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汨罗江畔英魂舞,忠魂不泯浩气存 ——高二选必中《屈原列传》
读懂了《楚辞》,也就读懂了一种人生:
取长补短,才有进步。 《楚辞》写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 何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所以,真正的人生智慧并 非在于你拥有多少长处,而是你如何看待和处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肯于付出,方能收获。 《楚辞》写道:“孰无施而有报兮,孰不实而 有 获 ”谁能不给予就有回报,谁能不播种就有收获
虽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换来如愿的结果,但总有一些坚持,能从 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脚踏实地耕耘,今天的汗水 或许就是明天发光的闪耀。
读懂了《楚辞》,也就读懂了一种人生:
精神气节,最贵的名片。《 楚辞》写道:“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
其何伤。”比名利、富贵更重要的东西,是一个人的气节。
在现实形形色色的诱惑前,是随波逐流还是恪守内心 屈原给出了 自己的选择:内心守贞,外不同流,不谄事他人而改节,不随俗显荣而 媚人。坚持正直,虽孤身而往又有何伤。
不同境遇,找到自己的应对方式。《楚辞》写道:“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的水清澈时,可以用 来洗涤帽缨,沧浪的水浑浊时,可以用来洗脚。
环境不能改变时,能改变的只能是我们自己。调整好心态,校对好 状态,从容有余地处理变化和挑战。
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曾多次引用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句: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引 用屈原
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勉励文艺工作者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
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 引用屈原“亦余心之所善 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 来发展制高点。
千百年备受推崇,屈原的可贵之处在哪
屈原天资明敏,早年接受了系统而全面
的古典教育,博闻强识,明于治乱之道,精 于外交之术。担任楚国左徒时,他上陈治道 以辅君,参与国是;下修典章制度以治民, 令行禁止;同时,妥帖应对朝聘事宜,巩固
楚齐邦交,外交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这些
都得到了楚怀王的充分肯定。
兢兢业业公忠谋国
千百年备受推崇,屈原的可贵之处在哪
千百年备受推崇,屈原的可贵之处在哪
爱国情怀忠贞不渝
司马迁非常仰慕屈原,也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屈原不到其他国
家去尝试一番 在他看来, “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 令若是 ”屈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士人国家意识淡薄的时代,大批游 士周游列国以图实现理想,甚至出现了苏秦、张仪等纵横家。但屈原 既不愿意随波逐流、和光同尘,更不愿意去异国求取卿相。楚怀王时, 屈原被疏远;顷襄王时,屈原被放逐;白起伐楚后,屈原万念俱灰、
自沉而亡。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始终眷念故国,希望有一天楚国君 主能够幡然觉悟, “踵武前王”,改变末世风俗,使国家强大。
在一个崇尚征战杀伐的“混浊世界”中,
屈原推崇德政。屈原虽为楚国人,但并没有 被楚文化所局限,而是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非常仰慕帝喾、尧、舜、商汤、周武王等前 代圣王,对五霸之首齐桓公也推崇有加。屈
原作品中多次提到“仁义”思想,如《离骚》
中“夫孰非义而可用兮 孰非善而可服 ”
经世价值彪炳史册
千百年备受推崇,屈原的可贵之处在哪
屈原作品中也贯穿着深沉的爱民思想, “皇
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 方仲春而东迁”等诗句,无不体现出深切的关心 民癀和挽救民生疾苦的愿望。除此之外,屈原还 是一个顺应时代的政治改革家。在《离骚》《惜 往日》等篇章中,他追忆当年受楚怀王信用时,
受命变法, “明法度之嫌疑”,初步达到了“国
富强而法立兮”的目的。
经世价值彪炳史册
千百年备受推崇,屈原的可贵之处在哪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
间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十表、八书。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史记》与《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经世价值彪炳史册
利 不 史 记 这 常 房
利 说 史 记 文 「 基
和 的 头 记 这 集 常
和 慎 亦 忆 文 的 …
积 大 这 于 食 唐
相 疾 此 忆 托 要
网 不 之 区 地 心 国
和置史记这前
着犹史议这的盛能。
作息是以气议犹管
花 器 的 火 和
和正次忆这急名的
代 史 记 这 貌 花
减 史 记 这
和 大 这 的 意 K
民史心这能糖 。
犹 史 切 这 妻 能
正 史 起 达 在
………1
………
………
………
8
8
, , ,
1
经世价值彪炳史册
□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口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 为自序(如《屈原列传》
□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 利、财用
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 jué 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 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shui nán》《孤愤》;《诗》三
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
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 “盖文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
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
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 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 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 之成,是基于垢辱。
创作背景: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
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 三闾遗恨泣秋风。
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
文本翻译:第1段
宾 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
状语后置
各国来使
楚国王族
在朝廷
娴熟
官名
学识
在外
担任
信任
知晓
记
“王甚任之”的表现: “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
