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课件 10.1《 兰亭集序》(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课件 10.1《 兰亭集序》(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8 22:3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书 圣
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已节)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参加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 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首。之后王羲之将诗作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兰 亭 集 会
一种文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前言、引言之类的小篇幅文章。大致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

指亲友间,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时相赠的文章,如: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赠序
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主要说明作品书籍的创作意图,编写体例等。如:《呐喊自序》 《兰亭集序》。
书 序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文风清闲,字字珠玑”,被称为历代序跋样板中的妙品;
书法艺术登峰造极,被推为“天下第一行书”;
对后世在文学上、书法上以及文化上有深远影响的千古杰作。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春季的末一个月
全、都
全、都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交待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表达方式:叙述)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高高的
映衬
酒杯
排列
旁边
乐器
繁盛
作诗
引来
深远高雅的情思
名作动,环绕
喝酒
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描写高山流水:突出“幽”“雅”
(表达方式:描写)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暖和
用来……
开畅、舒展
穷尽
实在
自然界的万物
值得

舒畅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思考1:作者为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乐 因何而生)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汤显祖《牡丹亭》
这优美的景色和美好的时光,让我怎样面对,那让人快乐的事情正在谁家的院子里面上演?
表达了一种慨叹美好光阴流逝,而自己却无可奈何的惆怅心情。上句写女主人公杜丽娘对大好春光的无限流连,下句写对韶光飞逝的无奈与怅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结交
比喻时间短暂
兼词,“之于”
同“晤”,面对
随着、依靠
放纵
人们互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自由放纵。
有人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同“取”
一时
高兴的样子
动词,往,引申为“求得”
等到
连接
感到欣喜
代词
虽然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躁动的不同,但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欢喜,心里一时感到自得,(就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没想到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们对所得的事物已经厌倦,心情也随情况的变化而起变化,感慨就随之有所不同了。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到、及
过去,以前

代词
造化,指自然
成为
发生、兴起
大事
从前感到欢欣的,很快就成为往事,(人)尚且不能不因这些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于消灭!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啊!
尚且
寿命长短
小组探讨:作者极言其“痛”,
那么,“痛” 的根源是什么?
(乐 因何而生)(3分钟探讨)
欣于所遇及所之既倦
已为陈迹况终期于尽
痛因何而来
快乐短
命有尽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面对
悲伤
明白
原因
(我)每当看到古人(文中)(对死生)发出感慨的原因,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哀伤,(却)不能明了于心。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意动,把…看做一样/看做相等
犹如
虚妄荒诞
虚妄之谈
(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啊!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意态,情趣
一个个
因此
……的原因

因此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者(的姓名),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即使时代不同、世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大概是一致的。后世的读者,也将由这些诗文产生(一样的)感慨吧。
思考3:最后一段由痛而悲,那么王羲之是悲还是不悲?(悲缘何而发)
王羲之否定:一死生,齐彭殇。
王羲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他们认为,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悲缘何而发

千古同
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
昔人——兴感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人——有感
(今之视昔)
今(我)
(后之视今)
  史铁生论生死: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王羲之论生死:死生亦大矣。
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怎样度过短暂的人生?永恒的人生应留下些什么?这是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小结: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
——司马迁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回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答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巩固练习
链接高考题型(翻译)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5分)
(我)每次看到前人在文中兴怀感慨的原因,总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悲伤,在心里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采分点:览,未尝,嗟悼,状后句式)
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觉听觉的欢娱,实在是很快乐呀(采分点:所以、游、骋、信)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5分)
链接高考题型(翻译)
记忆比拼
1.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经典美文的能力。
3.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两晋政治恐怖,司马氏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如“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不满当朝统治,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