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归 去 来 兮 辞
——陶渊明诀别官场的宣言书
你对陶渊明有什么了解呢
他是中国田园美学创始人
他是东方桃花源乌托邦缔造者
他是反焦虑反内耗“打工斗士”
他是“断舍离”极简生活践行者
他是中国古代失意文人的心灵导师
他是与自己和解的“躺平文学”创作者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当时,郡里一位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折腰:弯腰行礼,屈身事人。拳拳:忠谨恳切的样子。
知 人 论世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自称“五柳先生”,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此后的22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却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2岁。
陶渊明的事迹年表
372年,8岁,父亲离世。
393年, 29岁、任江州祭酒,遇到不靠谱的上司王凝之,辞官。
398年,34岁,入桓玄幕府(桓玄后在402年谋反403年篡位),母亲去世,辞官服丧。
404年,40岁,加入刘裕讨伐桓玄,后辞官。
405年,41岁,任彭泽县令,后辞官。作《归去来兮辞》。
407年,43岁,为妹服丧满18个月。作《祭程氏妹文》:“死如有知,相见蒿里”,作《读山海经·其“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的 “猛志”是什么呢 鲁迅偏爱这句话,也不禁让人想到鲁迅对“真正的猛士”的定义: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陶渊明的事迹年表
408年, 44岁,遇大火,宅院尽毁,无以为蔽,被迫迁居。
415年, 51岁,作《责子诗》,回首教育的失败。
418年, 54岁,刘裕谋反废帝,作《桃花源记》,表达对这个乱世的政治关切和对生逢乱世的百姓命运的关怀,也有以文中渔人隐射刘裕的说法。
420年,56岁。刘裕称帝。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426年,62岁,作《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427年,63岁,作《挽歌辞》、作《自祭文》:“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同年病死于家中。
名家话陶潜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
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
陶渊明研究性阅读书目推荐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2.李长之《陶渊明传论》;
3.李锦全《陶潜评传》; 4.顾农《归去来》。
回
去
助词,无义
语气助词
一种文体
“序”部分说明了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是理解本文的关键。
“辞”部分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愉快的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熹 微( )
轻 飏( )
乃瞻( )衡宇
流 憩( )
眄 ( )
载欣载奔( )
景翳翳( )
出 岫( )
西 畴( )
乐琴书( )
棹孤舟( )
耘耔( )
曷 不( )
窈窕( )
东 皋( )
乘 化( )
xī
yì
yáng
xiù
zhān
qì
miǎn
zài
chóu
yún zǐ
lè
hé
yǎo tiǎo
zhào
chéng
gāo
盘 桓( )
huán
读 准 字 音
精 读 小 序
精读小序
阅读小序内容,概括陶渊明为何出仕为官和辞官归隐。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序
1.一心想回归田园,回归自在的生存状态的陶渊,为何出仕为官?
1.一心想回归田园,回归自在的生存状态的陶渊,为何出仕为官?
出仕为官原因 原文依据
“家贫”“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彭泽去家百余里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维持生计
亲故劝说
施展才华
家叔引荐
地点合适
满足嗜好
人活在现实之中,总会有无穷的需求等待着他去满足,但是这些需求之间往往呈现矛盾对立的状态。
就陶渊明而言,他生命中最为急切的需求便是基本生存的满足。
一面是没有任何积蓄,吃了上顿无下顿的家庭状况,一面是五个孩子的嗷嗷待哺。而作为诗人来说,除了做官之外又别无谋生之术,由此可见,求得一个官职,对作者而言多么重要。
维持生计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五柳先生传》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乞食》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2.阅读小序内容,找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质性自然
深愧于志
为妹奔丧
违己病交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自免去职。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质性自然
“质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正如诗人在《归园田居》中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的这种天然的本性并非勉强造作所能改变、拘束的。
“矫厉”造作勉强,指通过外力强行改变事物原本的形状,性质。“非矫厉所得”,是诗人说自己热爱自然的本性,绝非外在力量所能够改变,这是一种倔强和坚定。
一方面是可以养活家庭的并不如意的职位,一方面是顺从天性听从内心的自由,二者要如何选择?
