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9 17:03:5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
语文模拟试题(一)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2道小题;2.本学科考试时量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共22分)
1、【字词迷宫】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草长莺飞(zhǎnɡ) 归省(shěng) 掸去(dǎn) 人情事故
缄默(jiān) 龟裂(guī) 亢奋(kàng) 消声匿迹
褶皱(zhě) 凫水(fú) 颤栗(zhàn) 大彻大悟
枯燥(zào) 眼眶(kuāng) 燎原(liáo) 世外桃园
答案:C
解析:A项“归省”应读“xǐng”,“人情事故”应为“人情世故”。
B项“龟裂”应读“jūn”,“消声匿迹”应为“销声匿迹”。
D项“眼眶”应读“kuàng”,“世外桃园”应为“世外桃源”。
C项全部正确。
2、【词语擂台】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看到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诈骗手段,警方叹为观止。
B. 这位科学家在实验室大彻大悟,终于攻克了技术难题。
C. 他目空一切地欣赏着美术馆的展品,完全沉浸其中。
D. 音乐会进行到高潮时,指挥家突然放下指挥棒,乐声戛然而止,留给观众无尽的回味。
答案:D
解析:A项"叹为观止"是褒义词,用于赞美美好事物,不能用于形容犯罪行为(褒贬不当);B项"大彻大悟"多用于宗教或思想层面的顿悟,不能用于科研突破(对象误用);C项"目空一切"是贬义词,不能用于形容专注欣赏艺术(褒贬不当);D"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使用正确。
3、【病句诊疗】下列语段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热映期间,①通过导演饺子的精心制作,使这个传统神话故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②影片中哪吒反抗命运的精神不仅传递了正能量,而且灌溉了许多观众的内心。③由于影片采用先进3D技术的原因,所以打造出了震撼的视觉效果。(句式杂糅)④这部国产动画的成功,为中国电影产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A介词掩盖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B动宾搭配不当,"灌溉...内心"应改为"滋润...内心"或"鼓舞...观众";C."由于...原因,所以..."应删去"原因"或"所以"
4.【标点规范】下列语段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2分)
①长沙以火宫殿为文化地标,它与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齐名。②在调查研究中,火宫殿的石牌坊、门牌楼、古戏台和火神庙都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浓郁的神秘文化气息。③佛道合一的宗教文化,传统建筑的风水布局,建筑物上的色彩搭配,以及墙壁上、廊柱上和地板上的各类字符、标记、图画、雕塑·····等纹饰,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④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摒弃了猎奇的心理,明确研究的方向,确定了研究的命题-《探寻火宫殿建筑群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答案:C
解析:省略号与“等”不能连用。
5.【古典文化积累】(8分)
古典文化
古典遗风 “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_①”(《关雎》),鸟鸣起兴,灵动温情;“②__________________,道阻且长”(《蒹葭》),艰难险阻,追寻不止;
雅墨寄志 “欲济无舟楫,③_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希望得到引荐,为国效力;“水击三千里,④_____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大鹏振翅拍打,盘旋飞空。
文韵拾萃 “⑤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诠释友情不受距离限制的豁达之情; “⑦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展现桃林草盛花繁的奇异之景。
答案:①在河之洲 ②溯洄从之 ③端居耻圣明 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⑤海内存知己 ⑥天涯若比邻 ⑦芳草鲜美 ⑧落英缤纷
6.为了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我校八年级(1)班将于4月15日下午4点举行“倡导低碳生活”主题宣传活动,请你参加以下活动。(共6分)
【活动一·主题探究】
(1)请你对下面三则材料的内容进行探究,写出“低碳生活”的定义。(2分)
材料一: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
材料二: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在以1-2毫米的速度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那么将会淹没沿海大量的低洼土地。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采取的生活方式。
材料三: 低碳,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低碳行为很多,低碳生活也很简单:关闭显示器一整晚,可以给一个7瓦的LED灯供电9小时;关闭电脑一整晚,可以给一个7瓦的LED灯供电3.5天;电梯少运行一次,可以给一个7瓦的LED灯供电约12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低碳生活,是指减少对环境和气候带来不良影响的生活方式。
