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课题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开篇的第 1 课。隋朝,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我国封建经济和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为了巩固统一,隋文帝时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政治、经济、社会等发展迅速,国力强盛;隋炀帝时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诞生,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促进了社会阶级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也成为历朝选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约1300 年。但隋炀帝的暴政也使得隋朝迅速灭亡。从 581 年杨坚建立隋朝至 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仅存在三十八年,“短暂而繁荣”是隋王朝历史的特点。 本课内容有四个子目: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四个子目以隋朝的兴衰为主要线索,以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灭亡为两大框架,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这两件大事,实际是隋巩固统一的措施。
学习者分析 初一学生通过上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一统时期的秦汉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这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具备了学习隋唐历史的条件。对于本单元零散的知识点,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用历史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历史知识,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知识储备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使之形成唯物史观、培养正确的时空观念及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确定 1、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史料证实:通过史料整理,知道隋朝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 3、历史解释:结合课本和材料,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练习,认识隋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隋朝是一个有作为但很短命的王朝。。 4、时空观念: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相关历史材料,获取有关历史信息,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隋朝统一、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隋朝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度。 2、难点:开通大运河的作用或影响;科举制度创立的进步意义。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多媒体展示中国行政区划图,提问:在华夏大地上,有一项与万里长城相媲美的古代伟大工程。长城横亘东西,冷峻深沉,而它连贯南北、轴舻千里。这一撇一捺,一刚一柔,正好形成中国“人”!它们是我们中国人为人类所创造的两大人工奇迹。你知道这是什么工程吗?你知道是谁主张修建的吗?你知道他开凿的原因吗?学生活动1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隋朝大运河。活动意图说明:利用地图和陈述,让学生初步形成大运河的空间感和了解大运河的价值。同时通过追问和学生已有历史储备,引出修运河的原因,为后面的反转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做铺垫。环节二:新课教授 第一篇章:大运河——波澜画卷 品 隋朝大运河概貌教师活动2 1.要求学生结合书本第三页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手绘大运河,明确“一中心两端点,四河段五水系”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大运河图示,提出疑问。 学生活动2 1.结合书本作图;2.提出疑问并相互解答:①隋朝大运河部分是断开的?因为利用天然河道的某一段(如淮水),体现人民的智慧。②没有钱塘江?古称浙,全名“浙江”,③有两个都城图例,长安和洛阳。解释东都洛阳。活动意图说明: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地理环境中发生的,通过手绘大运河和自主提问和解答,让学生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形成历史空间概念。环节三:析 何以能修建大运河教师活动3 承转:据史书记载,全长两千多公里的运河,在仅靠人力情况下只历时6年,就全部贯通。成为世界上开通最早、航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修运河是一个大工程,特别地耗费人力物力,隋炀帝所处的究竟是怎样一个时代,才能支撑起如此巨大的工程? 展示材料,提出问题,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隋炀帝能够成功修筑大运河? 出示材料: 材料一: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经过二百八十六年的离乱隔绝和互相仇恨之后, 恢复同一国度的手足之情。——柏杨《中国人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p365 材料二:开皇(隋文帝)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满。——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中华书局p9 材料三: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注:春天回乡,秋天返京。人才济济如云聚)——唐·礼部尚书沈既济 材料四:大业三年隋炀帝下诏新设十科,包含了政治、军事、法律、文化、品德等各个方面,反映了正在发展的隋王朝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路莉莉《隋代科举制度考论》 教师活动4 提问,为什么隋炀帝继位初期在政治经济人才方面会出现这样的盛况? 出示材料:材料一: 选官制度选官方式用官方法 现象九品中正制各州郡中正推荐按门第高低授官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氏族科举制 中央设立考试选拔按才学高低授官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材料二: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p703 教师活动5 追问①科举制度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②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社会和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活动3 分析材料概括出:政治上,统一格局;经济上,国力强盛;用人上:人才济济。 学生活动4 参考教材第2~3页,进行概括总结,时间3分钟。 代表发言总结。书本第二页,介绍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其意义;结合书本第二页,介绍隋文帝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结合书本第三页,概括出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和隋炀帝开创科举制。 学生活动5 分析材料,概括得出科举制度和前朝选官制度的不同和影响。不同: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对当时影响:选拔更多人才;给知识分子更多机会;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发展到今天的考试选拔人才制度…… 活动意图说明:这部分的知识点比较多,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方便学生理解,在呈现方式上体现出由表及里的递进方式,先让学生看到材料中的历史现象,让学生概括出隋朝政治、经济、制度上的表现。最后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文献资料(图片和文字)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环节四:第二篇章:大运河——千秋功绩隋文帝勤于政事又躬行节俭,开创“开皇之治”。