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综合提升
知识体系构建
一、硫及其化合物
二、氮及其化合物
三、无机非金属材料
高考真题体验
1.[2024·河北卷]关于实验室安全,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BaSO4等钡的化合物均有毒,相关废弃物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B.观察烧杯中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时,不能近距离俯视
C.具有标识的化学品为易燃类物质,应注意防火
D.硝酸具有腐蚀性和挥发性,使用时应注意防护和通风
2.[2024·湖北卷]过量SO2与以下0.1 mol·L-1的溶液反应,下列总反应方程式错误的是( )
溶液 现象 化学方程式
A Na2S 产生淡黄色沉淀 3SO2+2Na2S===3S↓+2Na2SO3
B FeCl3 溶液由棕黄色变浅绿色 2FeCl3+SO2+2H2O===2FeCl2+H2SO4+2HCl
C CuCl2 溶液褪色,产生白色沉淀 SO2+2CuCl2+2H2O===2CuCl↓+H2SO4+2HCl
D Na2CO3(含酚酞) 溶液由红色变无色 2SO2+Na2CO3+H2O===CO2+2NaHSO3
3.[2024·湖南卷]某学生按图示方法进行实验,观察到以下实验现象:
①铜丝表面缓慢放出气泡,锥形瓶内气体呈红棕色;
②铜丝表面气泡释放速度逐渐加快,气体颜色逐渐变深;
③一段时间后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至几乎无色;
④锥形瓶中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最终铜丝与液面脱离接触,反应停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始阶段铜丝表面气泡释放速度缓慢,原因是铜丝在稀HNO3中表面钝化
B.锥形瓶内出现了红棕色气体,表明铜和稀HNO3反应生成了NO2
C.红棕色逐渐变浅的主要原因是3NO2+H2O===2HNO3+NO
D.铜丝与液面脱离接触,反应停止,原因是硝酸消耗完全
4.[2024·河北卷]图示装置不能完成相应气体的发生和收集实验的是(加热、除杂和尾气处理装置任选)( )
气体 试剂
A SO2 饱和Na2SO3溶液+浓硫酸
B Cl2 MnO2+浓盐酸
C NH3 固体NH4Cl+熟石灰
D CO2 石灰石+稀盐酸
5.下列有关物质的工业制备反应错误的是( )
A.[2023·辽宁卷,3A]合成氨:N2+3H22NH3
B.[2023·辽宁卷,3B]制HCl:H2+Cl22HCl
C.[2023·辽宁卷,3C]制粗硅:SiO2+2CSi+2CO↑
D.[2024·江苏卷,6C]硝酸工业中NH3的氧化反应:4NH3+3O22N2+6H2O
6.[2023·全国乙卷]一些化学试剂久置后易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化学方程式可正确解释相应变化的是( )
A 硫酸亚铁溶液出现棕黄色沉淀 +2Fe(OH)2↓
B 硫化钠溶液出现浑浊颜色变深 Na2S+2O2===Na2SO4
C 溴水颜色逐渐褪去 4Br2+4H2O===HBrO4+7HBr
D 胆矾表面出现白色粉末 CuSO4·5H2O===CuSO4+5H2O
7.[2023·广东卷]1827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进行了NH3喷泉实验。在此启发下,兴趣小组利用以下装置,进行如下实验。其中,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图甲:喷泉实验 B.图乙:干燥NH3
C.图丙:收集NH3 D.图丁:制备NH3
学科素养提升
提升一 压强差原理在化学中的应用
1.喷泉实验原理
喷泉产生的本质原因是烧瓶内外形成压强差,由于烧瓶内气体的压强小于烧瓶外的压强,所以液体会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产生压强差的方法有
①减小烧瓶内气压,如液体将气体吸收或与其反应等;
②增大烧瓶外压强。
2.常见装置图
(1)如图甲(或如图乙)烧瓶内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或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烧瓶内气压迅速降低,在大气压作用下,烧杯中的液体迅速向上流动,从而形成喷泉。
(2)如图丙锥形瓶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从而使锥形瓶内压强迅速增大,促使锥形瓶内液体迅速向上流动,形成喷泉。
3.压强差原理应用
装置 应用
通过注射器使气体进入Y,气体混合发生反应产生倒吸
图中B瓶为安全瓶,由于B中导管较短,不会使液体进入A;另外起到对气压缓冲的作用
导管a起到平衡压强的作用,以便使分液漏斗内的液体顺利流下。装置B长颈漏斗起到缓冲作用,装置D可防倒吸
即学即练
1.如图是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 4 个喷泉实验方案,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的是( )
A.挤压装置甲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挤压装置乙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丙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
D.在装置丁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2.如图所示装置甲、乙在加入反应物前,怎样检查其气密性?
