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练习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一首歌中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你知道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A.1949年9月 B.1949年10月1日
C.1950年10月1日 D.1953年7月
2.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在回忆录中说: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员”,下列选项中对中国参战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A.黄鼠狼给鸡拜年 B.飞蛾扑火
C.狗拿耗子 D.唇亡齿寒
3.下列各项中不可能在右图之后出现的是
A.农民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
4.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也是一伟大的诗人。其中他老人家描写第一个五年计划伟大成就的诗句是
A.“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B.“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5.下列关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②这部宪法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 ③是我国由史以来的第一部宪法 ④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⑤它表明我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④⑤
6.解放(1949年)前,上海水泥厂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实行公私合营后的1956年,生产能力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与此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抗美援朝斗争的胜利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实施
7.“谁说我们笨,不如西洋人?有了总路线,英美落后尘。”从这首大跃进时期的口号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高指标、瞎指挥严重泛滥②“共产”风盛行③全国陷入动乱 ④人们充满了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8.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先后顺序是
①土地改革 ②人民公社化 ③农业合作化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③①④②
9.邓小平曾在不同场合说,香港回归后,香港居民“股照炒、舞照跳、马照跑”。这是说香港回归以后,香港原有的
A.政治制度不变 B.法律制度不变
C.生活方式不变 D.金融中心地位不变
10.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在20世纪60年代,有一位领导干部他面对严重自然灾害,以强烈的责任心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兰考人民服务,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 他是
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 D.孔繁森
11.以下是某班以 “周恩来的外交风云”为主题设计的内容,下列搭配与主题不相称的是
A.鸿门赴宴——重庆谈判 B.力挽狂澜——亚非会议
C.摒弃前嫌——中日建交 D.和平共处——中印谈判
12.回顾历史,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列选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是
A.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成过去 D.祖国大陆获得完全解放
13.阿里巴巴网站在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下列人物不可能出现的是
A.董存瑞 B.邱少云 C.黄继光 D.彭德怀
14.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成就显著。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出台的时间是
A.1949年 B.1951年 C.1954年 D.1956年
15.他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他的研究解决了十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他获得了联合国最高粮食奖,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
A.邓稼先 B.袁隆平 C.徐光启 D.孔繁森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9年4月1日,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在英国伦敦第一次握手,第一次面晤。他们在会晤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不但重新定位了双边关系,而且提升了双方对话机制,确定了合作重点,把中美关系引领到新起点。 ——新华网
材料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指出,中美关系是典型的大国关系,总体定位非常重要。双方虽然在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在认识到不同后再去看彼此的共同点和共同利益,这就体现了“积极”。
——新华网
请回答:
(1)2009年是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多少周年?
(2)材料一反映中美两国关系达到怎样的新起点?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经历过一系列挫折,任举一例。
(3)根据材料二举一例说明中美两国有哪些不同点?材料二体现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什么倡议?
(4)历史已今非昔比,中美关系发生这种变化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出怎样有益的启示?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邓小平
材料二: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在炼钢原料缺乏的情况下,群众只好把家中的铁器和做饭用的铁锅投进小高炉……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变化。时下,先进的中国人,喜欢上温馨的感恩节,爱上圣诞,更是钟情于浪漫的情人节,…… 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似乎越来越淡,甚至产生了厌倦和无赖的感觉。我们一直引以自豪的“七夕,端午节,中秋节”,还有曾经最令人向往的“春节”似乎越来越淡离于我们视野,……如此看来,中国人是不是在渐渐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
——百度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总结为什么我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为以后经济建设提供哪些教训?
(3)在我国不断扩大开放的同时,请结合材料三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提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B C B C C B B C A C A C B
二、材料解析题
16.(1)30周年
(2)提升双方对话机制,确定了合作重点,“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3)社会制度不同,求同存异
(4)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弱国无外交
17.(1)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2)大跃进运动,发展经济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
(3)诵经典、唱红歌;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答案合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