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卢沟谣这首歌,学生能正确演唱这首歌曲的情绪。了解卢沟桥事变,传承民族精神,挖掘爱国主义情怀,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通过看、听、唱,运用渐强、反复跳跃、倚音等音乐记号,表达不同段落的情感,感受和音乐的意境。
完整而充分的聆听并且歌唱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理解音乐的精神内涵。
教学重点:
学会唱《卢沟谣》,并能唱的流畅悠扬。
教学难点:体会两段歌曲不同的情绪,表达两种不同的情感,感受和音乐的意境。
教学方法:听唱法、情境法、练习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响板、钢琴、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1、情境定向
学生随着钢琴舒缓轻音乐进教室,并坐端正,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钢琴轻音乐可让学生放松身体,并集中注意力的去聆听和欣赏】
课前三分钟发声练习
(1)运用柯达伊手势,音阶模唱练习
(2)用“Lu”发声进行连唱练习
【设计意图:趣味发声练习可以训练气息的控制及歌唱的连贯性,寻找歌唱发声位置及共鸣腔。】
3、听音乐看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好听且很特别的歌曲,在学习歌曲之前,老师先带着大家去欣赏一段“卢沟桥”的风景画面,一起去感受一下它那美丽的景色吧。
(1)课件播放《卢沟谣》伴奏音乐,图片展示卢沟桥优美风景,历史悠久的图片。
(2)介绍卢沟桥及其历史背景。
师:这条河叫做永定河,位于北京丰台区的宛平城,永定河又叫做卢沟,所以架在永定河上的这座桥就是我国著名的卢沟桥。卢沟桥不仅有优美的风景,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建成于1192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并且他的桥柱上还雕刻了501只不同形态的石狮子,它们一起见证着中国历史的发展。那我们就带着美丽的心情来学习这首歌曲《卢沟谣》。
【设计意图:我用图片直观法进行导入,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之间产生亲切感,并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题材和意境中来,通过音乐、图文并茂的介绍卢沟桥及其历史背景,让学生对卢沟桥有所了解,建立初步的印象】
新授歌曲
歌曲第一段---平缓抒情,叙述卢沟谣的悠久历史
(1)播放范唱,初步感受。
师:请同学们认真聆听,这首童谣向我们描述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带给你们什么样的心情?
生:自由回答。
(2)教师范读第一段歌词,学生了解歌词基本内容。(播放伴奏音乐)
(3)学生按节奏轻声试读第一遍,基本熟悉歌词。
师: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想来试试了,老师用响板给大家打节奏,你们轻声试着读歌词。
(4)学生有情感的读歌词,采用叙述的语气,用简单的身势动作加强体会。
(5)老师播放配乐,学生跟着配乐朗诵歌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情感情绪,初步熟悉旋律,为歌曲《卢沟谣》的学习进行铺垫。】
(6)学唱第一段,平缓的情绪
①教师弹奏并范唱,学生更深一步感受。
②学生听琴默唱,感受旋律的平缓。
③学生随老师钢琴跟唱。
④教师强调情绪,学生带着情感唱歌谱。
⑤小高潮处理:“金中都......”力度加强,情绪激动。
【设计意图:从歌词以唱童谣入手,老师的范读与范唱更直观明了的带入到课堂中,与学生拉近了距离,更富有亲和力,小高潮的情绪处理稍稍加强,歌曲学习过程中,“扶”到了关键处,“伴”出了精彩。】
学生完整唱第一段,把握平缓叙述的基本语气。(播放伴奏音乐)
歌曲第二段---慷慨激昂,表达中国人民愤怒抗争的不屈精神。
学生看视频,初步了解第二段歌词基本内容。
师: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抗战八年,民不撩生,人民只希望盼望看到和平的到来。
学生聆听第二部分歌曲,体会第二段情感并尝试带感情读歌词。
师:刚刚同学们看的视频内容的介绍,相信大家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了,下面同学们你们以两人一组为单位,尝试读第二段的歌词。
生:讨论并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以基本情绪线条:愤恨—抗争—祈祷更深入的情感体验与表达。)
第二段旋律的几处变化处理(播放聆听第二段旋律并思考问题)
①倚音的作用。(语气更加坚硬,情绪愤怒)
② 反复记号的作用。(人民追求和平的心愿从未停止过)
(4)生跟钢琴试唱第二段歌曲。
(5)完整演唱第二段,高潮处站立唱,推动情感的高潮。(播放伴奏音乐)
【设计意图:由教师对第二段的内容讲述自然的过渡到第二段的歌曲学习,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以及第一段歌词的巩固,自学第二段歌词,“伴”出了好的成效,在层层递进深入学习第二段歌曲,最后将歌曲情绪推向了情感高潮。】
完整演唱歌曲。(播放伴奏音乐)
歌曲表现
1、引导学生用配乐诗朗诵、身势动作参与表现歌曲(多媒体课件展示)
2、参与表演。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讨论、练习,几组朗诵,几组唱第一段,几组唱第二段。
(2)全班表演,并进行学生之间的评价,老师再来评价学生,并总结表扬。
【设计意图:通过身势动作和朗诵来表现歌曲、成功的将“放”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大胆的参与表演,释放学生的天性,自编动作鼓励创新,增强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让学生体验舞台表演带来的乐趣,享受成功后的喜悦,“放”出了好成效。】
四、总结
结束语:同学们,欢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让我们深刻的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更要珍惜我们现在来自不易的生活吧,同学们,下课!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一直认为,德、智、体、美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所以,在我的音乐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我都会了解学情,认真备好课,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课堂中,我尽量要求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课堂上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评价机制上,让孩子们进行自我评价、互评等。
在我的“扶、伴、放”模式中的音乐课堂,就应该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老师游刃有余的教,老师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见解,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鼓励学生的音乐创造。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简单的图片直观法导入,成功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情境的创设,从而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在接下来的学习歌曲教学环节中,有条不紊、层层深入。我处处将“扶、伴、放”教学模式相结合,“扶”到关键处、“伴”出精彩来、“放”出好成效,做到“扶后有伴”(体现在唱童谣歌词这一环节),“扶中有放”(体现在学习第二段歌曲这一环节中),在最后一个歌曲表现环节中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合作、表演的形式作为课堂的结束,充分展现了“放”的过程,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演唱表演的愉悦感、成就感。我惊喜的发现每个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表现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教师的操作过多、教学环节的紧密性都有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钻研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向优秀老师学习,与学生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