[解析]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作答时,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低碳生活”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材料一谈到了“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材料二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采取的生活方式”;材料三介绍了“低碳”和“低碳生活”。联系“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采取的生活方式”“低碳,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这些关键信息,按照“低碳生活,是指……的生活方式”的格式下定义,即低碳生活,是指减少对环境和气候带来不良影响的生活方式。
【活动二·标语设计】
(2)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低碳生活,从小事做起。【示例二】爱无限,绿无边。
[提示]围绕“倡导低碳生活”的主题拟写朗朗上口,具有宣传性、鼓动性的宣传标语即可。
【活动三·方案策划】
(3)中考新考法完善活动方案请你根据活动主题,帮助小明同学补全活动方案。(2分)
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倡导低碳生活
活动方式:开展“倡导低碳生活”主题班会
活动步骤: ①组织同学们搜集低碳生活方式的相关资料;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②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低碳生活方式,分小组讨论 ③各小组派代表分享喜欢的低碳生活方式
[解析]活动步骤之间要有关联,根据活动主题“倡导低碳生活”、活动方式“开展‘倡导低碳生活’主题班会”和给出的活动步骤①“组织同学们搜集低碳生活方式的相关资料”可知,接下来应是选择个人喜欢的低碳生活方式进行讨论,然后分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所设计的步骤之间要有关联。
二、阅读与鉴赏(共48分)
(一)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6分)
鹧鸪天①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③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③杖藜:拄着藜木拐杖。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前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雨后的景象。
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于夕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出他自得其乐的生活。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用拟人的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写人,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雨后村舍之景。
【解析D】雨为昨夜之雨,非游赏时所遇。
8、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示例一:动静结合。“翻空白鸟”描绘了飞翔在空中的白色小鸟,为动景;“照水红蕖”为水中美丽的荷花,是静景,一动一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表达了作者沉醉美好风光中的怡然之情。
示例二:多角度描写(或视觉、嗅觉相结合)。“时时见”点明作者看到天上飞翔的鸟,属于视觉;“细细香”为作者闻到的池塘中荷花的馨香,属于嗅觉。视觉、嗅觉相结合,多角度描绘出夏日雨后美景,表达了作者沉醉美好风光中的怡然之情。
[参考译文]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课内外文言比较阅读,完成9~12题。(12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①,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②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③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④,未可与易⑤也。《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节选自苏轼《放鹤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陂田:水边的田地。②傃:朝,向。③挹:同“揖”,作揖。④南面之君:帝王。⑤易:交换。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隔篁竹”中的“篁”,根据其偏旁是“炫”,可推测其意与“竹”相关。
B.“如鸣珮环,心乐之”中的“乐”,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快乐”。
C.古人可借用地名称呼人,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是河东人,所以世人称他“柳河东”。
D.“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事、写景、状物等,同时也可抒发作者的情感。
【解析B】B.有误,“如鸣珮环,心乐之”中的“乐”的“以……为乐”。故选:B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C.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D.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解析C】句意为: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东山的脚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登到高处远望,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重点词语有:得,看到;作,建造。)