3.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3和HCl的有关性质。实验前a、b、c 活塞均关闭。
(1)若要在烧瓶Ⅰ中产生“红色喷泉”,烧瓶Ⅱ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烧瓶Ⅱ中产生“蓝色喷泉”,烧瓶Ⅰ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关闭b活塞,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红蓝双色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二 常见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质和转
化关系
1.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质
(1)SO2具有漂白性、较强的还原性,可被卤水、酸性KMnO4溶液氧化。
(2)浓硫酸具有三大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3)NH3的水溶液呈碱性。
(4)稀硝酸、浓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均不生成H2。
(5)SiO2与氢氟酸、氢氧化钠溶液均能反应,但其不是两性氧化物。
2.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特征转化
A酸或碱,符合此条件的常见A物质有
NH3、H2S、S、CH4、C、Na等,
如NH3HNO3;
H2S(S)H2SO4;
CH4(C)H2CO3;
NaNaOH。
即学即练
1.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中都有很大的应用。A、B、C、D、E均为中学化学常见的纯净物,A是单质。它们之间有如下的反应关系:
(1)若B是一种碱性气体,D是一种红棕色气体,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C、D两种化合物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填字母)。
A.光化学烟雾 B.能源短缺
C.酸雨 D.温室效应
②C是大气污染物之一。目前,有一种治理方法是在400 ℃左右、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用B把C还原为A和水,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有10 mol A生成,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③实验室制取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B是一种臭鸡蛋气味的气体,A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单质,E是工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化合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B和C可以发生反应生成A,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金属铜投入E的稀溶液中不发生反应,但再加入H2O2溶液后铜开始溶解,溶液逐渐变为蓝色,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是由常见元素组成的一些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常温常压下,B、E、F、H、I均为气体,F无色无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E、I均有刺激性气味,E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B、E在空气中相遇会产生白烟,I为红棕色。A是一种常见的肥料。C、G、K的焰色试验呈黄色(反应中生成的部分物质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D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A、B、D、H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单质,J为蓝色溶液,转化关系如图(部分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若A、B均为气体时,当用玻璃棒分别蘸取C、G的浓溶液并使它们靠近时,有白烟生成,则:①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D________,E________。
②请写出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为气体,B为固体时,已知C在D中完全燃烧可生成E和水。E是一种常见的空气污染物,且将C与E混合可生成淡黄色固体B。写出C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检验气体E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章末综合提升
