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课件(共36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课件(共36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9 17:14:39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新课导入
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今天就让我们回顾本单元文章,在阅读中感悟。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所述的事件,归纳分析事件背后所展现的人物特点和美德,感受普通人身上所蕴含的美,引导学生向善、务实、求美。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构思之妙,从多个角度体会“曲折”的妙处,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词语的选择和锤炼,提升对语言的敏感度,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并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运用。
合作探究
任务一:回顾课文·温故知新
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从内容上看,讲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他们没有传奇的经历,壮丽的事业,但是他们仍然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感动,因为在他们身上,有着朴素的爱与单纯的善,有着平凡的向往与坚定的追求。
更重要的在于:“他们”其实就是“我们”,阅读这些“小人物”的过程其实也是审视人性、理解社会、净化心灵的过程,那种虽平淡却绵长的温暖,萦绕在我们心头,久久不散。
合作探究
任务一:回顾课文·温故知新
《阿长与<山海经>》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粗俗好事、愚昧可笑的一面,又表现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特点,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体现了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时的感受两种视角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合作探究
任务一:回顾课文·温故知新
《山地回忆》小说通过对“山地蓝”的回忆,以一双粗布袜子为线索,生动地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新中国新气象、开拓创新精神。孙犁不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而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串通起来,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散文式结构。
合作探究
任务一:回顾课文·温故知新
《台阶》是一篇小说,讲了“父亲”建新屋修高台阶的故事,以丰富的细节塑造了小人物“父亲”的形象,引发了读者对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
合作探究
任务一:回顾课文·温故知新
《卖油翁》是文言笔记体小说,语言简洁,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的精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小故事中蕴含大智慧,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时也含蓄地告诫人们:即使有长处也不能骄傲自满。
合作探究
任务二:选择人物·概括品格之光
回顾课文,参照下面的表格,自主梳理本单元体现小人物闪光点的事件以及品格。
课文 人物 事件 品格
《阿长与〈山海经〉》
《山地回忆》
《台阶》
《卖油翁》
长妈妈
妞儿
父亲
卖油翁
做“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给“我”买来《山海经》
给“我”做袜子;用贩枣的钱买织布机学织布
日积月累做准备,辛苦劳作建造台阶
针对陈尧咨自夸的行为,用酌油之技讽喻因善射而自负的陈尧咨
不卑不亢,睿智自信
勤劳质朴,坚韧不拔
善良慷慨,勤劳朴实
纯朴善良、仁厚慈爱
合作探究
任务二:选择人物·概括品格之光
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我们会感受到,普通人物的身上也往往闪现着人性的光芒,表现出民族的品格。从本单元或以往学过的课文中,选择一个人物,用“人+事+品格”的格式进行概括,全班同学交流。
示例: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普通又平凡的女工,却为童年的“我”买到了绘图的《山海经》,做成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以至让“我”感受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其实,这不是“神力”,而是长妈妈淳朴善良、仁厚慈爱的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自然呈现。
人物
事件
品格
概括模板:人+事+品格
强调:分析人物的品格,要从人物的事迹入手,结合具体事件感受人物品质,不能泛泛而谈。
合作探究
任务二:选择人物·概括品格之光
根据上面的梳理,参照下面的示例,用“人+事+品格”的形式进行概括,全班交流。
妞儿,一个在环境恶劣的山地艰辛生活的女孩,却愿意用自己纺线半年换来的白粗布为“我”做袜子,让“我”感受到她的善良直率。这不是偶然的善举,而是山地人民勤劳坚韧、淳朴热忱的缩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
她热爱祖国,渴望胜利,乐于助人,热心地为战士做袜子,用实际行动支援人民军队去打败日本侵略者。
从妞儿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坚强乐观的伟大品格。
妞儿
合作探究
任务二:选择人物·概括品格之光
父亲,一位执着于修建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普通农民,不辞辛劳地捡砖瓦、攒角票、种田、砍柴,“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筑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家庭责任的担当,也是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懈追求,更体现了以父亲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勤劳质朴、忠厚老实、吃苦耐劳、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华美德。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自尊要强、吃苦耐劳、老实本分、坚韧不拔。
从父亲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流淌在血液里的自尊要强和坚韧不拔。
父亲
合作探究
任务二:选择人物·概括品格之光
卖油翁不仅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匠人,更是一位大隐于市井的智者。
卖油翁的形象,是匠人精神的化身,象征着通过不懈努力与反复实践达到技艺巅峰的可能性。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的道理,告诉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勤奋练习,都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卖油翁还展现了谦逊低调的生活态度,面对他人的惊叹与求教,他淡然处之,以平和的心态分享自己的经验,体现了古代智者超脱物欲、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哲学。
