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11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单元概述
20世纪初,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和文化上的准备。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展现了强大力量,并使得马克思主义广为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915年
1918年
1919年
1921年
新文化
运动开始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等文章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1917年
1921年
1922年
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在中国第一次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华盛顿会议召开
1918年
1919年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巴黎和会召开
思想、文化上的准备
世界
十月革命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引 发
二、时空观念
三、知识结构
背景
目标
兴起标志
口号
阵地
内容
四、考点梳理
考点一:新文化运动
(1)先进思想的传播: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产生重要影响
(2)中华民国的混乱:袁世凯为维护专制和复辟帝制,掀起封建复古逆流
(3)进步知识分子的反思:仅有政治改革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
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民主与科学( “德先生”与“赛先生”)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认为旧的儒家封建伦理道德是“吃人的礼教”,提出“打孔家店”的口号,主张建立“独立人格”“平等人权”的新道德。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民主,就是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反对封建独裁;提倡科学,就是要树立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方法,反对封建迷信与愚昧。
③提倡文学革命:文体上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文化内容上提倡把封建旧文学改造为以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学,主张“文学革命”。
代 表 人 物 陈独秀
胡适
鲁迅
蔡元培
地位
影响
局限性
四、考点梳理
考点一:新文化运动
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首倡“文学革命”,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以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的文学语言,强调写文章要“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做无病之呻吟”
《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借狂人之口,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把反封建的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光辉典范
1916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着力营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并聘请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大任教,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一次前所未有的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②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③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④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潮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①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②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
归纳综合:中国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运动名称 洋务运动(自我疗伤) 戊戌变法(温药慢治) 辛亥革命(猛药重治) 新文化运动(开颅洗脑)
时间
原因
领导阶级
领导人
主张、内容
特点
性质
作用
共同点
19世纪60-90年代
清政府内外交困
1898年
1911年
1915年
地主阶级洋务派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重
认清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
反对尊孔复古的逆流
李鸿章、曾国藩等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进步的知识分子
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
陈独秀、李大钊等
学西方技术(机器大生产)
学西方的制度(君主立宪制)
学西方的制度(三权分立制)
学西方的思想文化(民主和科学)
师夷以长技以自强
变法维新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前期:民主、科学后期:马克思主
地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进步知识分子领导的思想解放运动
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是向西方学习;都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是为了救亡图存
时间
导火线
口号
经过
结果
四、考点梳理
考点二: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
③第二阶段:1919年6月5日后,以上海为中心,工人为主力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①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
②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5日,以北京为斗争中心,学生为主力;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北洋 军阀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 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 和约”上签字。
性质
意义
地位
五四精神
四、考点梳理
考点二:五四运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
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鸦片战争<1840>——五四运动<1919>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革命方向:资本主义
革命性质:不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新指导思想:
新领导阶级:
新革命方向:
革命性质: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
五四运动<1919>——新中国成立<1949>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归纳综合: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比较
背景
史实
影响
四、考点梳理
考点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国际: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2)国内:经过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逐渐转变成有组织、与运动相结合、范围更广范的状态
(1)1918年李大钊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2)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3)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运动实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
推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条件
中共一大的召开 时间
地点
代表
内容
意义
中共二大 时间
内容
意义
四、考点梳理
考点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①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②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③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21年7月
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
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②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
①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②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背景
表现
高潮
时间
概况
结果
教训
四、考点梳理
考点五: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
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共举行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3年2月
罢工工人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1.过去我们的书面语采用文言文,比较难懂。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对上述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正当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时,中国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认真学习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一变化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新青年》杂志出版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D
C
五、考场显身手
3.1921年3月8日,陈独秀撰文说“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这可佐证新文化运动( )
A.提倡科学主义 B.推崇诗礼教化
C.维护法律权威 D.关注男女平等
4.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发端,一批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发起了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B.扶清灭洋
C.民主与科学 D.实业救国
D
C
五、考场显身手
5.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广场,举行示威游行,五四运动爆发。其中最能体现该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废除二十一条” D.“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6.这次运动大大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这次运动”是指(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C
A
五、考场显身手
7.一位美国教育家于1919年5月来华,6月他在北京给女儿写信:想想我们国内14岁以上的孩子,有谁思考国家的命运?而中国学生负起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并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运动,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材料说明这场运动( )
A.以《新青年》作为重要阵地 B.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C.遭到北洋政府的镇压 D.引发实业救国的热潮
8.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材料中“它”指( )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诞生
C.抗日战争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A
五、考场显身手
9.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
A.维新变法的失败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0.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举办一次“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图片展”。小琳同学找到了一幅《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图片,它应该归入下列哪一栏目( )
A.全面抗战同仇敌忾 B.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C.解放战争革命胜利 D.国共对峙烽火绵延
D
B
五、考场显身手
11.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梦想起航的地方,展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即( )
A.五四精神 B.红船精神 C.井冈山精神 D.长征精神
1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系列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议。中共二大( )
A.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B.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D.号召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B
A
五、考场显身手
13.陈独秀说:“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主张“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可见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的主要目的是 ( )
A.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反对封建神鬼迷信 D.复兴儒学传统文化
C
14.从1915年开始,一场新文化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应运而生,像漫漫黑夜中的一道闪电猛烈冲击着封建专制思想。这场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
A.《每周评论》 B.《中外纪闻》
C.《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D.《民报》
C
五、考场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