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子路、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关键词】志向、为政方略
同学们,假如你有幸可参与制定国家的方针策略,
就“为 政”这一话题,你会有什么样的金点子呢
大约三千年前,孔子也曾和众弟子们围坐在一起谈过
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子路、曾 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看看他们有何高见
情景导入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汇句式。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国理念,感受孔子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三观”,领会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 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领略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风采,树立学习和人生理想。
学习目标
你了解孔子的智慧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 ,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
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95
你知道孔子关于教育的哪些智慧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普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
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 , 治 上 主 张礼治 励人们积
极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干余年封建社会 的统治思想。
晚年整理 “六经”等古代文献,
秋末期鲁国人,儒家"派创始
教 政 被尊称为“圣
孔子,名丘,`仲尼
人。我国著名的思
孔子其人
★政治思想
★经济思想
主要思想
★教育思想
★美学思想
★30岁前 0 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30-50岁 欲仕不能
★50-55岁 在鲁从政
★55-68岁 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65-73岁 。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 仁 政 ”
“礼治”(“德治”)
重利轻义
"见利思义"
“富民”思想
“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美“和”善“统一
丘
仲尼
“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
“天纵之圣”
“天之木铎”
e★ 名
★字
★世称
★春 秋
生活年代
★思想家
★教育家
★政治家
字号
孔子
生平
身份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
1.格言体
2.答问体
3.对话体
4.议事体
《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
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它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 主要以
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 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
治 天 下”。
论语
文体
論 語 参 事
论语其书
价值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学而》《为政》《八佾》《里仁》
《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 共20篇 d 《子罕》《乡党》《先进》《颜渊》
《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 《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
论述方面 c
教育原则
学习方法
东汉郑玄的《论语注》(已散佚)
魏国何晏《论语集解》
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
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
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
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
东汉郑玄:由仲弓、子夏、子游等人撰定
柳宗元:曾子弟子记述
杨伯峻:采辑孔门弟子或者再传弟子 成书 有关笔墨于战国初期编纂而成
儒家经典著作
南宋时被朱熹定为“四书”之一 地位
语录体散文
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
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
文字简约质朴
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 论 语 》
注本
论 语
特点
内容
…89
《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诗》《书》《礼》
《易》《春秋》
孔子曾修订“六经”并以诗书礼
乐易春秋教授弟子,弟子盖三千焉, 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诗》《书》《礼》
《易》《乐》《春秋》
文学常识
四 書
冉有公工华侍坐
冉求 公西赤 陪长者闲坐
子路
仲由
皙
点
解题
一、古人的名、字与号
1、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举行冠 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笄礼时取字。
2、通常名与字是有意义上的联系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如:屈原, 名平字原,“广平曰原”。
3、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称呼 平辈或尊辈的名相当于骂人。如孔丘自称为丘,这是谦称;孔子对 弟子冉求称求,这是尊对卑的称呼。
4、别号在应用上和字没有显著的区别。
文学常识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不认识或读不准
的字或词语;
听名家朗诵,正音。
文本诵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
不要
年纪比你们大 乎:于。比
因为,介词。
如,连词,表假 设。或,不定代 词,有人。知, 了解。
以通“已”,停止
以:动词,做
闲居,平时
子路率尔而对曰:"干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懂;由 也为之 ,比 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 子哂 之 。
饥谨指荒年。
五谷不熟曰饥,
蔬菜不熟曰谨。
春秋时四匹马拉一辆兵车,配 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即率然,轻 率急忙的样
子
儒家伦理道 德和学问
指军队。有军 队来侵略它
治理
等到
因:继
微笑
夹
文学常识
二、干乘之国
1、王力的《古代汉语》:乘,兵车,拥有一千两 兵车的国家在当时只能算中等国家。
2、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 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3、万乘用来指天子,千乘之国用来指 小的诸侯国。
纵横六七十里的小国 或者
至于
"求!尔何如 "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 乐,以俟君子。"
等待 使动用法,使……
足。可以使百姓丰 衣足食
诸侯祭祀的事情, 或诸侯会盟的事。 宗庙,天子或诸 侯祭祀先祖的场 所
"赤!尔何如 "
相,候相。诸侯祭祀会盟 时主持赞礼及司仪的官。 存在等级差别,所以有大 相、小相之说。
如:或者
诸侯不在规定时间朝见 天子曰会;诸侯同见天 子曰同。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 庙之 事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端:礼服,这 里指穿礼服章 甫:礼帽,戴 礼帽。
"点!尔何如 " 作,起身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伤,妨碍。有什么妨碍呢
跟三位说的不同。撰,陈述
通“稀”,鼓瑟的 声音逐渐稀疏
鼓:弹奏
拟声词,指曲子终了的琴音; 也有人说“铿”地一声,指弹 奏终了时的最后一声高音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状语后置,乎舞雩风
通“暮”,暮春
曰 :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 乎舞雩,咏而
归。"
夫 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沂,沂水。
