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因“柳”与“留”谐音,通常用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诗人运用暗喻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新娘”既娇羞默默,又光彩照人,诗人眼中的康河,就像是他心中的新娘,神秘、华美,撩拨着诗人的情感,吸引着诗人渐渐走进她,赞美她。
本节诗通过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如痴如狂的爱。
2
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招摇”一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现了。
“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眷恋,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3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在这节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暗喻。
将“榆阴下的一潭”比作了“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其中“榆阴下的一潭”是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康河游玩,夏天走在绿荫大道上,阳光从校叶的缝隙中倾泻而下,星星点点,丝丝缕缕,如同幻境;而当它照到水面上,因为反射和折射,就会五彩斑斓,恰似天上的彩虹。何况康桥是诗人曾经游学的地方,这里有着诗人逝去的年华,有着诗人曾经的梦想,还有着他那欲说还休的爱情。
4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为什么要“放歌”?但最终诗人“放歌”了吗?是什么使得诗人的情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没有,是离别之情,让昔日车水马龙、夏虫鸣叫的康桥也沉默了。而“我”更不愿惊扰心爱的康桥,只能默默感伤,悄悄作别。
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欢喜幻化成梦一般的境界,达到了喜悦的极点,禁不住想要放歌。
5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第六节,乐极生悲,思路急转,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6
第七节,与开头回环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轻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写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7
1、第一节中三个 轻轻的”和最后一节两个“悄悄的”有何用意?
(1)实写诗人轻轻来到和悄悄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表面上显得酒脱飘逸,实际上蕴含着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2)诗人用与情人缠锦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他唯恐惊破心中之梦,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