高考真题体验
1.解析:BaSO4性质稳定,不溶于水和酸,可用作“钡餐”说明对人体无害,无毒性,A错误;钠与水反应剧烈且放热,观察烧杯中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时,不能近距离俯视,B正确;为易燃类物质的标识,使用该类化学品时应注意防火,以免发生火灾,C正确;硝酸具有腐蚀性和挥发性,使用时应注意防护和通风,D正确。
答案:A
2.解析:过量 SO2与0.1 mol·L-1的Na2S溶液反应,产生的淡黄色沉淀是S,还生成NaHSO3,SO2过量不能生成Na2SO3,因此,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SO2+2Na2S+2H2O===3S↓+4NaHSO3,A错误;过量 SO2与0.1 mol·L-1的FeCl3溶液反应,生成FeCl2、H2SO4、HCl,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Cl3+SO2+2H2O===2FeCl2+H2SO4+2HCl,B正确;过量 SO2与0.1 mol·L-1的CuCl2溶液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是CuCl,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2CuCl2+2H2O===2CuCl↓+H2SO4+2HCl,C正确;Na2CO3水解使溶液显碱性,其水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过量 SO2与0.1 mol·L-1的Na2CO3溶液反应,生成CO2、NaHSO3,NaHSO3溶液显酸性,因此,溶液由红色变无色,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O2+Na2CO3+H2O===CO2+2NaHSO3,D正确。
答案:A
3.解析:金属铜与稀硝酸不会产生钝化。开始反应速率较慢,可能的原因是铜表面有氧化铜,故A项说法错误;由于装置内有空气,铜和稀HNO3反应生成的NO迅速被氧气氧化为红棕色的NO2,产生的NO2浓度逐渐增加,气体颜色逐渐变深,故B项说法错误;装置内氧气逐渐被消耗,生成的NO2量逐渐达到最大值,同时装置内的NO2能与溶液中的H2O反应3NO2+H2O===2HNO3+NO,气体颜色变浅,故C项说法正确;由于该装置为密闭体系,生成的NO无法排出,逐渐将锥形瓶内液体压入长颈漏斗,铜丝与液面脱离接触,反应停止,故D项说法错误。
答案:C
4.解析:饱和Na2SO3溶液和浓硫酸反应可以制SO2,使用固液不加热制气装置,SO2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以完成相应气体的发生和收集实验,A不符合题意;MnO2和浓盐酸加热反应可以制Cl2,使用固液加热制气装置,Cl2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以完成相应气体的发生和收集实验,B不符合题意;固体NH4Cl与熟石灰加热可以制NH3,需要使用固-固加热制气装置,图中装置不合理,不能完成相应气体的发生和收集实验,C符合题意;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和稀盐酸反应可以制CO2,使用固液不加热制气装置,CO2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以完成相应气体的发生和收集实验,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5.解析:工业合成氨是利用氮气和氢气在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的,反应方程式为N2+3H22NH3,A正确;工业制氯化氢是利用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的,反应方程式为H2+Cl22HCl,B正确;工业制粗硅是将SiO2与C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粗硅,反应方程式为SiO2+2CSi+2CO↑,C正确;硝酸工业中NH3发生催化氧化生成NO,NO进一步反应得到NO2后再与水反应制得硝酸,该氧化反应:4NH3+5O24NO+6H2O,D错误。
答案:D
6.解析:溶液呈棕黄色是因为有Fe3+,有浑浊是产生了,因为硫酸亚铁久置后易被氧气氧化,化学方程式为+4Fe(OH)3↓,A错误;硫化钠在空气中易被氧气氧化为淡黄色固体硫单质,使颜色加深,化学方程式为2Na2S+O2+2H2O===4NaOH+2S↓,B错误;溴水中存在平衡Br2+H2O HBrO+HBr,HBrO见光易分解,促使该平衡正向移动,从而使溴水褪色,C错误;胆矾为CuSO4·5H2O,颜色为蓝色,如果表面失去结晶水,则变为白色的CuSO4,化学方程式为·5H2O===CuSO4+5H2O,方程式正确,D正确。
答案:D
7.解析:NH3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圆底烧瓶内压强减小,从而产生喷泉,故A可以达到预期;P2O5为酸性氧化物,NH3具有碱性,两者可以发生反应,故不可以用P2O5干燥NH3,故B不可以达到预期;NH3的密度比空气小,可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C可以达到预期;CaO与浓氨水混合后与水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促使NH3挥发,可用此装置制备NH3,故D可以达到预期。