状语后置,乎沂浴
长叹的样子 与,赞同
走在后面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已矣,罢了。也已以,语气词连
曰:"夫子何哂由也 " 用,表示肯定语气的加强。罢了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以:用。状语后
置,以礼为国 谦让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 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形容词作名词,小相 形容词作名词,大相
唯:语气词。
冉求所讲的就不是
治理国家的事吗
同“欤”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平方 里或五六十平方里,就不 是国家呢
曾皙 Xi
小相 xiàng
俟 Sì
冉 rǎn
论语 lún
舞雩 yú
冠者 guàn 摄 shè
饥懂 jǐn
铿尔 kēng kuì wú
1、重点字词
shěn yí
zhuàn
基础积累
哂沂 撰
喟毋
(1)鼓瑟希
“希”通“稀”,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2)唯求则非邦也与
“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3) 莫春者
“莫”通“暮”;暮春,指农历三月。
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2)名词用作动词 ① 风乎舞雩 ② 端章甫
风 :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端 :礼服,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
章甫:礼帽,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
③ 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 :名词用作动词,落后。
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可使足民
足,使动用法,使……足。
文言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3)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后文的“大”类同。
②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勇:形容词用作名词。
(4)动词用作名词
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 :动词用作名词,才能。
文言知识积累
1 . 介词: " 用 " 如:(1)加之以师旅。
(2)因之以饥懂。
(3)以俟君子
(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动 词 : "拿"
如:则何以哉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以
"由于" 如:毋吾以也;
如:毋吾以也
如:不吾知也;夫子何哂由也
如:1、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吾与点也。
如: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如:1、由也为之。2、求也为之。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 在表示命令的句子 中用"也"煞尾
② 语气词
③表示说话人对所说 的事情深信不疑
④用在因果句的句尾
用在单句中的主语后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也
1 . 煞尾:
2.句 中 :
如 :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舍瑟而作。
3、 咏而归。
如:非诸侯而何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而(连词)
①连接状语和谓语
②表示并列关系
1 .助词: 用于定语 与中心语 之间 如 : 1、 千乘之国; 2、 摄乎大国之间; 3、 宗庙之事;
4、异乎三子者之撰;
5、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2.代 词 : 作动词 宾语 如 : 1、 加之以师旅; 2、 因之以饥谨; 3、 由也为之; 4、 夫子哂之;
5、 求也为之;
6、 是故哂之;
7、 赤也为之小,孰 能为之大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之
一词多义 :焉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与“之”的区别见注释)如:愿学焉
单纯语气词
如:愿为小相焉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其
代 词 : 如:1如其礼乐。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1.语气词: 时常词后通常用“者”字
如:莫春者,春服既成
2.特别指示 代 词 : ①名词性词组 ②在数词后面
如:冠者五六人。
如:三子者出。
一词多义:者
文言知识积累
“以吾乎尔长 一 日”
“以师旅加之”
“因以饥谨(加)之”
“乎大国之间摄”
“乎三子者之撰异”
特殊句式 文言知识积累
(1)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正常语序
⑥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乎沂浴,乎舞雩风,咏而归。”
② 加之以师旅
④ 摄乎大国之间
⑦为国以礼 “以礼为国”
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⑤ 异乎三子者之撰
③ 因之以饥谨
“ 则 以 何 哉 ”
“ 尔如何 ”
“ 伤何乎 ”
“夫三子者之言如何”
③ 则何以哉
④ 尔何如
⑤ 何伤乎
⑥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正常语序
“ 毋 以 吾 也 ”
“ 不知吾也 ”
② 不吾知也
(2)宾语前置
① 毋吾以也
特殊句式
文言知识积累
正常语序
“因以饥谨(加)之”
“可使(之)足民”
“ 以 ( 之 ) 俟(sì) 君子”
(3)省略句
①因之以饥懂
②可使足民
③以俟君子
特殊句式
文言知识积累
尔何如
夫三子者之言 何如
毋吾以也
浴乎沂,风乎 舞雩,咏而归
省略句式
因之以饥谨
摄乎大国之间
不吾知也
异乎三子者之
撰
以吾一 日长乎
尔
可使足民
因之以饥懂
加之以师旅
则何以哉
以俟君子
何伤乎
为国以礼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孔子评志
弟子述志 孔子问志
课文围绕谈“志”展开: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子路、曾皙 (xī) 、 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g) 乎 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 翻 译 】
子路、曾皙 (xī) 、 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
点(你们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 之 国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bǐ) 及三年,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夫子哂 (shěn) 之。
【 翻 译 】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 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略,接着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 到三年后,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并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整体感知
“求,尔何如 ”
对曰:"方六 七 十 ,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bǐ) 及 三 年,可使足民。如 其礼乐,以俟君子。”
【 翻 译 】
“冉求,你怎么样啊 ”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 果让我去治理,等待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礼乐 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 推行了。
整体感知
【 翻 译 】
“公西赤,你怎么样啊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
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 戴着礼帽,做一个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 赤 ,尔何如 ”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整体感知
鼓瑟希,铿(kēng) 尔 ,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
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伤乎 亦 各言其志也!”