在现实中,多少人是为了碎银几两,为了沉重的肉身而委屈内心,低三下四,四处奔波。正如南唐后主李煜所感慨的那样:天教心愿与身违。
也如鲁迅先生所言: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与我们对现实的屈从相反,在解决衣食之忧与顺从天性之间,陶渊明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在他看来,违背自己的意愿比忍饥挨饿更为痛苦。
深愧于志
违己病交
不但如此,在序文中,诗人还回顾了自己前半生的做官经历,他说“深愧平生之志”。
梁启超说“陶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爱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骨。”这个比喻真是一针见血,鞭辟入里。
不得不去做官的经历,以及那种经历所给诗人带来的羞惭耻辱,是深刻入骨的。因此,虽然“饥冻虽切”,也决不再为“口腹自役”而“违己交病”。这里的语言虽然和婉,但诗人弃官的意愿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第 1 段
《论语·微子》: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1段中,你能读出诗人怎样的快乐?
“遥遥”和“飘飘”两个叠词,表现出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
“问征夫”(欲知归途尚有多远)、“恨晨光”(时间为何过得如此之慢)的行为心理,尤其一个“恨”字,归心似箭,迫切之情,溢于言表。“熹微”照应了“敛裳宵逝”对官场的厌倦,对归家的渴望,甚至让他连一个晚上都无法忍受,我们只听过星夜赶赴科场的求官者,何曾见过敛裳宵逝的辞官人。
除了“归途之乐”,你还能读出诗人怎样的快乐?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以上三句,是作者对自己从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十三年之中五仕五隐经历的一次回顾,更是对自己过往生命的一种领悟。
正如泰戈尔在《吉檀迦利》中所写:
旅客要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
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自悔
自醒
自恕
在经历五仕五隐的反复之后,陶渊明经历了自责、自悔、自醒、自恕,方才找到心灵的圣殿,方才有了今是昨非的明确判断,方才看清要走的人生之路,方才显出归家的坚定。
这样的顿悟既指向生命里的重要时刻——比如陶渊明的辞官,比如爱情婚姻的选择,同时,它也指向一些当时看来并不重要的小的决断,比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否要去参加的那场舞会;比如临睡之前的你是继续手机,还是拿起一本书学习。
人生之中,顿悟时刻的到来,谁也无法提前预约。
我们只能在一次次无比纠结、矛盾的选择中去体验、经历、感受,然后跨越。
他人的劝勉也许有助于这样时刻的提早到来,但根本性的觉醒只能出现在,你一次次的选择,一次次的穿越,一次次的痛苦艰难的历练之后。
最终,当你做出了遵从内心,无愧初心的选择之时,生命中的巨大快乐必将降临。
顿悟之乐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所的代称。
作者引用西汉蒋诩的故事,一是惋叹,恨自己不早归;二是欣喜,手植松菊依然无恙;三是自喻,自况蒋诩,松菊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坚芳的品格。
第 2 段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天伦之乐
饮酒之乐
远望之乐
游园之乐
自由之乐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每个从“战场”回来的人,都希望迎接自己的是拥抱和亲吻,希望看到的是家人衣食富足,孩子又长高了,父母依然健朗,爱人笑容灿烂。
陶渊明这几句诗要表现的是从“官场”刚到家时的急切与无比激动的心情,四字句来更加紧凑,更显得短促有力,更能表现作者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松菊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是高洁脱俗的象征。“松菊犹存”喻指诗人自己高洁品格仍在,未被世俗所染。“抚孤松而盘桓”作者借孤松以咏怀,表现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拟人,把云和鸟人格化,用“无心”形容流云,用“知还”形容倦鸟。以云的无心出山,象征自己的无意求富贵而出来做官,说明出仕是无心的,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借鸟的倦飞还巢,象征自己的急于辞官归田,含蓄表达了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第 3 段
作者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
家庭之乐
悠闲之乐
乡邻之乐
出游之乐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第 4 段
