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31 09:1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王富仁先生在自己的新著中提出,鲁迅先生是 一个醒着的人, 一个以良心作为双眼呐喊着的“守 夜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清醒、执着、孤独 而又坚强的战士,他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用笔作 武器,激励革命志士。1931年2月,柔石等五位青年 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对此鲁迅无比愤恨
当即写下文章以示抗议。1933年2月,在五烈士遇 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又写下了《为了忘却 记念》。现在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章,透过先生 耐人寻味的语言,感受一个“守夜人”的爱与恨 体悟一个战士的清醒与执着。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 迅
1.了解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把记叙、议论、 抒情相结合,情文并茂。
2.学习运用课文主次勾连、前后照应等写 作手法,把零碎的材料结构成篇,使文章 自然熨帖,紧密严谨。
3.学习革命先烈的高贵品格和鲁迅先生爱 憎分明的感情与坚持对敌斗争、坚信革命 必胜的精神。
学习冒标
1930年3月,“左联”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 研究会、创造社等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 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
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 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 进步组织。
而此时正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 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 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书店,逮 、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 文 学 。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 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
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 竟地,但他丝毫不畏惧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 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 的文艺界的现状》等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 王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1933年2月7-8日,鲁迅 节着无限的悲愤写下此文。
“忘却”,实际上是“搁置”的意思,因 为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以及战友为革 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可 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 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土 最有价值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 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二部分: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三部分: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 石的被捕。
四部分: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 的心情。
五部分: 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 胜的坚定信念。

【课文研读】
1 .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与白 莽为数不多的几次交 往,意在表明白莽是个怎样的青年
【 解 读 】
在作者笔下,白莽是那样纯朴、率真,见面的次数不多, 一回
生,二回熟,鲁迅就寄予殷切的期望,给予热诚的帮助,白莽也完 全信赖鲁迅,第三次相见,就告诉鲁迅,自己是一个革命者。他是 么个追求光明、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为了革命,勤勤恳恳写诗、 译诗,不屈不挠地参加实际斗争。 他是个热情的诗人,也是个勇敢 的战士。他一再被捕,衣服和书籍都被没收了,在一个热天,“却 穿着一个厚棉袍,汗流满面”,而这棉袍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国 民党当局对他的一切迫害都不能动摇他对革命无限忠诚的 意 志。
【 课文研读 】
2.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与柔石交 往 时 ,柔石
“迂”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 解 读 】
是自己认准的路,明知吃亏也要走到底;
是跟女性一同走路,过分拘谨;
是不知人心险恶,总以为人们都是好的。
【 解 读 】 柔石性格——硬气、“迂”
办朝花社——执着、无私 面对女性——内向、拘谨 对待师长——热情、忠厚 被捕来信——坚定、乐观

【课文研读】
2.1 课文写自己与柔石交往时,柔石“迂”的性格表 现在哪些方面 意在表明柔石是个怎样的青年
【 课文研读 】
2.2如何理解“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 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句话的意思
【 解读 】
“旧道德”指旧有的,在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道德; “新道
德”指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 “损己利人”指为了别人
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是作者对柔
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
【难点理解】
【1】 在表现柔石“台州式的硬气”和 “迂”的性格时, “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用意何在
【方孝孺其人其事】
方孝孺(1357-1402),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明朝大臣、学者、 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 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燕王朱棣誓师“靖
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派兵北伐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
方孝孺之手。燕王朱棣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
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后拒绝为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
书,被朱棣灭十族,共计873人。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被
施以凌迟杀害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
【典故用意解读】
柔石单纯、善良、忠厚,为人随和,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
恶尚缺乏清醒的认识,这体现了他性格中的“迂”; 他对革命工作 热心执着,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又体现 了他性格中的“硬气”。所 以柔石是一个天真单纯、勤勉执着、坚 毅刚强、才华横溢、追求光明的进步青年作家。
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是因为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
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所敬仰和赞颂;同时, 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 年的罪行,这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诉。
【2】 第 四 部 分 作 者 借 “ 高 僧 坐 化 ” 的 典 故 意 在 表 明 自 己 的 什 么 态 度
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
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 (jì) 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 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 我不是高僧,没有涅
盘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解 读 】
写到柔石被捕、作者逃跑时,引出《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 事,借古讽今,既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 反对“坐以待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的精神,面对残酷的现实, 他只有“逃走”,才能得以继续奔走、呼告。
【3】 如何理解下面这段话的意思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 《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 而,现在我懂得了。
【解 读 】
写到柔石被捕、作者逃跑时,引出《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 事,既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反对“坐以 待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的精神,这使文章波澜起伏,富有
情趣!
【4】 如何理解文中鲁迅所写的这首诗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 (zi) 衣。
译文
我已经习惯于在漫漫长夜里度过春天的时光,鬓发斑白了带着妻儿被迫 出走。睡梦里仿佛看见慈祥的母亲正为我担忧落泪,而城头上还在变换着军 阀们的各色旗号。我怎忍得看着年轻的战友被敌人杀害,以愤怒的心情对着 白色恐怖的刀丛写诗悼念。吟诵之后俯视周围却没有写的地方(不能发表), 只有那清冷如水的月光照着我这个穿黑袍的避难者。
[解读】 “忍看”意为“不忍看”,表达作者心中无限的悲愤; “刀丛”凸显反动派白色恐怖的严酷,反衬鲁迅的坚强不屈。
【 解 读 】
文中引用裴多菲的诗歌,这是最好的记念白莽的方式,这首 诗也是白莽人生的如实写照。在鲁迅心中,白莽就是用生命用鲜血 为自由而战斗而献身的战士。
《自由与爱情》是匈牙利著名的爱国
主义战士和诗人裴多菲1847年创作的一首 短诗,经由左联作家殷夫(白莽)的翻译, 鲁迅的传播,被广大中国读者熟知,成为 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外国诗歌之一。
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5】 文中引用裴多菲的诗歌有何用意
【 思 考 】结合课文首尾两段文字,如何理解标题 “ 忘 却”
与“记 念 ”这两个词的含义
【开头】: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
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 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 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结尾】: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
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主题概括】
本文通过对白莽、柔石等"左联五烈士"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烈 士的怀念和尊敬、对国民党当局卑劣行径的愤恨,号召民众应化悲 愤为力量,以战斗来纪念死者。对革命前途,作者也充满了必胜的 信 心 。
首先,此文歌颂了白莽、柔石等青年革命作家的高贵品质和崇
其次,作者对国民党当局的卑劣行径表示愤恨。作者从摧残者 的猖獗中看到了他们的末日,从革命者的身上看到了利的希望。
他坚信,长夜过去光明就在前头。
鲁迅没有一般地、浮泛地讲对反动派的恨和
对革命者的爱。他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事实 的记述上,在记述事实时,融进自己的感情 和议论,或用概括的文字,从思想意义和感
青上作画龙点睛的点染。
① 记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②结构完整,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鲁迅把他和五位青年作家的交往作为线索,
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在一个整体中。 柔石与他关系最密切,在文中占的篇幅最大, 白莽次之。至于冯铿等三人,或未见过面,
虽见一面而不熟悉,便略写。对柔石和白 本,又注意抓住最能体现这两位革命青年想 风貌的细节或“小事”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