甲、乙两文都写于作者参与政治斗争失败之后,也都是面对山林美景而作,但所流露的心境并不相同。请结合甲、乙两文最后一段的内容,进行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甲文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流露了孤寂(凄凉、苦闷)的心境(2分);乙文中苏轼说这种隐居的乐趣即使用帝王的地位或权力来交换,自己也不愿意,表达了他对清远深幽的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对贤人君子独立旷达精神品质的追求(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甲文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意思是“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意思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流露了孤寂(凄凉、苦闷)的心境;乙文中苏轼说这种隐居的乐趣即使用帝王的地位或权力来交换,自己也不愿意,表达了他对清远深幽的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对贤人君子独立旷达精神品质的追求。
【乙文翻译】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 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
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 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那种东西(指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
(二)非文学作品阅读(8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未来的农业蓝图是怎样的 走在田间小路上,一群无人机正忙碌着,有的施肥,有的浇水,还有一些往返于农田与充电站。几位农民伯伯则一身轻松地坐在指挥站里,面对着有曲线簇、数据、图像和各种数字按钮的大屏幕。而这一切,首先要感谢无人机的鼎力相助,它们代替人类下田干活,解放了生产力。
②无人机,一般是指由动力驱动、不搭载操作人员的一种空中飞行器。它采用空气动力为飞行器提供所需的升力,能够自主或遥控飞行,能携带多种任务设备、执行多种任务,既能一次性使用也能进行回收再使用。
③无人机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其发展已历经百年。
1917年,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初步将空气动力学、轻型发动机和无线电三者结合起来,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同年12月,美国发明家埃尔默·斯佩完成了“空中鱼雷”的首飞。一开始,无人机主要应用在军事领域。进入21世纪后,无人机在民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在,无人机也成了很多小朋友、大朋友的玩具“新宠”,用于航拍、游戏等休闲用途。
【材料二】
①发展迅速的无人机目前已成为一种新兴的遥感平台,在搭载各种遥感器后,被广泛应用于国土航测、农林植保、大气探测、灾害救援、国防安全等领域。
②无人机遥感具备超高分辨率、高频次获取能力,可以与卫星遥感形成能力互补。相比于有人机,又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机动性。无人机遥感具备的实时观测能力,是目前卫星遥感观测平台很难实现的。
③卫星遥感可以提供亚米级别的影像,但是分辨率越高,卫星重访周期越大。无人机影像可以很容易地提供厘米甚至更高分辨率的地面信息,且不存在高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矛盾,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辩证统一。可以说,无人机遥感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遥感科学研究从宏观向微观前进了一大步。相较于卫星平台的高成本和集中管理,无人机平台让遥感数据获取进入大众化时代,真正实现使用者的遥感应用。
④由于无人机遥感的独特优势,过去很多基于卫星数据应用效果不佳或者无法实现的领域,目前都可以利用无人机遥感手段很好地实施。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无人机遥感在灾害遥感监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近些年的重大自然灾害应急事件中,都能看到无人机的身影: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救援中,无人机遥感技术投入使用。
⑤在行业应用领域,油气、输电、光伏电场基础设施的无人机巡检已实现常态化。在一些政府部门,无人机正被逐步纳入业务体系,如环保部门利用无人机开展河流排污口排查整治。
【材料三】
①由于方便灵活,大众参与度高,无人机创新活跃度也很高,发展迅猛。无人机遥感和其他相关技术领域的深度结合,呈现出大量拓展性的应用,被称为无人机的“遥感+”应用
②在“遥感+数据”的实时传输方面,无人机遥感对军事、应急减灾救援等非常重要.许多国土安全监测与灾害救援行动依靠无人机遥感与实时传输提供及时信息以进行决策。
③在“遥感十决策和执行技术”方面,实现“无人机遥感+识别+任务规划十执行任务”一体化完成。例如,无人机遥感可以实现田野农情遥感监测,形成病虫害处方图、规划合理航线,执行精准农药喷洒,将静态遥感观测与实时决策和执行融为一体。
④在“遥感+区域组网”方面,尽管无人机遥感能力很强、空间分辨率高,但覆盖区域小,难以满足大区域应用对无人机遥感的需求,必须通过无人机组网遥感的方式发挥聚合作用。比如,通过一定的组织模式和技术体系,把全国分布式的无人机遥感资源规划部署起来,构建大区域、高频次、迅捷响应的厘米分辨率及遥感监测体系,从而完成大面积的测量任务。
⑤……