算了吧!人寄身于天地间能有多长时间?为什么不随心所欲,生与死都顺随自然?为什么心神惶惶不安,到底想要到哪里去?富贵荣华不是我的愿望,仙境不可期求。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倚着棍杖除草培土,有时登上向阳的高地,放声长啸,有时在清澈的水边吟咏赋诗。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农耕之乐
山水之乐
啸歌之乐
赋诗之乐
乐天安命
渊明之乐
归途之乐,抵家之乐,饮酒之乐,安居之乐,涉园之乐,远望之乐,亲情之乐,之乐,读书之乐,农耕之乐,游山之乐,涉水之乐,啸歌之乐,赋诗之乐……
任务二
探“归去之思”
1.从“辞”中选出作者“思”的语句,探究作者辞官归隐的内心抉择。
从“辞”中选出作者“思”的语句,探究作者辞官归隐的内心抉择。
一般疑问句
(1)奚惆怅而独悲
(2)田园将芜胡不归
(3)曷不委心任去留
宾语前置句
(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为胡乎遑遑欲之何 )
(2)复驾言兮焉求 (复驾言兮求焉 )
(3)乐夫天命复奚疑 (乐夫天命复疑奚 )
从“辞”中帅选出作者“思”的语句,探究作者辞官归隐的内心抉择。
(1)田园将芜胡不归
起句的“田园将芜胡不归”,无疑是陶渊明对自己的质问,对自己处境的彻悟。
在作者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他生存的根,是自由生活的象征,是精神的栖息地。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田园的召唤让他心意坚决。
(2) 奚惆怅而独悲
“惆怅而独悲”的原因是“心为形役”。为五斗米折腰事人,深感屈辱和厌倦;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官场如“尘网”“樊笼”,逆情悖性,违心违己,束缚心性,玷污灵魂,深感惭愧,惆怅悲伤。田园遗失,违背内心,这是他内心的伤痛。
从“辞”中帅选出作者“思”的语句,探究作者辞官归隐的内心抉择。
(3)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复驾言兮焉求”就是“不再驾车出游追求什么”。不追求的原因:一是与世俗格格不人,官场生活的惨痛经历使作者不堪回首;二是有亲人相谈、琴书相伴的融洽欢快,有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有搜奇览胜的幽雅闲适,有观赏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的心驰神往、陶醉不已。然而一个“焉求”,意味着诗人是曾有追求的,背后是求而不得的无奈。
(4)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这一反问句恰恰是诗人感叹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强调委心任运,顺其自然,其实是表达去留难定、心力不及的无奈和痛苦,结合上文“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句可知,大自然充满了生机,令人欢欣鼓舞,而自己却来日无多,令人低回感慨。
从“辞”中帅选出作者“思”的语句,探究作者辞官归隐的内心抉择。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这一反问句否定了忧心忡忡、心神不定的犹豫不决。
其实遑遑”“欲何之”体现了一种茫然无措,正暗示出诗人平日里心有所求,志有以所得而不能实现、无力改变现实的煎熬难耐。
(6)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一表达的是要乐天安命,坚信不疑,却折射出何去何从、取舍不定的怀疑和忧虑。“聊”是姑且、暂时之意,也暗示出诗人的这种选择是一种权宜之计。陶渊明既不想迷恋世俗以获取功名富贵,又不屑逃脱人世去飞临仙境。为了保持纯真质朴的天性,他只好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心灵的解脱和情感的寄托。坚定的背后是自我宽慰,乐观的背后是否定官场、抗争世俗的孤愤和决绝。
在41岁不惑之年,陶渊明经过自我的心灵的叩问,从“心为形役”的这种冲突当中挣脱出来,最终做出了一个理性的选择,归去。我们可以说《归去来兮辞》不仅是陶渊明诀别官场的宣言,更是陶渊明自我觉醒的宣言。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他的反面,是对人生、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望和留恋……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的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李泽厚《美的历程》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灵魂是如何从种种矛盾、失望、寂寞、悲苦之中,以其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努力,而终于从人生的困惑中挣脱出来,从而做到了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的经历。这中间,有仁者的深悲,有智者的妙悟,而究其精神与生活的止泊,则陶渊明乃是在“任真”与“固穷”这两大基石之上建立起他那“傍素波干青云”的人品来的,而且他还以如此丰美的含蕴,毫无矫饰地写下那“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的“豪华落尽见真淳”的不朽诗篇。
