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考2025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适应性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考2025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适应性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9 16:4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考2025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适应性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为在黄河、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出土铜器的主要种类。据考证,它们的制作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6世纪到前21世纪。据此可知当时(  )
A.区域交往孕育一致的青铜文化
B.铜器进入人类生活的诸多领域
C.贫富分化促发活跃的审美意识
D.礼制融于日用器皿的各个方面
2.南北朝时期,范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形神相即、形亡神灭、形质神用的无神论观点,以刀刃喻形神,使无神论具有了更大的说服力和科学性,在我国无神思想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块里程碑。范缜的无神论(  )
A.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B.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C.成为抨击佛教思想的武器
D.缓和了不同文化的冲突
3.唐朝由户部掌管全国的“权衡度量之数”,并允许私人制作。地方及私人制作的度量衡器,须经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核校,加印后方能使用;核校或监校不准而故意在市场上使用者,受刑“笞五十”。这些规定旨在(  )
A.维护中央政府权力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官员贪污腐败
D.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4.五代宋初所修《旧唐书》和《旧五代史》,以纂辑史料为能事,未将儒家思想作为评判是非得失的唯一标准。北宋中叶,一些史家认为,不应把历史当作是史料或史事的单纯记载,而应通过史实来考察、揭示其治乱兴衰的轨迹,儒家思想应该成为评判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这一变化(  )
A.受到了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
B.提升了民众的道德水平
C.体现了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
D.丰富了史学理论的内涵
5.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生活靡然向奢,“以俭为鄙”。缙绅士大夫的住所必有绣户雕栋,花石园林;宴饮一席之间,水陆珍馐数十品;服饰一掷千金,视若寻常;日用甚至不惜以金银作溺器。这表明(  )
A.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
B.理学盛行促使社会风气发生改变
C.奢靡之风瓦解了四民社会
D.商业发展刺激了越礼逾制的风尚
6.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为稳定局势,清政府下令“凡聚族而居,丁口众多者,准择族中有品望者一人立为族正,该族良莠责令察举”。由此各姓地主纷纷组织以族众为基本力量,以族规为法令约束,以族权为指挥系统的“团练”武装,拼死与太平军抗争。清政府的这一举措(  )
A.放松了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控制
B.瓦解了太平天国在南方的统治
C.引起了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D.加快了八旗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7.抗战期间,社会学家潘光旦编写《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生物学家秉志著有《生物学与民族复兴》,竺可桢等人编辑《科学的民族复兴》。这些书籍都从如何改进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保持健康的角度,为战胜日本和复兴民族殚精竭虑,献计献策。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华民族复兴成为社会共识
B.学术研究与民族救亡紧密结合
C.知识分子充当抗日救国主力
D.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步
8.古巴比伦法律规定:在继承财产方面,养子具有与亲子一样的权利。如果一个人没有儿子,可以把他的女婿或其他人收养为继承人。如果收养了养子后,又有了亲子,养子作为长子,同样具有全权继承权。这些规定(  )
A.旨在维护养子的继承权
B.保障了人人平等的实现
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说明当时家庭矛盾突出
9.1519年,西班牙国王之所以派麦哲伦远航,是为了去香料群岛宣示主权,因为当时这个群岛在对手葡萄牙的手上。为激励麦哲伦航行,西班牙国王对他作出承诺:他将获得其中两个岛屿作为私人领地,还可获得岛上收益的百分之五。据此可知(  )
A.麦哲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B.葡西争夺助力新航路的开辟
C.追求财富是开辟新航路的动因
D.殖民扩张已扩展到全球范围
10.18世纪后半叶,欧洲启蒙思想家的作品逐渐被拉美地区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并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诠释。例如,玻利瓦尔支持民族独立,同时主张将民主置于强势政府的领导之下;莫雷诺虽然追随卢梭,但他认为民主制应由社会上层强制推行,而不是由大多数社会底层的民意来决定。这说明(  )
A.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特殊性
B.天赋人权学说推动了拉美的独立
C.拉美不具备实施民主政治的条件
D.启蒙思想在拉美地区渐趋本土化
11.图2是1898年发表于法国《小日报》的讽刺漫画《小红帽》,描绘了当年的“法绍达事件”。在画中,法国被具象为“小红帽”,英国则是“狼外婆”。这场英法远征军在尼罗河沿岸法绍达的交火,引发了第一场争夺尼罗河盆地控制权的冲突。这反映出当时(  )

图2
A.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B.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
C.非洲地区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
D.英法两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12.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非洲新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生产由增长逐渐转化为停滞、滑坡甚至恶化。1974—1975年和1979—1982年,西方国家发生了两次经济危机。为转嫁损失,他们肆意压低农矿产品价格,提高工业产品价格,使非洲国家尝到了单一产品经济结构的苦果。这体现了(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B.实现区域集团化的必要性
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迫切性
D.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合理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宋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数十年的分裂,实现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后,经济获得很大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主要表现为商品数量和种类增多、纸币交子出现、城乡市场繁荣、城市商业发达等。人口在10万户以上的商业大都市也开始在各地出现,到宋徽宗崇宁年间已有50多个。宋朝传统义利观的变化、宽松自由的政治制度、便利的交通运输,以及包括商品价格、市场信用、商业税收等在内的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都促进了工商业快速发展。
