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反复诵读两首诗歌,领会两位诗人表达的情感与志向。
审美鉴赏:比较两首诗歌的语言形式,赏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文化传承:借助罗曼·罗兰名言探究两位诗人不同人生选择背后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比较两首诗歌的语言形式,赏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领会两位诗人表达的情感与志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亲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曹操在大船上设宴款待众将,横槊对众将说道 :“我拿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对此良辰美景,我作歌,你们唱和。”于是,曹操面对当空皓月、辽阔大江,深情地唱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任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即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组诗五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他那静穆淡远的隐逸诗人形象被历史定格。
二、品读不一样的“深情”
1. 自由朗读两首诗,说说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 :抓住两首诗中反复强调情感的词语去体悟。
明确:《短歌行》中,“忧”字出现 了三次:“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由此可以感受到曹操对建功立业、贤士来归的渴望。《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用“爱”“恋”“思”“闲”等词,表达对自然田园的热爱与向往,体现了陶渊明对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憧憬和期盼。虽然两位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内容不同,但都称得上是真诚深挚的“深情”者。
2. 再次朗读,体悟“深情”。
朗读指导 :《短歌行》是一首四言诗,四言诗具有句式整齐、节奏匀称、古朴典雅的特点。朗读时按“二二”节奏划分,如“对酒 / 当歌,人生 / 几何!譬如 / 朝露,去日 / 苦多”。全诗每四句一组,每组第一、二、四句押韵,第三句不押韵。四言形式整齐匀称的节奏、密集的韵脚能很好地传达曹操横槊赋诗时豪迈铿锵、忧思深沉的情感。
《 归 园 田 居( 其 一 )》 是 一 首 五 言 诗, 以“二二一”和“二一二”两种节奏交替出现,如“方宅 / 十余 / 亩,草屋 / 八九 / 间。榆柳 / 荫 / 后檐,桃李 / 罗 / 堂前”。全诗偶数句押韵,一韵到底。和四言诗相比,五言诗虽只增加了一个字,但因此诗句的容量增加很多,表现力也大大增强 ;同时也增加了一个停顿,五言诗的节奏变化增多,因而更适于表达陶渊明辞官归田时欢欣喜悦、闲适自由的情感。
三、赏析不一样的“诗意”
1. 赏析《短歌行》。
(1) 《短歌行》中,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深情”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 :《短歌行》主要采用用典的手法。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典出《诗经·郑风》,表达对贤才的追慕和渴望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典出《诗经·小雅》,描绘的是主贤相契、和乐融洽的画面,表达诗人礼遇贤士的热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典出《管子·形势解》,表明求贤若渴、广纳贤才的心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表达求贤不止、统一天下的愿望。《短歌行》还运用了比兴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因为“兴”常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比兴”联用,可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如诗中“朝露”“月光”“乌鹊”托物起兴,同时以“朝露”喻短暂的生命,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以“月光”喻忧思,表达对求贤的迫切之情 ;以“乌鹊”喻贤士,形容其彷徨择主的处境,诗人借此含蓄地表达了纳贤的诚意和焦虑之情。
(2)解说典故,小组展示。
学生 4 人一组,每组研读诗歌中的一个典故:先诵读用典的诗句,再解说典故内容,研讨诗人用典的目的,然后进行交流展示。
【示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诗歌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常会想起对方青青的衣领和佩玉,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可见其相思萦怀之情。诗人借女子对爱人的思念,表达自己对贤才念念不忘的一片真情、渴求贤才的急切之情。
(3)小结。
从同学们的解说可以发现:在《短歌行》中,曹操把目光投向深邃的历史,以先贤为榜样,追溯精神的源头 ;借用典故,让历史人物为自己代言,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积极入世的精神追求 ;用典侧重叙事,有很强的形象性,表情达意含蓄深沉、庄重典雅,语言表达符合士人的审美品位。
2. 赏析《归园田居(其一)》。
(1)《归园田居(其一)》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举例分析。
明确: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宁静的田园风光的喜爱,以及归隐后的自足和愉悦。诗人也用了典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典出汉乐府《鸡鸣》,描绘了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图景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典出《庄子·人间世》,表达放下名利欲望的人生态度。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比喻、借代等手法。如“旧林、故渊”喻指诗人熟悉的自然田园,“羁鸟、池鱼”喻指在官场身受束缚、失去自由的诗人,“尘网、樊笼”喻指压抑束缚的官场 ;“丘山”代指美好的自然田园。