从卖油翁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生活智慧。
卖油翁
合作探究
任务三:梳理故事·批注曲折之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叙事作品往往要讲究一点儿“曲折”。那么什么是文章的“曲折”,请同学们结合名家关于“曲折”的论述和课外可以搜集的关于“曲折”的论述,谈谈你的认识。
文章之妙,无过曲折。诚得百曲千曲万曲、百折千折万折之文,我纵心寻其起尽,以自容与其间,斯真天下之至乐也。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一篇作品,不能平铺直叙,始终如一,也不能从头到尾,一味紧张。总得有错综变化,迂回曲折。
——茅盾《怎样阅读文艺作品》
合作探究
任务三:梳理故事·批注曲折之美
①概念:情节曲折指的是故事情节在发展中遇到障碍和难题,以及这些障碍和难题如何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使得故事不仅仅是直线前进,而是充满了起伏和变化。
②作用:情节曲折不仅增加故事的吸引力,还能有效地传达主题,深化角色刻画,使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思考。
了解“曲折”
合作探究
任务三:梳理故事·批注曲折之美
了解“情节曲折”的手法。
欲扬先抑:在故事开始时,先展示角色的负面特质或面临的困境,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转折,最终揭示角色的真实性格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情节突变: 在故事的关键节点,突然改变情节的方向或结果,这种手法常见于“欧·亨利式”的结尾,如在故事即将结束时,角色的命运发生大逆转,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插叙:通过插入与当前情节相关的历史或回忆,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深度,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动机和故事的背景。
一波三折:在叙述一个故事时,故意设置多个转折点,每个转折点都带来不同的结果和挑战,使得故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探索的乐趣。
细节描写:通过详细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和紧张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投入到故事中,感受到每一个转折带来的情感波动。
合作探究
任务三:梳理故事·批注曲折之美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篇本单元的文章,就它们行文特点展开讨论、分析各篇文章的思路,看看“曲折”分别体现在哪里。
阿长与《山海经》
对阿长不好的习惯,我是充满了憎恶、讨厌、不耐烦;
听到她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
当得知阿长踩死隐鼠后,我的敬意消失,产生怨恨;
当长妈妈买来《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欲扬先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
合作探究
任务三:梳理故事·批注曲折之美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篇本单元的文章,就它们行文特点展开讨论、分析各篇文章的思路,看看“曲折”分别体现在哪里。
山地回忆
倒叙手法:回顾式的叙事结构
想给农民代表送布,粗布衣服引出回忆;
河边洗脸偶遇妞儿,争论卫生引出袜子;
妞儿制作粗布袜子,我帮大伯曲阳贩枣;
妞儿决定买织布机,学会全套织布手艺;
穿上袜子抗战三年,黄河洗澡丢失袜子;
买布送给大伯全家,妞儿用红布做红旗。
现实
现实
回忆


以袜子
为线索
合作探究
任务三:梳理故事·批注曲折之美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篇本单元的文章,就它们行文特点展开讨论、分析各篇文章的思路,看看“曲折”分别体现在哪里。
台阶
情节反转
父亲捡砖瓦、捡鹅卵石;
父亲种田、砍柴攒钱。
父亲起早贪黑造屋;
父亲起早踏黄泥;
父亲抬青石板闪了腰;
父亲精心养护台阶。
父亲年轻时造了三级青石台阶;
父亲立志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却感觉不自在;
父亲挑水上新台阶却闪了腰。
细节描写
反转1:
台阶建成,父亲衰老。
反转2:
台阶建成,父亲失落。
合作探究
任务三:梳理故事·批注曲折之美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篇本单元的文章,就它们行文特点展开讨论、分析各篇文章的思路,看看“曲折”分别体现在哪里。
卖油翁
情节反转
细节描写
开端:陈尧咨善射,卖油翁但微颔之;
发展:陈尧咨责问,卖油翁“但手熟尔”;
高潮:陈尧咨忿然,卖油翁“酌油知之”;
结局:陈尧咨笑而遣之。
1.神态:睨之。但微颔之。
2.语言
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动作:徐以杓酌油沥之。
在人物对比和细节描写中设置悬念
合作探究
任务三:梳理故事·批注曲折之美
结合上面对课文的理解,围绕文章的“曲折”之美,整理一份读书笔记。
《阿长与〈山海经〉》的曲折表现
一是情感变化曲折:“我”对阿长的情感经历了多次变化。一开始“我”因为阿长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和行为而不大佩服她,甚至有些厌烦;后来听她讲“长毛”的故事,对她产生了敬意,但这种敬意又因为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而消失;最后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我”对她的态度再次发生转变,产生了新的敬意。这种情感上的反复和变化,使文章充满了曲折感。
二是事件发展曲折:在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也充满了曲折。“我”一开始对阿长买《山海经》并不抱希望,因为“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而且也没有文化。然而,阿长却在告假回家后给“我”带来了《山海经》,这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和惊喜。这种事件发展的意外性和转折性,使文章的情节更加曲折生动。
合作探究
任务四:赏析词句·品味炼字之妙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中对王安石修改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有这样的记载:“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这是古人善于“炼字”的一段佳话。其实,词语的选择、锤炼在语言运用中始终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巧妙运用,常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的妙处,并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再找出一些词语加以品味。
合作探究
任务四:赏析词句·品味炼字之妙
词语的选择与锤炼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深刻的表意效果。
①炼动词:动词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效果主要有:化静为动,化凡为奇,有动态感,生动形象等。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残夜将尽,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未完,春意已来到江南。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合作探究