——摘编自朱国庆、陈海涛《宋朝经济发展浅议》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实行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组织修建了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通往各省的驿道。国家负责把驿道路线绘成地图,设置里程碑标志等;在驿道设有驿站、旅店和给水站,驿站配有骡马和骆驼,以保证道路的畅通。帝国境内的驿道基本上都与境外商道相连,从而构成了进行国外贸易的商道网络,极大便利了大规模商业活动的开展。历代哈里发和地方总督都特别重视城市建设和市场设立,更是把商业看作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政府还颁布了航运法律,鼓励发展交通运输业。阿拉伯帝国价值观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商业,这对促进商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摘编自袁德忠《试论阿拉伯帝国的商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推动中国宋朝与阿拉伯帝国商业发展原因上的异同。(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宋朝和阿拉伯帝国商业发展的共同影响。(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业发展的历史启示。(5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3周年之际,东北烈士纪念馆首次展出国家一级文物——侵华日军“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该图于1939年由日本拓务省出版,杉田屋印刷所印刷。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有计划、有组织地大规模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详尽情况。这是迄今少有的一份有关日本侵略中国进行移民的实物资料,也是日本妄图长期占领中国东北的历史物证。记忆从未褪色,历史仍在回响。这幅“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时刻提醒着人们勿忘国耻,砥砺奋斗,珍爱和平。
——摘编自于文波、董良《侵华日军新罪证,首次展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日本侵略中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全国各地大规模开展基建工程,无数文物和建筑面临被破坏的危险。当年10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在基本建设工程中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明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对历史及革命文物负有保护责任,文化主管部门应加强文物保护政策的宣传,并采用举办展览、出版图片等方式,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五”计划时期是全国举办文物展览会的重要时期,主要由各地文物管理委员会、文化局等政府部门及博物馆、文化馆等机构主办,周期多为5—7天或1—2个月之间,举办地点则因时因事而异,既会选择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也会在厂矿、农村、考古发掘工地等处举办。在内容上融文物展示、知识科普、政策推广于一体,综合文物、文字、图表、模型等形式,塑造具有明确宣传意旨的展览空间,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知识的了解和关注。
——摘编自关昕《“一五”计划时期文物展览会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一五”计划时期全国举办文物展览会的主要原因及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五”计划时期全国举办文物展览会的意义。(6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考2025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适应性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3.【答案】(25分)
(1)相同点:都得益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都得益于政府政策或法律的保障;都有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都有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都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不同点:宋朝拥有更多的人口数量;更发达的城市商贸;传统义利观虽有变化,但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士农工商阶层分明。(每点1分,共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阿拉伯帝国的地理位置更优越;疆域面积更辽阔;商道网络更发达;商业发展建立在对外扩张基础上;帝国价值观本身就重视商业,商人的社会地位很高。(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共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农副业产品的商品化;促进了城市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加快了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共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启示: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政治基础;合理的政策和法规是重要保障;市场、交通和货币等是重要条件;要坚持对外开放;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共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4.【答案】(12分)
示例1:
论题:日本侵华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
阐述: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早在1868年明治维新运动后,日本就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为把中国变为殖民地,日本军国主义者制定了以“侵韩征华”为目标的大陆政策,并在1894年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1927年召开的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的侵略方针,为此在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揭开了长达14年侵华战争的序幕。
从“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后,有计划、有组织地大规模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详尽情况。这充分证明了日本侵华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
示例2:
论题:“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充分暴露了日本侵略者要独占中国的野心
阐述:在近代侵略中国的列强中,日本是唯一一个把侵占中国作为既定国策的国家。早在19世纪9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以“侵韩征华”为目标的大陆政策,为此在1894年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1927年召开的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的侵略方针,为此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长达14年侵华战争的序幕。
从1939年由日本拓务省出版的“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后,有计划、有组织地大规模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详尽情况,这就说明日本不但要在军事上征服中国,抢夺中国的财富和资源,同时还要大量移民到中国,长期抢占中国领土,把中国变为殖民地。所以,“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充分暴露了日本侵略者要独占中国的野心。
【评分标准】
论题(3分) 论题明确 3分
论题较明确 2分
论题不明确 0—1分
论证(7分) 论证的依据准确,论据与论题关系密切 6—7分
论证的依据较准确,论据与论题关系较密切 3—5分
论证的依据不准确,论据与论题关系不密切 0—2分
表述(2分) 表述清晰 2分
表述较清晰 1分
表述不清晰 0分
15.【答案】(15分)
(1)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大规模基建工程的开展;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薄弱;政务院的指示要求。(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特点:目的明确;由各地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主办;举办周期和地点灵活多样;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综合性。(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共5分)
(2)意义: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文物保护政策;增强了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普及了相关文化知识;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