(2)设计卡片,感受诗中的画境。 “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等 10 句诗均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其中每两句描绘一幅图画,共有五幅图画。小组合作,为每一幅图画命名,然后选取图画中的物象,将五幅图画设计成五张卡片,组合成一个系列,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讲解卡片的内容和意蕴。
【示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勾勒出一幅“远村炊烟图”,卡片的画面可以采用水墨画的风格,用淡笔勾勒,远处的村庄屋舍傍依着一带远山,近处的村落上方炊烟袅袅,远近相通的阡陌依稀可见,却看不到人影,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悠远。
(3) 结合同学们设计的卡片,概括《归园田居(其一)》“白描”手法的特点。明确 :①白描之美在于其朴素淡雅,不加雕饰而诗意隽永 ;②白描采用简练朴素的文字加以描摹,以“非抒情”的方式表情达意,让自然自我呈现。
(4)小结: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大自然,追求生命的本真和自由,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诗歌用语简明质朴,可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3. 根据两首诗歌的内容,谈谈你对两位诗人所表达的“诗意”的理解。
明确 :一个清风明月的夜晚,一场即将开始的盛大战争,一次英雄聚会的夜宴,一位壮怀激烈的政治领袖,把酒临风,横槊赋诗,以真诚的告白甚至缠绵的诉说,表达对天下贤士的追慕与渴求。曹操就是这样把远大抱负、雄心壮志、深谋远虑酝酿成一种慷慨而又深沉的诗意。陶渊明“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心中始终安放着一个自然田园,是为“性本爱丘山”。即使过着普通的田园生活,经过他的艺术表达,就变得那么雅洁美好,透露出一种轻松闲适、自足自得之感。陶渊明的诗意不仅是文学意义上的,也是文化意义上的,更是生存方式上的。
曹操是伟大的政治家,而陶渊明被誉为“隐逸之宗”。历史能够记住他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诗人身份,以及通过诗作所表达的诗意。有了诗意,曹操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只醉心于征战杀伐的帝王将相就拉开了距离 ;有了诗意,陶渊明就和历史上那些一味追名逐利的官员文人拉开了距离。
四、探究不一样的“英雄主义”
1.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他们英雄主义特质的理解。
出示: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 —— 罗曼·罗兰
明确:《短歌行》写于赤壁之战前夕,此时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率领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欲一统天下。从《短歌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目光如炬、踌躇满志、迎难而上、自强不息、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根据罗曼·罗兰对“英雄”的理解,陶渊明身上也有英雄主义特质。陶渊明出身贫寒,天性热爱自由,自幼立下大济天下的理想,仗剑游历,踏上仕途。他也渴望建功立业,当机遇来临时,积极把握 ;当觉察到现实环境的黑暗后,他便毅然离开。他在人生的每个节点都能始终遵从自己的本心。他五进退,终归田园。正如苏东坡所言:“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2. 有人认为曹操积极入世,在建功立业的人生抱负中融入了诗意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逸出世,在自然田园中发现了诗意。你赞同谁的人生选择?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示例1】我赞同曹操的人生选择。曹操既是一个热爱文学的诗人,也是一个手握重权的政治家。曹操为何而忧?他不是忧一己之得失,而是忧天下大事,忧功业未竟。他思慕贤才,求贤若渴,为招贤纳士,殚精竭虑,寤寐思服。我们从曹操之“忧”中可见其格局之宏大、胸襟之广阔、气度之非凡,也能看出他的慷慨之气与豪情壮志。我非常希望自己能成为他那样的具有诗人气质的英雄豪杰,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示例2】我赞同陶渊明的人生选择。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既然改变不了世界,何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陶渊明做到了,他抛开束缚,辞官归田,奔向梦中的桃源,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陶渊明把自然当作审美的对象,“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在自然中他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闲”是历经浮沉之后的放下,是几番犹豫之后的坚定,更是看透世事之后的超脱。而且“闲”中见出他的境界、精神、品质,彰显着独特的生命意识和审美情怀。我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样“守住自己的生命节奏”,成就最纯粹的自己。
五、课堂总结
不管是曹操的“忧”,还是陶渊明的“闲”,都立足于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人生使命,是深入思考后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两位诗人都是依据自己内心的意愿行事,努力使人生不留遗憾,最终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传奇,也带给后人诸多思考和启示。
六、作业设计
曹操和陶渊明都是人生经历非常丰富的历史人物,课后请同学们找出曹操和陶渊明的其他诗篇读一读,把自己的发现和思考记录下来,以“不一样的曹操 / 陶渊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探究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