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蜀相》教学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蜀相》教学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31 11:5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
学习用“联接古今”“品读虚词”的阅读方法理解咏史诗的深层意蕴,感悟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律诗常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兴起于南朝成熟于盛唐。
②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③每句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每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
④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
⑤中间两联须对仗。
①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诗歌类别
1.诗题为《蜀相》,又以“诸葛亮”为咏赞对象, 这首诗在诗歌的题材分类中,属于哪一类呢?
2.你学过的这类诗有哪些?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
怀古诗、咏史诗、怀古咏史诗
①标题有古迹、古人名,或有“咏”“怀古”“咏怀”等。
②借咏古迹、怀古人、忆古事,抒写情志。
《短歌行》
《登幽州台歌》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借史事以咏己之怀抱”(清 · 张玉谷)
是古代诗人共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由 盛转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而作为一位以展示时代风貌为 使命的诗人,多年漂泊所见之历史遗迹,无不让他由此感 怀。于是他经常借助历史这面镜子来观照现实,将历史和 现实加以沟通,笔下便流淌出一首首壮烈悲声。
诵读诗歌
诵读诗歌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最传情的字眼

思考:英雄为何落泪?
敬服
怅惋
读懂蜀相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读懂蜀相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建立蜀汉政权,后来又辅佐后主刘禅,六出祁山,最后终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军中,完成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世人的敬仰。
诸葛亮介绍
读懂杜甫
1.杜甫的才学和志向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一生有1500多首诗留存于世,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
读懂杜甫
2.杜甫的困居与等待
他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他满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热切期盼。但44岁前没有得到任何报国机会:
他应试落第,科举之路被阻;
他献赋不成,困居长安十载。
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甚至颠沛流离的境地。
读懂杜甫
3.杜甫的为官与贬谪
40岁,朝廷祭祀盛典,杜甫献赋,得玄宗赏识。(奸佞进谗受阻)
44岁,杜甫首次做官,低阶官职。(看守兵甲器杖,管门禁锁钥)任职当年安史之乱爆发。
45岁,玄宗西逃,肃宗即位,避难羌村。投奔肃宗,为叛军虏。再投肃宗,为左拾遗。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贬至华州。回到长安,杜甫官复左拾遗。
46岁,终因受房琯案牵连,再贬华州。
47岁,不堪污浊时政,辞去职务。
作者介绍
5分钟的历史之旅,与杜甫隔空相逢
读懂英雄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诸葛亮
杜甫
才智志向
经历
结局
英雄情感
才智过人 辅佐刘氏
志在天下统一
出师未捷
抱憾而终
敬服、怅惋
才华过人 仕途受阻
志在匡扶社稷
报国无门
老而无成
悲愤、不平
写作背景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写作背景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
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盖不止为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无命者,皆括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明 ·王嗣奭《杜臆》)
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反复吟诵此诗,常常是泣不成声; 宗泽,念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愤然离世;
辛弃疾,弥留之际,大喊“杀——贼!” 满脸泪水,含恨而去。
总结方法
读懂怀古咏史诗的方法:联接古今
诗歌中的古人、古迹、古事与诗歌创作的诗人、时代的联接点,便是主旨诗心。
理解诗意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全首如此一字一泪矣。”
(明代 ·高棅《唐诗品汇》)
“实词与虚词有别,实词带有更多的具象性,虚词带 有更多的肌理性。虚词给实词的形体,附着行为存在的情 态、程度、格调、语气、倾向与相互关系。它的使用,给 诗歌的肌体增加了筋脉,增加了弹性。”
(当代 ·杨义《李杜诗学》)
启示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视品读虚词或者修饰语的韵味,才能领悟真正的诗心与感动。
赏析诗歌
1.诗人欲写武侯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有何深意?
①“武侯祠”比较冷静客观,而“蜀相”带有敬佩之情与缅怀之意。
②能够拉近了诗人与蜀相的时空距离,让读者也感觉到题目流露出的对诸葛先生的歆羡之意。
③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而不在武侯祠这个地方。所以以标志诸葛亮的身份地位的“蜀相”来命名。
赏析诗歌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2.开头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柏森森”突出了什么情感?