隋炀帝杨广即位时,国家统一、经济强盛,同时他也是一位胸怀大志的皇帝,以“大业”为年号,以秦皇汉武的功业为人生目标。继承和完善了父亲创立的人才选拔制度,给后世带来了巨大裨益。所以,这么一位要施展宏图大业的帝王,修运河的目的绝非只是为了游山玩水、赏琼花和破王气这么简单。 教师活动6 展示材料,并提问,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对当朝有什么意义? 出示材料: 材料一:隋朝时期,首都关中地区粮食供给不足,南方经济地位日益突出,对洛阳含嘉仓等考古发现,所储主要是南方来的租米。隋必须把南方的经济重心与北方政治军事重心联系起来,使南北成为统一的整体。——袁刚《隋炀帝传》人民出版社p301~302 材料二:隋承北周,统治者以关陇勋贵为中心,广大山东地区对隋政权存在很强的离心力,江南情势的复杂性更超过山东,灭陈后,亡国的江南人士离心力更强,成为隋王朝的忧患。——袁刚《隋炀帝传》p275~276 学生活动6 分析材料,得出修运河可以巩固隋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物质交流(南方的物质保障北方京畿地区的生活所需)等。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明白隋炀帝开通运河最主要的目的是加强南北交流巩固统一这一主观意图。也让学生知道研究历史要通过各种史料来层层抽丝剥茧,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小说电视剧盖棺论定。和导入部分隋炀帝的形象形成对比。所以,开通大运河是隋炀帝解决南北矛盾的当务之急。正如营建东都洛阳是为了解决东西矛盾。所以,建东都修运河这两步棋,是重组帝国地缘格局的重要棋子。隋炀帝开通运河这招妙棋,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活动7 播放《中国大运河》视频,提问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活动7 观看视频后讨论分析,得出结论。①在隋朝大运河基础上的京杭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②发挥漕运价值促南北物资交流③推动沿岸地区城镇发展④带来沿岸文化繁荣…… 活动意图说明:借助央视纪录片《中国大运河》裁剪片段,展示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凭借其直观的画面和丰富的视听效果,使学生更深刻了解隋炀帝开运河经久不息的作用,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缓解课中疲劳。环节五:第三篇章: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史学家费正清说“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下,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的帝国时期”,然而却二世而亡,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隋朝享国38年。后人评价说“尽道隋亡为此河”? 展示材料和表格材料。 出示材料: 材料一:凿通济渠,役丁死十四五,开永济渠征一百多万,男丁不够,抓女工上河。河工在五万名监工监督下日夜劳作,动辄受“枷项笞背”处罚,弄得家破人亡。——《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5期 材料二:隋炀帝利用运河沟,肆意掠夺运河沿岸人民的财富,人民为开运河流尽了血汗,换来的却是剥削的加重。——袁刚《隋炀帝传》p322 材料三:材料三: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于慎行《谷山笔麈》 教师活动8:展示表格材料,提问隋朝为什么会灭亡? 时间大事民疫兵役数量死亡情况目的604年11月建东都洛阳每月200万 僵毙者十四五, 运尸体的车不断巩固统一605年三月开通通济渠男女100多万役丁死十四五促进南北交流605年三开通邢沟10多万人606年七月巡幸江南 40多万人 所经州县,献食丰加官爵,阙乏者谴至死。607年八月修筑长城100多万人死者过半巩固边疆608年正月开通永济渠男女100多万促进交流608年七月 征吐谷浑 大军 驻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通丝路 612年正月远征高丽300多万人光东莱建船,昼夜立于水中,死者十三四稳定辽西 注∶隋炀帝时期全国人口4600万,八年时间就动用了3000多万人
表格数据来源: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中华书局p33~36 ;统编版教师用书p11 教师活动9:提出问题,面对这个好大喜功的帝王,当时的百姓会怎样做? 教师活动10:展示隋末农民起义地图和隋炀帝陵墓图,简单陈述隋末农民起义的情况和隋炀帝的结局。 学生活动8:结合材料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大运河的开通确实加重百姓负担。不过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一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工程。二好大喜功,巡幸游玩。三穷兵赎武,连年用兵。 学生活动9:合理推测,也可以结合教材,得出结论。默默忍受;逃避徭役;揭竿而起……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史料来介绍隋朝灭亡的原因,先从大运河的史实入手,让学生明白开运河给百姓带来的具体痛苦。历史细节能让学生情感共鸣。之后,通过表格罗列数据,给学生直观地冲击。理解隋炀帝为什么有大业之梦,却换来千古骂名。隋朝灭亡这部分内容教材概括性较强,而历史是有血有肉的,这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部分。因课堂容量限制,这个环节主要由教师来表述,依据史料尽量生动精简描述。从而使得学生感受人民在历史中的作用,也激发学生对隋炀帝悲剧结局的思考。环节六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隋朝的兴衰的历史,全面了解了大运河开通的概况和它的影响,知道科举制的开创是隋朝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明确了是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推动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隋朝灭亡后,中国的历史进入文明高度发展,经济文化也更加昌盛的唐朝时期。下节课开始我们学习唐朝时期的历史。
板书设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一篇章:大运河——波澜画卷 第二篇章:大运河——千秋功绩 第三篇章: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隋炀帝这样一个志存高远、才华横溢的皇帝,非但没有成为一代圣君,反而还落下千秋骂名。他统治的时代非但没有成为一代盛世,反而成了中国历史上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他以“大业”为年号,却留下了“炀帝”这样的谥号。通过本课学习,你如何评价隋炀帝?隋炀帝给你留下怎样的经验教训?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大运河为线索,选材新颖,重难点突出,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较高,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通过阅读各种地图和史料,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素养;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参与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合作乐趣,促进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史地知识的结合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突出了“综合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以史为鉴意识,引导学生从社会到历史,从历史回到社会。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多、任务重,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时间的不充裕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如科举制的现实意义的探究;隋因何而亡这一环节学生活动不够充分,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不足。 改进措施: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的创立过程,体会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体会科举制对古代、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管是古代的科举制,还是今天的高考、公务员考试等,都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通过课堂归纳总结和学生讨论的环节,引导学生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出作为统治者应该如何施政和做人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