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9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涉及时间为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然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积极推行变法,但最终遭到失败。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60年代
1895年
1898年
6月11日
1898年
9月21日
19世纪末
1900年
1901年
世界
1868年
20世纪初
洋务运动(经济)
探索
侵略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签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明治维新开始
1894年
戊戌变法(政治)
抗击八国联军开始
义和团
运动兴起
《辛丑条约》签订
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时空观念
三、知识结构
考点一:洋务运动
背景
时间
目的
口号
代表
军事 工业
民用 企业
教育事业
军事 事业
四、考点梳理
自强求富
①中央:奕 ;②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内:太平天国运动;外:列强入侵)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国富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以“自强”为口号,代表为: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以“求富”为口号,代表为: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①兴办新式学校;②设立翻译馆;③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①组建洋枪队;②建成四大海军;③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建省;④1885年,台湾建省
考点二:美、日侵略台湾——东南海疆危机
背景
时间
国家
过 程
结果
1874年侵台日军在台湾留影
琉球地图
四、考点梳理
19世纪中期,从东南海疆开始
美国、日本
(1)19世纪60年代,美国派兵侵略台湾,遭到抵抗,大败而归;
(2)19世纪70年代,日本借口“琉球事件”入侵台湾;
1874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北京条约》,赔偿日本白银55万两,日军撤离台湾;
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妥协退让。
考点三:中法战争——西南边疆危机
时间
战 况 爆发
主要战事
结果
马尾
中法战争形势图
四、考点梳理
1883—1885年
1883年底,法军进攻驻守越南的中国军队
①马尾海战:1884年夏,清政府对法正式宣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②刘铭传抗法:1884年法军进攻台湾,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击退法军。
③镇南关大捷:1885年3月,冯子材率领清军取得大捷,法国内阁倒台。
①1885年6月,李鸿章与法国公使签订中法《越南条约》,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②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强化管辖
背景
时间
策略
过 程
四、考点梳理
考点四:收复新疆——西北边疆危机
19世纪70年代,新疆的大部分地区被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占领,俄国侵占伊犁。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
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①1875年,左宗棠率清军进入新疆,收复新疆之战开始。到1878年,清军成功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大部分地区。
②1884年(光绪十年)新疆设省,刘锦棠成为首任新疆巡抚。
时间
侵略者
原因
爆发
主 要 战 役 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
辽东半岛战役
威海卫 战役
结果
四、考点梳理
考点六: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
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对外侵略野心膨胀
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丰岛海战
清朝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及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旅顺守将徐邦道孤军迎敌,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时间 地点 签约双方
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 危害 主要内容 对中国的危害
割地
赔款
通商
设厂
影响
四、考点梳理
考点七:《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1895年
日本马关
中:李鸿章—日:伊藤博文
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
大大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和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白银2亿两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经济侵略方式转变: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使外国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再深入到中国腹地。
知识综合:三次侵华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对比
熊代表沙皇俄国
太阳代表日本
虎代表英国
鹰代表美国
哈蟆代表法国
肠代表德国
《时局图》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还有揭露清政府腐败。反映了爱国者呼吁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之情。
四、考点梳理
考点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事件 具体表现
开端
发展
继续
三国干涉还辽
沙俄联合法、德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作为“赎辽费”
列强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英国强租新界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利。
要求各国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
背景
序幕
发展
开始
高 潮 内容 影响
政治
经 济
文教
军事
四、考点梳理
考点九:戊戌变法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影响最大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增强军事力量,加强国防建设
结 果
性质
目 的
失败原因
影响
认识
四、考点梳理
考点九:戊戌变法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捕遇害,变法失败
一次爱国救亡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通过变法,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
①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过分依赖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缺乏群众基础。
②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思想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政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戊戌六君子
兴 起
口号
清政府的态度
结果
影响
四、考点梳理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在山东、直隶一带兴起,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扶清灭洋
剿灭——招抚、利用——镇压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考点十:义和团运动
综合归纳: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时间
八国联军侵华原因
参加的国家
概况
暴行
结果
四、考点梳理
考点十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①帝国主义为扩大在华权益(根本原因)
②镇压义和团运动
①1900年6月,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使其被迫撤回天津;
②义和团和清军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③天津的义和团在清军的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争夺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殉国。7月中旬,天津陷落
①以保护使馆为名进驻东交民巷的外国军队四处寻衅,射杀团民、清军;
②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时间 签约国家
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 危害 主要内容 对中国的危害
影响
四、考点梳理
考点十二:《辛丑条约》
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1901年9月
英、美、俄、日、法、德、奥、比、荷、西11国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人民,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中国在军事上失去自主权。
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清政府完全处于各国军队的影响和控制之下。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外交近代化,但又深深打上了屈辱的烙印
名称 时间 侵略者 结果 影响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1901
英
主:英法
帮:美俄
日本
八国联军
签订《南京条约》
火烧圆明园,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签订《马关条约》
签订了《辛丑条约》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综合归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1.李鸿章认为“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据此他积极投身于( )
A.镇压太平军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2.1875年,清政府决定每年从海关税、沿海沿江六省厘金等税收中,提取共计约400万两白银,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由此可见,清政府( )
A.控制白银外流 B.筹划制度改革 C.注重经济发展 D.重视海防建设
3.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除此,政府还尝试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清政府此举的目的是( )
A.提高教育水平 B.开启西化浪潮
C.引领文明开化 D.为了洋务需要
B
D
D
五、考场显身手
4.如图反映了近代中国( )
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维新变法开始兴起 D.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5.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激战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林则徐 D.邓世昌
B
D
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部分)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五、考场显身手
6.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年的那场大败”( )
A.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7.“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与上述现象相关的条约内容是 ( )
A.赔偿日本兵费白银二亿两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A
C
五、考场显身手
8.19世纪末,某女士在《女学报》上撰文提出:“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前月明诏特下,谕各庶民,皆得上书,夫民也者,男谓之民,女亦谓之民也。凡我同辈亦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
A.太平天国的建立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戊戌变法的实行 D.中华民国的创建
9.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他们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
A.挽救中华民族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推翻清朝政府 D.建立民主共和国
10.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最终转化为一场社会变革运动。这场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C
A
B
五、考场显身手
11.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许多农民、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有参与习武,并加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危机逐渐缓和 B.时局影响社会风气
C.清朝统治秩序崩溃 D.新式学堂得到发展
12.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是( )
A.《望厦条约》 B.《黄埔条约》 C.《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13.“这一条约还不同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一方面,条约没有规定割让领土、开放口岸的条款;另一面,却进步设立军事据点和占领区。”这一条约( )
A.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B.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开启列强资本输出的先例 D.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B
D
D
五、考场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