⑥总的说来,无人机的应用与发展已经形成了全领域应用的态势,在应用需求的强力牵引和新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持下,无人机的发展未来可期。
下列有关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无人机是一种空中飞行器,不搭载操作人员,一般由动力驱动,能够自主或遥控飞行,可以一次性或多次重复使用。
B.无人机搭载各种遥感器后,可以在很多领域发挥作用。相比于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机动性。
C.无人机的“遥感+”应用,是无人机遥感和其他的相关技术领域的深度结合而形成的一些拓展性的应用。
D.由三则材料可知,无人机技术从一百多年前起步,不断创新发展,而今无人机应用与发展渐渐形成全领域应用的态势。
【解析B】B.有误,“相比于卫星遥感”说法不成立,按材料二原文“相比于有人机,又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机动性”,应改为“相比于有人机”。故选:B。
14、下列有关三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开头描绘了未来农业蓝图,引出下文说明对象,并且形象生动地展现无人机的魅力,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材料一第三段介绍了无人机的发展史,从“1917年”“同年12月”“进入21世纪后”“现在”可知,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为时间顺序。
C.材料二第二段中的加点词语“目前”说明当下卫星遥感观测平台很难实现实时观测,但不代表将来也难以实现,语言准确。
D.材料三第四段画线部分主要说明无人机虽然遥感能力强、空间分辨率高,但覆盖区域小的特点,令人信服。
【解析D】D.有误,“但覆盖区域小的特点,令人信服”说法不成立,画线句子是作者针对无人机“难以满足大区域应用对无人机遥感的需求”这一弊端,而提出的解决办法。故选:D。
15、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述无人机遥感的优缺点。(4分)
【答案】优点:①无人机遥感具备超高分辨率、高频次获取能力。
②无人机遥感具备的实时观测能力。③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机动性。
④方便灵活,大众参与度高,创新活跃度。
缺点:无人机遥感覆盖区域小,难以满足大区域应用对无人机遥感的需求。
文学作品阅读(14分)
炊烟是村庄的根
刘亮程
①最近,不知怎么时常会想起童年,想起童年的村庄及村庄里的缕缕炊烟。
②我知道哪个路口停着牛车,哪片洼地的草一直没有人割。黄昏时夕阳移过村子,我知道夕阳在哪堵墙上照的时间最长。我的童年啊,不知有多少个下午,在村外的田野上,看着夕阳很快地滑过一排排树木和一个个院落,停留在那堵裂着一条斜缝、墙皮脱落的土墙上。我同样知道那个靠墙根晒太阳的老人弥留世间的漫长时光,她是我的外婆。天黑之前她总在那个墙根等我,她担心我夜晚不认识路走丢了。可我早就知道天从哪片地里开始黑起,夜晚哪颗星星下面稍亮一些,天黑透后有亮光的那儿就是村子。再晚我也能回到家里,因为我知道那扇院门虚掩着,刮风时院门一开一合,我站在门外等风把门刮开。我一进去,风又很快把院门关住。
③哦,当时在刮东风,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叶子,和李家杨树上的一片叶子在空中遇到一起,脸贴脸,背碰背,像一对恋人和兄弟,在风中欢舞着朝远处飞走了。它们不知道我父亲和李家有仇。它们快乐地飘过我的头顶时,离我只有一米多高,我手中有根树条就能打落它们。可我没有。它们离开树离开村子满世界转去了。我站在房顶,看着满天空的东西向东飘移,又一个秋天了。
④如果大清早刮东风,那时空气潮湿,炊烟贴着房顶朝西飘。清早柴禾也潮潮的,冒出的烟又黑又稠。在沙沟沿新户人家那边,张天家的一溜黑烟最先飘出村子,接着王志和家一股黄烟飘出村子。烧碱蒿子冒黄烟,烧麦草和苞谷秆冒黑烟,烧红柳冒紫烟、梭梭柴冒青烟、榆树枝冒蓝烟……村庄上头通常冒七种颜色的烟。
⑤老户人家这边,先是韩三家、韩老二家、张桩家、邱老二家的炊烟一挨排出了村子。路东边,我们家的炊烟在后面,慢慢追上韩三家的炊烟,韩元国家的炊烟慢慢追上邱老二家的炊烟,冯七家的炊烟慢慢追上张桩家的炊烟。
⑥我们家烟囱和韩三家烟囱错开了几米,两股烟很少相汇在一起,总是并排儿各走各的,飘再远也互不理识。韩元国和邱老二两家的烟囱对个正直,刮正风时不是邱老二家的烟飘过马路追上韩元国家的烟,就是韩元国家的烟越过马路追上邱老二家的烟,两股烟死死缠在一起,扭成一股绳朝远处飘。
⑦早先两家好的时候,我听见有人说,你看这两家好得连炊烟都缠抱在一起。后来两家有了矛盾,炊烟仍旧缠抱在一起。韩元国是个火爆脾气,他不允许自家的孩子和邱老二家的孩子一起玩,更不愿意自家的炊烟与仇家的纠缠在一起,他看着不舒服,就把后墙上的烟囱捣了,挪到了前墙上。再后来,我们家搬走的前两年,那两家又好得不得了了,这家做了好饭隔着路喊那家过来吃,那家有好吃的也给这家端过去,连两家的孩子间都按大小叫哥叫弟,只是那两股子炊烟,再走不到一起了。
⑧如果刮一阵乱风,全村的炊烟像一头乱发绞缠在一起。麦草的烟软,梭梭柴的烟硬,碱蒿子的烟最呛人。谁家的烟在风中能站直,谁家的烟一有风就趴倒,这跟所烧的柴禾有关系。
⑨炊烟是村庄的头发。我小时候这样比喻。大一些时我知道它是村庄的根。我在滚滚飘远的一缕缕炊烟中,看到有一种东西被它从高远处吸纳了回来,丝丝缕缕地进入每一户人家一一从烟囱进入每一口锅底、锅里的饭、碗、每一张嘴。
⑩秋天的早晨,我看见从村子冒出的缕缕炊烟,炊烟在空中形成一把巨大无比的镰刀,这把镰刀的刀刃朝西,缓慢而有力地像在收割庄稼,炊烟里,盈满了农人对丰收的希冀。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由炊烟想到村庄,由村庄想到童年,由童年想到自己外婆,层层递进,体现形散神聚的突出特点。
B.作者在叙述“再晚我也能回家”事件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C.树叶的亲昵和人世间的仇怨形成对比,但在季节轮转中这些都微不足道。
D.谁家的烟在风中“能站直”或“就趴倒”,这跟所烧的麦草、梭梭柴等柴禾有关系。
【解析B】没有议论。
17、请赏析第⑤段划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6分)