——叶嘉莹
任务三
领悟“归去之鉴”
我们现在是生逢盛世,是一个讲究可为和有为的时代。我们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那么陶渊明的这种生命价值取向在我们当下是否还有意义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陶渊明生命价值取向的时代意义”的思考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陶渊明生命价值取向的时代意义”的思考
领悟 “时代意义”评价量表 项目 分值
观点鲜明 20分
联系当下 30分
融入陶渊明诗文 20分
以理服人 30分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陶渊明生命价值取向的时代意义”的思考
观点1:
陶渊明,他主动辞官不是逃避,而是对自然和人生富有超越性的认识。他觉得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官场上的功名利禄,而是去顺应自然他承认了生命的短暂和有限,但是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办法,他没有苟且,也有自我欺骗,而是这将有限的生命去顺应无尽的自然。在社会节奏逐渐加快的时代,我们虽然不能像陶渊明这样归隐田园,毕竟我们还要生活,但是陶渊明导我们去回归自己的本心,引导我们在繁重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心灵的安宁。
陶明的选择决定了陶渊明生命的意义,而我们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决定自己的意义。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陶渊明生命价值取向的时代意义”的思考
观点2:
我们讨论的结果是陶渊明的价值取向,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归隐田园去避竞争。它解决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奋斗,而不是不让人去奋斗。因为陶渊明的处世哲学就是尊重自己的声音,为实现自我解脱自我而生,这就是人的意义而且陶渊明他找到了一种自我疗愈的一种方式,就是寄情于山水,将这种自然之趣融入到自己的诗辞歌赋中。然后我觉得当下快节奏的社会,很多人是被异化的,所以,我们拼命地追求世俗的认可,变成“工具人”,我们盲目从众。我觉得学习陶渊明的生命价值,对我们人的觉醒是有意义的。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陶渊明生命价值取向的时代意义”的思考
观点3:
“斯人已逝,其道犹存。”陶渊明为代表的这些隐士现在虽然看不到了,因为现代社会仍是要与更广大的世界连接的。但是也有一句话叫“大隐隐世”。事实上,我们现在放弃的是肉体的隐居,而拥抱的是心灵的隐居。在物欲横行的时代,心灵的隐居已经远比肉体的隐居更为有价值,也更为可信。对于学生,我们在学习中可以滋养自己的精神;对于成人,工作之余读书、旅游什么的,把心从物质中解放出来,忙碌的躯体就不会因此感到痛苦。这就是在现代社会,也能像田园般的大隐隐于世,由此可见陶渊明生命价值取下在当下仍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这里有回归家园的亲情,僮稚迎候,松菊相伴;引觞自酌,庭柯怡颜;寒窗寄傲,容膝易安。
这里有流连乡野的闲情:策杖漫步,随意流转;举首远眺,抚松盘桓;如云无心出岫,如鸟倦飞知返。
这里有田间生活的真情:亲戚情话,娓娓悦耳;农人农事,温暖入心。
这里有万物得时的共情:木欣欣向荣,泉涓涓始流。
诗人与在自然的契合中,产生了同频共情:人如万物,若能各得其时,顺遂自然,哪里还有万千困扰与羁绊
在田园中,诗人重新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我,茅舍庭院的引觞自酌,乡野山间的随性流转,陇亩地头的躬耕劳作;松菊绕篱云岫相伴,草木荣茂流泉渥湲……陶渊明在诗意的田园生活里“安放”身心,完成了精神的还乡,治愈了精神的内耗。
陶渊明是东方桃花源乌托邦缔造者
跟随阿勒泰飘动的云,去看山水之灵,绿草如茵
《我的阿勒泰》给人一种久违的自然感,人物和故事,都从大自然中走来,环境和景物,也完全是纯天然的原样,仿佛尝到了一口没有任何添加剂的粮食,让人咀嚼到了一种天然谷物的醇香。没有精心搭建的造景、没有靠灯光营造的氛围,更没有强情节、快节奏、多反转的人造戏剧元素。大自然是人物的舞台,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草原、河流、山峦、羊群、马匹、与人的生存状态,水乳交融地构成和还原了一种原生态关系。
作家阿成说过“每一个时代的人其实都会有绝境”,我们在当下尤为需要陶渊明,时代的樊笼已经变成了现代的铁笼,所以说“我们对这个自然或者他人控制的越厉害,那么你其实被囚禁的也就越深。”我们现在说这个过度内卷,精神内耗,过度消费,知识泛滥等等这些,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生命是被异化的,所以陶渊明是一味药。我们在解读陶渊明的时候其实就在叩问我们自己,现在的你的天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