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化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
考向一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1.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属于有机物。青蒿素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
A. C B. Ca C. Mg D. Fe
2.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高分子的是 ( )
A. 合成橡胶 B. 植物油 C. 聚氯乙烯 D. 纤维素
考向二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3. (2024·常州)香肠中的下列成分中不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是 ( )
A. 脂肪 B. 糖类 C. 蛋白质 D. 无机盐
4. (2023·凉山)某品牌“自热火锅”的部分说明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第4题
A. 聚丙烯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B. 料包的营养成分中缺少维生素
C. 牛肉、淀粉制品中均富含蛋白质
D. “自热”原理是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
5. (2023·长沙改编)“关爱生命、拥抱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食用蔬菜、水果可补充维生素 B. 人体必需元素的摄入应该越多越好
C. 青少年可挑自己爱吃的菜吃 D. 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预防大脖子病
考向三 能源的综合利用
6. 已知:直接来自自然界且未经加工转换的能源为一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化而来的能源为二次能源。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可再生能源 B.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一次能源
C. 风能、水能、地热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D. 风能、水能、地热能属于二次能源
第7题
7. 中国计划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资源化利用CO2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如图是CO2转化为甲醇(CH3OH)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该反应体系中共有4种化合物
B. 该反应体现了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机物
C. 参加反应的CO2、H2的分子个数比为1∶3
D. 参加反应的CO2与H2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的CH3OH与H2O的总质量
考向四 新型材料的研制
8. 制造飞机“鲲龙-600”使用了铝锂合金等多种合金。下列有关铝锂合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铝锂合金的熔点比纯铝更高 B. 铝锂合金的抗腐蚀性能非常差
C. 铝锂合金是混合物 D. 铝锂合金的硬度比纯铝小
9. (2023·长沙)下列生活物品中,主要是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 )
A. 银质手镯 B. 纯棉T恤衫 C. 合成橡胶手套 D. 不锈钢勺子
考向五 环境污染的防治
10. 2023年我国环境日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与该主题不相符的是 ( )
A. 加大汽车尾气检测力度,禁止未达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B. 为了增产增收,大量施用农药、化肥
C.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
D. 使用新型的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11. (2023·兰州改编)下列物品不属于可回收物的是 ( )
A. 易拉罐 B. 香蕉皮 C. 饮料瓶 D. 纸箱
12. 近年来,一些城市出现空气中可吸入悬浮颗粒物与雾形成的“雾霾”天气。粒径不大于2.5 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PM2.5)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
(1) 下列行为可能会导致“雾霾”加重的是 (填字母)。
a. 燃煤脱硫 b. 植树造林 c. 静电除尘 d. 大量燃放鞭炮
第12题
(2) 为了减少雾霾、降低大气中有害气体含量,研究机动车尾气中CO、NOx及CmHn的排放量意义重大。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含量与“空/燃比”(空气与燃油气的体积比)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① 利用氨气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对空气无污染的物质。请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4xNH3+6NOx(2x+3)N2+ 。
② 随着“空/燃比”的增大,CO和CmHn的含量减少的原因是
。
13. 观察、分析、分类和概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
A. 纯净物:蒸馏水、酒精、钢 B. 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麻、羊毛、蚕丝
C. 氧化物:二氧化锰、干冰、醋酸 D. 有机化合物:甲烷、葡萄糖、碳酸氢钙
14. 阿司匹林(C9H8O4)又名乙酰水杨酸,能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水溶液显酸性。下列有关阿司匹林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阿司匹林是有机物 B. 阿司匹林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 阿司匹林由21个原子构成 D. 石蕊溶液滴入阿司匹林水溶液中显蓝色
15.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通过燃烧实验可以区分聚乙烯和聚氯乙烯 B. 淀粉是有机高分子
C. 可用加碘盐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D. 灼烧蛋白质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16. (2023·青岛)“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下列做法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是 ( )
A. 用甲醛溶液浸泡海鲜 B. 不食用霉变食品
C. 在食品包装袋内充入氮气 D. 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
17. (2024·徐州模拟)有机物DMF是一种水体污染物。臭氧(O3)能高效处理废水中的DMF,在疏松多孔的Al2O3催化作用下,臭氧先将DMF氧化成小分子化合物,再降解成CO2除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有机物DMF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B. 氧气变成臭氧的过程发生化学变化
C. 空气中CO2含量过高会引发酸雨 D. 反应前后Al2O3的化学性质不变