路东边,我们家的炊烟在后面,慢慢追上韩三家的炊烟,韩元国家的炊烟慢慢追上邱老二家的炊烟,冯七家的炊烟慢慢追上张桩家的炊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慢慢”,使句子富有节奏感,营造出乡村生活悠然、闲适的氛围;(3分)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追”字将炊烟人格化,赋予炊烟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随风飘动、相互追逐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怀念。(3分)
选文的标题是《炊烟是村庄的根》,第⑨段却说“炊烟是村庄的头发”,你怎么理解这两种说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题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炊烟是村庄的头发”是作者小时候对炊烟的认识,是儿童眼中炊烟的样子,是童真童趣的表现;②“炊烟是村庄的根”是作者长大后对炊烟的认识,炊烟是村庄的生命之本,表达了作者成年后对村庄的眷恋;③寄托了作者对儿时乡村生活的怀念,对农人丰收的希冀。
名著阅读(8分)
某同学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下面的选项,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书中《诗第十二》论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展现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解析B】《论语》不是史书。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下面是三位八年级同学的阅读需求,请你为他们推荐《经典常谈》中的相应篇目进行阅读。(3分)
《经典常谈》篇目 阅读需求 推荐篇目(填字母)
A.《说文解字》第一B.《周易》第二 C.《尚书》第三D.《诗经》第四 E.“三礼”第五 F. “四书”第七 G.《战国策》第八 H.《史记》《汉书》第九 I.诸子第十 J.辞赋第十一 K.诗第十二 L.文第十三 同学想了解太极八卦的常识 ①_________
同学对先秦帝王将相有探究兴趣 ②_________
同学对汉字的前世今生很感兴趣 ③_________
【答案】①B ②H ③A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人认为阅读经典已经过时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谈谈阅读经典的意义。(3分)
【答案示例】①了解古代社会状况:古代典籍中记载着我国文明的发展轨迹,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现实。②充实精神内涵: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汲取先贤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③学习语文相关知识: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数千年的知识汇总,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体现了语言艺术之美,例如通过《说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经过,通过《诗经》可知诗歌艺术之美。④提升个人修养: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先贤的言论,从学习、交往、心志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导自身之修养。(阅读经典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状况、充实中学生精神内涵、提升个人修养、学习语文相关知识等方面回答,结合《经典常谈》任意两点即可)
写作与表达(共5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这次考试我要超常发挥!"
“能正常发挥,就很不错!”
其实不只是考试,生活中很多事情,如跑步、画画、比赛、表演等,人们都希望能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讲述经历或见闻,可发表见解,也可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②字数600-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
语文模拟试题(一)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2道小题;2.本学科考试时量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共22分)
1、【字词迷宫】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草长莺飞(zhǎnɡ) 归省(shěng) 掸去(dǎn) 人情事故
缄默(jiān) 龟裂(guī) 亢奋(kàng) 消声匿迹
褶皱(zhě) 凫水(fú) 颤栗(zhàn) 大彻大悟
枯燥(zào) 眼眶(kuāng) 燎原(liáo) 世外桃园
2、【词语擂台】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看到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诈骗手段,警方叹为观止。
B. 这位科学家在实验室大彻大悟,终于攻克了技术难题。
C. 他目空一切地欣赏着美术馆的展品,完全沉浸其中。
D. 音乐会进行到高潮时,指挥家突然放下指挥棒,乐声戛然而止,留给观众无尽的回味。
3、【病句诊疗】下列语段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热映期间,①通过导演饺子的精心制作,使这个传统神话故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②影片中哪吒反抗命运的精神不仅传递了正能量,而且灌溉了许多观众的内心。③由于影片采用先进3D技术的原因,所以打造出了震撼的视觉效果。(句式杂糅)④这部国产动画的成功,为中国电影产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① B.② C.③ D.④
4.【标点规范】下列语段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2分)
