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学案 (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 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学案 (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9 11:4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情况。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近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学习目标】
1.了解全球贸易网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2.了解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茶叶服饰钟表等的发展脉络,理解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了解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难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时空定位】
【核心概念】
世界市场
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世界市场是是由各个贸易参加国或地区的市场,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市场综合所组成。它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形成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势力从欧洲扩张到全世界的历史,就是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到资本主义国
际分工体系的历史。
【自主预习】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温故知新】世界市场形成和和商业贸易的变化(提示:选必2第8课)
(一)区域性贸易—15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
思考1: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对比:两个时期世界贸易的差异
(二)初步形成——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问题1:阅读教材P55,工业革命前全球贸易网络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及影响?
原因:新航路开辟和西欧各国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扩展。
表现:①商品种类与数量②经营方式:
影响: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新航路开辟前: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局部性、小规模;中间转手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直接贸易。
思考2:15世纪前的世界贸易为何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①海运能力相对较弱;②地区性市场贸易网络未能将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③地理环境阻隔;④生产力水平低,交通通讯技术落后,人们认知受限。
(二)初步形成——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问题1:阅读教材P55,工业革命前全球贸易网络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表现及影响?
原因:新航路开辟和西欧各国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扩展。
表现:①商品种类与数量②经营方式:
影响: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问题2:阅读教材P56,全球贸易网路的形成原因及表现?
①工业革命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使欧美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使商品更快速地输送到世界各地。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表现:①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③世界贸易额增长速度加快。
问题3:阅读教材P56并结合下列图片,分析该时期的阻碍因素和促进因素有哪些?
阻碍因素: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②冷战时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受到影响。③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破坏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推行;
促进因素:①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②第三次科技革命;
③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凯恩斯主义)
问题4:阅读教材P56和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贸易突飞猛进的原因及表现?
原因:①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②冷战的结束;③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④交通、信息技术等的进步;⑤跨国公司的发展。
表现①从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贸易出口总值增长约100倍。②生产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总结:全球贸易网易网形成原因
1、根本:生产力的发展;
2、直接: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
3、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及资本的扩张性;
4、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5、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
6、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
7、跨国公司的推动;
8、国际局势的变化:如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9、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0、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一)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与饮茶习俗的传播
问题1:阅读教材P57,完成下列表格。
(二)衣-服饰文化: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问题2:阅读教材P58,完成下列表格。
(三)用-钟表文化:钟表在中国的传播、发展
问题3:阅读教材P58-59,梳理钟表传播历程?
16世纪中期,诞生于欧洲的钟表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
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四)20世纪的文化交流
问题4:原因及表现?
原因: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表现: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课堂探究】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概括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材料一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不差,生死系矣。——【宋】赵汝适《诸蕃志》
材料二 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摘编自《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①西洋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③承认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④较早表达了文化交流的理念。
【当堂检测】
1.(2019·海南高考·9)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
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
【答案】B【解析】据材料“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说明中西建筑文化的
融合创新,故选 B项;材料“厦门鼓浪屿、漳州、泉州”只是部分地区不是遍及乡村,排除A项;材料
“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表明保留中式风格,排除C项;材料“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
等地”说明不仅仅通商口岸,排除D项。
2.(2025·湖北十堰高三一模·15)2008年6月,由美国国务院资助开发的“X-Life游戏”发布。其目的是促进英语文化与阿拉伯语文化、波斯语文化的交流。游戏开发者曾言:“中东和波斯湾的年轻人将有机会体验美国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活。”据此可知,该游戏的开发(  )
A.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B.推动了世界多元文化发展
C.意图输出西方文化价值观 D.强化了美国文化霸权地位
2.【答案】C【解析】该游戏由美国国务院资助开发,目的是促进英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还称要让
中东等地年轻人体验美国生活,这实质是意图输出西方文化价值观,故选C项;游戏主要强调的是文化
方面的交流,没有直接涉及经济领域的内容,无法得出它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结论,排除A项;从
开发者的言论来看,更多的是让中东和波斯湾的年轻人体验美国生活,存在单向输出美国文化的倾向,
并非真正意义上平等地推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排除B项;一款游戏的发布难以直接强化美国文化霸权
地位,因文化霸权形成是长期复杂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此游戏只是其输出文化价值观的手段之一,
排除D项。
3.(2025·河南金科联考高三11月质检·5)康乾时期,晋商从福建武夷、建德、安徽霍山等处办茶后经水陆两道辗转运至山西,然后进入张家口、大同、杀虎口等边市,最终再分销至蒙古、新疆、俄国等处。这反映出(  )
A.商帮积极参与朝贡贸易 B.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C.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废弛 D.商帮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解析】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康乾时期,晋商从福建、安徽等贩运茶叶,最终分销至蒙古、新疆、俄国等处,中俄之间形成了“万里茶道”,反映了清朝商帮的兴起和长途贩运的兴盛,故选D项;朝贡贸易是官府主导的对外贸易,“万里茶道”是晋商发起推动的民间贸易,排除A项;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排除B项;清朝的闭关政策直至鸦片战争前一直是其基本国策,也是明代闭关政策的延续和发展,“废弛”说法错误,排除C项。
4.(2025·浙江温州高三适应性考试·12)小明同学在项目化学习中使用了《马尔代夫来的“宝贝”——先秦时期中原海贝问题新探》《丘比特在东方:汉魏漆器中的罗马元素》《17—18世纪意大利马约里卡锡釉陶中国风艺术研究》三篇论文,他学习的主题最可能是(  )
A.中华文化的凝聚性 B.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C.中古世界多元特征 D.中外文明交流发展
【答案】D【解析】由材料“马尔代夫来的宝贝”“汉魏漆器中的罗马元素”“意大利马约里卡锡釉陶中
国风艺术研究”可知,论文都涉及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主题是中外文明交流发展,故选D项;
中华文明凝聚性强调中华文明内部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统一,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与材
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及部分地区,不能以偏概全得出全球贸易网的形成,排除B项;17
—18世纪不属于中古世纪,排除C项。
5.(2024·湖南师大附中二模·5)明代以前,中外商货集中于丝绸、瓷器、贵金属等类,利润丰厚。棉花崛起后,丝绸贸易渐趋衰落,但中国外贸并未停滞,茶叶成为中国向世界输出的重要货品;18世纪中叶,英国“最卑贱的家庭都已经改饮茶了”。这一变化(  )
A根源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B.将中外贸易逆差转变为顺差
反映国际贸易服务对象下移 D.冲破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解析】据材料“棉花崛起后,丝绸贸易渐趋衰落”“茶叶成为中国向世界输出的重要货品”
“最卑贱的家庭都已经改饮茶了”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以前,中国对外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贸
易对象自然是达官贵人,18世纪中叶,中国外贸商品主要是茶叶,并逐渐成为英国普通民众的饮品,这一
变化反映了中国国际贸易服务对象下移,故选C项;这一变化根源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商
品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排除A项;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并且材料没有提及
贸易收益,排除B项;明朝实行海禁,清朝上升为闭关自守政策,商贸货物变化没有冲破海禁与闭关锁国
政策,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