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生物的特征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北京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1生物的特征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北京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3-30 18:4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的特征》(教案)-2024-2025学年北京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
项目 教学内容
一、教材分析 《生物的特征》是北京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的开篇内容,具有重要的启蒙和引导作用。教材以丰富的实例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概括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材内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后续学习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生物世界的整体认识,体现了生物学课程标准中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的理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生命观念:通过对生物特征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生命观念,认识到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独特特征,生命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系统,生物的各种特征是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2.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物的现象和行为,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异,分析生物特征之间的联系,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3. 科学探究: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4. 社会责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 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等。(2). 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并举例说明生物的特征在生活中的表现。 2.教学难点: (1). 理解生物的一些特征,如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的本质含义。 (2). 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特性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生物学,对生物世界充满好奇和新鲜感,但对生物的概念和特征缺乏系统的认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生物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体验,但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科学的解释。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获取知识,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特征。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自然现象和物体的基本认知,但对于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还不清楚,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讲解和引导。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1. 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生物的特征和相关概念,使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初步的了解。 2.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直观教具,展示生物的形态、行为和生命现象,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物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生物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分享生活中观察到的生物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生物的特征,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探究动物对刺激的反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收集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视频资料,准备相关的实物教具,如植物、动物标本、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等,制作教学课件,设计探究活动方案和练习题。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观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图片或资料。
七、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视频,视频中展示了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如森林、河流、动物、石头等。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中,你们看到了哪些不同的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是没有生命的?你们是怎么判断的?”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生物的特征。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对视频中出现的各种物体进行观察和判断,初步形成对生物和非生物的感性认识,带着疑问和好奇心进入新课的学习。
2. 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为后续学习生物的特征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 (1)展示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如大树、小鸟、汽车、石头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说明理由。 (2)引导学生总结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强调生物具有生命,能够进行各种生命活动,而非生物没有生命,不能进行生命活动。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小组内进行热烈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比较和分析,初步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和区别,为进一步学习生物的特征奠定基础。
3. 探究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生物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
教师活动: (1)展示动物捕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图片或视频,讲解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动物通过捕食获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来获取营养。 (2)举例说明人类需要摄入各种食物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如吃饭、喝水等。 (3)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获取营养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和视频,认真听讲,理解生物生活需要营养的概念。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知道的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如牛羊吃草、小鱼吃小虾等,加深对生物营养方式的认识。
(4)生物能进行呼吸
设计意图:借助实验演示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呼吸的本质和意义。
教师活动: (1)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如将一只小白鼠放入密闭的容器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小白鼠的状态,说明生物需要呼吸氧气。(2)讲解植物也需要进行呼吸,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3)举例说明人类和其他动物在呼吸时的表现,如呼气和吸气,以及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生物能进行呼吸,如种子萌发时需要呼吸等。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思考教师的讲解,理解生物呼吸的概念和意义。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鱼在水中呼吸、植物在夜间也会呼吸等,进一步认识生物呼吸的普遍性。
(5)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生物体内废物排出的方式和意义。
教师活动: (1)展示人体出汗、排尿、呼出气体等图片或视频,讲解人体通过这些方式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如汗液中含有水分和无机盐,尿液中含有尿素等废物,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等。(2)举例说明动物和植物也有各自排出废物的方式,如动物的粪便、植物的落叶等。 (3)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生物要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引导学生理解废物排出对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和视频,了解人体排出废物的方式和废物的成分。积极参与讨论,列举其他生物排出废物的例子,如鸟儿排便、花朵凋谢等,理解生物排出废物是生命活动的必然过程,是维持生命健康的需要。
(5)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和现象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解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应激性。
教师活动: (1)进行实验探究,用手电筒照射草履虫培养液,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变化;用玻璃棒轻轻触碰含羞草的叶片,观察叶片的反应。 (2)讲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不同的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不同,如草履虫的趋光性、含羞草的应激性等。 (3)举例说明人类和其他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如人在遇到危险时会躲避、动物听到声音会有警觉等。 (4)组织学生讨论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这种特性对其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草履虫和含羞草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知道的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例子,如向日葵向光生长、蝙蝠夜间飞行等,理解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生存和发展。
(6)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和实例讲解,让学生认识生物生长和繁殖的现象和本质。
教师活动: (1)展示植物生长、动物发育和繁殖的图片或视频,如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长成大树、小鸡孵化、动物产仔等,讲解生物能生长和繁殖是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生物通过生长使个体体积增大、体重增加,通过繁殖产生后代,延续物种。 (2)举例说明人类的生长和繁殖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生长和繁殖的概念。 (3)组织学生讨论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要不断生长和繁殖。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和视频,感受生物生长和繁殖的过程和奇妙变化。积极参与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生物生长和繁殖的理解,如植物通过繁殖可以扩大种群数量、动物通过繁殖可以传递基因等,认识到生长和繁殖是生物生命延续的基础。
(4)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设计意图:初步介绍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生物在遗传和变异方面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教师活动: (1)展示一些亲子照片,如父母和孩子的外貌相似之处,讲解生物都有遗传的特性,子代与亲代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2)展示一些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图片,如不同颜色的花朵、不同形状的树叶等,讲解生物也有变异的特性,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3)举例说明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和物种多样性中的作用,如通过遗传使优良性状得以保留,通过变异产生新的性状,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4)组织学生观察自己和身边同学的一些特征,找出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体会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表现。
学生活动:观察亲子照片和生物个体差异图片,认真听讲,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积极参与观察活动,寻找自己和同学身上的遗传和变异特征,如眼睛的颜色、身高的差异等,感受遗传和变异的普遍性,初步认识到遗传和变异对生物的重要意义。
4. 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生物的六大特征,即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2)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举例说明每个特征在生活中的表现,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生物的特征是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重要标志,这些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生命系统。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课堂小结,回顾生物的特征及相关实例,回答教师的提问,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小结,进一步加深对生物特征的理解,认识到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生命活动的具体表现,是生物适应环境和生存发展的基础。
5. 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测学生对生物特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教师活动: (1)出示一些与生物特征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例如:选择题:下列现象不属于生物特征的是( )A. 种子萌发 B. 钟乳石慢慢长大 C. 动物捕食 D.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判断题: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简答题:请举例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征。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在学生做题过程中,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给予个别指导。 (3)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活动:认真完成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做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生物特征的掌握程度,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向教师请教,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6. 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师活动: (1)布置课后拓展任务,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和表现出的生物特征,制作一份生物观察报告。 (2)组织学生开展生物特征知识竞赛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抢答、必答等形式,考查学生对生物特征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3)推荐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科普书籍、纪录片或网站,如《动物世界》《植物王国》等,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拓宽视野,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奥秘和多样性。
学生活动:认真完成课后拓展任务,积极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观察结果,制作生物观察报告。热情参与生物特征知识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科普书籍、观看纪录片或浏览网站,了解更多关于生物的知识,激发对生物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八、板书设计 《生物的特征》板书 1.生物与非生物
(1). 生物:具有生命,能进行生命活动。
(2). 非生物:没有生命,不能进行生命活动。
2.生物的特征
(1). 生活需要营养
(2). 能进行呼吸
(3). 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 能生长和繁殖
(6). 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九、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学生对生物的特征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直观演示法和实验探究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特征;讨论法和探究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让学生在交流和实践中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讲解生物的一些抽象特征,如遗传和变异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简单的比喻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课堂时间的把控上,有些环节的讨论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练习和拓展环节时间略显紧张,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生物学知识,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