①长沙以火宫殿为文化地标,它与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齐名。②在调查研究中,火宫殿的石牌坊、门牌楼、古戏台和火神庙都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浓郁的神秘文化气息。③佛道合一的宗教文化,传统建筑的风水布局,建筑物上的色彩搭配,以及墙壁上、廊柱上和地板上的各类字符、标记、图画、雕塑·····等纹饰,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④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摒弃了猎奇的心理,明确研究的方向,确定了研究的命题-《探寻火宫殿建筑群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5.【古典文化积累】(8分)
古典文化
古典遗风 “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_①”(《关雎》),鸟鸣起兴,灵动温情;“②__________________,道阻且长”(《蒹葭》),艰难险阻,追寻不止;
雅墨寄志 “欲济无舟楫,③_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希望得到引荐,为国效力;“水击三千里,④_____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大鹏振翅拍打,盘旋飞空。
文韵拾萃 “⑤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诠释友情不受距离限制的豁达之情; “⑦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展现桃林草盛花繁的奇异之景。
6.为了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我校八年级(1)班将于4月15日下午4点举行“倡导低碳生活”主题宣传活动,请你参加以下活动。(共6分)
【活动一·主题探究】
(1)请你对下面三则材料的内容进行探究,写出“低碳生活”的定义。(2分)
材料一: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
材料二: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在以1-2毫米的速度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那么将会淹没沿海大量的低洼土地。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采取的生活方式。
材料三: 低碳,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低碳行为很多,低碳生活也很简单:关闭显示器一整晚,可以给一个7瓦的LED灯供电9小时;关闭电脑一整晚,可以给一个7瓦的LED灯供电3.5天;电梯少运行一次,可以给一个7瓦的LED灯供电约12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标语设计】
(2)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方案策划】
(3)中考新考法完善活动方案请你根据活动主题,帮助小明同学补全活动方案。(2分)
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倡导低碳生活
活动方式:开展“倡导低碳生活”主题班会
活动步骤: ①组织同学们搜集低碳生活方式的相关资料;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鉴赏(共48分)
(一)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6分)
鹧鸪天①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③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③杖藜:拄着藜木拐杖。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前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雨后的景象。
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于夕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出他自得其乐的生活。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用拟人的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写人,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雨后村舍之景。
8、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外文言比较阅读,完成9~12题。(12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①,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②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③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④,未可与易⑤也。《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节选自苏轼《放鹤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陂田:水边的田地。②傃:朝,向。③挹:同“揖”,作揖。④南面之君:帝王。⑤易:交换。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隔篁竹”中的“篁”,根据其偏旁是“炫”,可推测其意与“竹”相关。
B.“如鸣珮环,心乐之”中的“乐”,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快乐”。
C.古人可借用地名称呼人,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是河东人,所以世人称他“柳河东”。