曰:"莫 (mù ) 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 七人,浴乎沂 (yí), 风乎舞雩(yú) ,咏 而归。”
夫子喟(kuì) 然叹曰:“吾与点也。”
弟子述志
“点,尔何如 ”
整体感知
【 翻 译 】
“曾点,你怎么样啊 ”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
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 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个成年人,
六七个青少年, 一起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 一路 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
弟子述志
整体感知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 与 安 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 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 大 ”
孔子评志
整体感知
【 翻 译 】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 人的话怎么样 "
孔子说:"只不过自己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
孔子说:“治国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都不谦虚,因此我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 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 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 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又是什么呢 如果公西赤只能 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
整体感知
>“陪长者闲坐”,这样的语境就容易使气氛和谐融治, 师生平等、轻松自由,弟子们能各抒己见。
讨论下列问题,完成下列表格。
1、文中孔子四个弟子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2、从他们的言谈、动作和神态中,可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谈话作了什么评价
分析探究
孔子问志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弟子述志 性格 孔子评志
分析探究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
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 作战并懂得义理。
从子路的神态和语言中表现了子路虽
有治理国家的才干,但直率张扬,不 谦 虚 。
有抱负、自信,却较鲁莽、轻率。
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
不 让 ”
子路
解析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从冉有的语言中表现了冉有态度谦虚。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孔子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 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 者 ”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 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冉有
解析
能在诸侯举行会盟的时候担任一个
“小相”。
从公西华的语言中表现了公西华不仅
态度谦虚谨慎,说话也委婉。
恭谦有礼、娴于辞令。(委婉曲致)
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宗庙会同,非诸侯 而何 ”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 礼乐,可以大用。
公西华
解析
志
从表面上看曾皙并没有从正面回答志向的问题,只是描绘了一幅和谐
融洽的春乐图,可孔子却“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单单赞 同曾皙的回答呢
皙 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
动人的景象,抒写了一种投身于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
乐趣,流露出一种高雅的性情,一种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之 情 。
他的回答与前三位学生截然不同,听来好像并无远大的 理想,但孔子却发出了“吾与点也”的赞同声。
解析
1、“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见杨树达《论语疏证》
2、“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
——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
3、“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 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 (吃粗糙的食物)饮水,曲脑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先秦文学参考资料》
解析
孔子问志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弟子述志 性格 孔子评志
千乘之国—有勇,知方(直率、粗犷)(哂之)以其言不让
小国一足民 (谦虚) (叹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愿为小相焉 (更谦虚) (惜之)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曾 皙
暮春游乐图 (从容、洒脱)(与之)吾与点也。
分析探究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 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 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 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结合文本,归纳概括孔子的形象特点。
人物形象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
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
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
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循循善诱
人物形象
子曰:"何伤乎 亦各言!
教学民主
最后一段“评志”。
因材施教
人物形象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每一个学生都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的
交谈中,也要引导学生立志。
本文是以问答的形式来结构全篇的,是师生之间一次极平常的交流,就
在这一问一答的简单对话中,却展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孔圣人的和蔼 可亲,他的循循善诱,他超乎寻常的教育理念和因人施教教育方法,以 及他反对战争、向往和平,追求人人平等、幸福的和谐社会,在这里得 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此外,子路的率真自信,冉有、公西华的谦恭逊让,曾皙的高雅不凡,
为我们展现了孔门弟子的不同风采。
小结
(1)虽同为语录体的哲理散文,但与《论语》其他篇目相比,文学性 较强,这主要体现在曾皙的语言中。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3)文章脉络清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
(问志 - 述志 - 评志)
写作特色
【分析角度】 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社会的和谐问题
4、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关系
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孔子“礼”与“和”的思想还有没有现 实的意义,举例说明 (让学生各抒已见)
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