修辞:使用了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
情感:①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②“柏森森”一词,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③“森森”,是形容柏树的高大而茂密。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与崇敬。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赏析诗歌
3. 这两句中,“自”“空”二字后对诗的意境有什么影响?(换成“皆春色”“鸣好音”效果有何差别?)
① “自”“空”均为“徒然、白白地”的意思。这两个字,显示出武侯祠的寂寥之色,少有人来;同时表明斯人已去,好景无人也无心赏,流露出诗人空有才华、不被人赏识的失落之情。
②若改为皆春色,鸣好音,表现的是一片盎然春意,莺声啾啾的情景,无法体现诗人流落辗转,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赏析诗歌
4.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①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手法。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黄鹂之声,本是婉转动听,却无人欣赏。
③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赏析诗歌
这句诗勾画了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赤胆忠心的政治家形象。
三顾:刘备的求贤礼贤,也侧面表现出诸葛亮的才能可辅佐江山。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筹谋天下,非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诸葛亮不可。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5.颈联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赏析诗歌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5.颈联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这句诗勾画了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赤胆忠心的政治家形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诗歌
6.尾联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出师未捷——诸葛亮六出祁山,身死五丈原。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诗歌
6.尾联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之情。定夺天下的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诸葛亮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②对诸葛亮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可惜出师伐魏取得胜利而病死于五丈原中,使历代英雄们一直对此涕泪满裳!
③对国家对百姓的忧虑之情。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发出了英雄泪满衣襟的浩叹,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诗歌
英雄——应指千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赴汤蹈火而壮志难酬之人,尤其如杜甫这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
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但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
7.尾联的“英雄”指谁?是否包括杜甫自己呢?
领悟诗风
“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 随时敏捷……” (唐 ·杜甫《进雕赋表》)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南宋 ·严羽《沧浪诗话》)
“极开阖驰骤、沉郁顿挫之妙。”(清 · 曾国藩《十八家诗钞》)
“忽变沉郁,魅力极大。” (清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沉郁顿挫 沉郁之深
“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清 ·吴瞻泰《杜诗提要》)
1.什么是“沉郁”:
“沉”即“深”,指内容情感的深广、厚重。
(境界开阔、蕴含丰富、寄予深情…… )
“郁”即“积”,指内容的郁积、含蓄。
(含蓄表达、融情于景、借古喻今 …… )
沉郁顿挫 沉郁之曲
“起严庄凝重,……然亦自有开阖,不可平直。顿转作收,用笔提空。故异常得势。”
(清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2.什么是“顿挫”:
顿,停顿;挫,本义为折。
沉郁顿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急切憧憬
“诗意豪迈哀顿,具有无数层折。”
(清 ·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孤寂伤怀
羡慕景仰
凄怆悲愤
梳理脉络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借景抒情
借古喻己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情景默写
1.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奠定了全诗“沈挚悲壮”的风格基础,并且洋溢着一种蕴借哀凉的气氛。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情景默写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这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4.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以诸葛之伟才,得先主托孤之重,后主言听计从,本可以一统河山,建千秋伟业。无奈天不从人愿,诸葛亮正当盛年之时,即在五丈原病逝军中,苦心经营的兴复大业也付之东流。确实让人痛惜不已。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课堂结语
《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成而身已先死,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而鬓已先斑。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胸怀祖国,心系百姓,他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书写人生。
课外拓展
月(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课外拓展
月(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①对家乡故园的亲人的思念;
②对时局国事的忧虑;
③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课外拓展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①“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
②“时时”借用月亮频繁的出现惹起作者的思乡之痛。
③“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课外拓展
赏析
《月·万里瞿塘月》是诗人在安史之乱颠沛流离后困居瞿唐附近时所写。全诗以明月兴思情,首联“万里瞿唐月”表明作者与故乡有万里之遥,思念之情顿生,明月“开暗室”“满青天”寄寓作者的两地思念,思情绵长悠远。颈联写天气清爽无风,衣襟静止不动。明月悬天正如泪脸高悬。尾联乌鹊停在江边,夜深时分依然不走,衬托出诗人因思乡而产生的孤寂凄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