D.“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事、写景、状物等,同时也可抒发作者的情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C.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D.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文都写于作者参与政治斗争失败之后,也都是面对山林美景而作,但所流露的心境并不相同。请结合甲、乙两文最后一段的内容,进行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非文学作品阅读(8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未来的农业蓝图是怎样的 走在田间小路上,一群无人机正忙碌着,有的施肥,有的浇水,还有一些往返于农田与充电站。几位农民伯伯则一身轻松地坐在指挥站里,面对着有曲线簇、数据、图像和各种数字按钮的大屏幕。而这一切,首先要感谢无人机的鼎力相助,它们代替人类下田干活,解放了生产力。
②无人机,一般是指由动力驱动、不搭载操作人员的一种空中飞行器。它采用空气动力为飞行器提供所需的升力,能够自主或遥控飞行,能携带多种任务设备、执行多种任务,既能一次性使用也能进行回收再使用。
③无人机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其发展已历经百年。
1917年,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初步将空气动力学、轻型发动机和无线电三者结合起来,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同年12月,美国发明家埃尔默·斯佩完成了“空中鱼雷”的首飞。一开始,无人机主要应用在军事领域。进入21世纪后,无人机在民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在,无人机也成了很多小朋友、大朋友的玩具“新宠”,用于航拍、游戏等休闲用途。
【材料二】
①发展迅速的无人机目前已成为一种新兴的遥感平台,在搭载各种遥感器后,被广泛应用于国土航测、农林植保、大气探测、灾害救援、国防安全等领域。
②无人机遥感具备超高分辨率、高频次获取能力,可以与卫星遥感形成能力互补。相比于有人机,又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机动性。无人机遥感具备的实时观测能力,是目前卫星遥感观测平台很难实现的。
③卫星遥感可以提供亚米级别的影像,但是分辨率越高,卫星重访周期越大。无人机影像可以很容易地提供厘米甚至更高分辨率的地面信息,且不存在高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矛盾,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辩证统一。可以说,无人机遥感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遥感科学研究从宏观向微观前进了一大步。相较于卫星平台的高成本和集中管理,无人机平台让遥感数据获取进入大众化时代,真正实现使用者的遥感应用。
④由于无人机遥感的独特优势,过去很多基于卫星数据应用效果不佳或者无法实现的领域,目前都可以利用无人机遥感手段很好地实施。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无人机遥感在灾害遥感监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近些年的重大自然灾害应急事件中,都能看到无人机的身影: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救援中,无人机遥感技术投入使用。
⑤在行业应用领域,油气、输电、光伏电场基础设施的无人机巡检已实现常态化。在一些政府部门,无人机正被逐步纳入业务体系,如环保部门利用无人机开展河流排污口排查整治。
【材料三】
①由于方便灵活,大众参与度高,无人机创新活跃度也很高,发展迅猛。无人机遥感和其他相关技术领域的深度结合,呈现出大量拓展性的应用,被称为无人机的“遥感+”应用
②在“遥感+数据”的实时传输方面,无人机遥感对军事、应急减灾救援等非常重要.许多国土安全监测与灾害救援行动依靠无人机遥感与实时传输提供及时信息以进行决策。
③在“遥感十决策和执行技术”方面,实现“无人机遥感+识别+任务规划十执行任务”一体化完成。例如,无人机遥感可以实现田野农情遥感监测,形成病虫害处方图、规划合理航线,执行精准农药喷洒,将静态遥感观测与实时决策和执行融为一体。
④在“遥感+区域组网”方面,尽管无人机遥感能力很强、空间分辨率高,但覆盖区域小,难以满足大区域应用对无人机遥感的需求,必须通过无人机组网遥感的方式发挥聚合作用。比如,通过一定的组织模式和技术体系,把全国分布式的无人机遥感资源规划部署起来,构建大区域、高频次、迅捷响应的厘米分辨率及遥感监测体系,从而完成大面积的测量任务。
⑤……
⑥总的说来,无人机的应用与发展已经形成了全领域应用的态势,在应用需求的强力牵引和新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持下,无人机的发展未来可期。
下列有关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无人机是一种空中飞行器,不搭载操作人员,一般由动力驱动,能够自主或遥控飞行,可以一次性或多次重复使用。
B.无人机搭载各种遥感器后,可以在很多领域发挥作用。相比于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机动性。
C.无人机的“遥感+”应用,是无人机遥感和其他的相关技术领域的深度结合而形成的一些拓展性的应用。
D.由三则材料可知,无人机技术从一百多年前起步,不断创新发展,而今无人机应用与发展渐渐形成全领域应用的态势。
14、下列有关三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开头描绘了未来农业蓝图,引出下文说明对象,并且形象生动地展现无人机的魅力,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材料一第三段介绍了无人机的发展史,从“1917年”“同年12月”“进入21世纪后”“现在”可知,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为时间顺序。
C.材料二第二段中的加点词语“目前”说明当下卫星遥感观测平台很难实现实时观测,但不代表将来也难以实现,语言准确。
D.材料三第四段画线部分主要说明无人机虽然遥感能力强、空间分辨率高,但覆盖区域小的特点,令人信服。
