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 “一国两制” 的提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阐述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理解 “一国两制” 构想的内涵、意义;掌握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时间、过程及意义;分析港澳回归的原因和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措施。通过分析史料和相关案例,提高归纳总结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运用史料分析、小组讨论、对比归纳等方法,探究港澳回归的历史必然性和 “一国两制” 构想的创新性,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资料,增强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提升历史理解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感受港澳回归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一国两制” 构想的内涵;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过程及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 “一国两制” 构想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最佳方式;分析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及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内容: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首歌曲于1982年由香港音乐人创作, 并与1984年登上了央视春晚,大家听完歌曲有什么感受呢?香港和澳门曾经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它们又是如何回归祖国怀抱的呢?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近代史知识,思考香港、澳门与中国历史的联系;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中的见闻,如香港、澳门的影视作品、新闻报道等,谈谈对香港和澳门的印象。
过渡语:大家的想法都很丰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学习第 13 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二)新课讲授
1. 港澳台问题由来
展示内容:展示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相关的地图、条约内容等资料。
教师提问: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了解香港、澳门被侵占的过程;从时间、条约、侵占国家等方面梳理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对比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明确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而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的主权问题。
过渡语:了解了这些问题的由来,那我国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呢?这就要提到 “一国两制” 的构想。
2. “一国两制” 的构想
(1)背景分析
展示内容:展示英国殖民统治下香港人民生活状况的资料,以及关于解决港澳问题途径讨论的材料。
教师提问:在英国殖民统治下,香港人民的生活面临哪些问题?解决港澳问题有哪些途径?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会选择哪种方式?为什么?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资料中提取香港人民在政治权利、社会福利等方面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分析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的利弊,从维护人民利益、国家发展、国际关系等角度思考选择和平统一的原因。
过渡语:正是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考虑,邓小平提出了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2)含义讲解
展示内容:展示关于 “一国两制” 含义的文字资料和示意图。
教师提问:“一国两制” 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一国” 和 “两制” 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示引导:让学生从资料中找出 “一国两制” 的定义,明确 “一国” 是前提和基础,即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 是指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通过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两者的关系。
过渡语:“一国两制” 构想为港澳回归提供了理论基础,那么在这一构想的指导下,香港和澳门是如何回归的呢?
3.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谈判过程
展示内容:展示中英、中葡谈判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介绍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的谈判焦点。
教师提问:中英、中葡谈判的焦点是什么?邓小平在谈判中坚持了哪些原则?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资料中了解撒切尔夫人提出的 “三个条约有效论”“以主权换治权” 等主张,以及邓小平 “主权问题不容谈判” 等坚定回应;分析邓小平坚持的原则对维护国家主权和港澳回归的重要意义。
过渡语:经过艰难的谈判,最终迎来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的重要时刻。
(2)回归时刻与意义
展示内容:展示香港、澳门回归交接仪式的视频、图片,以及相关庆祝活动的资料。
教师提问:香港、澳门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回归祖国的?香港、澳门回归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提示引导:让学生牢记香港 1997 年 7 月 1 日回归、澳门 1999 年 12 月 20 日回归的时间;从洗雪国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对台湾问题的影响、国际借鉴等方面分析回归的意义,结合视频和图片中的场景,感受回归的重大历史意义和人民的喜悦之情。
过渡语:香港和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离不开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港澳回归的原因。
(3)回归原因分析
展示内容:展示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讲话的材料。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港澳能够顺利回归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原因中最根本的是什么?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一国两制” 构想的正确指导、中英双方共同努力、港澳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依据、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等方面分析;通过对各因素的分析,明确综合国力增强是根本原因,因为它为港澳回归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国际地位保障。
过渡语:香港和澳门回归后,如何保持它们的长期繁荣稳定呢?这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4.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1)政策与措施
展示内容:展示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相关政策资料,以及港澳与内地合作发展的图片、数据,如《国安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港珠澳大桥等。
教师提问: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我国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对港澳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引导:让学生从资料中梳理出相关政策和措施;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与内地联系等方面分析这些政策和措施的作用,例如《国安法》维护了香港的社会秩序,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了港澳与内地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过渡语:通过这些政策和措施,香港和澳门在回归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充分证明了 “一国两制” 构想的正确性和强大生命力。
(三)课堂小结
展示内容:用思维导图展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相关内容,包括问题由来、“一国两制” 构想、回归过程、回归意义、保持繁荣稳定的措施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顾本节课内容,谁能说一说香港、澳门问题是怎么来的?“一国两制” 构想的内涵是什么?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我国为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引导:依据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按顺序回顾重要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 “一国两制” 构想是港澳回归的理论基础,回归为保持繁荣稳定创造了条件等。
总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进程,感受到了祖国统一的伟大意义。“一国两制” 构想的成功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也让我们坚信祖国完全统一必将实现。
(四)中考链接(真题练习)
1.(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歌词“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其中,为“MACAU”回到母亲怀抱开辟途径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一国两制”构想 D.“九二共识”
2.(2024·湖南·中考真题)“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这些条款( )
A.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B.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促进了经济特区建设 D.体现了“一国两制”构想
3.(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方略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应用,为世界各国和平解决相互之间的冲突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处理历史上遗留下来仍未了结的国际争端,找到了一条崭新的解决道路。”材料评价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 D.“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4.(2023·江苏泰州·中考真题)于建芳回忆说:“我们的态度很坚决,必须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奏响中国国歌。我们已经等了一百多年了,一秒钟都不能再等了。”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开国大典 B.香港回归 C.澳门回归 D.北京奥运
参考答案:CDDB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丰富的史料、视频和图片等教学资源,学生对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有了较为直观和深入的理解,课堂参与度较高。在讲解 “一国两制” 构想和港澳回归意义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和讨论,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然而,在分析港澳回归根本原因和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措施的重要性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思考不够深入。后续教学中,应增加更多具体案例,如港澳回归后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数据对比,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内容。此外,还可以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港澳地区的最新发展动态,增强学生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