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
王的儿子,受封于屈邑,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②屈原具 有杰出的才能,即“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①本文开头介绍了屈原的姓名、家世、官职、才能,说明“王甚任之”,这 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为什么“王甚任之”
制定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出 原造为
嫉妒 派遣,让 国家法令
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人天见而欲夺之,出平不与,
撰写 强取 趁机
自夸,炫耀
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十
大 馋 二 :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 知 ,每一令出,平 伐其
文本翻译:第2段
疏远
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争宠而心害其能”;
根本原因在于怀王不再信任屈原,所以才听任谗言。
②怀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
同“罹”,遭受
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
根本 困窘 追念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疲困 忧伤,悲痛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文本翻译:第3段
端方正直的人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品行不正的小人
通“侍”,侍奉
国家
痛心
艰难
明察
文本翻译:第3段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大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
被 坏乱礼法
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 , 《小雅》 怨诽而不乱。
从 过度,无节制 怨愤,发牢骚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
往远,往近,往中古
武,以刺世事。明道 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显露
其文约, 其 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真理和道德
全部
没有
讽刺
简约
含蓄
条理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
同“旨” 事物 近 称许
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 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
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洁净 染黑
文本翻译:第3段
清白 同“涅”,
超脱
“污浊”之意
不容于世
名作状
尘世
被辱
污垢
污染
①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 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②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 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 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③根据第三段主要内容,思考屈原为什么创作离骚
屈平既 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
已经 通“侍” 通“纵”,合纵相亲 担忧 离开
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杀,楚诚能绝齐,秦
丰厚礼物 | 呈献 通“贽”,见面礼 确实,果真
愿 冏 於 之 地 六 白 里 。 “ 楚 怀 王 负 而 信 张 仪 ,逐 绝 齐 , 使 使 如 秦 文 地 。
于是 派遣|使者 |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云,归告怀土。
文本翻译:第4段
通“黜”,指被罢免官职
通“佯”,假装
骗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
发动军队 状语后置
虏楚将屈匈,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全部
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
文本翻译:第4段
状语后置
楚 大困。
一直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
第二年 来,表目的 希望
心焉。”张仅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
心里舒服 用 相抵,抵得上 到
又因厚巾 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
趁机 当权 说假话 对 同“返”,回来 袖 , 复 释 去 张 仅 。 是 时 屈 原 既 疏 , 不 复 在 位 ,使 于 齐 ,顾 反 ,谏 怀
竟然 又 离开 出使,派遣 到
王曰:“何不杀张仪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本翻译:第5、6段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
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 ”怀
不要 小儿子
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
友好关系 最终 扣留 强求
不 听 。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文本翻译:第7段
逃跑,逃亡
接纳
最终
会晤
到
第4自然段:①受骗绝齐
第5自然段:复释张仪
第6自然段:诸侯击楚
第7自然段:赴秦身死
④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②兵败丹淅 ③蓝田退兵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
即位 任命 责怪 因为
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 ,虽放流,眷顾楚国,糸心怀王,不忘欲
同“返”,返回 恨 即使
反 ,鼻辛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一篇之
希望 取独 社会现实 思念
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佘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
再三,多次 最终 选拔
也。人石无愚、智、贤、 不肖,莫不欲求志以自 为,举资以自 佐;
无德无才 宾语前置
接连出现 许多代 显现 大概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索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心者不忠 ,
文本翻译:第8、9段
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
因为 资质
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天、令尹子兰,兵挫地削, 亡其六郡,
指使,派遣 形作动,诋毁
在
而迁之 。 放逐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