15、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述无人机遥感的优缺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学作品阅读(14分)
炊烟是村庄的根
刘亮程
①最近,不知怎么时常会想起童年,想起童年的村庄及村庄里的缕缕炊烟。
②我知道哪个路口停着牛车,哪片洼地的草一直没有人割。黄昏时夕阳移过村子,我知道夕阳在哪堵墙上照的时间最长。我的童年啊,不知有多少个下午,在村外的田野上,看着夕阳很快地滑过一排排树木和一个个院落,停留在那堵裂着一条斜缝、墙皮脱落的土墙上。我同样知道那个靠墙根晒太阳的老人弥留世间的漫长时光,她是我的外婆。天黑之前她总在那个墙根等我,她担心我夜晚不认识路走丢了。可我早就知道天从哪片地里开始黑起,夜晚哪颗星星下面稍亮一些,天黑透后有亮光的那儿就是村子。再晚我也能回到家里,因为我知道那扇院门虚掩着,刮风时院门一开一合,我站在门外等风把门刮开。我一进去,风又很快把院门关住。
③哦,当时在刮东风,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叶子,和李家杨树上的一片叶子在空中遇到一起,脸贴脸,背碰背,像一对恋人和兄弟,在风中欢舞着朝远处飞走了。它们不知道我父亲和李家有仇。它们快乐地飘过我的头顶时,离我只有一米多高,我手中有根树条就能打落它们。可我没有。它们离开树离开村子满世界转去了。我站在房顶,看着满天空的东西向东飘移,又一个秋天了。
④如果大清早刮东风,那时空气潮湿,炊烟贴着房顶朝西飘。清早柴禾也潮潮的,冒出的烟又黑又稠。在沙沟沿新户人家那边,张天家的一溜黑烟最先飘出村子,接着王志和家一股黄烟飘出村子。烧碱蒿子冒黄烟,烧麦草和苞谷秆冒黑烟,烧红柳冒紫烟、梭梭柴冒青烟、榆树枝冒蓝烟……村庄上头通常冒七种颜色的烟。
⑤老户人家这边,先是韩三家、韩老二家、张桩家、邱老二家的炊烟一挨排出了村子。路东边,我们家的炊烟在后面,慢慢追上韩三家的炊烟,韩元国家的炊烟慢慢追上邱老二家的炊烟,冯七家的炊烟慢慢追上张桩家的炊烟。
⑥我们家烟囱和韩三家烟囱错开了几米,两股烟很少相汇在一起,总是并排儿各走各的,飘再远也互不理识。韩元国和邱老二两家的烟囱对个正直,刮正风时不是邱老二家的烟飘过马路追上韩元国家的烟,就是韩元国家的烟越过马路追上邱老二家的烟,两股烟死死缠在一起,扭成一股绳朝远处飘。
⑦早先两家好的时候,我听见有人说,你看这两家好得连炊烟都缠抱在一起。后来两家有了矛盾,炊烟仍旧缠抱在一起。韩元国是个火爆脾气,他不允许自家的孩子和邱老二家的孩子一起玩,更不愿意自家的炊烟与仇家的纠缠在一起,他看着不舒服,就把后墙上的烟囱捣了,挪到了前墙上。再后来,我们家搬走的前两年,那两家又好得不得了了,这家做了好饭隔着路喊那家过来吃,那家有好吃的也给这家端过去,连两家的孩子间都按大小叫哥叫弟,只是那两股子炊烟,再走不到一起了。
⑧如果刮一阵乱风,全村的炊烟像一头乱发绞缠在一起。麦草的烟软,梭梭柴的烟硬,碱蒿子的烟最呛人。谁家的烟在风中能站直,谁家的烟一有风就趴倒,这跟所烧的柴禾有关系。
⑨炊烟是村庄的头发。我小时候这样比喻。大一些时我知道它是村庄的根。我在滚滚飘远的一缕缕炊烟中,看到有一种东西被它从高远处吸纳了回来,丝丝缕缕地进入每一户人家一一从烟囱进入每一口锅底、锅里的饭、碗、每一张嘴。
⑩秋天的早晨,我看见从村子冒出的缕缕炊烟,炊烟在空中形成一把巨大无比的镰刀,这把镰刀的刀刃朝西,缓慢而有力地像在收割庄稼,炊烟里,盈满了农人对丰收的希冀。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由炊烟想到村庄,由村庄想到童年,由童年想到自己外婆,层层递进,体现形散神聚的突出特点。
B.作者在叙述“再晚我也能回家”事件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C.树叶的亲昵和人世间的仇怨形成对比,但在季节轮转中这些都微不足道。
D.谁家的烟在风中“能站直”或“就趴倒”,这跟所烧的麦草、梭梭柴等柴禾有关系。
17、请赏析第⑤段划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6分)
路东边,我们家的炊烟在后面,慢慢追上韩三家的炊烟,韩元国家的炊烟慢慢追上邱老二家的炊烟,冯七家的炊烟慢慢追上张桩家的炊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的标题是《炊烟是村庄的根》,第⑨段却说“炊烟是村庄的头发”,你怎么理解这两种说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题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8分)
某同学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下面的选项,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书中《诗第十二》论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展现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下面是三位八年级同学的阅读需求,请你为他们推荐《经典常谈》中的相应篇目进行阅读。(3分)
《经典常谈》篇目 阅读需求 推荐篇目(填字母)
A.《说文解字》第一B.《周易》第二 C.《尚书》第三D.《诗经》第四 E.“三礼”第五 F. “四书”第七 G.《战国策》第八 H.《史记》《汉书》第九 I.诸子第十 J.辞赋第十一 K.诗第十二 L.文第十三 同学想了解太极八卦的常识 ①_________
同学对先秦帝王将相有探究兴趣 ②_________
同学对汉字的前世今生很感兴趣 ③_________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人认为阅读经典已经过时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谈谈阅读经典的意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与表达(共5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这次考试我要超常发挥!"
“能正常发挥,就很不错!”
其实不只是考试,生活中很多事情,如跑步、画画、比赛、表演等,人们都希望能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讲述经历或见闻,可发表见解,也可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②字数600-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