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再别康桥》教学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再别康桥》教学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31 09:1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徐志摩
徐志摩
(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序,字志摩。浙江海宁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考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开始写新诗。历任东吴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身亡。
“新月诗派”代表人物,与闻一多共同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以1927年为界分前后期,其中闻一多、徐志摩贯穿整个新月派的发展,对新诗成熟做出重大的贡献。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闻一多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桥,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徐志摩
在康桥,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在康桥,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重要女性——林徽因。康桥见证了他与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一段短暂而珍贵的缘分。
徐志摩与康桥
写作背景
徐志摩跟康桥的缘分,远不仅如此。
1922年,第一次离开康桥,写下长诗
《再会吧,康桥》
1926年,再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
《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第三次也是告别的一次,留下诗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其实是徐志摩留给康桥的告别礼。
活动一:诵读诗歌,把握情感
朗读指导:平仄、押韵、节奏等韵律感、音乐美。
感情:热爱、眷恋
节奏:轻柔、和谐
语调:舒缓、低沉
活动二:因声求气,缘景明情
找出并概括诗中由康桥独特的意象构建的美丽画面,任选一幅鉴赏。(手法、情感等)
挥手作别云彩图
青荇水底招摇图
榆阴浮藻清潭图
河畔金柳倒影图
黄昏夏虫沉默图
撑篙慢溯寻梦图
挥手惜别云彩图
第一节
挥手作别云彩图
轻松而来,潇洒而至
营造了宁静和谐的意境。三个“轻轻的”,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
活动二:因声求气,缘景明情
第二节
河畔
金柳倒影图
1、谐音“留”,具有古典式的意蕴美;
2、绘出了在“夕阳”这一特定情境中的色彩,具有色彩美——金色是华丽的色彩,也是温暖的色彩。
3、比喻、拟人,使无生命的景物化为有生命的女子,写出金柳的流光溢彩、美丽绝伦。“艳影”写出柳树婀娜多姿的美。
活动二:因声求气,缘景明情
河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中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
梦幻唯美
第三节
青荇水底招摇图
①“油油的”
第一,有光泽;第二,绿的浓郁,显示出青荇的生机勃勃;
② “招摇”
写出了青荇自由自在地摇动,极具动态美、轻盈美。也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热烈欢迎。
③“甘心做一条水草”
诗人想像 “青荇”一样在康桥自由自在地生活。
活动二:因声求气,缘景明情
在康河水底,细腻光滑的软泥上,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而又快活,仿佛在向诗人打着招呼,为沉浸在康河的柔波之中,诗人愿意成为一条水草!
自由自在
第四节
榆荫浮藻清潭图
“榆荫下的一潭”指拜伦谭,那里榆荫蔽日,非常清凉,诗人留学期间常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思。
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唐璜》等,他在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用开阔的视野和深邃的笔触,抒发了豪情万丈的诗人情怀,表达了傲然不屈的斗争誓言,徐志摩特别崇拜他。
活动二:因声求气,缘景明情
天边五彩的霞光倒映在水面,隔着榆树的斑驳,在绿色的浮藻间影影绰绰,犹如彩虹,而诗人的昔日之梦也沉淀于此,犹如彩虹一般美丽。
幽静美丽
联系背景资料,思考“彩虹似的梦”是什么梦?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的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胡适
第五节
撑篙慢溯寻梦图
①从“漫” 中看出诗人的随意、惬意、无拘无束。
②从“满载”看出诗人收获颇丰,显示了他的兴奋、喜悦。
诗人带着什么感情去寻梦的?
活动二:因声求气,缘景明情
第六节
夏虫黄昏沉默图
诗人为何要沉默?
①“此时无声胜有声”,越是沉默,越代表情感浓烈。
②不愿意打扰康桥宁静祥和的气氛。
活动二:因声求气,缘景明情
①轻柔多变
②五彩斑斓
象征诗人在康桥美好的生活、高远而飘渺的梦想。
云彩
活动二:因声求气,缘景明情
第七节
挥手惜别云彩图
徐志摩告别了康桥的什么?
1、康桥的美景
2、在康桥过往的生活
3、美好的梦想
别何?
1、依依惜别
2、欢喜和眷恋
3、热烈的爱恋和眷恋
4、对康桥永久的眷恋
5、感情达到高潮
挥别云彩图
金柳倒影图
青荇招摇图
榆阴清泉图
撑篙寻梦图
夏虫沉默图
惜别云彩图
7、悄悄作别
6、情绪低落 静思默想
情感变化曲线图
《再别康桥》“三美”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节奏舒缓,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夏虫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美和柔感美。
建筑美:四节一行,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小结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把自己对康桥的回忆和即将离别的情绪都融入康桥的美景之中,营造出一种清丽、柔美、静谧,带有淡淡的忧伤的氛围,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此时此刻,你是否对本首诗歌的情感有更深的体会呢?请用朗诵作出回答吧!
林徽因 - 中国建筑师、诗人、作家、教师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文化人物|社会人物|历史人物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女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1921年,18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徐后经人介绍认识了已嫁做人妇的陆小曼很快两人就相恋了,陆小曼为了徐也跟丈夫王赓离婚了。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也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1]
徐志摩与林徽因情感交往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注:写于1924年5月陪泰戈尔访日期间。这是组诗《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沙扬娜拉十八首》收入1925年8月版《志摩的诗》,再版时删去前十七首,仅留这一首。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音译。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