本翻译:第8、9段
身客死于秦 ,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在内,在外
用人
丢失
在
被
被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渔父见
同“披” 外貌
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举世混浊而
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
状语后置 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
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酸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丕
文本翻译:第10段
酒糟 喝 薄酒
因此 被
使自己
语气词
bū,吃
官名
全
品质: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
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感情: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
及同情、惋惜之情,也表现出他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⑤屈原与渔父的两轮对话表现出屈原怎样的品质 其中蕴含了司马迁怎
样的感情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
蒙受 抖掉
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
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
文本翻译:第10段
同“皓”,皎洁的样子
遂自投汨罗以死。
结净的样子
浑浊的样子
尘垢
怎么
在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
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
称道 继承 文辞委婉得体 名作状,一天天地
十
年 终于秦 被 炎。
文本翻译:第11段
这一类人
文学
被
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平词赋悬日月”(李白《江上吟》),他创
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后继者“终莫敢直谏”。这一段将楚辞的继 承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国的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 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力。
⑥第11段提到了“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有什么作用
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
他那样的才能 等到
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
文本翻译:第12段
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
使自己,宾前
到某地去
凭吊
这样
志趣
茫然
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一层(1-2):因才而被“任”,因“谗”而被“疏”(记叙)。
第二层(3):创作《离骚》的缘由,对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评价(议论抒情)。
第二部分(4-9):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第一层(4-7):屈原被“绌”后,楚怀王三次被骗,最终客死于秦(记叙)。
第二层(8):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议论抒情)。
第三层(9):顷襄王昏庸,对屈原“怒而迁之”(记叙)。
第三部分(10- 11):屈原以身殉国的经过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叙议 结 合 ) 。
第四部分(12):司马迁的评价(议论抒情)。
小 结 :
1、太史公评价里说:“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
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 是。”结合课文相关段落,说说屈原一生的主 要遭遇。
任——疏——绌——迁——沉
(王甚任之一 →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既
绌—→顷襄王怒而迁之一→遂自沉汨罗以死
2、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他人生中的几个阶段,
哪些字可以用到呢
一是才能出众。二是通过对《离骚》的高度
评价赞美了他志洁行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气节。三是通过写楚国的外交失败,显现了屈 原对楚国的眷顾和怀念。四是借批评楚怀王不 识忠奸,衬托屈原的正直和忠诚。五是借与渔 父的对话表现了屈原高洁的人格追求。六是通 过写宋玉之徒来反衬屈原敢于直谏的品行。
3、通读文本,概括屈原的精神品质。
屈原的“志”:
①忠君爱国,如“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 怀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②坚持真理,如“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4、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在本文文末写了他对屈原是“悲其
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1.侧面显奇:文章用很多的篇幅记叙楚国的 命运,这些穿插在人物传记中的都是在屈原
“既绌”后出现的,这就从侧面说明屈原的去留, 关系着楚国的命运。
2.叙议结合:
司马迁推崇屈原,主要变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屈原高洁人格的推崇;二是对屈原文学 艺术高深造诣的推崇;三是对世道不公的愤怒。
5、通读文本,总结写作特点。
3.无韵离骚:
选材上,《屈原列传》没有曲折、生动、
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笔勾
勒了人物的生平事迹。但是在这粗笔的叙述中 ,却饱含着司马迁对屈原的赞颂之情。如“博 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寥寥数语,
就写出了屈原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才能。
5、通读文本,总结写作特点。
(1) 选 材 上,《屈原列传》没有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 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2) 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 , 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 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3) 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 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 了语言表达效果。
6、 请从选材、写法、语言等角度,说一说《屈原列传》不同于一般传记 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