18. (2024·扬州)在阳光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CO2和H2O转化为葡萄糖(化学式为C6H12O6),同时生成O2。我国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实现由CO2到淀粉[化学式为(C6H10O5)n]的人工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H2O和葡萄糖都属于有机化合物 B. 光合作用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C. 仅用CO2为原料可以人工合成淀粉 D. 人工合成淀粉的研究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19. 金属及其合金的用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特性。下列对钛及其合金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钛的韧性强——作导线
B. 钛合金强度高、耐腐蚀——作医疗器械
C. 钛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制造人造骨骼
D. 钛合金密度小、强度高、耐高温——用作航空航天材料
20. (2023·威海)芯片是用高纯硅制成的。如图是以石英砂(主要成分是SiO2,含有少量的Fe2O3和Al2O3)为原料制备高纯硅的工艺流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溶液a中的溶质是FeCl3和AlCl3 B. ①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碳
C. ②中反应需要在无氧环境下进行 D. 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O和HCl
21. (2024·常州)“一抹龙泉红,千秋国色浓”。龙泉印泥是中国印泥三大瑰宝之一。龙泉藕丝印泥主要原料有朱砂(HgS)、蓖麻油、藕丝等,具有“冬不凝固、水浸不烂”的特点。
(1) “一抹龙泉红”源于朱砂,“千秋国色浓”说明HgS常温下化学性质 (填“稳定”或“活泼”)。
(2) “冬不凝固”源于使用了经六年晾晒而成的蓖麻油,它的凝固点 (填“高”或“低”)。天然蓖麻油作为植物性油脂, (填“属于”或“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3) “水浸不烂”源于加入八月荷梗的藕丝后能有效凝聚印泥。蚕丝纤维相对较粗不适合制作印泥,用化学的手段鉴别藕丝与蚕丝的方法是 。
(4) “丹泥玉浆盛之粉白瓷缸”指的是藕丝印泥宜存放于瓷缸。如放入锡(Sn)盒中会发生置换反应生成SnS而使印泥慢慢变黑,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2. 中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对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2022年北京冬奥会采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通过CO2的状态变化在制冰的同时回收热量,用于奥运场馆供热(如图甲)。二氧化碳还可以与氢气等发生反应,转化为其他化工产品。
(1) ① 工业上排放的CO2主要来自 ,自然界中吸收CO2的主要途径有海水的吸收、 。
②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 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洋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向空气释放
B. 实现“碳中和”就是不使用任何能源
C. CO2转化为甲醇等化工产品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2) 大型制冷设备中常使用NH3和CO2作制冷剂,但CO2作制冷剂能量转化效率更高。
① 区分NH3和CO2的一种方法是 。
② 氨气可利用“N2+3H22NH3”制得。空气中有大量氮气,但制NH3时不能用空气直接与H2反应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③ 在冬奥会场馆冰面下方,CO2通过状态变化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 在一定条件下CO2转化为甲醇(CH3OH)的工艺流程如图乙所示。
查阅资料:CH3OH易溶于水,熔点为-97.8 ℃,沸点为64.7 ℃。
① “制氢”:在高温下,Fe与水蒸气反应生成铁的氧化物X和H2。已知物质X中m(Fe)∶m(O)=168∶64,则X的化学式为 。
② “制醇”:CO2与H2反应得到CH3OH的前后,碳元素化合价 (填“升高”或“降低”)。
③ “分离”:加热CH3OH和H2O的混合物,先转化为气态的物质是 。
23. (2024·苏州)燃煤烟气中含二氧化硫,石灰石湿法脱硫制备石膏(CaSO4)的主要流程如图Ⅰ:
已知:a. 当压强不变时,随着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b. 脱硫过程中,其他条件相同时,随浆液酸性增强,CaCO3溶解的质量增加,SO2吸收的质量减小;c. CaSO3能与稀盐酸反应:CaSO3+2HClCaCl2+SO2↑+H2O。
(1) 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过高会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2) “制浆”时,石灰石粉碎后加水所得浆液属于 (填字母)。
A. 溶液 B. 悬浊液 C. 乳浊液
(3) “吸收—氧化”过程包括:① CaCO3吸收SO2反应生成CaSO3;② CaSO3转化为CaSO4。该过程中反应产物无污染,其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 “吸收—氧化”的脱硫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① 吸收塔内采用气液逆流接触吸收的方式(如图Ⅱ所示)。含SO2烟气从吸收塔底部鼓入,浆液从吸收塔顶部喷淋,其目的是 。鼓入的含SO2烟气温度过高,会导致脱硫率下降,原因是
。
② 其他条件相同,脱硫率受浆液pH的影响如图Ⅲ所示。浆液pH高于5.6时,脱硫率随pH升高而下降,其原因是 。
(5) 所得石膏产品中混有CaSO3。请补充完整检验CaSO3的实验方案:取少量所得产品, ,说明产品中混有CaSO3。(必须使用的试剂:稀盐酸、稀高锰酸钾溶液)
24. (2024·扬州模拟)随着“碳中和、碳达峰”成为国家战略,温室效应成了热点话题。兴趣小组开展以下实践活动。
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阳光发出的短波辐射可穿透二氧化碳,把热量输送到地面;而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容易被二氧化碳吸收(难穿透),没有被吸收的长波辐射易反射回地面,形成保温作用,如图Ⅰ。
辐射源通过装有不同气体的扁玻璃瓶后,在热成像仪成像(如图Ⅱ),得到热成像图的温度结果如下表:
待测气体 干燥的CO2 干燥的O2 干燥的空气 湿润的空气 干燥的CH4
热成像图的温度/℃ 64.0 81.6 82.6 72.4 x
注:穿透扁玻璃瓶(待测气体)后的长波辐射越强,热成像图的温度越高。
(1) 由上表可知CO2、O2、H2O 三种气体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最小的为 。
(2) 已知CH4是一种温室气体,则x可能是 (填字母)。
a. 81.2 b. 84.3 c. 62.8
专题(三) 化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
1. A 2. B 3. D 4. C 5. A 6. B 7. A 8. C 9. C 10. B 11. B 12. (1) d (2) ① 6xH2O ② 氧气含量增大,燃油气充分燃烧
13. B 14. A 15. C 16. A 17. C 18. D 19. A 20. C 21. (1) 稳定 (2) 低 不属于 (3) 取样,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蚕丝 (4) HgS+SnSnS+Hg 22. (1) ① 化石燃料的燃烧 光合作用 ② AC (2) ① 扇闻,有刺激性气味的是氨气(合理答案均可) ② 2H2+O22H2O ③ 吸收 (3) ① Fe3O4 ② 降低 ③ CH3OH 23. (1) 酸雨 (2) B (3) 2CaCO3+2SO2+O22CaSO4+2CO2 (4) ① 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 温度过高,二氧化硫的溶解度降低 ② pH升高,酸性减弱,碳酸钙溶解量减少,脱硫率下降 (5) 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通入稀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褪去 24. (1) O2 (2)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