任务四:赏析词句·品味炼字之妙
词语的选择与锤炼
②炼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表达效果主要有: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其中表色彩的词能够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阔”是“潮平”的结果,描绘了春潮涌来,江水上涨时两岸开阔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恢宏阔大的境界。“正”指风顺而不猛,“悬”是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
合作探究
任务四:赏析词句·品味炼字之妙
词语的选择与锤炼
③炼副词: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巧妙地使用副词,常能使诗歌的内容变得深刻。副词的锤炼运用恰当时,可以收到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若:好像,表明诗中描绘的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是虚写。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借助想象、虚实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大抱负。
合作探究
任务四:赏析词句·品味炼字之妙
请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的妙处。
这里的“切切察察”“竖起”和“点”,描摹的都是阿长说话时的动作。“切切察察”是说话时的声音,小声,嘀嘀咕咕,不正大光明的样子;“竖起”和“点”则写出她说话时习惯性的动作。这几个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人物的典型特征,把阿长碎嘴闲语、爱传谣言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表达了鲁迅一开始对她的厌烦。
(1)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 · ·
·
·
·
合作探究
任务四:赏析词句·品味炼字之妙
请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的妙处。
“挺”在这里的含义是“硬而直”,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毛巾在寒冷的冬天遇水马上变硬的状态,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河水的冰凉,为妞儿给战士做袜子的情节做铺垫。
(2)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蹬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
·
合作探究
任务四:赏析词句·品味炼字之妙
请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的妙处。
“摇”的本义是摇动具体的实物,但在这里却是父亲的“目光”。“摇不散”的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父亲目光的专注,表明了父亲的梦想不可动摇,生动地表现出父亲对别人家高台阶的羡慕、向往的心理,对建造自己家高台阶的隐秘而强烈的愿望。
(3)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 · ·
合作探究
任务四:赏析词句·品味炼字之妙
请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的妙处。
这句话出自朱自清的《春》,写的是当春天的脚步近了,万物苏醒的样子。“朗润”的意思是明朗、润泽,写出了山从冬天的沉寂寥落中苏醒过来,草木等万物开始萌发,充满生机的样子。用“朗润”形容山,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春天万事万物生机勃勃的样子。“起来”是一个趋向动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情况开始并且继续。一个“起来”,让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一幅静态的画儿,而是山越来越明朗、润泽的动态过程,表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勃勃。此句中的后面两个“起来”也有同样的效果。
(4)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 · ·
合作探究
任务四:赏析词句·品味炼字之妙
小组合作,请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再找出一些词语加以品味。
示例1:《春》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②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④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⑤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拟人,生动地写出小草冲破土层的旺盛生命力。)
(形象地写出阳光下芳香不断加浓的过程。)
(拟人,贬义褒用,形象地写出鸟儿的活泼可爱。)
(夸张,有力地表现了细雨滋润后草色的明亮耀眼。)
(拟人,生动地传达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景象。)
合作探究
任务四:赏析词句·品味炼字之妙
小组合作,请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再找出一些词语加以品味。
示例2:《济南的冬天》
(1)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2)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第一个“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小摇篮”、“睡”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突出表现出 了济南冬天安闲舒适的特点。
第二个“卧”字,将城外远山人格化,突出表现出了济南冬天安闲舒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 喜爱之情。
“反倒”一词表明济南的水与众不同,似乎不和常理,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合作探究
任务四:赏析词句·品味炼字之妙
小组合作,请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再找出一些词语加以品味。
示例3:《秋天的怀念》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 悔恨的心情。
“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限痛苦和遗憾的心情。 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承接下文,与下文“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相照应。内容上突出表 达了“我”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限痛苦和遗憾之情,
“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 肝肠寸断。
课堂小结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读书也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愿你们的每一天都有书香陪伴。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