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8 21:5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读课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多媒体教学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
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象。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读、悟——多媒体展示——讨论、理解
教学准备:相关图片、童话影片、火柴一盒、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安徒生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学生发言)
幻灯片展示安徒生的画像.(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卖火柴的小女孩》,让我们先来看看预习提示.
幻灯片出示预习提示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最出色的作品之一。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5、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童话的世界。
达标: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时间3分钟左右)
1、学生读文。
2、思考。
3、汇报,适时点拨。(课文主要讲的是:大年夜,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最后冻死街头的故事。)(提示:时间:大年夜;人物;小女孩;事件:卖火柴;结果:冻死街头;)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过渡)大年夜小女孩流落街头她为什么不敢回家?(小组读文并讨论)
2、各小组选代表汇报并适时点拨。
3、幻灯片出示答案。(加深学生的印象)
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顶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4、(过渡)在这全家团圆的时候可小女孩无家可归,她可怜吗?(学生回答:可怜)
5、文章从那些地方表现出小女孩的可怜?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画下来。(独立找找)
6、学生汇报后再点拨(幻灯片出示答案,学生订正)
(大年夜、下着雪、坐在雪上、光着头、赤着脚、破衣服、又冷又饿、哆哆嗦嗦、没卖掉一根火柴、爸爸会打她、家里一样冷、无人疼爱……)(使学生一步一步靠近中心)
7、(过渡)她如此地可怜,天寒地冻流落街头只有靠手中火柴的微热来温暖一下自己的身体,那么小女孩先后几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 ?她渴望得到什么?(小组讨论并交流)
(给足时间)
8、学生一次一次地汇报(幻灯片一次一次地出示她所看到的幻象)
(第一次因为很冷看到了大火炉,渴望得到温暖。)
(第二次因为很饿看到了烤鹅,渴望得到食物。)
(第三次因为没有欢乐看到了圣诞树,渴望得到欢乐。)
(第四次因为没有人疼爱看到了奶奶,渴望得到慈爱)
(第五次因为为了把奶奶留住,看到奶奶把她搂在怀里,渴望得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
(使学生突破重点掌握课文内容)
9、小女孩一共擦燃了五次火柴,那么每次擦火柴时都有哪三个过程?(同桌讨论)
10、汇报并演示。(用火柴实地演练)(幻灯片出示答案:擦——燃——灭;现实——幻象——现实)(让学生走进中心)
三、练习: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
2、“她曾今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应该怎样理解?
3、学生思考讨论。
4、点拨(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小女孩离开了这个世界,死了。2、第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在死前的幻象中所享受的幸福。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只有死去才能享受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这种幸福多么悲惨,尤其在新年,这个最欢乐的时候,一个小生命却永远离开了人间她的命运却是多么的令人悲伤和同情。)(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总结课文(过渡: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多么悲惨的小女孩啊!竟然在这合家团圆、万家欢乐的大年夜冻死在大雪纷飞的街头墙角!老师的心都快被撕裂了!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她的世界)
1、放映短片《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欣赏。
2、说说你被片中的哪些地方所感动?为什么?
3、学生发言。(使学生攻破难点)
五、小结
相信,学完这篇课文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沉重、痛苦。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都非常同情,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联系自己说说)
五、作业
这篇课文非常感人,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您的家人或朋友听听,让他们也为之而感动。
课后反思:
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大的兴奋点在于如何将一篇离儿童实际生活较远的作品,拉近同孩子们感知的距离。在这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将学生带进了童话的世界。在学习过程中大家都眼含泪花、充满真情,对语言文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作为教者,在我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小女孩的同情,这种同情在整个的授课过程中感染着每一个学生。这种情景交融对于本文的教学来说,由始至终都牵动着每一位学生的心。使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了文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