答案:B
学科素养提升
提升一
即学即练
1.解析:H2难溶于NaOH溶液,不能使烧瓶内外形成较大压强差,故不能引发喷泉。
答案:B
2.答案:对装置甲,将导管的出口浸入水槽的水中,手握住试管,有气泡从导管口逸出,放开手后,有少量水进入导管形成一段水柱,且水柱保持一段时间不变,说明装置不漏气;对装置乙,塞紧橡皮塞,夹紧弹簧夹后,从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使长颈漏斗内的水面高于试管内的水面,停止加水后,长颈漏斗中与试管中液面差保持不变,说明装置不漏气。
3.答案:(1)打开a、b活塞,再用热毛巾捂热烧瓶Ⅰ
(2)先打开b、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
(3)烧瓶Ⅱ中导管口处产生白烟
(4)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片刻后,再打开b活塞
提升二
即学即练
1.解析:(1)根据物质的特殊性质,NH3是高中阶段唯一一种碱性气体,NO2是红棕色气体,可知B为NH3,D为NO2,A为单质,则A为N2,N2和NH3均能生成C,可推出C为NO,步骤⑤为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的过程,则E为HNO3,据此分析作答。(2)根据提示条件,若B是一种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则B为H2S;A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单质,则A为S;S和H2S经过氧化得到物质C,则C为SO2,SO2继续氧化为SO3,则D为SO3,E是工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化合物,则E为H2SO4,据此分析作答。②金属铜不活泼,不能与稀硫酸反应,H2O2具有氧化性,则加入H2O2溶液后铜被氧化为铜离子,其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Cu+H2O2+2H+===Cu2++2H2O。
答案:(1)①AC
②4NH3+6NO5N2+6H2O 24 mol
③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①2H2S+SO2===3S+2H2O
②Cu+H2O2+2H+===Cu2++2H2O
2.解析:E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应为NH3;I为红棕色气体,应为NO2,则H为NO,J为HNO3;F是无色无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F为CO2;C、G、K的焰色试验呈黄色,则都含有Na元素,由反应③可知G为Na2CO3,K为NaHCO3,C应为NaOH;A是一种常见的肥料,应为NH4HCO3;B、E在空气中相遇会产生白烟,B应为HCl,则D为NH4Cl。(1)由以上分析可知D为NH4Cl。(2)反应③为Na2CO3与CO2、H2O反应生成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2NaHCO3。(3)反应④为Cu和稀HNO3的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2++2NO↑+4H2O。
答案:(1)NH4Cl
(2)Na2CO3+CO2+H2O===2NaHCO3
===3Cu2++2NO↑+4H2O
3.解析:A、B、D、H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单质,J为蓝色溶液,则J含有Cu2+离子。(1)若A、B均为气体时,当用玻璃棒分别蘸取C、G的浓溶液并使它们靠近时,有白烟生成,HCl或HNO3与NH3的反应符合,由于C连续与单质D反应后又与水反应生成G,则C为NH3,D为O2,E为NO,F为NO2,G为HNO3,A、B分别为H2、N2,故H为Cu,J为,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硝酸铜和NO。①D的化学式为O2,E的化学式为NO;②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4NH3+5O24NO+6H2O。(2)若A为气体,B为固体,二者生成C为化合物,而C在D中完全燃烧可生成E和水,可知D为O2,A为H2,E是一种常见的空气污染物,且将C与E混合可生成淡黄色固体B,则B为S,C为H2S,E为SO2,故F为SO3,G为H2SO4,所以H为Cu,J为CuSO4,浓硫酸与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SO2,C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S+SO2===3S+2H2O;简述检验气体E的方法,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加热后恢复红色,证明E是SO2。
答案:(1)①O2 NO
②4NH3+5O24NO+6H2O
(2)2H2S+SO2===3S+2H2O 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加热后恢复红色,证明E是S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