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2张PPT。古诗两首观沧海曹操学习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3.?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国古典诗歌近体诗绝句律诗词曲散曲戏剧小令套数(唐)(宋)(元)古体诗乐府诗(唐之前)唐诗律诗绝句五言七言律诗的特征1.共有八句3.颔联、颈联必须押韵2.首联、颔联、颈联、尾联4. 颔联对偶句,颈联对偶句乐 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有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留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做的诗,亦称“乐府诗”。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乐府诗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人(今安徽省亳bó州)。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有代表作《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曹操(155-220)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写作背景观沧海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jiédànsǒng zhìzāi曹操内容理解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以:连词,来。何:副词,多么。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其:代词,指大海。以:连词,来。观沧海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诗歌赏析 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实写虚写大海雄伟壮阔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博大胸襟主旨归纳 《观沧海》是一首借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伟壮阔的景象,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抒发诗人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观沧海》赏析 全诗中间十句写景,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观沧海? 小结作业 1、《观沧海》一诗选自 ,作者 ,字 , 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 、 合称为“三曹”。 《乐府诗集》曹操孟德东汉末年曹丕曹植检查 2、《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3、 《观沧海》一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写 景,然后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观实虚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1、 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诗中描写的沧海景色有什么特点?通过写景表现诗人怎样的心态?
答案:诗人眼中的沧海波澜壮阔、生机勃勃,映衬出诗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3.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表现的意境。
答案:这四句是诗人奇特的想象,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使我们从中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意 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意 境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品 诗意象 意境 心境 情感饮酒
陶渊明目标寒山寺黄鹤楼白帝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 张继)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唐 崔颢)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唐 李白)庐山庐山学习目标1.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3.学习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作者●陶渊明其人走近作者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青壮年时,曾做过江州祭酒和参军一类的小官,但时间都很短,后任彭泽县令,终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贵,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41岁归隐田园。他在诗文中着力表现在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开创了田园诗派,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 。●陶渊明其事走近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五斗米
触摸文字
读诗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韵朗读读诗——感知音韵美意蕴美
翻译诗句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画面再现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翻译诗句。画面再现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译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建造草庐,
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声。
问你怎样能做到这样呢?心高
志远,住处自然偏僻宁静。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抬起头看到了南山。画面再现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译诗——理解诗歌大意 山里的景色傍晚更加
秀丽,飞鸟结伴一起归巢。 这里包含着人生的真正
意义,想要辨识却已经忘
了要怎样表达。发现题目和内容?品诗《饮酒》20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绝句,为酒后即兴之作。借“饮酒”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个性解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思考:为什么“无车马喧”?远离名利品诗——感知意蕴美根本原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个性解读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为“心远”?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无追名逐利之心,
即使身处闹市,
也宛如住在深山。思想源于生活个性解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如果你是画家,让你将这两句诗画在纸上,你会运用哪些色彩,画出哪些景物?安静
美丽
恬淡
悠闲
……周敦颐个性解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为何“独爱菊”呢?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周敦颐《爱莲说》爱菊原因个性解读陶渊明独爱菊枯萎之后个性解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
采菊何为菊花凋落……个性解读陶渊明采来菊花干什么?吃 菊花瓣品 菊花茶喝 菊花酒赏 菊花美嗅 菊花香悠然
,合作探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版本一:悠然望南山。版本二:悠然见南山。 “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
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
间无意中看到。南山的美景正
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想
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
之境”。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个性解读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即事物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 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即物我合一。国学大师王国维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个性解读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苏轼 诗人无意看山,但山景尽收眼底。诗人看到了
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 飞鸟个性解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思考:看到飞鸟作者会想到什么?古朴的院落
摇曳的秋菊
葱茏的南山
归林的倦鸟人生的真意个性解读此中有真意 文章的主旨为何“欲辨已忘言”呢? 东晋时期世人重名利,文学重玄风(以阐
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 ),陶渊明
其人其文其思想都不被当时的人所接受。世人皆浊我独清寂寞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小结 作者通过对 描写,
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感悟千年历史,岁月悠悠,多少帝王将相,零落成泥,唯有那些优美的文字,依旧镌刻人心。让我们在语文这一方天地中诗意的栖息,像
千年前的陶翁去品味人生的悠然!古今合韵把一座茅屋
修在人来人往的地方
然而我却
丝毫感觉不到
俗世的喧嚷
有人问我
为何你的心能如此静躺
那是因为
我把它放置在
一个远离尘嚣的远方
心居之 身倚之
菊花处 樊篱旁
悠然抬头
满眼庐山色
锁住我
迷醉的目光
青山间的流岚雾霭啊
因着黄昏
追逐阳光
古今合韵那结伴归巢的飞鸟啊
恋着旧林
守住信仰
真者自然存
存者且会真
生活,
本就应该
不思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